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遗事-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岸上的汴河大街,店铺林立,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就很够流连的。最热闹的,当然还是一月数逢——初一、十五、逢三、逢八即开的大相国寺集市。
  这大相国寺,年头可久了。原本是战国时魏公子无忌的住宅,无忌就是那个窃符救赵的魏国公子信陵君哪!南北朝时,北齐就将故宅改建成大建国寺了。后来虽有兴废,寺还在。到唐代,唐睿宗李旦因为在大梁封为相王,已将寺名改成了相国寺。大宋重修,太宗亲自书写匾额,在旧名上添了一个“大”字,这才成了“大相国寺”。头尾算起来,不是有上千年的历史吗?
  

大宋遗事 第二十三回(2)
相国寺在州桥的东面,也有一座桥架在汴河上,正对着保康门。过桥就是重楼飞檐的大山门,太宗亲笔题写的“大相国寺”四个大金字,高高地嵌在门楼上。大相国寺的建筑、文物,唐、宋各有十绝。太宗御书是一绝,山门门楼的卷檐也是一绝。卷檐原是唐人造的,不用一钉,做工极巧。大宋第一位能工巧匠喻浩,对什么都一望而知,就是对这个卷檐百思不得其解。山门后面的两个木制井亭,也是唐人的绝活,也全用榫接,同样叫喻浩百思不得其解。山门东面有一座石塔,三丈多高,十分雄伟,也是唐人造的,起名普满。二门后是大雄宝殿,再后面是资圣阁,都是唐睿宗、唐玄宗时的建筑,也全都极为恢宏壮丽。
  除了建筑,就数佛像、绘画让人叹为观止了。大雄宝殿内,是睿宗时相国寺兴寺师祖惠云和尚铸的一座大铜弥勒佛,一丈八尺高;资圣阁则供着铜铸的五百罗汉,还有佛牙。大相国寺有很多院落,除了大雄宝殿、资圣阁,许多院内都有与佛教相关的壁画,而且也全都是名家手笔。大雄宝殿东壁有唐代圣手吴道子画的文殊维摩像,后壁有真宗朝绘画待诏小高高文进画的北方天王等。后门东西两面墙壁,也是高文进画的文殊菩萨变相及其他神像。大雄宝殿走廊上的阿育王等变相图、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图等,原是大高高益的手笔,因为时间长,洇毁剥落,又由小高文进仿照大高的笔意,重新画了一遍。文珠院的净土弥勒下生,净土院的八菩萨像及征辽猎渭等壁画,则都是王仁寿的手笔。所有这些雕塑绘画,无不形象飞动,灿烂辉煌。
  安石无书不读,对于异端邪说原来就比较宽容。就是佛教,他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将淆乱天下的所有罪过都加到它身上。相反,他只归罪于世人都学士大夫唯利是图,口是心非,不能自治正己而已。何况,这些建筑、绘画、塑像本身,又是那么辉煌的艺术珍品呢!大相国寺本身,实在就够他流连的了。淑贤不全信佛,对菩萨却颇为尊崇,也爱这庙宇与塑像、绘画的辉煌精美,又是生平头一次见到,礼拜之外,也一样沉醉不已。
  他们流连的,当然还有万头攒动的市场。
  大相国寺的市场,共分三层。
  第一层在山门内外,专卖飞禽走兽,只要世上有,人又能捉得到,就没有找不到的。
  第二层,从第二道山门到大雄宝殿前面。这一层最热闹。除了地摊,院子里还有临时搭起的篷帐铺台首尾相接。货,则是日杂百物,应有尽有,像什么席簟屏帏、鞍辔弓箭、鲜果蜜腊啦等等,比比皆是。文房四宝,则数赵文秀的笔、潘谷的墨最抢手。两廊,是各大寺庙的道姑们的天下,专卖针织刺绣用品: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等等,琳琅满目。
  最后一层是文场,从大雄宝殿后面到资圣阁阁门之前,已经不再喧闹,静悄悄的,专等有心的骚人墨客,前来寻觅宝藏玩好、名家字画、珍本图书,还有一些香药土仪之类的东西点缀其间,那多半是散任官员打外面带回来换钱用的。有时这儿还真能淘到稀世珍宝,有心的读书人,总好影子一般在这儿踅来踅去。多少有些嘈杂的是后廊,那儿有几个算命打卦的先生:像所有的算命先生一样,他们始终惦记着别人的身家性命,顾不上自己穷得丁当响,什么时候都在热心地兜揽顾客。
  三个市场既应有尽有,又各有特点,谁到大相国寺都不会扫兴而归。安石与淑贤他们自然也各投所好,得意而返。
  从来干等最难消磨日月,何况还在船上窝着,什么都不方便。游兴只能延缓焦躁,却不能彻底根除它,渐渐就有些难熬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却出了事,安石他们住的船失火了。船原是货船,来的时候是顺带捎上王安石一家的,到京以后,暂时无货可装,两下说合,暂时包租了。船是船主自己酒后失手烧的,与他人无关。可安石他们的行李衣服等等,却也一把火烧得干净,只剩下随身携带的一点细碎银两。下面的日子还没完没了,可怎么办呢?
  先得找个住处。
  也是人急智生,安石突然想起了东头的连升客栈:那是南方客人,尤其是南方举子专选的客栈。自己来往一向都住那儿,也是在那儿得的进士喜报。老板或者还有印象,借住一程,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叫氓儿跑去一说,老板张德旺果然眼活,不仅记得几年前的喜报,也知道这次是来候选的。不但满口答应,还讨好道:“老爷看得起小店,咱们巴结还巴结不上呢不是?只管住,一切有我!”
  氓儿回来一说,安石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赶紧搬到连升客栈住下了。可淑贤从来没有这么劳累过,加上焦急,原就有些不舒服,又受了惊吓,住进客栈就一病不起了。先是容易疲倦,胸闷咳嗽,口渴痰稠,小便短赤,跟着就头痛发热了。安石虽然烦恼,也只能硬撑着。幸亏杂学旁收,多少懂得一点医道。一号淑贤的脉相,知道是因为天气热湿,焦躁惊恐,感了热邪,就按清暑、解表、祛湿的药理开了方子,不过三味药:
  鲜荷叶一张(或干荷叶四钱)、菊花四钱、苡米一两
  叫氓儿去药店一连抓了四剂,交给奶娘煎汤去渣,让淑贤喝了。两剂下去,人就渐渐轻松了,总算有惊无险。安石除了找些书读,过几天就去一次吏部,只是始终没有消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宋遗事 第二十三回(3)
那天正要出门,迎面却碰见一个人,虽然也很年轻,却满脸沧桑,额上连皱纹也有了。再看一眼,不是曾巩曾子固吗?
  安石大喜,上去就握住他的手叫道:“子固!你也在这儿?我还以为绝不会碰到你呢?”
  曾子固一见是安石,也惊喜若狂:“是介甫?真没想到!”
  安石道:“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我们约好春天在京见面,我迟了一步,以为再赶不上了,又不知道你在哪儿,不想却在这儿碰上了!”
  子固道:“我也是春天没赶上,这会儿临时有事又进了京,这就叫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吧?哈哈哈!”
  原来,子固昨天已在连升住下了。安石也不出去了,先去了子固的房间。子固听说淑贤也来了,又过来看了她与孩子。曾、王两家的关系,亲得有些扯不清。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字正臣,生有三男一女。长男易占,字不疑,就是子固的父亲;女儿曾氏,也就是子固的亲姑姑,嫁了金谿的吴敏,生了吴芮等四个儿子。淑贤既是吴芮的女儿,曾氏是亲祖母,子固也就是他嫡亲的表叔了。就安石这边看来,他母亲是吴敏小弟吴畋的女儿,算起来也低子固一辈。但也还有另一种算法。子固的父亲曾在临川当过县尉,与安石父亲王益过从甚密,他与安石也就是父交子往的同辈了,年龄上也只大安石两岁。还有一层,子固父亲易占先娶的周氏,续娶吴氏、朱氏。吴氏是临川人,就是安石舅家的近亲。吴氏生有三男一女,曾巩是长兄。由子固舅家这头算来,他与安石就只好平起平坐了。这种拉秧扯藤的关系,谁能说得清呢?好在安石与子固都是大家,只以好友相待,并不计较辈分大小,上下也就无所谓了。
  子固的祖父致尧,也是太宗、真宗朝的名臣。真宗装神弄鬼,他是敢于直谏的少数几个大臣之一。因为正直,官运自然不顺,做到知州也就了了。子固还未出世,他已先去了世。到易占手里,更不成气候了,由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调了外任知县。因为知州要挟他不买账,被无中生有上了一杠子,将个官也弄没了,丢下六男十女十六个儿女郁郁而死。子固虽然孤苦无依,却自强不息,刻苦攻读。他与安石成为密友,除了亲戚、父辈关系,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同病相怜,也该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子固家庭负担比安石更重,命运也似乎比他更蹭蹬。安石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子固弟兄却屡试屡败。有那不乐意他家的,看他弟兄老是不发迹,就编了首打油诗嘲讽他们: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子固听了,也不往心里去,照旧督促兄弟与自己一起奋斗不止。他魄力不如安石,志向因此也就平实多了:他似乎很清楚自己的历史定位。
  他写过一篇《唐论》,仔细算过一笔账。照他的算法,从三代算起,唐虞治世五百年而有商汤之治,商汤之治五百年而有周朝文、武之治,这是盛世极治,无以复加。文、武之后一千年,才有大有作为的唐太宗的贞观盛世。贞观之世虽有治天下之志,有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却有很多欠缺,已不是极治,根本不能与三代及商、周盛世相提并论。三代与商、周之时,都是五百年一遇极治,周代之后一千年不能遇到一个极治,那么,生于后世的君臣士民,就不能不是个悲剧了。生不逢时,连太宗这样的圣君,孔、孟这样的圣人,都难有大的作为,其余更可想而知了!无论是谁,都应该在这个历史轮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么劝别人,他自己当然更清楚要在历史中成就什么了。
  这种平实的算法中含着悲观,是不用说的了。好在这并不妨碍他积极入世,不能大治,还可以为小治而努力呵!所以他又主张君子之道,除了得之于内,也要积极努力,务求施之于外。他这么想,也这么做。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又主动自荐,希望他所心折的人能将他举荐于朝。他与欧阳修联系最为密切,欧阳修也特器重他,常说拜在自己门下的人不下千百,只有得到他最叫自己高兴。欧阳修送他的序引,也直接称叹他的学识志向。而早在欧阳修、蔡襄做谏官的时候,子固就写信为他们高兴了;到他们被撵出朝廷,他又写信打气,请他们不要灰心。欧阳修比子固大了一轮,亦友亦师,两个人也可以称得上所谓忘年之交了。欧阳修到滁州,子固还辗转去了一趟。
  安石一向自重,不好攀上,也不愿为人所知,不过心里也是敬重欧阳修的。子固与欧阳修熟悉之后,也要安石将文章送给欧阳修指教、引荐。安石犹豫了一下,还是拿给他了,并且直言不讳地感慨说:“想想,除了欧阳大人,天下也真再没有能知道我的了!”不仅自己选了几篇文章交给子固,还将另一个朋友王回、王向兄弟的文章也让他捎去了。这是他中举到扬州上任以后的事。自从交过文章,安石就没有再问这件事了。
  安石与子固重新在房间里坐定,略略问过各自的情形,子固就向安石介绍与欧阳修联系的情况了:“我给欧阳大人前后写了两封信。前一封信欧阳大人去了河北,第二封信是后补的,主要推荐你与王回、王向的文章。最近,又赶着去滁州见了他一面。”
  “欧阳大人好吗?”
  “还算好,只是多少有些颓唐。”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宋遗事 第二十三回(4)
“遇上那么多事情,也难怪。”
  子固想起什么,先禁不住笑了,之后才接着说道:“想起这一趟,也真好笑。上一封信,说到你,我措辞很硬,虽然倒也是本心话。”
  “是不是乱吹了?”
  “话是很大,却不能算吹。这是底稿,你自己瞧。”
  安石顺着子固指的地方看去,写的是:“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尝与巩言:‘非先生无足以知我也。’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傥言焉,进之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
  安石将稿子放到一边,叹了一口气,没有言语。
  子固道:“欧阳大人对我说了实话。‘起先我认为你是为朋友鼓吹,这也是常情。及至读了安石的著作,才知道你确实没有夸大其词。如安石,真是古今不常有呵!’”
  安石听了子固转述的话,也很感动,慨叹道:“我到底没看错人!”转而又问道:“欧阳大人还有什么指教没有?”
  子固道:“他很想尽快见你一面,并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