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国巨贾吕不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姬刚被儿子原谅,还有些惊魂未定,这时自然不便于替吕不韦讲情。

  对于吕不韦来说,他忙活了二十多年,结果却落得一个被免职的下场,自然心有不甘。不过,看到亲生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已经牢牢控制了秦国国柄,他倒也颇感欣慰。

  其实,吕不韦在子楚身上搞风险投资,固然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但没成想竟能偷天换日,使秦国实际上姓了吕,这一额外收获,也足以令他志得意满了。

  为了让儿子早日乾纲独断,担负起一统天下的历史使命,他组织门客撰写了《吕氏春秋》,苦口婆心地教儿子如何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大权在握之时,从未产生取嬴政而代之的念头,而是一心一意辅佐儿子。令他料所不及的是,他竟在处理赵姬一事上栽了跟头。

  好在嬴政念其有立主定国之大功,只是免其相职,让他到洛阳的封地做富家翁。这一处罚,并不算太重。

  如果吕不韦从此杜门不出,尽量低调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大概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也许,秦国人以及诸侯们都清楚,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嬴政处罚赵姬和吕不韦,只不过是做样子给秦国的老百姓看的。

  哪有儿子真的想惩办自己父母的?

  赵姬就是个例子。当初,嬴政将赵姬囚禁起来,因为不愿原谅母亲,竟一气杀了二十七个求情者。结果呢,还是将赵姬迎接回朝,母子又和好如初了。

  于是,吕不韦的门客们以及诸侯们都认为,吕不韦被免职只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嬴政便会亲自到洛阳迎接父亲回咸阳主持国政。

  所以,吕不韦这棵大树虽然倒了,但树倒猢狲未散。他的门客们大多仍聚集在他的府第,等待他官复原职。毕竟,在主子暂时倒楣的时候向主子表忠心,是最容易赢得主子的好感的。

  最可笑的是别的国家的国君们。他们也都想当然地认为嬴政不会为难自己的父亲,吕不韦不久即会重掌秦国权柄。因此,竟有好几个诸侯国派使者到洛阳慰问吕不韦,并给吕不韦封官晋爵,想趁此机会讨好吕不韦,以便在吕不韦官复原职之后,与秦国搞好关系。

  然而,这些诸侯国的国君们大错特错了。

  他们派使者讨好吕不韦,反而成了吕不韦的催命符。

  嬴政听说此事后,非常害怕。他既怕吕不韦真的被别的国家请去,将来成为秦国的对手,又怕吕不韦做不到三缄其口,将他与赵姬的秘辛公之于世。届时,嬴政继承秦国王位的合法性便大成问题了。

  此时的嬴政,早已不是那个刚到秦国之时的八岁的孩童了。他的童年时代是在受尽欺侮、备受压抑的环境中度过的,少年时代又在宫廷中对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耳濡目染,形成了他嗜权如命、残忍暴虐的性格。为了保住王位,为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他决定进一步处罚吕不韦——将吕不韦迁到偏辟荒凉的蜀地去。

  如果吕不韦识相呢,最好自杀,这样一了百了。

  他不愿亲自下命令处死吕不韦,而是写了一封信,派人给吕不韦送了去。信是这样写的: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

  吕不韦接到嬴政的书信,方知儿子不会轻易放过他了。嬴政是要杀之灭口。

  嬴政这封短信,只有二十九个字,却流露出必欲杀之而后快的意思。

  “君何功于秦?”

  “君何亲于秦?”

  这冷冰冰的质问,如同重锤,狠狠地击在吕不韦的头上。

  秦国上下,包括诸侯之间,谁不知道,吕不韦为了子楚能继承王位而毁家相助!

  谁不知道,嬴政的母亲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小老婆!

  谁不知道,若没有吕不韦,又哪来嬴政的今天!

  可见嬴政这么说,是故意抹杀吕不韦对子楚和嬴政得到秦国王位的贡献。

  吕不韦不由恨恨地说:“吾破家扶立先王,功孰与我?太后先事我而得孕,王我所出也,亲孰与我?王何相负之甚也!”

  然而,此时再说这些,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难道他面见嬴政、向嬴政讲明这一切,嬴政就能认他做父亲?

  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嬴政在信上故意这么写,明摆着是不想认他这个父亲。不仅不认,而且也不会仅仅将他流放到蜀地就会善罢干休。

  他吕不韦一日不死,嬴政就一日不得安心。

  明白了这些,吕不韦不禁叹道:“吾以贾人子阴谋人国,淫人之妻,杀人之君,灭人之祀,皇天岂容我哉!今日死矣!”

  吕不韦此语,不见于正史,是《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替他说的。后人揣摩吕不韦当时的心态,倒也合情合理。

  吕不韦此时,或许有所忏悔。

  也许,他真的认识到自己罪当一死;

  也许,他觉得以六十多岁的高龄,长途跋涉到偏远荒凉的蜀地去,已是他难以承受的酷刑。恐怕还到不了蜀地,他这把老骨头就已经填了沟壑了……

  司马迁写吕不韦收到嬴政书信后的思想活动,只用了六个字:“自度稍侵,恐诛。”

  也就是说,吕不韦已经看出嬴政是在一步一步地逼迫他。

  他断定,嬴政早晚会将他处死。


经国巨贾吕不韦(27)
他无法接受来自亲生儿子的羞辱,更无法接受亲生儿子挥来的屠刀。

  他宁愿一死。

  当天,吕不韦将鸩毒放进酒中,饮之而死。

  可怜一代巨商,战国枭雄,竟落得如此下场!

  八

  吕不韦死了。

  此时吕不韦的结发妻已经去世,葬于洛阳的北邙山下。除了嬴政外,他有没有别的子女,史无具载。

  可以肯定的是,吕不韦死时十分凄凉,没有亲属为他送葬。

  多亏跟随他的门客,偷偷地将他的尸体运到北邙山下,与他的妻子合葬于此。今洛阳市东约二十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有个大冢头村,这里有个吕母冢,据传即是吕不韦之墓。

  嬴政听说吕不韦自杀了,有些不相信,非得见一见吕不韦的尸首不可。由于吕不韦的尸体已被门客们秘密埋葬,嬴政求尸不得,大怒。

  这时,有些土生土长的秦国大臣趁机劝嬴政下令,在全秦国范围内驱逐吕不韦的门客,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令”。

  可笑的是,嬴政逐的,不仅仅是吕不韦的门客,别的国家跑到秦国的宦游之士也在被逐之列。

  “逐客令”规定,他国之人,凡在秦国做官的,一律免职,限三日内驱逐出境;有胆敢收留者,一体治罪。

  秦国的大臣们之所以为嬴政出了这个主意,为的是使秦国的贵族子弟有更多的出仕升官机会。

  由于秦国在六国中是个比较开放的国度,从春秋时期秦穆公之时起,秦国就善于招徕别的国家的人才为己所用,这使得秦国虽然偏在西戎,却日益强大。也正由于外来人才占据了朝中的许多枢纽职位,使得秦国的贵族颇感压抑,土著派与外来派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及见嬴政因吕不韦之事迁怒于吕氏门客,“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李斯列传》)

  “逐客令”一出,秦国顿时朝野大哗。有一个人,曾是吕不韦府中舍人,被秦王拜为客卿,此时也在被逐之列。此人即是李斯。

  李斯是个颇有才能的人,他正雄心勃勃准备在秦国建功立业,忽闻秦王将下“逐客令”,自己因是楚国人,自然在被逐之列。眼见自己的多年奋斗成果将付之流水,不由横下一条心,给秦王写了一封义正辞严、气势磅礴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不仅改变了秦王的愚蠢决定,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篇不朽的名作。

  《谏逐客书》全文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的这篇文章极富说服力。他先举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等五名外来人才致使秦国称霸西方、秦孝公重用韩国的韩非变法致使秦国富强、秦惠王重用魏国的张仪破坏六国合纵、秦昭王得到魏国的范雎确立对六国的远交近攻战略等事例,说明外来人才对秦国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外国的人才来帮助秦国,秦国就不是今天的秦国。

  继而,李斯又列举了许多来自他国而深受秦王喜爱的声色宝物,说明“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等做法不是一个志在统一天下的有为之君的“制诸侯之术”。

  李斯在文章中还总结出了一段千古传诵的名言:“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如果将各国来到秦国的卓越人才都赶跑了,这些人便会到别的国家去建功立业。这等于自毁长城,将秦国的栋梁之材资助给敌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使敌人强大的愚蠢政策。

  任人唯贤,这是老生常谈。而这四个字,切实做到却极不容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是必须遵循的千古不易之理。

  对于商界来说,能否做到任人唯贤,更是一个公司、一个单位盛衰的标尺。

  李斯的这篇千古奇文,令秦王嬴政暗自叹服。

  嬴政从善如流,收回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此后,李斯成了嬴政最重要的谋士,官至丞相,为嬴政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使吕不韦的门客们免于被驱逐的厄运,也使秦王嬴政从此不再追究吕不韦自杀一案。

  对于吕不韦之死,司马公在写完吕不韦的传记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最后,司马公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

  “孔子之所谓‘闻’者”,指的是《论语》中的一句段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