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楼传说 第六部 风云际会-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他最后没有这样做,也是因为陆泽微的劝说。不管这些亲人对卢东篱到底还有多大的牵制力量,只要一天不彻底撕破脸,留着他们在,一天就有回旋的余地。更何况,卢家人也都很识趣,都纷纷辞去官职实缺,也不碍他皇帝地眼了。

    赵王本是精明之人,素来又想成就一番大业。强国富民,行事处然也不敢肆无忌惮,左思右想之余,这口恶气,终究是吞了下去。不过他一面微笑着下诏安抚卢家,一边以雷霆之势下密旨。倾全国之力,来搜寻卢东篱一家人的时候,还是很以为这口气很快就可以找到正主去出。

    就算卢东篱有高人相助,可那一家三口都是文弱之身,外加一群帮着他们的江洋大盗,乌合之众,拉拉杂杂,一起逃亡,哪有不露行迹的。找到他们应该是很简单。可是,他却又哪里料到。这两个月来,赵国就再没有安宁的日子。

    三天两头有朝廷命官遇刺,隔三差五就有一堆证据确凿的贪墨丑闻,被来历不明的所谓侠士揭发出来。各地衙门常有人闹事,平时常欺侮百姓的差役官兵,动辄有被打得半死。甚至各地的府库粮仓都有人擅闯胡闹,等到追辑地人进入,才会发现,原来帐面上满满当当的仓库。大多都让官蛀虫们啃光了。就连这天子脚下的京城,也发生过三四起类似的案件。甚至有人夜入皇宫,飞刀射进不少官员为非作歹的恶行记录来。

    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当官的,当差的,人人自危,各地的官员,都拼了命寻找暗处的所谓侠客,至于皇帝发下来的什么找人圣旨,那就暂时应付着去吧。毕竟干得让皇上不满,最多不管是贬官挨训,可要是让那些什么江湖侠客找上,抓了把柄公开了去,这一生荣辱就全完了。

    百姓们或者人人拍手称快,暗中赞佩那此不知名地大侠,身为君主,赵王却不得不深深为这股强大可怕,且不能由他控制的力量感到忧虑。

    为着官员们的胡作非为,他也是气得暴跳如雷。倒不是因为他们贪墨,他不是不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真要认真去查,全天下,除了卢东篱和风劲节那种笨蛋,哪里找得出几个干净的清官来。

    可是这些官员,不是说不让你们贪,但你们怎能贪得这么过份,这么疯狂,这么愚蠢!这不是竭泽而渔吗?更郁闷的是,他明明恨得几欲吐血,却也不能把这些官员全杀掉,否则天下哪里还有什么人能安心当官。

    偶尔抓几个贪官处置一下安抚一下百姓,警告一下官员是必须地,可是这么大规模乱哄哄地挑明一件又一件官场上不能见人的丑事,那就是朝廷威信全无,连必须的管治都无法顺利进行了。所以他也不得不暂且放松追缉卢东篱一家的事,先把眼前的混乱应付过去再说。

    为了稳定臣心,他无可奈何,就算是硬着头皮,顶着民间的骂声,也只能尽量宽大处置。本来他这几年皇帝做下来,因为极注意门面工夫,在民间的口碑一直不错,英主明君,仁善之主的美名从来就没少过,可就这两个月的时间。那帮子事又干不了,嘴巴最能骂人的清流人物,已经悄悄把昏君庸主地说辞,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了。

    妈地,当皇帝就那么容易吗?要是砍头抄家抽筋扒皮就能制得住贪念,这世上就不会有贪官了。现在你们让我把贪钱的官全杀了,那谁替我来管理这么大的国家?这帮什么也不懂的家伙,越是不用做事,越是废话多!

    整整两个月了。这一类的混乱,丑事,一直没停过,每看到一份新的贪官污吏如何如何的报上来,赵王就不免要大大气郁一番。长时间的心浮气燥,心神不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地健康。连续吃不好,睡不香,太医硬着头皮提出警告。却被赵王一通痛骂缩回去了。

    在这种情形下,赵王暂时管不得卢东篱地事情了,陆泽微为此也隐隐替卢东篱庆幸。毕竟他们那一家人现在逃脱大难,应是远避他国了。既然于赵国,于赵王,他们都已经无害,他也不忍只因着赵王要出那么一口恶气,就将他们斩尽杀绝。

    然而,今天,赵王地愤怒却不是因为这一系列事件。而是有新的大麻烦出现在了眼前。

    一份,是陈国来的密信。另一份,是沿海驻守的军队发来的一封六百里加急军报。

    陆泽微垂眸看着手上已整理好的文书最上面的两份,深深地叹息了一声。站起身,走到御案旁,重又将文书放好。

    天底下不能为所欲为的事太多。就算是皇帝又如何。这一重重地国事难题压下来,就算你发再大的脾气,把东西扔得再远,最后还不是要一件件捡回来,再一件件重新处理。

    赵王重重一拳打在桌上:“你说,陈国为什么凭空提这样的要求?”

    陈国是唯一要以越过沙漠攻击赵国的国家,以前屡次攻击定远关。后来赵王与陈国的王子暗中结盟停战,彼此配合夺权,两人得掌天下之后,就定下了两国永不相侵的条约。

    “条约那东西。本来就是为了撕破准备的。”陆泽微语气清冷:“当年他与陛下合作,一来是需要陛下的帮助,二来,也是因为陈国长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如今已经过去将近四年时间,他的权位已定,而陈国的元气也恢复了许多。”

    陆泽微微叹:“陈国毕竟是以武而立地国家,虎狼之邦,国人极重武功。陈王新立。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就需要一场征战。我们该庆幸。他这次选择的出征对象,不是我们。”

    赵王咬牙如磨:“是啊,秦王是他老丈人,自己的女儿带上奢华的嫁妆一块送给他,他也一样反脸说打就打,何况我与他不过是暂时的合作关系。可是,他开口就要良马一万匹,作为我们这兄弟之邦对他地支持,这怎么可能?我们没有好的牧场,良种战马一向极之珍贵,当年定远关全盛之时,最好的骑兵也只有三千不到。一万匹战马,白白送给他,我大赵就再无可用之战马了!”

    陆泽微蹙眉道:“给了战马,我大赵在十年之内,再建不起像样的骑兵,陈国却会力量大增。出征秦国,他们若是惨败倒也罢了,如果大胜,他们挟着余威回过头来,进攻我们的话,赵国危矣。”

    赵王冷笑:“如果不给,就是不念兄弟情义,不讲同盟之义,伐秦之后,一样会回头找我们问罪。看起来,我们只能希望他们和秦国的这一仗惨败而归了。”

    陆泽微苦笑:“只怕很难。据陈国的探子传回的消息,陈王这次分明是欺秦国内争,一片混乱,且秦旭飞强兵在外,秦国无可用之军,才准备动手的。这一次不止是陈国,卫国,吴国,这些和秦国有姻亲之盟的国家,都在准备出兵。可笑秦王得位不正,当年为了得到诸国地承认,拼了命四方嫁女儿,结果现在白白授人以柄。他的那些儿子弟弟们受了挫折,都有了投奔求援的对象,人家也有了光明正大出兵瓜分秦国的借口。陈王手上,有的就是和他的王后,大秦三公主同父同母的秦国四王子的亲笔信,摆出来的口号是秦王年老昏庸,屠戮亲子,所以,他要发兵去救自己地小舅子,顺便帮助秦国重归安定……”

    陆泽微略一迟疑,蹙眉道:“前不久,卫国派了使臣到陈国,商谈两家合兵击秦的大事。卫国地赵晨到陈国后不久,陈王就给陛下写来了这封密信。”

    赵王并不上心,摇摇头:“泽微你多虑了。卧榻之衅,岂容他人安睡。陈王迟早要对付我们,卫国离我们太远,应该不关他们的事,这时间上,应该只是巧合。”

    陆泽微自己也不甚有把握,更无证据,见赵王如此态度,也只有叹息一声,放下不再多提。

    赵王复又冷哼一声:“无论如何,这一仗迟早要打。既然给也是打,不给也是打,自是绝对不能给。这密信反正不是正式的国书,也不用拿去朝议了,那帮大臣一听说要打仗,还不人人都似丢了魂,窝囊废!倒是吴国那支楼船舰队,忽然来我赵国海边耀武扬威,这件事你怎么看?”

    陆泽微垂眸看着御案最上方的六百里加急文书,也是眉头紧皱。对方如果不怀好意,或者是起了摩擦……赵国的水军,无论如何不是人家的对手。 

小楼传说 第六部 风云际会 第一百二十五章 耀武扬威 


    吴国的船队,说是来做生意的。

    整整十三艘巨无霸的大船,风鼓白帆,高高的桅杆顶上,负责瞭望的人安坐在小小的平台上,俯瞰。

    这“做生意”的“商船”,巨大威武到让赵国最大的水师战舰都相形见绌。而随行保护这商团的那些护卫快艇,个头倒是不那么吓人,可是那流线型的纤长船身,船身上整齐一排紧闭的箭口,劈水而前的恐怖速度,怎能不令人望而生畏!

    沿岸千里,百姓们惊惶传报,奔走相告。赵国的沿海水师紧急备战,而人家却只是轻描淡写,不紧不慢地上货卸货,有模有样地不断和沿海百姓做着交易。

    有这样一只吃人猛虎在这里沿岸散步,有哪个水师将军还吃得香,睡得着。可是若说要去动这吴国的船,要将他们驱逐出境……谁敢动手去捋虎须,谁敢担下责任,去惹怒一个水师实力天下第一的对手。

    于是,水师将军们全都按兵不动,只顾着将急报一份一份地传往京城,然后就是赵王也跟着无比地紧张光火。

    赵国的水军很烂,这倒不能单纯地怪责皇帝的无能。实际上,在这个国家纷争不断的时代中,就算水军再强,一直也只能用作陆军的辅助,要占领城池,吞并国土,还是要靠人马去冲锋陷阵,而水军能起的主要作用,除非是在河流纵横交织的水乡,不过是输送转运而已。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本来尚不足以制造可航行外海的大船,所以虽然赵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却一直并没有很紧张他国会通过海战攻击本土。

    要建立一只强大的舰队,其实也不算难。但前提条件是,你得有钱可烧。船舶的制造,养护,水手舵手地培养,都是大费财力精力的事。而赵国封闭自守,国库向来不足,又一向重文轻武,军队的战斗力本来就不行,还幸亏先有风劲节卢东篱训练定远军。后有赵王登基,整武修文,大规模练兵,重用定远关诸将,使武将的地位和国家军队的战力大幅提升,但是这水军……赵国却一直未曾去整顿,也一直没有条件去发展。

    相应的,这十数年间,吴国的萧家却是异军突起。硬生生用钱砸出了一个水上商业王朝。他们派人重金搜罗全国的造船巧匠,不惜血本地制造适合航海的商船,以及可以护卫商船地战船。在海上,能往深海多开一里,就可能少绕多少弯路,少费多少时间。船队建起来后,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优势,来往于曲折的海岸之间,贩卖各国特产,因为几乎是吃了独食。竟是一本万利。

    当年吴王起于草莽,转战各处时,寻求萧家相助,萧吴联盟之后,萧家源源不绝地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以支持吴王的大业。等吴国建立之后,有擎天之功的萧家。得到了沿海诸郡的封地,更是干脆派出人手,去天下各国寻找出色的能工巧匠。他们造起船来,和以前一样,完全不惜血本,所有工匠待遇之高,让天下读书人都眼红。甚至有创新,能对船只性能起到改进作用的工匠还会因功得官,从卑微的匠人而成为受吴国朝廷认可地技官。

    一开始,萧家的做法。令天下侧目。没有哪个国家认可这种厚待匠人的行为。就连吴国内部,弹劾萧家过于厚待匠人,令天下士大夫心寒的本章,也足以堆成一座小山了。但是萧家权高势大,对吴王立国又有不世之功,吴国的皇后又是萧家的小姐,他们的地位根本无人可以动摇。

    萧家的船继续造,生意继续做,匠人继续受优待。船造得越来越宏伟,航行的距离越来越远。范围越来越大,萧家的驻地越来越繁荣热闹,从萧家地海岸出去,一路上,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岛,都被萧家营建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热闹王国。任何有出海口的国家,萧家的船队都可到达。虽然从名义上说,萧家只是吴国的外戚之族,但萧家单独地实力,实际已经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国了。而萧家那些所谓为了保护商船而成立的护航舰队,更是可以轻易把天下各国的水师打趴下。

    他们起家起得极快,等天下人都瞧出甜头,想要效法想要打压想要分一杯羹,萧家已成霸主。要想达到可以抗衡现在萧家船队的规模,首先,那资金的投入,就是倾一国之力,也尚捉襟见肘。况且,就算有钱,你就能造出那样好的船来吗?方圆数千里,天下最好的匠人都在萧家,被萧家当成最珍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