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隋王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锿蚴佟㈡沽辍⒑榫啊⒘鹾搿⑹吠蛩辍⒗椿ざ⒗钭有邸⑴崛驶⑿凉濉⒄哦ê汀⒄艎'。这仅仅是担任主功的东路军阵容而已,中路和西路两军的出阵者尚未计算在内。
  此时,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着同一个疑问。按理说,皇子奉旨出京,且身负专征方面的大任,原该一路卤簿齐整,鼓吹而来,沿途每经一驿站,必先有快马来报平安。待进入寿阳地界,全体行台文武必远出十里长亭之外,恭候迎接。似现在这等事先毫无征照地突然出现,据说还是一路微服而来,着实令众人心生措手不及之感。
  想到这里,许多人都偷眼去看居于班次之首的高颎,想从这位重臣的脸上探究到谜底。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这位一向以机敏多智著称的高相,此刻却神色木然,对一切晃若不见。离着远的人倒也罢了,但紧贴着高颎身后的薛道衡却着实按耐不住。
  趁着公厅内还未传见,这有名的书呆子小声唤了一声“高相”,见高颎并未应声,也顾不得许多,就直接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晋王变违礼制,究竟有何意图?”
  同样的内容,道衡连续问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提高一点,高颎却始终默不作声。
  “玄卿先生和各位不必多虑。”班次背后突然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本藩此番轻车简从而来,只是上体父皇倡厉节简的圣意,雅不欲骚扰地方,靡费百姓而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诸公不必猜疑。”
  这说话之人,除了一身服饰已经改做王爵打扮之外,神情口调与那日大雨中邂逅木兰的他别无二致。不错,那位神秘的无名男子正是当今皇帝的二儿子——晋王杨广!
  “殿下千岁千千岁!”
  杨广的突然出现,令包括薛道衡在内的众文武再度大吃一惊,竟一时说不出任何话来。若非高颎率先行礼提醒了大家,险些然就要陷入冷场的局面之中。
  “众卿不必多礼。”
  杨广含笑向众文武打着找呼,步履沉稳地从他们之间走过。每经过一个人,他便会注目打量上几眼。认识的,他会寒喧上两句;陌生的,他便会主动请教对方的姓名并攀谈上两句。无论是叙旧还是初识,他都会用简捷的语言说出对方平生最为得意之事,令对方既惊叹又感动。他的头脑就象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储存着无数的信息。单凭这样的表现,他已经赢得了在场大多数人的好感。
  “晋王殿下博闻强记,谦虚有礼,绝无天皇贵胄的骄横轻佻,是难得的贤王!”
  这次接见后,高度的评价从众人的口中不胫而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买他的帐。高颎和薛道衡就是这样的态度。前者恪守于外臣不与皇子结交的规矩,仅仅做出淡淡的敷掩,并不动容;后者却完全是出自书生意气,话里话外表示了对杨广不依制度行事的不满情绪。
  “殿下体谅民生固然是好,但事关朝廷礼制,亦不可轻废。礼者敬人也,敬人者自敬也。愿殿下勉之!”
  道衡话一出口,在场之人无不微微变色,暗想他好大胆子,竟敢公开批评晋王不尊礼,又隐责其不守朝仪,自我轻贱。心想晋王今年不过二十岁,即使涵养再好,面子上也很难下的去,说不定当场就会发作起来。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杨广非但没有发火,反而笑容愈深,连连点头称是,就差对这位玄卿先生长揖谢罪了。
  “年纪这么轻,就能做到礼贤下士,闻过则喜,真是不容易啊!”
  这下,就连高颎也不得不在心中暗自钦佩。然则,在这和蔼可亲的面容背后,总是有些令他琢磨不透的地方。诚然,这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而已,并不能证明什么,更不能据此便指对方是外表忠厚,内藏祸心的奸邪之徒,但在宫中传出太子储位不稳的消息的情况下,却难免有故作姿态的嫌疑。
  “但愿是我自己多疑吧。”高颎安慰着自己,却始终无法完全释怀。犹疑的情绪始终伴随着他,直到跟从在晋王的身后进入帅堂。
  大元帅行辕的前身是寿阳太守府。寿阳这地方在南北朝时期多次易手,每次攻战杀伐都会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因此没有什么象样的房屋。隋文帝又崇尚简朴,因此就连太守府也是相当简陋。帅堂就是原太守的公厅,十分狭小,众文武再加上站班的侍卫都聚在里面,立刻将所有的空间挤得满满登登。晋王的帅案就是原来太守的公案,除了背后多了个贡奉隋文帝所颁赐令箭、虎符的架子之外,再无其他增易。
  杨广踱至帅案前,先带着众人对着兵符令箭下拜。起身后却不就坐,略顿了顿,便向高颎招呼道:“昭玄相公请近前。”
  高颎微一错愕,不知杨广要对自己说些什么,但还是走了过去。
  “本藩受命出京之际,父皇曾有面谕。”说到“父皇”二字的时候,杨广向西北京都的方向遥遥抱拳,以示恭谨,这才接着说下去,“昭玄相公是我大隋第一用兵高手,本藩年轻,见识浅薄,更无实际的用兵经验,虽名为主帅,实则却是跟着您学习历练的。所以,这张帅位,应该由您来坐。”
  说着,杨广便主动托起令箭兵符送到了高颎的面前。
  这番话的意思,高颎心中也是明白的。在离京南下之时,文帝当面对他说过同样的话。他的本意是打算居于幕后,赞画方略,然后籍杨广之口宣布出来。这样一者可以确保作战时不出纰漏,二者也保全了年轻皇子的面子。却万万没有料到,杨广竟然当众坦言出来,反倒让高颎有些惶恐了。
  “莫非真的是我小人之心,错疑贤者了吗?”
  毕竟,一个年轻人,又是皇子,在功名面前能够做到这般坦率谦和,古往今来几稀啊!在此之前,高颎本无竞争功勋之意,但偶尔想到自己在几年前就为灭陈大计殚精竭虑,如今却要为他人做嫁衣,又不免微生失落之感。至此,那一点小小惆怅瞬间烟消云散,欣慰之余暗道惭愧。
  只听杨广又转向众文武说道:“众卿都是随父皇创业起兵的元勋,名为君臣,实则都是本藩的前辈。此番南征,扫平暴陈,还需仰仗各位的才智武勇。本藩今日代父皇向各位道谢啦。”
  杨广一揖到地,唬得众文武慌忙搭礼逊谢,誓效犬马。更有人感动出涕,干脆对着西北方向跪下来遥谢天恩,连称吾皇圣明,晋王贤德。就连一向自诩正色立朝,刚直不阿的薛道衡,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待一番忙乱过后,高颎这才代表行台诸臣工向杨广矢志定当戮力报国,破灭南陈,以慰天子一番殷切之情。
  当众臣谢恩之际,杨广一边和他们共同遥拜京都,一边仔细观察着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似乎在用眼神进行某种遴选。他要找的是什么呢?此时此刻,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现在,在接受了高颎等人的效忠之后,他再次请高颎接受符令。这次,高颎不再推拒,但执意不肯坐上帅位。最终还是记室裴矩带着众文武一齐恭请杨广正位,他这才再三逊谢后坐了下来。
  “本藩今番忝居帅位,但各位凡有军务,必须先报昭玄相公,再告我知,不得有误。”
  “晋王贤明,臣等遵命!”
  在一片文武赞拜声中,兵权正式转入高颎的手中。
  杨广居然会主动逊让兵权,这是高颎所没有想到的。在接受南征之命的时候,文帝就说过要以明发圣旨的形式来确立他的实际主帅地位。当时考虑到晋王的颜面问题,他婉言谢绝了,只是讨了一道密旨带在身旁,准备找一个与杨广单独谈话的机会再拿出来。现在看来,自己竟是多虑了。
  正自沉吟之际,只见一名文吏打扮的男子走到杨广身旁,向他小声秉报着什么事情。杨广点着头,向他吩咐了两句,然后转向众臣工说道:
  “本藩在后面准备了几桌酒席,今日各位谁都不要走,大家一起共饮。”
  “殿下远来,本当做臣子的为您接风洗尘,怎能……”记室裴矩一脸谄笑地说道。
  对于此人,高颎既看不起,又有些佩服。看不起的是他那一套望风承旨、贪功好利的人品,佩服的则是他那出类拔萃的才具。高颎一直认为,此人如假以时日,再经几番历练,早晚必将成为与苏威并驾齐驱的民政高手。况且年纪不大,前途不可限量。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十分明显的人物,如果侍奉于文帝这样的明君,规范以法度,则可扬其长而避其短,成为大隋兴旺的柱石。可是,文帝之后呢?这样的隐忧始终困扰着高颎的内心。
  这时,只听杨广说:“裴卿不必客套。大家身在军旅之中,不必拘泥于朝堂上的那些繁文缛节。还是说本藩的面子不够大,请不动诸位前辈?”
  “哪里……哪里……”裴矩连连摆手,“如此,臣下便不客套啦。”
  “好!这才是正理。”
  杨广大笑着挥手肃客。众臣工连忙请晋王先行。杨广却走到高颎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说道:“昭玄公德高望重,理当先请。”
  身不由己之间,高颎已经被推到了众人之首的位置上,只得随着杨广并肩走入后堂。
  酒筵并不奢华,只是略高于平时的饮食的水准而已,但既然是皇子赐宴,臣工们依旧显得十分拘束。见此情景,杨广便举起酒杯,向众人频频劝酒。遇到象薛道衡这样的文臣,便随口聊些诗词歌赋、风雅文章;在韩擒虎、贺若弼等武人面前,则信口讲究上两句兵书、武艺。众人这才发现,这位晋王竟是博闻强记,文武兼姿,口才更是便给,往往一语中的,说得听者喜不自胜,大有得遇知音,足慰平生的感觉。不多久,宴会的气氛就被调动了起来,大家和晋王有说有笑,仿佛是多年知交的老友一般。
  其实,就在杨广周旋于众人之间的时候,他的心里却在想着适才心腹张衡向他秉报的一件事情——名叫花子英的人送来的一封书信,写信人是一个叫做云昭训的女子。这两个名字对杨广而言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是令他欣喜的情感,后者却代表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子英,你怎么会遇到昭训呢?昭训,事已至此,你又何必再用尺牍来扰乱我的方寸呢!”
  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刻悲哀,开始在他的内心之中游走弥散……
  

第九章 得失之间的徘徊(1)
追溯杨广和云昭训的初会,就要将时间退回到开皇八年的上元节。
  按照中华古老的习俗,在农历正月十五这日,各个城市内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花灯盛会。其实,早在过年之前,各位巧手匠人就已经忙于扎制千姿百态的花灯以供上元灯会的使用。
  当入夜时分,所有的城市立刻化作了光华夺目,溢彩流光的灯山灯海。阖城百姓同时走上街头,游玩观赏,品评指点,夸这家师傅的手艺精湛,那家的主人出手豪阔。
  这个夜晚,也是各种娼优杂技们展现才艺的好时机。除了官方的宴会之外,富商豪门也会主动邀请他们来表演助兴,因而处处歌舞翩跹,箫管悠扬,龙飞燕游,彩戏连台。
  最为幸福的还是少年男女们,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戴上华丽的假面,互相追逐嘻笑。有情人们则趁机摆脱家人的眼睛,彼此约期幽会,一诉衷肠,又引发多少风流佳话,为这一年一度的良宵增添了无数浪漫颜色。这是专制时代的人民所少有的几项权力之一,官府照例不得禁止这“金吾不禁,玉漏无催”的开朗情景。其实,即使是官家的人,也照样会微服简从,混迹于平民的行列之中,来享受这一年一度可以脱略形骸、百无禁忌的欢乐气氛。
  这种盛况,从京都到农村次第铺陈开来,纵然大江南北还保持着对立的两个政权,但在这个夜晚却基本上别无二致。正所谓:南北敦一俗,天涯共此时。尤其是自从大隋建立以来,战争的阴霾已被清明的政治一扫而空,百姓们不必再为突如其来的兵燹之祸而忧心忡忡。虽然不知道这种安宁能够维持多久,但过起节来还是兴致勃勃。毕竟,对于饱经战乱的人们来说,早已参悟了及时行乐的真谛。然而,近年来朝廷却一再明诏禁止元宵节过度娱乐导致靡费,又多少打击了人们的情绪,许多地方的节日状况竟还不及周齐对立的时候。
  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数年前大臣柳彧的上疏而引发的。这位大世族出身的官员显然没有沾染上奢靡的风气,反而对各地的村坊之间为争面子,借节日之名竞相斗富,以至于铺张靡费,虚耗财力的情况十分关注。在奏疏之中,他肯切的指出这是不利于教化,有损于民生的恶习,理应革除不怠。
  但是,从深层意义上说,这本身也是隋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与汉文帝一样,隋文帝也以崇尚简朴而著称。他不仅在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