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突击?”王胜一眼就看到了书稿最上面的书名。
“什么意思?”王胜抬起头向戈文问道。
“自己看。”戈文微笑起来。
“小王,别只顾一个人看,念给大家听听”一个带着眼镜的老编辑说道。
“对,小王,念给大家听听”听到老编辑的话,一众抓耳挠腮的编辑都纷纷的赞同道。
“好的,好的。”王胜看到群情踊跃,赶紧点了点头,然后他就大声的朗诵了起来——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保家卫国战斗中英勇牺牲和负伤的战士们向他们致敬……”
………【第208章 一个理由】………
第2o8章一个理由
刚一念罢题记以及楔子的那《血染的风采》,在场的所有编辑就都有些默然起来,一开始的那种急切心理都放回到xiong腔中。从题记和楔子中,每个人都听出来这本《士兵突击》并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文学小说,这应该是戈文献给军人的敬礼,是他为了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所写的作品。
那么,这应该就是一本军事小说了?
虽然在场的编辑们对戈文的才华都非常的肯定,可是依然有很多编辑轻轻的皱起了眉头。
自改革开放后,军事直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题材,因为基本上所有的军事小说都是那么一个套路,尤其是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军事题材的小说来,可是这些作品大都流于庸俗,除了一本《高山下的hua环》外,根本无法打动读者,大多数的读者们早已经被文革前、文革时期的各种军事小说给惯得反胃了。
只要写军人就是清一sè服从纪律、认真训练、板着同一副面孔的好战士;只要写长就是清一sè坦dang襟怀、凛然正气;只要写敌人就是清一sè的yīn险、狡猾和jian诈;只要写战斗就是清一sè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壮烈甚至惨烈……这样的样板戏,这样的样板小说第一次看读者们会jī动、会振奋、会叫好,可是真的架不住来来回回的轰炸啊
所以当王胜充满感情的朗诵着《血染的风采》的时候,戈文的耳边飘过的是那熟悉而又哀婉的旋律时,在场的编辑们却只能通过那稍显的平淡和平静的词句来感悟这其中的爆力。
似乎很一般啊?
很多编辑都不约而同的向一边静静的聆听着王胜朗诵的戈文瞧去。
江郎才尽了吗?
没等他们将自己心中的疑huo说出口,王胜就掀过了第一页,接着向正文念了开去。
然后那风趣的语言和朴实的人物性格就开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之中。
一个愣头愣脑的许三多引出了无数或搞笑或坚韧的故事。
然后在场的所有人都随着王胜的朗读声而陷入了那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之中,于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并不是戈文江郎才尽。
这果真是一篇极其优秀的军事小说
近三十万字的书稿一时之间肯定是无法朗诵完的,可是还没等王胜念的口干舌燥,仅仅才念了五六万字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随着朗诵的情节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好作品,如果《文汇报》能够连载这篇小说的话,一定会带来非常轰动的效果。
《文汇报》的总编辑竺胜利走进编辑办公室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眼前的这一幕,戈文正和一众编辑都默默然的围在王胜的身边,而王胜正在朗读的着什么。自己风风火火的走进来竟然没有一个人觉。
竺胜利不由的伸出拳头放在嘴边大声的咳嗽了一声,然后一众编辑才纷纷回过头来望向自己的总编辑。
若是平常,被总编看到自己一众人没有工作聚众聊天,大家都会感觉到不好意思,然后一哄而散。可是今天的情况不一样,先前那个让王胜朗诵的老编辑看到竺胜利眼睛一亮,立马大声的对他喊道:“竺编,赶紧过来瞧瞧,戈文送来一部长篇小说”
竺胜利一愣,然后不由的走了过来,他一眼就看到了王胜手中的那一叠厚厚的稿件,然后就明白过来自己进屋时到底生了什么事情,他先是冲着戈文微微一笑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才转头对王胜说道:“小王,你接着念,我也顺便听听。”
于是王胜便接着刚才停顿的地方继续往下读起来。
大概有四五分钟,竺胜利就听出点不一样的地方来了,这是一本军事题材的小说,可是却和现在市场上的军事小说截然不同,很明显戈文写的这部小说绝对是军事经典。
竺胜利点了点头,然后转身望着自己周围的编辑,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是认真的神情就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而就在这时,他注意到戈文盯在自己身上的目光,竺胜利的脑中一道念头闪过,就转身避开人群走了出来。果不其然,当他走出房门时,戈文也跟在他身后走了出来。
“戈文,你今天带着小说底稿做什么呢?”竺胜利微笑的问道。
“竺编,我想让在《文汇报》上连载我的这部小说。”戈文痛痛快快的将自己的如意算盘说了出来。
既然他亲自去出版社碰壁,那就让出版社自己主动找上门来吧。这正是戈文的如意算盘。
先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的话,不仅可以勾起读者们的兴趣,让读者们先睹为快,更重要的是这也算是广告方式的一种,当小说出版后,对小说的销售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而《文汇报》作为现在中国的一家大型综合性报纸,行量高达到了一百七十万份,而且其在文革后表过很多有影响的作品,比如现在讲到的伤痕文学,《伤痕》这篇小说就是《文汇报》出来的。
所以《士兵突击》如果真的可以在《文汇报》上连载的话,无疑可以将戈文的算盘实施的淋漓尽致。
而且,《文汇报》若是可以连载自己的小说的话,对他们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
在戈文的记忆中,关于小说连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其创办的《明报》上连载自己的小说。
当初金庸在香港创办《明报》,最困难的时候报社几乎要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就是因为金庸将自己的小说《神雕侠侣》在《明报》上连载才真正的挽救了他的报纸,让他的报社不仅没有倒闭,反而行量大涨,最后成为香港标杆性的报纸。所以香港的科幻作家倪匡曾说过“《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虽然戈文并不觉得自己写的《士兵突击》就一定比金庸的《神雕侠侣》要好,可是戈文知道如果《文汇报》真的连载了自己的小说的话,那一定会让《文汇报》的销量再次增多起来。
“连载小说?”竺胜利顺着戈文的话重复了几句。
戈文的这个说法非常的新鲜,《文汇报》并不是没有过连载小说的先例,在民国时期,《文汇报》曾像其他报纸一样经常连载当时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些小说。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汇报》已经不需要向过去那样为了生存而通过连载小说的方式来提高销量。
现在的《文汇报》是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上海出版,面向全国的大型综合性日报,他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为读者提供权威的咨询和深度的新闻解读。而《文汇报》的副刊和专栏刊登的基本上都是各类短文,是为了体现丰厚的历史人文沉淀,是为了积极的反映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连载小说?似乎没有必要啊。
竺胜利的目光飘忽不定,让戈文的心中有些没底。就是在今天他才真正的领会到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的保守和顽固,国家号召老百姓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可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那种计划经济,真要是让他们去主动的适应市场,去追求利润,那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戈文就是担心竺胜利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人员一样保守,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和杂志社都拥有《收获》那样海纳百川、坚守百hua齐放的勇气。
他当然知道《文汇报》的副刊有些什么栏目,“文汇时评”、“笔会”、“每周讲演”、“论苑”、“学林”、“文艺百家”、“书缘”、“上海人才”、“教育家”、“近距离”、“视觉”、“健康生活”……这都是老百姓心目中深受赞誉的专栏。可是在这些专栏中并没有什么连载小说的栏目,想要自己的小说在《文汇报》上连载的话,其实看的是竺胜利的胆量和勇气,毕竟这也算是一个改革。
“戈文你知道《文汇报》并没有连载小说的专栏啊……”竺胜利盯着戈文慢慢的说道。
戈文的心中一凉,然后就听到竺胜利接着说道:“……所以,给我一个连载的理由。”
“《文汇报》作为读者们喜欢的报纸,应该有责任让读者看到更好的作品。既然《文汇报》当初有勇气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刊登第一篇伤痕小说《伤痕》,那现在同样为了读者连载我的小说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竺胜利刚一说完,戈文张口就给了他一个理由,显然这是戈文心中最深切的想法。
“而且,连载我的小说还可以增加报纸的销量,何乐而不为呢。”
“哈,你倒是tǐng自信嘛。”竺胜利被戈文的话逗乐了。
戈文撇了撇嘴,没有做声。他当然有自信了,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文笔的坚信以及对后世那部获得了无数名誉的电视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他相信在这个娱乐节目稀少的时代里,像《士兵突击》这样有哭有笑,有感悟有活力的作品必然会让无数的读者为之疯狂的。
“好吧,我同意在《文汇报》上连载你的小说。”
………【第209章 鲜花和掌声】………
第2o9章鲜hua和掌声
期的《文汇报》在其副刊上开设了一个新的栏目——小说连载。
既然竺胜利同意在《文汇报》上连载戈文的小说,那《文汇报》编辑部自然要将这个连载做大做强。所以第一期“小说连载”栏目下方的编者案中这样写道:
“小说连载是我报收到我国文坛著名的作家、青年思想学者戈文同志的长篇小说书稿后决定开辟的新栏目,我们将努力将这个栏目打造成《文汇报》副刊最优秀的品牌栏目,目的是希望读者们可以借助这个栏目阅读到中国现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编者按中除了介绍了《文汇报》设立“小说连载”栏目的目的之外,还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戈文的这本《士兵突击》的主题,也就是戈文写的那个题记。最后就是按照戈文的要求出的一个《士兵突击》寻求出版的声明。
接下来就是戈文的《士兵突击》。
第一期的小说连载刊登了《士兵突击》的前面八章内容,共计三万余字。虽然字数并不算多,可是已经写到了许三多进入部队生的一系列趣事。
仅仅三万多字就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嫩头青开始融入军队,开始慢慢的成长的过程,读者们看到的是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不放弃的精神。那成长背后的艰辛和磨练有点类似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是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截然不同,戈文写的更加的风趣,更加的煽情和柔情。
而与一般军事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类型,《士兵突击》幽默搞笑中夹杂着感动和成长,主角更不仅仅是一个许三多,看到连载的末尾,读者们赫然现尽管这四万字对许三多hua费的笔墨最多,可是留给大家最深印象的却是那蜻蜓点水般出现的许多个军人。
非常有趣的军事小说啊
读者们兴奋的嚎叫着。
果不其然这期的《文汇报》刚一上市就立马脱销。
一方面很多读者是戈文的忠实读者,除了在《读者》和《阅读》上同期连载的大国崛起系列文章外,戈文已经很久没有再写新的小说了,现在看到《文汇报》竟然有戈文的文章,当然要一睹为快了。
另一方面,《士兵突击》这极其特别的军事小说,掀起了读者们强烈的好奇心。毕竟军事得多了,可是真正将描写的重点放在部队的生活、训练上的却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于部队的好奇心。而且戈文风趣的语言和幽默的情节也都深深的吸引了无数的新老读者。
托十年动1uan的福,8o年代的所有报纸、杂志的销量都是非常高的,《文汇报》的行量基本上都是固定在一百七十万份左右。所以往常编辑部付印的每一期报纸都会固定在一百七十万分这个精确的数量上,这样就算产生挤压或者是脱销也不会有太多的成本1ang费。
可是当这一期的《文汇报》面市的当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