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提升学习竞争力-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突破

  惯性依赖,多尝试新方法,新途径,多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既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也可在面临改变(如题型变化)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三)、“聪明”的小男孩

  1、案例

  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100 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像一元。”

  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100 万元吗?”上帝回答:“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

  一分钟。”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有投资的观念,甚至需要投资毅力和耐心。

  世上没有举手可得之事,凡事皆需付出时间及代价,未经付出而得来,则难以体味到成

  功的喜悦。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四)、组合效应

  1、案例

  人员搭配与组合对于学习热情和战斗力的影响很大,有些产生正效应,即有效组合;

  有些产生负效应,即无效组合。有这样一种说法: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

  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与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

  兵,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还有一种说法:一个中国人可怕,

  一个日本人不可怕,*人不可怕,两个日本人有些可怕,三个中国人一点儿不可

  怕,三个日本人则很可怕。这就是组合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各科学习状况、学习成绩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组合,

  使之产生正相结合效应。切记要避免偏科的不良现象。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五)、瓦拉赫效应

  1、案例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一波三折。瓦拉赫在读中学时,

  选择的是文学之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不可

  能在文学上有所发挥。”于是便选择绘画,老师的评语却是:“瓦拉赫在艺术绘画方面

  不可造就。”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

  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改学化学。从此,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着了,常燃

  不熄,成为化学领域的佼佼者。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有弱,一旦发现自己的

  智力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通常把这称为“瓦拉赫效

  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时常将自己的优点和感受所得记录下来,找到自己潜力发挥的生长点和自己发展的

  优势方向,扬长补短,激励自己,发挥其长处,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同学

  的智慧火花。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六)、过度学习效应

  1、案例

  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其效果优于适度学习,通常把

  这一现象称为“过度学习效应”。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做过一个实验,以不同的

  次数阅读几组16 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比刚能回忆保持的效果更好,

  并且保持效果和学习量大致成比例。

  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在识记学习中,在完全学会12

  个单音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1 天、2 天、4 天、7 天、14 天及28 天,再

  测定其保持量,结果显示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

  迁移。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类似于辨别反应的学习单元的习惯已经形成,对

  逆转学习有促进作用,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过度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

  也最大,超过了一定限度,将可能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因为超过限

  度的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过量的过度学习是很不经济的。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七)、贝勃规律

  1、案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刺激,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贝勃规律”。人们对报纸售

  价涨了50 元或汽车票由200 元涨到250 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 甚至200

  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

  钝。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 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 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

  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 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

  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 克才能感受到差异。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

  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

  大。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

  节并使对方接受的,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进行谈判设计的。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

  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作为学习策略的运用,要考虑题海战术(学习刺激量)给人带来的刺激后果。一般

  而言,题不可不做,在做多和做精上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理解力和遗忘度作出不同的搭

  配。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八)、沉锚效应

  1、案例

  有一左一右两个卖汤面的小吃店,左店女老板问来客:“加不加鸡蛋?”顾客通常

  回答加或者不加。右店女老板却问来客:“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顾客的回答通常是

  加一个或两个。人的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锚一样把你的思维

  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右店女老板赚的钱理所当然就更多些。

  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沉锚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是:多学或少学,而不是要学或不学。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九)、割草的男孩

  1、案例

  一位替人割草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太太:“您需不需要割草?”太太回答说:“不需

  要了,我已有割草工了。”

  男孩又问:“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再问:“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谢谢你。”

  男孩的室友问:“你不就是她的割草工吗?为什么还要打电话?”男孩说:“我只是

  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我们很多同学的学习行为可能是学完了事,做完题了事,如果仅仅这样,你无法得

  到像上面这个割草男孩子一样的满足和自豪。

  只有不断地询求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只有不断地归纳总结分析自己的学习方

  法、学习状态和学过内容,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

  凡事想想清楚,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出何因。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十)、两棵树的命运

  1、案例

  农夫在地里种下两粒种子,很快长成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一棵树决心长成一个参

  天大树,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并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怎样向上生长完

  善自身。因而在最初几年,它没有结出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

  地下吸取养料,并早早地开花结果。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

  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就开花结

  果,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还因此累弯了腰。老农诧异地叹了口气将它砍倒用火烧了。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急于求成的结果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

  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十二、策划学习
1 猕猴实验(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

  2 20/80 法则(20%的付出换来80%的成果)

  3 木桶效应(寻找学习中的短木板)

  4 杜拉克原则(把精力用在优势上)

  5 马太效应(学习不应偏科)

  6 狮羊效应(选好重点突破的学科)

  7 奥卡姆剃刀定律(别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8 复杂问题简单对待(换个思维看问题)

  9 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发现优势)

  10 袋鼠笼子(从重要方面下手)

  11 习惯成自然(人以习惯生活)

  12 路径依赖(突破惯性思维)

  13 聪明的小孩(学习就得付出)

  14 组合效应(合理搭配避免偏科)

  15 瓦拉赫效应(发现潜能最佳点)

  16 过度学习效应(学习的强化)

  17 贝勃规律(加大学习刺激量)

  18 沉锚效应(第一信息固定思维)

  19 割草的男孩(学习中的总结和反馈)

  20 两棵树的命运(厚积薄发) 。 想看书来

十三、心理定势
(一)、请不要开错窗

  1、案例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着窗外的人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

  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玫瑰花园。小女孩的心情顿时

  明朗起来,老人说:“孩子,不要开错了窗。”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或许你就能看到希望。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刻板印象

  1、案例

  通常把对某一类人或物形成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和印象称为“刻板印

  象”。这是在认识他人时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环境和同一个区域,有着相同家庭背景的人往往容易产生共同

  点,如果学习情况和文化程度大致相同,就会具有更多的相同点,比如:爱好、兴趣、

  观点、态度等等。有些刻板印象与地区、职业和年龄等方面有关,例如,一般认为英国

  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袭守旧、保守;美国人现实、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草率;法国人浪漫、爱好艺术、开朗、轻率;德国人重理论、认真、有野心;中国人聪

  明、踏实、嫉妒心强等等。老人弱不禁风、墨守陈规、思想保守;青年人举止轻浮、嘴

  上无毛办事不牢。

  刻板印象会影响对人的进一步深刻认识,当见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

  地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藉贯等特征,将他归入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定势的

  某一类,并根据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对其作出结论。这种笼统印象并不一定准确,

  也有可能是极为片面的。对某人的看法形成心理定势以后,就容易把人看死,不会轻易

  改变。有时候,刻板印象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甚至会欺骗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不能客

  观地评价他人。例如:当给人留下比较爱攻击别人的印象后,在与他人闹矛盾或发生争

  执时,通常会被首先怀疑,而忽略了客观地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