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和。
  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却是大出意外。李晟当场表示,为了表示和解的诚意,他愿意和张延赏结为儿女亲家。没想到张延赏断然拒绝。李晟很生气地说:“我是武夫,有什么旧恶,一杯酒之间也就烟消云散了。你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脾气倒是大得很,冒犯不得呢。虽然表面笑眯眯的,其实心里还是含恨。你不许婚,肯定是因为你心里愤怒未解!”这真是戏剧化的一幕,俨然是新版结局的《将相和》了。
  这样,两人矛盾不仅没有化解,反而越发严重。
  此后张延赏一直身居宰相,主持大政。而李晟显然遭到了抑制。虽然表面上,李晟仍然不停地得以加官晋爵,宠荣不断,但在重大决策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的权力了。甚至在一些军政大事上,张延赏专门与李晟反其道而行。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和吐蕃和谈之上。李晟一直是强硬派,对吐蕃也颇有胜绩。但德宗皇帝一直对吐蕃抱有好感,几次三番打算和谈。贞元三年(787)的时候,张延赏力驳李晟的反对意见,积极促成了和谈。结果就在双方会盟的时候,吐蕃突然翻脸,把唐朝将官们杀的杀,抓的抓,唐军几乎全部覆没。一场“结盟”变成了“劫盟”。
  经此事件后,张延赏惭惧交加,不久就去世了。把互相不合的意气之争带到国家大事上,就很不合适了。
  从两人交恶的过程来看,李晟发难在先,张延赏报复在后,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九、父子名将(1)
唐前期最著名的将门世家是薛仁贵开创的薛家将,而唐后期最出名的则是李晟开创的李家将。
  李晟军事方面算不上非常出色,但地位崇高,有“再造唐室”之誉。不过李晟有个儿子,却指挥了可能是唐朝最出名的一次战役,这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是李晟的第八个儿子。
  李晟儿子挺多,有十几个,很多都做到了高官,基本上都在各个藩镇做节帅。史书上说李家嫉恶好善,治家也很有礼法。愿、宪、愬、听四子皆任节度使。并评价说,这是“大忠所庇,斯圣神之报应也”。
  其实都应该托赖他们父亲李晟。因为这些儿子基本上都属于“骄奢淫逸”之徒,都有点二世祖。其中第十个儿子李听做过十个藩镇的节帅,收受贿赂,赋敛百姓,穷奢极欲,无所不为,最后居然还能官居一品,得以善死。史书上也不禁感叹:“非西平(李晟封爵西平郡王)之遗德,焉能及此乎!”
  其他儿子也大多类此。老大李愿做高官,一事无成,“务在声色,不计其余”。第十一子李惎“累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沉湎酒色,恣为豪侈,积债至数千万”。其实这种状态很正常,高官显贵之家,往往无德无才,多败家子。
  这里面,李愬算是一个另类。李晟内宠很多,李愬的母亲大概出身不高,估计是个八姨太之类的,而且很早就死了。在李晟这么多儿子中,李愬基本上属于没什么地位的一个。这点在后来做官的时候,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在做刺史的时候,因为管理工作特别出色而受到过嘉奖,应该说是很有能力,但他一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徘徊,大多是卿监和东宫官。
  可正是因为他在李晟众多儿子中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反倒成就了他。他从小发愤图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与其他兄弟们骄奢淫逸完全不同。他一方面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又“有筹略,善骑射”,可谓有德有才,有勇有谋,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
  虽然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元和年间在朝廷攻打淮西镇的时候,他终于脱颖而出,成就了一个传奇,维系了家族的将门威风。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宪宗是德宗的孙子(中间的顺宗做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一上台,就完全改变了德宗的作风,积极谋求平定跋扈割据的藩镇们。到了元和十一年(816),这个计划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平定淮西。
  淮西是淮南西道的简称,治所在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位于今河南南部一带。淮西地处中原腹地,位置很重要,一直是个老牌的强藩。早在德宗建中年间,李希烈就曾在淮西叛乱称帝,后被手下将领吴少诚干掉,算是平定了叛乱。但淮西镇的这些将士,这些割据的基础,根本就没有动过,只不过换了一个头子而已。到元和十一年的时候,吴少诚死,儿子吴元济很想继续世袭下去。淮西的割据状态几乎已经保持了六十年之久,整整有两代人的时间了,老百姓只知道有节帅,而不知道有皇帝,“虽在中原,心如貊异”,割据的基础与河北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对唐朝廷和唐宪宗来说,这块骨头是异常的坚硬,但不啃不行。
  可这一啃就是四年时间。双方就这么僵持,实在是耗神费劲。以至于后来宰相裴度也忍不住亲自上前线督战,出发前辞行,裴度对宪宗说:“臣誓不与此贼俱生”,“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如果不搞定淮西,那俺死了也不回来!这简直就是生死状。

九、父子名将(2)
就在这样看似遥遥无期的对峙中,一直不声不响的李愬突然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突破:奇袭蔡州成功,俘虏吴元济!而且是一场几乎兵不血刃的成功。淮西就这样给非常戏剧性地消灭了,唐王朝取得了元和时代最为关键的一次胜利。
  可以说,“雪夜入蔡州”这一役,无论从重要性,还是从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唐后期战役中首屈一指的。单凭这一战,也足以让李愬名垂青史。事实上,李愬基本上也就干了这一件漂亮的事情,此后的他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成就。
  当然,雪夜入蔡州的成功,并非幸致。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一开始,他就打定主意,准备搞奇袭。其实这招也是他父亲李晟的拿手活,当年奇袭定秦堡,着实是一桩奇功,非常精彩,只是重要程度不高而被人忽视。作为儿子的李愬对这个战役一定是烂熟于心,他就是要照样来一次奇袭。
  所以,李愬主动请缨,要求去当唐邓节度使。唐邓位于淮西的西边,一直战斗力不强,而且曾大败于淮西,所以素来被淮西军所蔑视。与此相反的是淮西的东部,陈许节度使是个强藩,战斗力特别强,而且节度使李光颜一直积极进取,是淮西最大的劲敌。
  李愬要的就是低调,所以唐邓节度使是最佳选择。他一到任,根本不整顿军队,而且放出话来,我来就是混混日子的,打仗不是我干的事情。虽然李愬是名将之子,但他此前从来没有任过军职,可算是个无名之辈。
  但李愬在暗中悄悄地布置,完辑器械,调遣精兵。最关键的工作则是收集情报。因为要奇袭,必须对奇袭沿线的情况非常清楚才可以,否则孤军深入等于送死。但问题是关于淮西的地理及其军事布置,唐军一无所知。所以,要想奇袭成功,非得有一个淮西将领做向导才可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合适人选。
  这个过程可真是曲折得很。先是抓了一个淮西将领丁士良,李愬释放了他,而且重用他做“捉生将”。丁士良很感激,于是献计并抓了一员猛将陈光洽,还通过陈光洽劝降了一个重要将领吴秀琳。吴秀琳是深通内情的人物。李愬给他做了很多工作,并提拔他为衙将。吴秀琳给李愬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如果要取得突破,必须要靠李祐这个人。李祐是一员骑将,大概属于淮西的特种机动部队,经常来回防御,哪里危急就冲向哪里,对淮西情况最熟悉不过。
  于是李愬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抓住了李祐。李祐是个猛将,常把唐军杀得落花流水,这下落到唐军手里,大家都群情激昂,要求立刻杀掉他。李愬不仅不听,反而将他作为自己的心腹,有空就把他叫来密谈。甚至让他带刀宿卫,经常和自己同住,通宵达旦地密谈。于是李祐也对李愬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当时与李愬经常密谈商量的,还有一个李忠义,情况与李祐类似,也是个降将。不光是降将,当时只要抓住了淮西的俘虏,李愬都要亲自面对面细问。所谓要知己知彼,这是兵家第一原则。
  除此之外,李愬还废除了一条旧军令——如果帮助敌军间谍人员的,都要屠灭全家!李愬这招让那些间谍都很感动,于是他们也纷纷反过来,主动为李愬提供了很多内部情报。李愬可真算是把情报工作做到家了。长期的攻心战下来,他已经对淮西的“险易远近虚实”都了然于心。

九、父子名将(3)
除了情报工作,李愬还早就准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取名叫“突将”,大概是特种突击队的意思。李愬亲自训练这支精兵,使其保持良好的战斗素质。
  就这样,李愬从元和十一年正月上任,一直在做准备工作。表面上也打了一些仗,但都是小规模,几乎不值一提。淮西西线几乎没什么硝烟。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淮西东线战事趋于白热化,裴度亲自督战,淮西精兵尽出,双方互有胜负,唐军仍进展不大,却被牵制了精兵主力。在这种情形下,李愬出手了。
  十月十五日,李愬布置出军,共九千人,分为前中后三军,每军三千人,互相策应。但谁也不知道行军的目标是哪里,命令下达只有三个字:但东行!
  一路走了六十里,天已经黑了。刚好到达张柴村。这里是淮西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处于蔡州的东北部,是个交通要害之地,北部的洄曲、东部的郎山等重要驻兵,都要通过这里通向蔡州。李愬军在迅速拿下张柴村之后,分兵两支,各五百人,一支北上扼住洄曲军南下的路线,毁掉桥梁等等,这支军队的将领就是一开始抓来的降将丁士良;另一支的任务相似,扼住东部郎山的路线。
  在张柴村短暂休息之后,李愬宣布继续趁夜色行军。大家忍不住再问,行军目标地是哪里?这下李愬终于解密了:“入蔡州取吴元济!”此地东南距离蔡州是七十里路。按急行军的速度,一个晚上时间是足够了。但自张柴村以东的道路,是唐军从来没有走过的,基本上两眼一抹黑。而且这时开始下大雪了,寒风凛冽。人人都觉得这是一次地狱之旅。随军的监军甚至哭出来了:“这下肯定是中了李祐奸计,我们死定了!”军令如山,敢死队队员虽知必死,但都奋勇前行。
  在风雪中几乎行了一夜,到四更时分,前锋队已经到了蔡州城下。整个蔡州城还安睡着,没有一个人发现有一支唐军已经兵临城下。甚至所有唐军都进入城中,整个城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发觉。
  鸡叫的时候,雪停了,李愬军已经团团围住了牙城,奇袭也到了尾声。感谢这场大雪,为这次奇袭做了最好不过的背景,让这次完美的奇袭更加地完美。
  随着吴元济投降,李愬圆满平定蔡州,随后李愬宣布所有淮西将官仍居旧职,一场异常重大的胜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其实,李愬这也是模仿了当年李晟攻克长安城的榜样。史书上因此赞美说:“晟克复京城,市不改肆;及愬平淮蔡,复踵其美。”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愬对他父亲的刻意模仿和学习。也许在李愬心目中,李晟是最光辉的英雄人物吧。
  这对将门父子,共同建立的功勋,恐怕很难有能与之相比较的。事实上,因为有了李愬这样的儿子,李晟的形象从此就越发地高大了。
  十、哀荣后世
  公元793年(贞元九年),李晟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忠武,赠太师。唐德宗用诏书的形式立下誓言,要为李晟“存保世嗣”,意思是,我李唐皇帝保证你李晟家世代富贵,并申告柩前。
  此后,李晟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抬升。唐僖宗避难四川的时候,朝廷编辑《兴元圣功录》,记载李晟匡扶大唐的丰功伟绩,“遍赐诸将”,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李晟的忠义地位,算是钉牢在正统上了。
  到了宋代,他的地位继续提高。
  1123年,这一年是北宋徽宗的宣和五年,虽然再过两年,就是靖康之难的1125年,可在这一年,一切都还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不知道为什么,礼部的官员提出来要调整一下武庙的陪祀人员。大概是为了鼓励一下将领们奋勇杀敌,希望本朝将领以这些前辈武将为榜样,建立功勋,以便能留名千古吧。
  这次主要是增加了很多陪祀人员,模仿文庙,除了十哲之外,还有七十二贤——都是唐以前的人物。在十哲中,唐朝的有三人:李靖、李、郭子仪。而在七十二贤中,最后一个是李晟。看来李晟算是勉强够格的人物。
  不过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