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同风-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简介:

    聂还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有“雅文学作家”、“学术散文开创者,城市传记第一人”、“聂还贵研究是一门学问”之誉。《野狼》《解读落叶的八种视角》等多篇小说、散文入选国家教材及中学语文试卷。长篇著作《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分别由中华书局和台湾知本家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中文简繁体版,五洲传媒出版社推出英文版,获赵树理文学奖,堪称“五四”以后对北魏王朝与云冈石窟最深入、最壮丽的历史大散文(台湾《知本家报》),被誉为“学术散文创先之作”。长篇著作《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首发《中国作家》杂志,中华书局出版上下部,五洲传媒出版社推出《走向大同》中英文对照版,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荣登中国报告文学2012年度排行榜,被誉为“开城市传记文学先河”之作,美国《美南新闻报》特辟专版评介,中国作协、中华书局、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联合在北京为之召开研讨会。《红尘禅》《思维博弈》《商品论》《文化论语》《飘逝的河流》《霸王饮剑》《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留下来——聂还贵作品选读与鉴赏》等作品得到社会高度关注。

    内容简介:

    让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鲜活在浓烈的诗意里,构成《大同风》一书炫彩殊异的特色。

    从乡村走来的城市,在一个月亮如花的夜晚,鲜艳为乡村的梦。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城市精神,这精神一定与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有关。而随便一块石头,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历史,诉说着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犹如这座城市的流水,浸染润泽着这座城市人的精神发育,气质涵养。一座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的城市,有可能成为其所属民族与国家的一镜鉴照,大同,拥有这样的资格。

    北魏、大辽、金国,三代京华之地,厚土旷野,浩气烈风;雁门关、北岳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州木塔、白登山、桑乾河经天纬地,奇光异射。雪满弓刀,铁马冰河。马背民族拓跋鲜卑氏,将暴风雨所诞生的北魏王朝,化作一滴澎湃之血,注入中国黄龙之躯,赢得中华文明峰回路转,柳绿花明。

    秦汉中国与隋唐中国,实为两脉色彩别异的文明与文化。正如东西魏、北齐周是北魏国家的变奏曲,杨坚开创的大隋与李渊缔造的大唐,当属北魏羽翼孵化的两个王朝。汉承秦制,唐续北魏。中国由汉而唐,其间有飞桥横空,长虹喷彩,即是北魏——一个雕刻在石头上的伟大王朝。

    千秋不老胡汉月,万古长新大同风。北魏,一个触摸中国历史的别样切点;大同,一扇瞭望中国都城发展演变的窗牖,一个天下和美理想的符号寄托与古老象征。

    书摘正文

    第一章紫塞雁门云中开

    大同境内龙蛇般穿行的外长城,吻合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出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及农牧两大文明之分野——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于此天然分界美丽的楼兰古城,美丽在传说中;神秘的尼雅古堡,神秘在神话中;千年古都大同,晨光夕照在今日地平线上。

    在大同的蓝天下,绽放万紫千红的花朵——这是大同世界最美的春天。
第2节,
    “大同”,作为一市之名,乃符号而已;作为一个美好理想的寄托与追求,却是人类携手步入大同世界的神圣象征与召唤。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孔子构想的这一幅人性化蓝图,是东方人心目中暖意融融的“太阳城”,是中华民族生命乐章澎湃激越的主旋律,也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康有为倾一片丹心谱写《大同书》畅想曲:太平之治,大同之乐。孙中山“三民主义”指向烛明——走向共和,实现大同。毛泽东登临昆仑之巅,双手叉腰,放声吟哦: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

    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台湾学者曾仕强译解《易经》奥秘:孔子希望《周易》“飞起来”《周易》“飞起来”以后是什么样子?就是世界大同。

    建筑在中国古代,以风水择为首要:“凡立邦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其次必论形势:“近为形,远为势;形言其小者,势言其大者。”形须近察,势可远观;形乘势来,势借形威。

    大同,一座矗立于游牧与农耕过渡地带的塞上古都,腰缠桑干河玉带,内外长城合欢而抱;西出杀虎口塞外风光扑面而来;南过雁门关杏花疏影满眼妖娆;经度与中国长沙、广州连理;纬度与华盛顿、马德里、北京花开一枝;共和国首批发榜24个历史文化名城,其位列第三;历史上有平城、恒州、云中之称。

    “下代郡而出雁门,抵平城而入北地”。历史曲径深处的大同:“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屏全晋而拱神京,巍然重镇”。“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塞,为京师之藩屏”。战则“南北交锋,烈马嘶鸣”;和时“贡使络绎,商队接踵”。清代做过大同知府的胡文烨,饱含浓情地喻赞:帝之右辅,晋之名邦。其命维新,赫赫方昌。凡属统辖,虎踞雉翔。百二关河,万祀金汤。

    光阴10万年之前,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霞彩,就在大同一带流光若水,润染泽被。大同市阳高县许家窑村,乃中国早期智人化石出土之乡。许家窑遗址,定格着北京猿人后裔中的一支,迁徙到此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场景;其以一颗“人类的启明星”在中国学生课本里莹蓝闪亮。
第3节,
    历史镜头由近及远,节节向前推移:许家窑人——山顶洞人——泥河湾人,构成绵绵生息的远古生命链条。

    泥河湾,被尊称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圣地”、“东亚地区人类文化的摇篮”、“东亚的奥杜韦峡谷”。1923年,任教于燕京大学的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到此考古发现犀牛等淡水哺乳类动物化石,遂将这套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

    分别发源自山西北部宁武管涔山和左云截口山的恢河、源子河,于朔州马邑村汇合为一条野性雄阔的桑干河。

    生活在桑干河两岸的泥河湾人,最早点燃了人类文明之光。北京中华世纪坛刻记中国历史文明进程青铜甬道的第一级,便是泥河湾的小长梁。中国迄今发现100万年前遗址计25处中,有21处集中散落在桑干河流域。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红山文化”与西北“河套文化”在此交汇,考古学家苏秉琦一语概之:中华文明的三岔口。

    唐代诗人贾岛曾辞别咸阳,远《渡桑干》:“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宋代诗人苏辙作诗《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干》,工笔了一幅桑干流域和平风情图:“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大同民谚:桑干河里下豆面——汤宽。桑干河穿流大同地区波涌至北京,初名无定河后称永定河;继而奔注天津海河,汇入黄海第一个大海湾——渤海。

    金光闪闪的桑干河水,流过作家丁玲手笔,艺术成一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里散发出的阳光的芬芳,夹杂着桑干河水的清香,漫过一道道岁月的山坡,浸染着人们早春二月般的心田。

    许家窑人、泥河湾人,皆属“大同湖”演化史的光辉章节。泥河湾盆地,亦称桑干河盆地、大同湖盆地。200万年前,“大同湖”浩浩无涯、绿光翠影,荡漾9000平方公里。古湖四周,林海森云:苏铁、云冷杉、枫杨、科达、松柏、鳞木、白榆、新桂、紫箕是亚热带纳玛象、披毛犀、大角鹿的美丽家园。后地壳运动,湖底隆起,遂成盆地。其间有火山喷发,便有今日大同火山群洋洋大观。火山喷翡吐翠、飞彩播石,当地百姓信手将石头捡来稍作雕琢,竟光华炫射、奇美无比,我为之取名“大同玉”。大同玉或晶莹透剔或色彩斑斓,品质上佳,惊艳天下。而遮天蔽日的远古森林,摇身幻变为大同侏罗纪煤炭。一树树炽热之躯、一株株碧血精魂,以亿万年蕴藉的情怀,珠光墨玉地温暖着我们今天的日子。

    雁门关外长城下,恒山北边是我家。雁门关,乃长城蜿蜒晋北而雄然挺脊的一座险关峻隘,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三关。作家赵树理改编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演义北宋时期佘太君与辽国萧银宗在此议和,萧银宗帐下有当年随父出征与辽军激战金沙滩、被俘后招为萧银宗东床驸马的杨四郎。佘太君伸张正义,愤然历数驸马丑陋行径,令铁镜公主羞撞柱梁,萧银宗当即昏厥,杨四郎饮剑自刎。
第4节,
    雁门关设门三重:东西两门及小北门,东西两门分别雕嵌“天险”、“地利”额匾,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名联,书于其上: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东西门上曾凌空高筑城楼,飞檐翘阁,状若鸿雁;“李牧祠堂接雁门,青山万仞古台尊。龙蛇古壁秋云暗,剑戟虚廊夜月昏。”东城门外,数株青松环绕李牧“靖边寺”傲雪苍绿,寺旁李牧石碑入地生根。“牧用赵卒,大破林胡”。李牧乃战国时赵国戍关名将,其镇守代郡、雁门郡,御击北狄,护国爱民,战功赫赫,英名垂史。

    赵武灵王、刘邦、李广、卫青、霍去病、杨广、薛仁贵、杨继业都在雁门关踏下绵绵不绝的足音回响。

    雁门太守,一个古代文化意味深长的职衔;“雁门太守行”,本为古乐府曲调名,李贺引为诗题,诗采斑驳浓艳,诗境惨烈离奇。1973年5月,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发现一筒“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上刻雁门郡太守鲜于璜祖先世系及其生平。此碑书风方整朴厚,字体结构谨严,笔法方圆结合,为汉隶中方笔流派的典型代表。

    《雁门红》:每逢冬天,雁门关上道路两边,一丛丛不知其名的小红果,便星星点点、殷殷熠熠,点燃一苗苗大风扑不灭的小火焰,点亮千盏万盏挑着的小红灯笼,让无边的寒冷温暖地感动,让广阔的荒凉拥有一片红烈的生机。

    小红果有点像杏蕾桃蕊,虽小却鲜亮耀眼。我说不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结成果实的,春天?夏天?秋季?只记得注意到它,是在冬天一次乘车途经塞上的雁门关。

    塞上高原的冬天,寒风吹彻,万物失色,就是耐寒的松柏,也青消翠谢,黯然无彩了。唯有这一枝枝的小红果,饱满如初,光鲜色泽,红若朱砂,莹润如玉,守护着生命的坚贞,证明着大自然在塞上的最后一片春色。惊奇之际,信手摘下一粒,轻轻一搓,红亮的果皮果肉便碎作粉末,而黄色的果核却坚如金石。这一小红果,当地老百姓叫它们雁门红。说,老早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古战场,鹰闪隼电,残阳苍茫。刘邦困顿白登山,杨家将血战金沙滩,李自成休整大同府留下斑斑印痕和磨得发光发亮的传说。或许是古时将士的热血凝精结籽,沃野浸染,方有了这红艳欲滴的雁门红果。

    自从有了人类,纯粹的自然史就宣告结束。一草一木除了续延自身的植物史之外,也总是折射着人类生长的影子,感染吐纳着人类释放的气息。其实作为生物的一脉,人不过是一种会行走的植物,人类历史一曲一伸的藤蔓中,何尝没有渗透纠结着自然植物的吐纳呼吸。

    雁门红果令我顿生一份肃然起敬之情。只为一眼回眸情,令我终生难释怀。注定了我一生都会想到那一片落霞丹云一般的雁门红果,想到塞上冬天外套的图案,不只是白雪、黄土以至梅花,更有一种颜色,叫雁门红

    又见贾岛。一日,其作诗痴迷,边走边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吟着吟着便为“推”与“敲”犯了难,那情形就有点像王安石吟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竟换得十字之多,方才酌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文大家韩愈听了,沉吟片刻,随之啪的一声击掌道:“敲”好!这便是“推敲”一词的来历。好一个“敲”字!推门无声月寂寞,一敲睡鸟也惊心。正是:贾岛推门韩愈敲,千古文坛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