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时炸弹——后蜀的两万七千名降兵,这些人倘若里应外合,成都指日可破!

不行!思前想后,王全斌决定将这两万人杀掉。高层将领基本上都不同意,古人比较迷信,两万多条人命啊, 得在地狱关多少年才能够偿还得清!

康延泽建议,把其中老弱病残的七千人分出来,然后将那两万人沿水路押送,如果他们有反意,再屠杀也不为迟。

王全斌不同意,又去寻求曹彬的支持。曹彬这个人,用现在话来说“很讲究”,不想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但他也没有勇气去和王全斌据理力争,作为东路军都监,杀降的公文到了他这里,他所能做的,也只有“不着字”——拒不签字而已。

就这样,两万七千人被引到夹城中,全部屠杀掉!

和白起一样,王全斌此举不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更留下了千古骂名,后世谈及此事,无不为其野蛮残忍而义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离他最近的曹彬。或许有人会说,曹彬可能和田钦祚是一路货色,心里这样想,却并不说出来,千古骂名让王全斌一个人去背。

是不是呢?如果这算是虚伪的话,一个人能够虚伪一辈子,难道还不算仁人君子?

此次平蜀归去,太祖对王全斌的恣意杀戮极度反感,于是将各路将领叫进去单独谈话,轮到行营都监王仁赡时,这家伙满嘴唾沫乱飞,大肆诋毁其他将领,因为把别人说得坏一些,自己就相对好一些。

太祖静静听完王仁赡的慷慨陈词,方才慢悠悠地说:“强行纳娶了蜀将李廷珪的歌伎,私自打开丰德库窃取金银财宝,难道都是王全斌一个人干的?”王仁赡瞬时如同斗败的公鸡般低下头来,领导果然厉害,什么小道消息都掌握了!

最后,为了证明自己描述的客观性,他不得不提到曹彬,心服口服地说:“清廉自律,不辜负陛下您的任命的,也只有曹彬一个人而已。诸将进入蜀地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抓住机会狠捞一笔,而曹彬的箱子里只有图书和几件衣服而已,不服不行。”

接下来是王全斌和曹彬进入谈话,一进去太祖就单刀直入喝问道:“怎敢胡乱杀人!”接着语气缓和地说:“曹彬退下,这件事和你无关。”曹彬却并不退,叩头说:“是我们一起商量杀害降兵的,该杀的是我。”

曹彬这样大包大揽,争着抢着承担责任,太祖也没办法,就让他们先退下。

处理结果是,王全斌、崔彦进由节度使降为节度观察留后。请注意,这不仅仅是降一级的问题,兵权被完全剥夺,成了朝廷的闲散人员。与之相反,纪律严明的东路军统统获得高升,曹彬更由五品内客省使提拔为三品节度使。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7)
    后来太祖想要###南唐,和赵普商量起这件事,感叹说:“当年王全斌率军平蜀,杀的人太多了,现在我还耿耿于怀,这样的人不能再用了!”于是赵普建议曹彬、潘美前去。太祖将这二人召进宫中,叮嘱说:“可不要像在西蜀时候那样胡乱杀人。”

曹彬这才上前解释:“如果我今天不说,恐怕陛下不知道,当初杀降并非我的本意,那些文书我都没有签字。”太祖说那你拿来给我看看,曹彬取来,太祖一看,果然没有签名。太祖这就纳闷了:“你既然没有签字,就没有责任,那时候为什么又要认罪呢?”

曹彬说:“我们一同奉命出征,如果王全斌获罪,而我一人清白,实在是不妥!”太祖紧追不舍问道:“既然你下定决心认罪,留这些文书又是什么意思?”

曹彬说:“我猜测圣上您的意思,回来后,我们几个都活不成了,之所以留下文书,就是要我母亲以后呈上,希望您能放我母亲一条生路。”

不光对皇上及家人如此负责,即便是对下属,曹彬也是仁厚淳朴,丝毫没有官架子。在他管理徐州期间,手下一位小官吏犯了过失,按律应该杖责,但是曹彬只是做了记录,并不实施,直到一年之后方才旧事重提,执行了处罚。

手下人殊为不解:“曹公您真是高深莫测,这么一件小事干嘛拖这么久,其中有何玄机?”曹彬解释说:“当初此人犯法之时,刚刚新婚不久,如果此时获罪,他家里人一定就会认为是刚过门的新妇带来了晦气,之后会不停找她的麻烦,最终将她逐出家门了事,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所以才将责罚推迟了一年。”

更进一步来说,不仅对人如此敦厚,他对万物也一律悲悯。他经常跟别人说:“我自从军以来,杀人甚多,但是从未因为自己的喜怒而擅杀一人。”他居住的地方有些破败,家中的子弟就建议他抓紧时间修缮一下,曹彬说不着急,现在正是冬天,墙壁和瓦石之间有很多蛰伏的虫子,不要伤害了它们。

曹彬此人,可以说是兵家之锋锐与儒家之敬爱的完美融合,上马勇猛杀伐,下马则为谦谦君子,不骄不躁,以仁御下。

大仁义哉,得夫子三昧者,曹武惠公!

王全斌杀降之后,又经过拖拖拉拉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全师雄还是没有被打死,却病死在蜀地金堂,之后不久,其余部下就被完全平定,后蜀才算正式属于了大宋帝国。

此时,作为阶下囚的孟昶,日子也不好过,一路拖家带口而来,更被作为战利品折腾一番,以男二号(一号当然是总策划人赵匡胤)的身份,主演了隆重的受降献俘仪式。

虽然待遇不错,被封了中书令、秦国公,但他的亡国之痛,在此时却变得更加深刻,他已经暗自后悔,为何没有风风光光自寻短见?也免得承受这无尽的煎熬。

因为文人的敏感和脆弱,痛苦也就愈加被放大,所以没过几天,孟昶莫名其妙就离开了人世,获得了永久的解脱与安宁。

按照民间艳史的说法,是因为太祖看上了孟昶的花蕊夫人,强行抢入宫中,孟昶心中郁闷,国仇家恨在内心不断翻滚,终于被绿帽子活活捂死。

孟昶之死是太祖所始料不及的,本来这是自己竖起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如果孟昶能够安分守己过上幸福的小日子,可以作为活生生的教材来说服南汉、南唐甚至北汉,都来归顺大宋吧,跟着赵老大有肉吃!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8)
    现在典型死了,赵匡胤很伤心,所以五天都没有上班,而且对遗属极尽安慰赏赐,特别是孟昶他老娘李老太太。太祖特批:“如果想回家的话,随时可以送她回去。”

老太太说:“你让我去哪里?”赵匡胤说:“当然是回蜀地。”老太太摇头说:“我家是太原的,如果能让我回太原最好不过。”

此时赵匡胤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几乎就要抓住老人家的手说:“老同志,理解万岁!”因为他正盘算着要解放北汉,老太太的要求几乎就是一个明显的征兆,表示北汉很快就要回到祖国怀抱了!

事实证明,任何迷信活动都是靠不住的,不管头脑如何发热,赵匡胤至死都没有拿回北汉。

不光迷信活动靠不住,老同志也有缺乏诚信的一天,本来说好的回太原,但是李老太太忽然反悔,举酒泼地祭奠了儿子,然后说:“你不能为社稷而死,贪生活到今天。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有你,现在你死了,我活着做什么?”然后,绝食数天而死,她的灵魂如果回到了太原城,不久之后,就会看到大宋的百万甲兵滚滚而来。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不知道是不是那个花蕊夫人,总之有一个孟昶的妃子工作调动到太祖宫中,太祖在她的梳妆匣里发现了一面铜镜,制作精良,光亮可鉴,但是等翻过来看到背面,太祖脸色大变,流露出狐疑乃至恐惧的表情。

原来那面镜子背后有一行字:“乾德四年铸”!

要知道当时刚进入乾德四年,无缘无故冒出来一个乾德四年的旧东西,可不是什么吉利的兆头,所以一贯镇静深沉的赵匡胤都忍不住惊慌起来。

急忙问那个妃子,却说不上来,去问宰相赵普,也摇头说不知道,只好急召智囊团——翰林学士。

等著名的陶谷、窦仪来了,这才真相大白,原来从前前蜀后主王衍也曾经用过这个年号,所以这个镜子才流传下来。

得知不是什么邪恶图谶,太祖这才长出一口气,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宰相需用读书人!”这句话后来宋代文人们反复引用,目的是为了证明太祖是多么重视文化教育。

太祖这句话说出来,当时的宰相赵普估计老脸青一阵紫一阵,这分明是不点名的批评嘛!不久之后,太祖干脆直接找赵普谈话,说现在朝廷上人才济济,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如果不读书恐怕难以服人,老赵你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从此之后,赵普大兴学习之风,手不释卷,学习也大有长进,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只不过是后世儒生的牵强附会,刻意拔高《论语》的地位。

据张其凡先生考证,宋初《论语》的地位并非很高,而且赵普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引用过《论语》,可见说他只读半部《论语》没有什么依据。

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之后,中原的皇帝们,无论是郭威、柴荣还是赵匡胤,一直就感觉脑后凉飕飕的。

其实北汉并不可怕,军事和经济都不景气,堪称一穷二白,但是北汉背后有一条大狼,那就是契丹,总令人放不下心。

自从和赵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后,大宋对北方一直采取守势,所以北汉过了两年安生日子,等平定了荆南和湖南,赵匡胤就示意手下将领,隔三差五去骚扰一下北汉,搞一点小规模冲突,但总体比较安定。

其实赵匡胤心潮澎湃,北方那片土地,无数次令他魂萦梦绕。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9)
    曾经派人去刺激刘均:你们家和周室乃世仇,郭威篡取了你们刘家天下,这可以理解,但是咱俩没仇恨,你为什么躲在那么一个偏僻狭窄的地方?如果有志于天下,就下太行山,咱们一决胜负!

刘均哪里敢,派人回话说:“我们这里的土地和兵甲,加起来也不到您老人家的十分之一,再说我们也不是叛逃此处(祖先刘崇最初就是河东节度使),之所以守在这里,就是为了死后有人祭祀,不至于亡国灭种啊。”

这话说得多真诚可怜,就像精神胜利派祖师阿Q说的:“断子绝孙便没人供一碗饭。”赵匡胤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哈哈大笑说:“回去告诉刘均,我放他一条生路!”

等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七月,刘均死了!赵匡胤之前说过放刘均一条生路不假,但是既然合同的乙方刘均现在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因素——死亡,合约自动作废!

而且,每当国主去世,皇权交接之时,是最容易出现动荡的,前面的荆、湘之所以轻易被收复,就是这个原因。

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受命,率领党进、何继筠等进攻北汉,这一次曹彬依然是都监。

宋军一路凯歌高奏,很快就进入北汉境内。赵匡胤的政治敏锐性确实很强,他预料得不错,北汉出事了,而且是特大事件——新科皇帝被人杀了!

这个倒霉蛋叫刘继恩,是刘均的养子,当时刘均临咽气之前,握着他的大红人,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兼任军委主席,可见他有多红!)郭无为的手说:“继恩这孩子是孝顺,但是才能平庸、性格懦弱,恐怕不能继承我的事业(认贼作父的事业?),怎么办?”

郭无为低头默默不语,算是默认了这种说法。

郭无为这个名字起得很奇怪,透着一股子轻灵飘逸的感觉,一听就不同凡响。确实如此,这人早年博学多才词锋甚利,用现在的话说,是业务能力特别强。可能是为了走个“终南捷径”,就隐居在武当山当道士,这个名字应该就是那时候取的,追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

他的功夫不及陈抟老祖,拿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本领,等了很久,也没有高层召见,于是耐不住寂寞,自己出来求职。他的第一个面试考官是后周太祖郭威,当时郭威出征河中,交谈之后立刻认定这是个牛人,决定招聘。

但是郭威的手下说了一段话,立刻断送了牛人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

那人告诉郭威,郭无为这种人是靠嘴皮子混饭吃的,就是所谓的纵横家,一般什么人需要这种人呢?

郭威一想,苏秦、张仪之流,只有皇帝才用得起啊!下面的话几乎不用说了:郭威手握重兵,还私自招聘了几个纵横家,说你想造反不算污蔑吧?

郭无为就这样怀才不遇了一次。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是阴谋家总会得逞的,郭无为第二站就遇到了伯乐,还真是一个“皇帝”——刘均。

刘均以前也看不起知识分子,但是协助李筠对付赵匡胤失败之后,他觉得没有知识分子干不成事,刚好郭无为应聘,交谈之下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