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这些天的接触,让甘馨知道了戈文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比起一般的年轻人来说,戈文更加的开朗和不羁,所以现在甘馨对戈文再不像一开始那样的拘束,玩笑什么的都是张口就来。
别说,戈文也更乐意甘馨这样,只有这样大家才相处的开心啊。
“哦?怎么回事?”甘馨的话,让戈文不由的好奇起来。
于是甘馨就将他们的办刊方向以及读者群体的变更都一一的向戈文说道起来。
“唔,其实你们这样才更好呢。精英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群体,太过于关注这个群体,就会或略掉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样其实才真的是歧途……”戈文也没有料到会产生这样的变故,不过他的心底里还是更认同现在的《阅读》。
或许坚持走精英路线,在**十年代会让《阅读》依然保持风生水起,可是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精英们受到了普通民众的质疑甚至不屑的时候,《阅读》一定会越来越惨淡。
况且,《阅读》创刊的宗旨就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读者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而通过先改变精英们的观念,在让精英们来带动普通大众的话,那无疑是脱kù子放屁多了一道手续,那里比的上直接改变普通大众的观念和意识来的更直接、更干脆呢。
“对了,戈文你看了这几天的报纸没有?”甘馨像是想起了什么似得突然问道。
“看了,怎么了?”
“那你有没有注意到针对《乡村教师》的评论呢?”
“呵呵,没有。不就是那些评论界的疯狗嘛,有什么好看的。”戈文自嘲了一下。
说起来在《阅读》面市之后,戈文曾经还去过一趟机械厂,他还记得和机械厂的那个年轻女工人兰茂的约定。
当兰茂看过戈文带过去的那本《阅读》上的《乡村教师》之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直接扑到了戈文的怀中,一方面是为戈文的小说所感动,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再次在公开的刊物上看到了科幻作品而振奋。
戈文至今还记得的兰茂扑在自己怀中时,那被顶住了xiōng膛而猛然爆发出来的战栗感。他记得的被美人扑怀后,自己的心中竟然连一点绮念都没有,当时只顾mō着兰茂的头发低声的安慰她。
等回去的路上,戈文才猛然的醒悟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为此他还颓废沮丧了很久。
坐怀不luàn柳下惠?去你**坐怀不luàn……
再然后的几天里,戈文就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些登载的来自评论界的评论,他看的实在是火大,没想到在文学界悄无声息之后,那些评论界的保守分子们竟然还在纠缠。
之后他就懒得在关注什么读者们的反响了。
“没看?”甘馨有些惊奇,然后就又从她随身带着的挎包中又掏出了几份报纸,“好在我一直都注意着呢哈,正好今天带来了……”
戈文有些没好气的从甘馨的手中接过报纸来,这丫头真是一点都不见外,怎么和林一铭一个模样,总喜欢看别人的窘态呢。
他的目光随意的向最上面的报纸上看去,在他想来这些评论大多大同小异,不外就是科幻不好、科幻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什么。
可是当戈文注意到这章报纸上一篇评论的题目时,不由的大感惊讶——
难道这竟然不是批判的文章?
戈文的目光紧紧的注视着这片题目为《当乡村教师遇上星际战争》的评论。
……
戈文的这篇小说最具个人特sè之处,在于他把平淡、带着苦难、毫无诗意的俗世日常,与宇宙、文明、生命等终极追问,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它们对立,然而却不可分离。这种极其强烈的对比,让人怅然。
《乡村教师》这篇短篇小说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一位临终前的乡村教师如何抱病讲课,如同一篇写实主义的传统小说。
乡村教师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课给学生们讲牛顿三大定律,“今天的课同前两天一样,也是初中的课。这本来不是教学大纲上要求的,我是想到,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永远也听不到初中的课了,所以我最后讲一讲,也让你们知道稍深一些的学问是什么样子。”
另一条线索则是一场延续了两万年、已经接近尾声的星际战争,无比先进的外星文明出于战略目的而计划摧毁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之中的大部分恒星,在此之前要对它们进行文明测试,测试通过则不被摧毁。灭绝的危险轮到地球了,外星文明抽取了学生们为测试对象,文明测试的题目恰巧就是牛顿三大定律。
两条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在这里交织起来了——
地球文明的存亡就维系在学生们有没有记住牛顿三大定律这一点之上,不,应该说就维系在乡村教师有没有凭着“多教一点是一点”的信念以及无比单纯却无比伟大的献身精神,把牛顿三大定律传授给学生们。至愚至贱者与至智至高者以这种形式相遇了。
这或许就是出sè的科幻小说最令人mí醉之处。它让你获得无法言喻的快感,同时也让你遭遇无法排解的空虚。
……
尽管还没有看完这篇评论,戈文就有些开心起来,毕竟被人赞美总会让人心情愉快。
戈文的目光向文章末尾作者的名字瞅去,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个让他惊讶的名字——阿城?
竟然是《棋王》的作者阿城
当初正是戈文从稿件堆里选中了《棋王》,而《棋王》发表之后也给阿城带来了很大的名声,让他一下子从一个初出茅庐者摇身变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而现在阿城又反过头来替自己的《乡村教师》张目和称赞……
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缘分啊
戈文回过头来继续看起了刚才被自己忽略掉的评论,然后他就看到了阿城这篇评论的结尾——
这是一曲让人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心酸、感动的忧郁旋律,这是一首在浩瀚的银河宇宙尺度上对教师这个伟大职业的赞歌。人类文明的今天正式忧郁有了他们才变得这样美丽,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式因为有了他们才充满了希望
向更多个这样的乡村教师致敬向传播这种感动的戈文致敬
大半夜的终于又赶出来一章就一个感觉累
码字不容易啊,请童鞋们多多支持正版。
就叛儿这龟速,其实大家看正版一个月也huā不了多少钱的,就是两三块钱,也就是平时大家做两三回公交,买两三袋方便面,买一包红梅的价钱,可是这对于叛儿来说却真的很重要
所以叛儿恳请大家能支持正版,来中文网来订阅支持一下
………【第144章 中国科幻之父的寄托】………
第144章中国科幻之父的寄托
甘馨带过来的不仅仅是阿城的这一篇评论,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和读者们的评论。
所以这些发表在不同报纸或者是刊物上的文章都以称赞甚至是惊叹的口wěn分析戈文的这篇《乡村教师》的。
而最让戈文感到高兴的是,在这些评论中,一些读者和作家并不仅仅写了他们的读后感,很多人都用惊奇的语气评论说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如此深刻的科幻小说。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科幻小说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的地步这简直就是最优秀的纯文学作品
在这些评论的字里行间中都透漏出文章的作者对于科幻小说的观念正因为戈文的这篇《乡村教师》而有了巨大的改变。
其实中国的科幻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现在这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一直都悬在科学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科幻更多的属于科学界,但相对于科研,科普只是科学界的一小块,科幻则是正规科普工作的补充形式。在文学界,它只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边缘的边缘。
这是戈文自兰茂那里了解到了科幻的处境之后就一直耿耿于怀的。
科幻当然有负有科普的作用,不过他更重要的也是一种文学,只要是文学就应该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和哲学思考。
结合前世他看过的科幻小说,其实戈文觉得科幻应该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科学,就是把科幻视作科普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科幻小说水平取决于它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体现了国民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决定了科幻小说的水平。
第二重是文学,就是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应该归属于文学界。
第三重就是哲学,科幻小说应该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深刻思考。这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文学体裁,除了表现个人的尊重、对现实的关注之外,对地球甚至是宇宙的描写和虚构让它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无法具备的优越空间。
只有具备了这三重境界之后,科幻才真正的会繁荣起来。
而现在中国的科幻无疑还处在开荒时期,正是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正是需要得到科学界和文学界认同的时刻。
而这些评论中所透漏出来的种种迹象,不正是朝着戈文所期待的方向上前进吗?
戈文的心情很愉快,虽然一篇文章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是若是用一篇科幻小说改变文学界的观念,用一篇科幻小说让这个年代视角相对狭隘的科幻作家们开阔起来,这无疑是一件让人jī动的事情
尤其是戈文看到了甘馨从挎包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他的时候,原本就已经美得冒泡的他顿时从沙发上跳了起来。
这竟然是郑文光写给自己的信
其实戈文之前并不认识郑文光,可是随着从兰茂那里了解到郑文光的情况,又专门的找了一些他的小说看过之后,戈文才从记忆的更深处想到了郑文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来了。
不错,戈文虽然不知道郑文光,却是看过他的作品的。前世他曾在《科幻世界》上看过一篇郑文光的《地球的镜像》,当时在这篇非常精巧的科幻小说之后,编辑批注说这就是科幻界公认的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的作品。
当时戈文看完那篇《地球的镜像》之后就很快的就将这篇小说和郑文光这个人给忘记了。毕竟几十年前的作品,对于一个看过无数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的读者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
可是当戈文在从兰茂那里了解到中国科幻的困境之后,当他开始翻看起80年代的科幻小说来,郑文光这个名字就无数次的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1954年,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的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而这个时候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搞不好就连郑文光自己也不知道在西方有这个一个文学形式。可就是这篇名字叫做《从地球到火星》的短片小说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cháo,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了长龙来看火星。
然后郑文光又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获的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这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标志着中国科幻开始走出了国内
郑文光还在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这篇文章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
直到现在,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依然继续执行着这些理论,没有一点大的突破。
还有那本从兰茂那里看到的《飞跃人马座》,这本197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怪不得后世的科幻界将郑文光视作中国的科幻之父呢。他的科幻作品和理论探索确实值得所有科幻mí的赞叹
此刻,自己竟然收到了他的信这是多么让人惊讶的事情啊
要知道据戈文的了解,1983年的4月份郑文光突发脑溢血,已经倒在了病chuáng之上偏瘫了。
不过戈文从兰茂那里听到的就是另外的一套说辞了。
兰茂说郑文光之所以突然脑溢血,就是因为科幻遭受到了行政上的打压。在郑文光病倒之前,他刚刚完成了一篇科幻小说,这本小说本来是作为《科幻海洋》的头条发表的,就连杂志都已经制好了版面,可是紧接着《科幻海洋》就被上级领导部门勒令停刊。正是这个消息,让一直都保受压力和批判的郑文光一下子倒了下去……
戈文怀着惊讶的心情将信封拆开,从里面掏出信件来。
信纸上的笔迹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