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人天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祜年纪已大,尚不能理政,郎中杜根等两人上书要求太后还政,邓绥对弟弟都不客气,对外人就更不客气了,立刻下令将两人装入囊中当廷击杀,丢到城外荒野。不想杜根命大没死,为了逃命在荒野中装了三天死人,直到眼中都生出蛆来,这才得以逃生。杜根此后隐姓埋名逃到外地,做了十五年酒保,直到邓绥死后多年,才敢重新回京。这个杜根,也就是后来谭嗣同临死前在狱中绝命“忍死须臾待杜根”中所提到的杜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7)
对于邓氏家族,邓绥虽然也大封外戚,邓氏兄弟官居要害,整个邓氏一门到此已经是“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但是与自汉代以来那些名义上是太后临朝,实际上却是“定策帷帘,委事父兄”的情况不同,邓绥不是王政君之流,她虽然大封外戚,但却把最高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既不容族人过分掌权,威胁到她的地位,也不容族人飞扬跋扈,败坏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声誉。在约束控制族人乱政这一点上,西汉东汉任何一个太后,都比不上她。
  邓绥自己自律既严,自然对别人的要求也高,越是亲近的人,要求就越是高,尤其是对大肆提拔的邓氏家族中人。长兄邓骘的儿子邓凤因曾向尚书推荐官员,事涉请托,又收过几名将领的良马,事涉结交军官。邓骘知道此事,竟怕得将妻子和儿子邓凤剃成秃头(髡刑),向邓绥谢罪。弟弟邓康对她派来的使者礼数不周,又曾经劝太后还政,也被她免官甚至开除族籍。
  小皇帝刘祜长到二十七岁,还是活在邓绥的严密控制之中,这连朝臣和邓绥的亲弟弟都看不下去,更何况刘祜本人。安帝才智平平,更被邓绥百般挑剔,因此渐渐埋下怨恨。再加上刘胜死后,邓绥又先后挑中了数位皇族子弟作为刘胜的嗣子在宫中抚养,更令得刘祜心怀惊恐,深怕有一天得罪邓绥,被别人取而代之。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41岁的邓绥一病不起。邓绥死后,与和帝合葬顺陵,谥号为熹皇后。根据古代谥法,“有功安人曰熹”,正是说明了她的成就被当时人所肯定。
  但是邓绥一生铁腕治国,政治上树敌不少,安帝刘祜也不甘久被压制,这些在邓绥活着时高压下的负面情绪,在邓绥死后便强烈反弹了。
  邓绥死后仅半个月,刘祜先是大肆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及其亲族,然后先从蔡伦下手,追查当年亲生祖母宋贵人的死亡真相,蔡伦被迫服毒自杀。
  接着,有人恰到好处地向刘祜告密,说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经想要废除安帝,改立平原王刘翼。刘祜立即下令,将邓太后家族大加修理。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都被废为庶人;上蔡侯邓骘降为罗侯,举家遣归封国;尚书邓访举家流放……紧接着邓广宗、邓忠、邓豹、邓遵、邓畅等先后被逼自杀,邓骘与邓凤绝食自尽。在邓绥去世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邓氏家族就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在邓绥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恩师班昭,却在邓绥死前一年已经去世,终于七十一岁。邓绥为她素服举哀,废朝数日,并亲自撰写祭文传记,大加颂扬,又将其子曹成封为关内侯。班昭一世生荣死哀,千古留名。而邓绥死后,刘祜随之而来的报复性大清洗,却也因为班昭已死,不但不涉及死后之名,连家族也未受牵连。这让我不能不想起若干年前那位班昭的祖姑母班婕妤,班家女子似乎有一种很奇怪的天赋,使得她们能够在各种阴谋政治凶险的风浪中心,游走自如,轻易脱身而毫发无损。
  而其他人就办不到了。执政太后一死,其家族就覆灭,似乎成了整个汉王朝的一个恶性循环。然而邓绥一生,政绩出众。在她执政之前,外戚宦官轮流掌政,败坏纲纪;在她接手朝政的时候,国库亏空、浪费严重,边境不宁;在她执政初期,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种种。仅延平二年(公元107年,即她执政的第二年),全国就有十八郡地震、四十一郡大水、二十八郡风雹侵袭。
  在邓绥的治理下,国家经济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下仍能获得复苏,社会渐渐安定。邓绥执政期间,外戚宦官均不能为祸,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百姓安居乐业。她采纳西域都护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她听从虞诩等人良策,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转守为攻,使羌人暴动得以平息。百官颂曰:“兴灭国,继绝室,录功臣,复汉室……巍巍之业,可望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邓绥积劳成疾,年仅41岁就咯血重病而亡。后人评说:“邓后执持朝政以招众谤,所幸者非为一己之私。焦心勤勉,自强不息,排忧解患,惟为国家大事。”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8)
以邓绥的政绩声望,刘祜自然不能比拟,而且邓氏家族向来少恶绩。邓骘死后,百官不服,为其鸣冤叫屈,逼得刘祜不得不免除邓氏之罪,不再追究。
  邓绥死后,刘祜执政无能,宦官当道,受制阎后。外诛大臣,内废太子,东汉王朝迅速走向下坡路。而邓绥政绩则越发彰显,成为东汉政绩最好和声誉最高的皇太后。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1)
《阿甘正传》里说:“人生就像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吃到的是什么味道”。
  对于这位在后世被称为北魏文明太后的小姑娘冯氏(441~490)来说,她的人生也犹如急速飞旋的过山车一样,不知道下一个转弯会把她转到哪里去。
  “汉室灭,天下乱,三国分两晋,南北朝、十六国。”所谓五胡19乱华,正在此期间。这天底下的事,无非是你杀了我,我杀了你。各路诸侯,纷拥而立,拉个旗杆称大王,一时间皇帝无数。那时节的所谓皇帝,基本上也只传一代二代,就无声无息了。
  冯氏就是出身在十六国中的皇族,如果不是国破家亡,她原本应该成为一位公主。她祖父是北燕昭成帝冯弘,因为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冯弘死后,诸子星散,大部分投降了北魏。
  北魏也很客气,大家都是割据诸侯,你亡国了来找我,我给你个官做;下次我亡国了,也不愁找不着饭吃。冯弘之子冯朗被加封为西城郡公,领秦、雍二州刺史,官儿不小了,冯朗也很高兴,安心在此住了下来,几年后生下长子冯熙,再接着生下一个女儿,即冯氏。冯氏出生的时候,离北燕亡国也才不过六年。
  虽然说北魏皇帝拓跋焘对冯朗比较客气,但这客气也只是表面的,来了总不好不收下,但是收下之后要死要活还是看他皇帝的心情。毕竟对方是一国皇子,总带着几分猜忌,过了几年冯朗就因为牵连到一桩阴谋案件里被杀死。才几岁的冯氏,也被没入宫中为奴。
  之前虽然不曾是公主,到底还算是荣华富贵、父母宠爱的官家小姐,才不过几天,就成了个父母双亡的女奴,人生的命运跌入谷底,不过几岁的小姑娘冯氏哭哭啼啼地入了宫。
  但她却没有意识到,命运的下一个转弯又开始了。
  冯氏的运气还算好,她入宫为奴的日子没多久,就被带进拓跋焘的宠妃左昭仪的宫中。原来北燕灭亡前后,冯弘急着逃命,扔下了家里一堆妃子公主,结果拓跋焘就不客气地接收了,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得宠,被封为左昭仪。她就是冯氏的姑母,并收养了冯氏。
  大家都是虎口逃生的人,自顾有余,他顾无暇,收养不是白收的。过了几年,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中常侍宗爱谋叛,太武帝拓跋焘被杀,继立的拓跋余也被宗爱所杀,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被拥立为皇帝,新帝拓跋濬大开杀戒,诛灭了许多宗室和大臣之后,将朝政安定了下来,即为文成帝。
  身为先帝妃嫔的冯昭仪在经历了几个皇帝变换之后,深感地位和生命在秋风中飘摇,为了继续在后宫生存,于是把自己一手调教出来已经十分美丽可爱的侄女冯氏送给了新皇帝。当然这对于父母双亡,浮生挣扎的冯氏来说,未曾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冯昭仪先为北燕公主,后为北魏宠妃,美丽多艺,又深谙在残酷宫廷的生存之道,经她一手培养出来的冯氏很快得到了拓跋濬的宠爱,被封为贵人。这一年拓跋濬十三岁,冯氏十一岁,正是感情上最单纯、最热烈的年纪,因此这段感情基础非常好,仅仅过了三年之后,冯氏就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但是在北魏宫中做皇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在汉宫中卫子夫长得美可以做皇后,王政君能生儿子可以做皇后,赵飞燕跳舞跳得好可以做皇后,邓绥懂得打了左脸给右脸也能做皇后。但在魏宫中做皇后,有一项本事却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冶炼匠的本事。
  《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北魏宫中旧规矩,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历年来有许多热门候选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炼不成金人,后冠擦着头顶呼啸而过,看得见够不着。冯氏却是在五个候选人之中,唯一以手铸金人成功而戴上了后冠的人。
   。 想看书来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2)
为什么做皇后要先做一个好冶炼匠呢?数千年历史似乎也只有北魏宫廷有这种怪规矩。具体已不可考证,估计是前代哪位皇帝打仗,有个妃子临行送个金人给他做护身符,谁想后来打了胜仗,就龙颜大悦成了规矩传下来了,或有说是以前匈奴遗留下来的规矩。
  但是这种规矩留下了很大的作弊空间,容易欺负外行人。冯氏能够因此做了皇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冯氏是知道这种体制的,她之所以能够一次成功,铸成金人,肯定私底下早就偷偷练过不少回了,宫里的炉子也不知道被她炼坏了多少个,那些烧炉火、备材料的宦官们也早就收进她不少礼物,混个烂熟了。
  虽然说是宫妃手铸金人,看的是她们自己当冶炼匠的功底,但是冶炼是一门综合技术,那些烧炉火的、备材料的、打下手的人,稍稍给你弄点小手脚,这其他四位候选人的金人,可不就铸不成了吗?
  从北燕到北魏,经历国破家亡,又目睹过宫廷###,两个皇帝脑袋落地的冯氏,在多年的宫廷生活中,在姑姑冯昭仪的言传身教下,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小姑娘了。十四岁的冯皇后所做的事情,也早已经超出了她的年纪。
  在冯氏刚刚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手铸金人的另一个候选人妃子李氏就被赐死。冯氏的铁血手段,初露峥嵘。
  汉武帝末年,其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却下令杀死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理由是“子少母壮”,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发生像汉初吕雉那样的母后专权行为。北魏开国之主,道武帝拓跋珪对这一条非常欣赏,于是立为规矩,从此凡是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都要被赐死。
  这也是北魏王朝所独创的另一个古怪规矩。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在看到一些古怪规矩的时候,基本上只会看其表面,而不去想一下为何古怪。
  汉武帝为什么要赐死钩弋夫人?仅仅是无端残忍和疑心病重这一点,是不够的。当时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以巫蛊之变而被杀,皇后卫子夫被赐死。时隔不久,死去的宠妃李夫人家族又被以谋逆而诛灭,李夫人所生之子也因此失去继承权。而最初诬陷刘据的小人江充和钩弋夫人是同邑之人,而告发李氏家族是一名内宦,而当时内宫正是由钩弋夫人所执掌。两次大规模的屠杀虽然出自汉武本人之手,但是最终得利者却是钩弋夫人,她所生的七岁小儿刘弗陵也因此成为皇储当然人选。汉武帝不由得不怀疑钩弋这个小女子会是一系列阴谋的幕后黑手,也因此毛骨悚然,抱着宁杀错不放过的态度,找茬儿杀了钩弋夫人。如果钩弋夫人不是一个有心机有能力的女子,想来一生自负彪悍的汉武帝,也不会无端生出“子少母壮”的忧虑来吧。
  拓跋珪是鲜卑人。越是接近原生态的民族,母系氏族遗留的影响就越大,所谓“胡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也因此母系势力很容易干涉政治。为了摆脱母系势力的操纵,获得王者的掌握权,往往要付出血流成河的代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