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翁维铨看了一下,点头说道:“这个不错,意大利的加通尼(cartoni),好东西。”


()免费TXT小说下载
    不过他马上又皱眉,问道:“但这租金?”

    “加通尼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机承托生产商,从上到下,全是独家专利打造的,坚固平稳,能任意角度旋转,和潘纳维申是绝配。”汪长智带着职业的微笑,说道:“东西好,价格自然会贵一点,一分钱一分货嘛。”

    “只要货好,价格好说。”赚的钱越来越多,沈冲也越发的大方,凡是能提高电影质量的,他都不吝啬,“翁先生不要担心预算,凡是拍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aaton)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moviecam。”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那倒不用麻烦汪先生。”沈冲一笑,说道:“能给我个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我正准备过段时间去趟欧洲,顺便去看看,长长见识。”

    ……

    搞定了器材之后,还需要搞定剧组成员。

    翁维铨要去拍《行规》,摄影师得另外找人,沈冲这次动了金手指,直接从记忆里搜了个名人出来——黄岳泰。

    黄岳泰出身自电影世家,父亲也是著名摄影师,他是香港电影界成就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九次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两次三连冠,其纪录可谓空前绝后。

    沈冲很欣赏他,不仅因为他的摄影技巧,更因为他创办了香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独立专业组织——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而且能让这个组织一直保持活力和专业素质,不像香港其他演艺组织,徒有虚名,人人可入。

    黄岳泰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可以配合电影剧情,随机应变,这也是沈冲放弃杜可风,去找他的缘由。

    未来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沈冲在耕莘实验剧场见过,他本来是做船员的,结果船走了,人留下了,于是就在台北厮混,在小剧场里做布景等美术活。(注3)

    杜可风此时没有任何摄影经验,他那极度个人化的摄影风格,又和《活埋》不太搭调,所以沈冲没把他从台北带过来,而是把他签给了张爱嘉负责的台湾分公司,给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做摄影指导。

    黄岳泰现在是邵氏的签约摄影师,跟着刘家良拍了《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等几部电影,算是小有名气,但邵氏室内布景,流水线制作电影的模式里,摄影师只是个蓝领工人,并不受重视。

    所以沈冲上门一说,邵氏很快就同意外借。

    摄影师有了,主演也有了,再找几个零杂工做剧务,沈冲的草台班子就搭建好了,等金士杰搞定剧本,就可以开拍了。

    ————————————————

    注1:器材和胶片数据,根据最近十几年的价格推断,专业器材价格一向稳定……如有读者有更准确数据,欢迎留言。

    注2:汪长智2007年荣获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现已去世。


()免费TXT小说下载
    注2:杜可风在1979年左右在台北,参与了兰陵剧坊的创建。

第二卷 第十五章 嘉禾

    沈冲很快就发现,自己不是做导演的料子,至少不是个天才导演的料子。

    剧本的写作,他全程参与,细节全部知晓,一有空闲就在揣摩,在拍摄前,还画了不少分镜头——据陈韵文的说法,那是小孩子涂鸦。

    然而拍了三天,每天用了10盒胶片,拍的时候感觉良好,可晚上冲洗出来一看,统统不行,三四万块的胶片,基本打水漂了。

    看过大量的电影,不代表就会拍,就好像看过很多小说,不代表就能写一本好书,看过很多av,不代表上床了就是大师。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景深怎么安排,前景、背景和演员的关系如何,演员要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

    各种细节问题,层出不穷,沈冲焦头烂额,烦不胜烦。

    而且越拍,沈冲越觉得,之前太想当然了,以为简单的场景好拍,其实越简单的场景,越难拍,如何把一个狭小单调的场景,拍出不同的画面,有层次的交代细节,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拍大场面,考验的是幕后的统筹能力,至于导演本身的水平,反而要求并不高。

    比如人多的场面,只要跟着主演走,动作多的场面,只要对准打斗的演员,镜头中其余的细节,观众不会在意。

    这就好比吃火锅,各种作料食物都对汤底里丢,即使味道有点小问题,食客也尝不出来。

    而《活埋》是单一场景,任何细节都会放大,好比是一碗蛋炒饭,好不好吃,关键就看导演的水平。

    不仅做导演的沈冲头疼,做主演的金士杰也陷入困境。

    舞台和电影,虽然都是表演,区别还是蛮大的,金士杰是第一次接触电影,经验也不如后世丰富,他好像一个踢惯了11人全场足球的职业高手,忽然来踢7人室内小场足球那样,不太适应,做表情和讲台词,都偏向舞台风格,有点过分的夸张。


()
    这个问题,拍完第一天,他自己就发现了,沈冲也知道,但两人都是菜鸟,谁也指导不了谁,只能不断的摸索,反复尝试。

    好在黄岳泰拍过几部电影,有些经验,他又不藏私,把所知道的的东西倾囊相授,又尽心尽力的做好摄影工作,才让这三天的胶片没有全白费,好歹有几分钟的镜头是非常不错的。

    除了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时间也是个大问题。

    沈冲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多,即使没钱了,宅起来不主动出去找事,事情也会找他。

    比如嘉禾,就找上门来了——才开拍一天,邹文怀就亲自打电话到公司,邀请沈冲共进晚餐。

    邹文怀的目的,沈冲心知肚明,然而大亨相请,无论如何,都要赴宴的。

    王晶的《追女仔》不出意料,在七夕之后,每日票房迅速回落,放映第二周结束的时候,单日票房跌到20万不到的境界,邵氏直接砍掉了一半多的戏院,改放别的电影。

    不过即使如此,《追女仔》的总票房也突破了800万,等最终下线的时候,很有可能超过许冠文的《半斤八两》,坐上香港电影历年票房总榜亚军的位子。

    如此一来,嘉禾坐不住了。

    嘉禾此时,文有许冠文,武有成龙,一个只要出手,必然是年度票房冠军,一个如旭日初升,光芒万丈,还有吴思远、袁和平、洪金宝等一大批实力不俗的卫星制作公司辅佐,势头蒸蒸日上。

    而邵氏则日薄西山,三个扛鼎重臣里,张彻精力不济,产量少,票房成绩也每况愈下;李翰祥不仅身体不好,还心生二意,前段时间被媒体爆出准备回大陆拍戏的新闻,让邵逸夫不得不亲自出面辟谣,特意和台湾方面解释;楚原虽然宝刀不老,但大厦将倾,独木岂能挽救。

    此消彼长,香港电影圈里,人人都在说,邵氏不行了,八十年代是嘉禾的。

    而沈冲横空出世,两部电影,送给邵氏近千万的纯利,一下子把声势翻过来了。

    《疯劫》还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邵氏头大,正好砸中了。

    《追女仔》就有点微妙了,虽然是东方魅力制片的,但导演是邵氏自己人,邵氏最近几年,只见旧人走,没见新人出,人才不断流失,颓势明显,这次王晶大出风头,让邵氏有点枯木逢春,老树开新花的味道。


()免费电子书下载
    邵氏旗下有数千员工,要是再冒出来几个像王晶这样的黑马,逆转局势,指日可待。

    而且邵氏的人去帮东方魅力拍电影,他们想干嘛?

    邵氏家大业大,有人有片场有院线,东方魅力虽然只出品了两部电影,但制作和发行的水平,香港已经无人敢轻视,这两家联合,优势互补,要是每年都来个三五部《疯劫》这样的票房奇迹,嘉禾日子可不好过……

    毕竟市场就那么大,香港一块,台湾一块,东南亚一块,台湾和东南亚是邵氏的传统强势区,要是香港本埠再争不过,嘉禾可就成千年老二了。

    沈冲和邵氏签订的放映协议,在业界并不是秘密,条件苛刻,而且是一锤子买卖,邹文怀约他吃饭,明显是想从中截胡。

    ……

    邹文怀请客的地点,是一家日式餐厅,除他之外,还有蔡永昌和舒琪作陪。

    蔡永昌是负责嘉禾院线放映生意的大佬,他出席是理所当然。

    舒琪是沈冲好友,纯粹做个牵线人,打酱油的,不过从这个安排看,邹文怀对沈冲还是相当重视的,把他当做平起平坐的角色对待。

    双方落座,稍事寒暄之后,邹文怀就说出了目的:“沈先生,不知道你的东方魅力,有没有兴趣和我们嘉禾合作?”

    “能和嘉禾这样的大公司合作,是我的荣幸。”沈冲先恭维了一句,然后问道:“不知道邹先生打算怎么合作?”

    “我们出钱出人,沈先生负责制片。”邹文怀不语,蔡永昌开口说道:“或者如沈先生和邵氏合作的一样,沈先生独立制片,在我们嘉禾院线上映,大家分成。”

    沈冲放下筷子,沉吟不语。

    第一种合作方式,说白了就是包拍,嘉禾出资金,沈冲负责制片,然后版权归嘉禾,在嘉禾院线上映。

    这是嘉禾和卫星公司惯常的合作方式,好处是只要够节省,肯定有收成,坏处是票房再好,自己分不到。


()免费电子书下载
    洪金宝的宝禾电影公司,袁和平的和平电影公司,都是这样合作的。(注1)

    这种方式,沈冲肯定是不会选的,他看不上从预算上扣下来的那点小钱。

    至于独立制片,和嘉禾票房分成,这种方式倒是可以考虑。

    自家院线建设,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成不了气候,况且连续两部票房大卖的电影,想必邵氏这头睡狮也震撼的差不多了,现在改投嘉禾,扩展票房分成的比例,为独立制片开拓渠道,对香港电影有好处。

    “我这人不喜欢被约束,喜欢独立制片。”沈冲开口说道:“如果在嘉禾院线上映的话,这分成比例该如何算?”

    “来,来,沈先生,喝酒。”邹文怀殷勤的劝了一杯酒后,说道:“有句古话,叫做店大欺客,邵氏是大店,沈先生当初去找他们,自然会受点委屈,如果来找我们嘉禾,分成比例决不至于这么苛刻。”

    “是啊,邵氏做的不地道。”蔡永昌和邹文怀几十年的交情,配合默契,他附和了一句,说道:“沈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