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顾城不置可否的模样,戈文也没有再去辩解,有些事只有真实的发生了才能让人信服,而口头上的言语没有一点的说服力。

    至此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戈文仍然照常早起,然后在院子里打了一套太极架子,然后就走出院门,慢慢的朝着巴金的家中跑去。至于顾城,昨夜三人已经商量好由林一铭负责招待。

    到了巴金的家中,戈文像往常一样先和巴金打过招呼,然后给巴金的茶杯续上热茶,然后就坐回到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他从kù子的口袋里掏出来几张稿纸来。

    这几张稿纸都是写的诗歌,正是昨天夜里吃饭的时候顾城朗诵过的那些诗歌。这是戈文昨天夜里临睡觉前,让顾城把那些诗歌记录了下来,说是自己想看看的。

    稿纸上顾城的字很有艺术的美感,线条柔而不弱,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从这字体就能看出顾城注重情感,情感丰富细腻敏感。不过这并不是戈文关注的焦点,他关注的只是稿纸上的这五六首诗。

    朦胧诗的流行得益于这个时代无处不有的诗歌爱好者,这就造就出了一大批朦胧诗诗人,虽然这些朦胧诗诗人良莠不齐,不过有着杰出才华的诗人却是不少,虽然无法公开在刊物上发表,可是能在读者的口中口口相传的,哪一首作品不是杰作呢?就比如稿纸上的这几首。

    戈文在心里默默的阅读着这几首诗,细细的品味着这几首诗的意境和感情。等将这几首诗的几乎快要背在记忆之中时,他才从书桌的抽屉里将自己翻译《瓦尔登湖》是写的几首诗拿了出来,与这几首诗放在了一起。

    然后戈文铺开了新的稿纸,拿起了笔凝神想了一下,然后在空白的稿纸上写了起来——

    我郑重地请诗人和评论家们记住1983年;如同应该请社会学家记住1979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样。这一年是我国新诗重要的探索期、艺术上的分化期。诗坛打破了建国以来单调平稳的一统局面,出现了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同时并存的趋势。

    在这一年,带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特sè的新诗cháo正式出现在中国诗坛,促进新诗在艺术上迈出了崛起性的一步,从而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

    ……

    【注:现实生活中《崛起的诗群》一文是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徐敬亚于1981年创作的论文,此文于1983年在《当代文艺思cháo》公开发表。特此注明。】

    更新时,发现就在叛儿码字的过程中,好几位童鞋打赏和投月票了,这个实在是感谢多谢



………【第118章 有些鸟来到世间,并不是为了躲枪子】………

    第118章有些鸟来到世间,并不是为了躲枪子

    从昨天晚上演讲结束之后,戈文的心中就一直郁积着一股愤懑一股yīn郁,一直以来他都以为,朦胧诗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他一直都以为,既然有着那么多喜爱朦胧诗的读者,那朦胧诗的诗人都过的很好。可是当看到顾城的窘迫,当从顾城的嘴里了解到朦胧诗诗人们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之时,戈文的心中不禁产生了一股子心酸的感觉。

    戈文想做些事情,他想为顾城做些事,他想为这些朦胧诗诗人做些事,他想要为中国的现代诗歌的发展做些事。

    就如同他自己在演讲所说的那样——诗歌能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力与未来的潜能

    虽然戈文知道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商业化大cháo的涌来,诗歌可能会没落可能会消亡,可是在这个年代在这个充满了理想与纯真的jī情时代,朦胧诗不应该受到如此待遇,朦胧诗的诗人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所以他在到了巴金的家中安顿下来后,就将心中的这股郁积之气化为了动力,开始撰写这篇《崛起的诗群》的评论文章。

    戈文虽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可是既然他是以《一代人》而崭lù头角的,自然不会对诗歌一抹黑。

    这一方面是因为戈文在发表了《一代人》之后,心中没有底气,担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会被别人看出来自己是个诗歌小白,另一方面却是戈文真的对诗歌充满了一种热爱和真诚。所以在平日里学习里,关于诗歌、关于诗歌创作的书籍资料,戈文疯狂的学习了很久。要不然他也不会在翻译《瓦尔登湖》的过程中,凭着灵感写出了像《麦田》这样连顾城都叹服的诗歌。

    再加上后世带给戈文的记忆,所以戈文对于现代诗歌的发展、对于朦胧诗的发展都了然于xiōng,在结合昨夜顾城所说的情况之后,这篇名字叫做《崛起的诗群》的评论文章,融合了他全部有关诗歌理论的文章,就如同水到渠成一般,从戈文的笔下倾斜而出。

    整整四万多字的评论一蹴而就,而时间也才不过仅仅过去了两个小时。

    放下手中的笔,戈文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此刻他的脑子里空dàngdàng的一片,什么想法什么思绪都没有,这一篇文章可以说是掏空了他脑袋里一切关于诗歌的知识——前世吸收到的诗歌记忆、穿越后学习到的诗歌理论、以及自己总结思考的诗歌创作观念……

    剧烈的脑力劳动让戈文一时之间不想再去拿起桌上的这数十张稿纸校核,他抬起头看了一眼他斜侧面的书桌,愕然发现书桌前空无一人,原本坐在那里读报的巴金竟然消失了。

    这不由的让戈文大吃一惊,几乎要情不自禁的站起来,要知道戈文可是巴金的看护者,巴金不在屋子里,这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职了。

    然后作势yù起的戈文就感觉到有人在拍他的肩膀,回头看去,巴金正微笑的站在自己的身后,正伸出头来看着自己。

    戈文赶紧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然后有些惭愧的说道:“巴老,你什么时候站到我背后来了?”

    戈文出现这种疏忽,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失职,自然不好意思责备巴金站在自己背后让他吓了一大跳。

    巴金的脸上充满了微笑,听到戈文的话也不回答,他从戈文的侧面走到书桌边上,然后从桌上拿起了戈文刚刚写好的评论。显然对于巴金来说,他刚才站在戈文的身后已经看到了戈文所写的这篇评论的部分内容了。对巴金来说,戈文所写的这篇评论可比戈文的话有吸引力多了。

    戈文赶紧把椅子让了出来,然后扶着巴金坐了上去。

    至于巴金看自己的稿子,戈文倒是没啥意见,他本来也打算要在修改完毕后让巴金审核的。

    坐在椅子上的巴金拿起桌上的手稿就再也没有放下,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部都在这篇新鲜出炉的稿子上。

    先前巴金在读报的间隙,就注意到戈文伏在桌上认真写字的模样,他当时就知道这小子一定又是在创作什么作品,搞不好又是一篇像模像样的文化散文呢。不过一直等巴金把今天早晨邮递员送来的早报全部看完,又坐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戈文依然还一动不动的伏在桌子上,这就让巴金在心中产生了一些好奇。

    往常,戈文哪怕是在写作,都会随时惦记着自己的动向,看到自己读完报纸的话,他一定会督促自己在院子里转悠转悠,休息休息,持续阅读对巴金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没想到今天戈文竟然这么专心,连时间都忘记了

    巴金想到这里摇了摇头,他不忍心打算戈文的思路。这小子现在正文思泉涌,如果打断的话,很可能会让连绵的灵感和思绪不翼而飞。

    于是巴金自己颤巍巍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然后慢慢的在屋子里转了一个大圈踱到戈文的身后,伸出头去看戈文到底在写什么东西。

    戈文整个人都伏在桌子上,左臂蜷起撑在书桌上,修长而洁白的右手紧紧的握着钢笔,在稿纸上左右移动着,手背皮肤上狰狞而出的经脉情绪可见。

    巴金听着笔尖在稿纸上移动的沙沙声,看着戈文写字的样子,不由的在心中赞叹了一声——似乎很有感情哩?

    他扶了扶眼镜就向稿纸上看去,然后印入眼帘的一段话就让巴金顿时发愣——

    我们应该珍惜这股新的创作cháo流,在长期以来单一性的艺术熏陶中,能带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地挣脱传统走出来的新一代诗人是多么难能可贵。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有众多的诗歌流派,应该允许一部分人高出社会的普通水准,走向远方探索(如同科学技术领域里,一时并不能普及、但却一定应该试验的某些尖端技术一样)。任何流派,都允许存在,只要它本身具备存在的理由与足够的力量。

    ……

    戈文正在奋笔疾书的这页稿纸上,刚刚写了小半页,可是就是这小半页的文字让巴金知道了戈文写的这篇文章竟然是一篇诗歌方面的评论。而看这文字,戈文竟然是站在一个思想学者的角度而不是从诗人的角度来评的。

    戈文的成长轨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毕竟戈文在读者中有着很高的名气,再加上一个多月前的那家没有职业道德的《新周晚报》曾将他的经历公开。可是要说真正了解和熟悉戈文的每一步成长的话,那除了林一铭就只有巴金了。想当初《一代人》就是巴金拍板决定在《收获》杂志上刊登的,所以巴金自然知道戈文的诗歌水平,况且这段日子里,戈文创作的那几首诗歌,他也曾看过一部分。

    只是戈文怎么突然写起了诗歌评论来了?

    巴金的脑海中充满了疑huò,不过戈文所写的评论确实很好,虽然只看到了短短的几段话,可是那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犀利的语言都让巴金兴趣大增,于是巴金就这么站在了戈文的身后静静的随着戈文的笔迹看了起来。

    直到戈文写完发现自己不在书桌前,似乎着急的要站起来时,巴金才轻轻的拍了拍戈文的肩膀,示意自己的存在。

    巴金在走过来看戈文的这篇诗歌评论时,这篇评论已经接近尾声。他在跟着戈文的书写看完最后的这些文字之后,早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就想要看看戈文前面写的内容了,要知道戈文这篇诗歌评论末尾的结论写的可是相当的霸气,竟然敢给现代诗歌的发展定性。

    好不容易等戈文写完,巴金那还顾得上理会戈文的话语,直接一屁股坐在戈文让出来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稿件,重头阅读了起来。

    先看过了这篇评论的结束语之后,巴金的心中虽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是心中却也对戈文的肯定有些好笑,眼前这个小家伙或许是名头太盛心里有些浮躁了,写篇评论竟然用了这么大的口气,也不怕闪了腰。

    可是当巴金把这篇评论前面的内容也看完之后,才发现口气大的或许并不是戈文,而是自己,自己原本就不应该用世俗的目光来看待眼前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子哩

    只是这篇评论的观点和语言也过太大胆了,很容易引起误解。

    戈文的这篇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表面看来,这篇评论充满了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和戈文提出的人道主义、个人生命价值观一脉相承,也和此时中国的发展方向十分契合。可是如果这篇jī情四溢的文章一旦发表毕竟会引起诗歌界的一场地震,甚至会引来jī烈的批判也未可知。

    评论中戈文的态度非常的鲜明,他对于新诗cháo的出现表现出的一种极度的敏锐感,认为现代诗歌的兴起朦胧诗的兴起是切合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

    “中国社会整体上的变革,几亿人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决定了中国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现代主义文学。”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戈文第一个提出来的,早前已经有评论家提出了这个概念。

    戈文在文章中认为目前朦胧诗所追求的“自我”,并非西方“隐sī式的自我心理”,而是“具有现代特点的自我”是具有扩张性的、有强烈社会感染力的自我,带有较强的历史感、民族感和普遍人性,“对假丑恶的彻底背叛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样的自我,是中国式的,自“五四”以来的人道主义思cháo中的自我。这样的观点也无疑是正确的。

    戈文不否认朦胧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唯物主义反映论,不过他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朦胧诗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圈,要将目光投向时代、投向人民,要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作时代精神的号角,要在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颂扬时代的丰功伟绩,要敢于歌颂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

    所有的这些无疑是相当的前瞻而正确。总体说来,这篇评论既有高度又有引导性,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作品。

    只是评论中戈文的语言之大胆之犀利,甚至那种展望未来,给朦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