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隋好驸马-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光浓眉一挑,大赞道:“好一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萧兄如此文才,却没有一丝腐儒酸气,快哉,快哉!小弟也是读过点书的,并非完全不通学问,只是觉得读书不过是修心自强,并非用来沽名钓誉,装腔作势的,故而最不喜的却是读书读得陈腐之气十足的人,那竟不是他上了学,而是学上了他了!”

    萧铣见沈光越说越有知己之感,竟然收不住话头,不得不打断说:“贤弟不必吹捧……且说正事儿吧,不知那康平坊……”

    沈光一拍脑门,嬉笑道:“却是小弟忘形了,那康平坊嘛,其实也没什么,无非是这大兴城内的声色之地。不过小弟住在那里,倒不是好声色,无非城中游侠子弟也多在那里罢了。”

    萧铣听得目瞪口呆,不禁勒住了马缰,把胯下驽马勒得略微抬起前蹄咴咴嘶鸣,几乎要让萧铣保持不住平衡时,才回过神来:大兴城中声色之地?我靠,那莫非便是一块“有色灯区”了?不过,一想到自己和沈光的年纪,萧铣不由得又有些莞尔。

    “你这惫赖!为兄如今还不过十四岁,说是舞象之年都还勉强,你一个堪堪十龄的少年人,还知道避讳声色。莫非贤弟不仅是任侠斗狠,连那方面都如此早熟不成!”

    两人笑骂着,也就没有介意。欧阳询虽然有些道学,这个当口也不好违背,而且他毕竟三十好几年纪了,此前东躲**没有家眷,对于声色并不排斥。当下一行人径自在沈光带领下直奔康平坊而去。

    朱雀大街虽然宽阔,但是沿街却没有店面营生,两侧除了仪仗的垂柳树木。便是高耸达两丈多的坊壁,乃至一条条横街而已。可见这年头在大都市中除了专门的市之外,实在是毫无逛街的乐趣可言。到了靠近城北部的时候,才开始有达官贵人的豪宅巨邸开始朝着横街开院门,而不用从坊门出入。这个时代的森严礼法等级制度,可见一斑。

    过了半晌,终于赶到了大兴城北东侧的康平坊,转进坊门行不多远,一处逼仄的小院落内,便是沈光一家了。萧铣打过招呼见过礼,便放下行李洗漱歇息,拿了些钱给沈光操办,须臾便带回些酒肉,数人畅饮叙谈不提。

    ……

    沈君道在新丰渡时和萧铣说的那些言语,萧铣当时虽然做出不以为意的样子,但是实则心中一直盘算着,没敢忘记。

    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只是一个雏形,各种防作弊措施一样都还没出现,或许也就替考和简单的夹带会查一查,而誊录、糊名之类的手段连影儿都没见。在考试模式确定下来是骈体策论和表章之后,要说有人揣测题目,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而当下时政,显然是一个出题的好方向。

    扬州总管下辖各州大船入官、并州总管下辖各州转隶并州行营元帅,从征高丽;这两件大事分别是一月底、二月初发生的,要说时间上,也还赶得上三月春闱。毕竟这个时代的考试出题并不复杂,也没啥卷子要印刷。

    想到这儿,住进康平坊沈光家中之后,萧铣这些天也就没有闲着,几乎是足不出户地一边温习,一边想办法按照在扬州时八叔萧瑀教授的几片呈表范文,乃至虞世南写的骈文策论,自己模拟着先写一些模拟题。内容无非是如何为朝廷设身处地出谋划策,安定东南、平靖东北、削弱高丽。

    在策论取士的时代,观点论据最重要,文笔倒在其次;而经义的阐发附会,反而落到了最后。这和后来有宋一朝文笔辞藻第一的格局,乃至明清八股时经义阐发附会最重的评判法则,都是侧重点完全相反的。

    既然重点是论点论据,那就好提前准备了。萧铣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后来杨广登基后马上要实施的开运河之法,沟通南北互通有无,强化漕粮税赋和兵马调度的运输。

    这一条如果是半年前萧铣刚刚穿越时,他是绝对不敢这么写的,因为历史的误导让他以为杨坚纯粹是一个节俭到吝啬的人,,一定不喜欢劳民伤财的大工程;但是融入时代之后,萧铣目睹了开荒初年修建的联络京师大兴与黄河新丰的广通渠,可见杨坚对于该花的钱还是觉得应该花。那么,剩下的也就是一个急字和一个渐字的区别了,只要说出一番循序渐进、徐徐图之、体恤民力的道理,再辅之以一些如何提高进度、减少经办官吏贪墨帑项、滥用民力的缺口,给杨坚眼前一亮的感觉的话,应该问题就不大了。

    除了安抚东南之外,讨伐高丽的事情上,萧铣在直接军事作战方面自然没什么可谏言的,毕竟军事不是他的长项。但是有了两世见识,结合隋末近海航行的航海技术,谏言一些军粮海运,从登莱骚扰辽东乃至高丽背后的方略,还是可以提一些的,只需……

    平淡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萧铣便这般每日揣摩着写一些模拟的范文,一边修饰自己的文笔,深居简出,三月春闱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了。

 ;。。。 ; ;
第二十二章 吴中豪侠
    欧阳询和沈君道两个旧识在那儿扯起叙旧之事,萧铣一下子变成了陪衬,只好在一旁干瞪眼旁听。

    听了半晌,隐约听明白了这个沈君道原本在南陈亡国之前就做到了吏部侍郎。结果南陈亡国入隋后,也是多年没官做,三年前才被太子杨勇举荐,做了一个闲职学士。结果那点俸禄在物价高企的京师依然连养家都养不起。沈君道与长子只有替人抄书卖钱过活——这倒是让萧铣心有戚戚焉,因为他在投靠天台寺之前,也曾经在五岁稚龄便尝过抄书卖钱维生的苦日子。

    不过,和父兄文质彬彬的谋生方式不同的是,一旁那个叫做沈光的少年生活方式却是大相径庭:一开始萧铣以为沈光也就比自己小个两岁左右,总该有十二岁了,但是问了年纪才知道居然才虚岁九岁,那么小年纪就长了五尺多身段,也算是魁梧得紧了。

    最奇葩的是,这个沈光居然武力值非常逆天,九岁就能开八斗弓,而且好勇斗狠,这一两年来居然能够混成一群京师的少年游侠儿中的知名人士。在大兴利人市等一些地方找几家没啥背景的店铺收一点保护费,赚钱补贴父兄。恰才父子二人对话,沈君道明显在金钱上很节俭,沈光却大手大脚买酒,显然也是因为如此了。

    “想不到沈贤弟如此豪杰,倒是让为兄佩服得紧,来,他们大人聊大人的,咱聊咱的,为兄敬你一碗。”萧铣说着敬了沈光一碗酒,一边转头喊酒肆小二,“再来三壶白醪酒!”

    沈光哈哈一笑,酒到碗干:“萧兄倒果然是爽快之人,没有寻常读书读多了的迂腐气,小弟就不客气了。”

    干了两碗酒,交情自然出来了,萧铣见欧阳询和沈君道还在一旁扯淡,他只好自己先找沈光问正事儿。

    “沈贤弟,为兄等此次赶路至此,原本是想在新丰渡搭船、走黄河-渭水-广通渠直至京师,也好免去车马劳苦。只是不巧却遇了朝廷兵马封了渡口、征了船只,正不知出了什么事儿。贤弟与令尊自京师来,想必知道缘故。”

    沈光正好用筷子叉了一块獐子腿肉,也不放下答话,自顾一口吞进口中,只略微嚼了两口便咽下喉去,灌了两大口酒送下,全程不超过五秒钟,才抹抹嘴答道:

    “这事儿萧兄却是问对人了。二月初三,陛下出京巡幸仁寿宫。初四,便从仁寿宫传出旨意,任命汉王杨谅接任并州总管,补上自去年七月秦王杨俊被弹劾去职后留下的缺。而且除了并州总管之职外,还加汉王为行军元帅,率水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国——家父在文林馆学士的位子上做了三年投闲置散的活儿,毫无升迁机会。此番倒是太子通过柳述举荐,让家父改任汉王的府掾,一并跟去辽东处断些书办事务,好歹也求个立功受赏。

    并州府军哪有三十万?当地粮草也不足远征高丽,所以自然要从关中调兵调粮去河东取齐。新丰渡正在广通渠出口,自然漕运繁忙,被汉王的兵马征用了也是寻常。”

    原来是远征高丽!萧铣上辈子的历史知识显然是不够用了,因为他原先只知道杨广有三征高句丽,完全不知道杨坚在开皇十八年时也干过这么一票。但是既然杨广大业年间高丽国还活的好好地,想来倒果推因,也知道如今开皇年间这一次讨伐应该也是失败了的……看来沈君道想跟着立点小功劳的企图也要破产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萧铣也不打算劝说,毕竟他总不能动摇军心地说此次朝廷讨伐高丽定然会失败吧。而且就算说了,除了他自己被抓起来砍了之外,也起不到任何劝谏的作用。

    “原来竟是如此大事……倒是为兄这些日子忙着赶路,不曾打听朝廷时政了。那进来京师还有什么大事发生么?”

    沈光想了一下,说道:“别的倒是没什么大事儿了,正月辛丑那日,也就是诏书令讨伐高丽之前五天,京师还公布了一道上谕,说是‘吴越之人,往承弊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已上,悉括入官。’也就是嫌弃咱江东士族多造大船,经营江海水运,往来迁移便捷,不利朝廷管理。上谕下来之后,三丈长以上的大船,都要收归官有。

    我沈家盘根错节,都是吴兴郡望,家中又哪里少了造船航运的?所以当时听见,着实上心,只怕族中远房伯叔,因这一道,又不知要折损多少家业了。不过现在回想,朝廷抽调各地兵马对高丽用兵,必然外实内虚,可能朝廷也是还怕交战期间,南陈故地又有不稳,才如此行事,先把江南民间的水师潜力给控制了。”

    沈光说到这儿,似乎是心中犹有不平,又猛灌了一碗酒,说道:“唉,咱家虽然是太子举荐做的官。但是要说心里话,宗室之中,还是晋王对咱江南人最好!又说吴语,习诗文,又不禁绝江海行商。哪像别的常住北方的宗室,总是视我江南子弟是南陈遗民,不拿咱当朝廷子民看!若是哪日得了晋王……”

    “沈贤弟慎言!”萧铣听了吓得赶紧一把捂住了沈光的嘴,免得他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语来。沈光也喝了六七碗醪酒了,被萧铣一捂,居然白眼一翻,醉睡了过去。

    一旁的沈君道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光泽,浑若无事地转过来,好像也是才从和欧阳询的攀谈中回过神来一般,说道:“恰才小儿似乎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言语,多亏萧老弟阻止,才没酿成甚么祸事。还请萧老弟莫怪,他素来任侠尚气,不服从管束,我这做父亲的,也是难办啊。”

    “世叔言过了,沈贤弟毕竟还不足十龄,少年心性,可以理解。”

    沈君道捋了一下长须,微笑说道:“率更叫我世兄、你是率更的师弟,却叫我世叔,这却是乱了辈分了……也罢也罢,不拘泥这些俗礼、我便托大,改口叫一声萧贤侄了。那么,不知贤侄对上月底这道禁绝吴中大船的上谕怎么看呢?贤侄是南兰陵人士,定然和萧梁有些瓜葛了,算是吴中有数的望族,这番折腾,只怕贤侄族中损失也不小吧?”

    “却是不瞒世叔,小侄自幼孤贫,家中在吴地早已没了什么人口,禁不禁船,与小弟倒是没什么挂碍。不过此事若是运作得好,不至于损害民利,那便是最好了。若是船只籍没入官后,朝廷也不擅经营,不给操舟百姓生计,却是只怕不易安定。”

    沈君道闻言微微颔首,更加露出一些欣赏神色,言语中也尽是鼓励萧铣继续说下去:“这么说来,贤侄以为东南行大船入官之法后,该交由何人掌管呢?晋王身为扬州总管,由他举荐辖制水师之名将监管,岂不是美事?”

    “这便不是我辈一介白丁所能置喙的了——小侄今年才十四岁,朝廷中人都认不全几个,哪里知道知人用人方面的事情。世叔,咱还是安心饮酒,但说风月之谈的好。”

    “那不尽然——贤侄从不曾到京师吧,不知今上喜好。说不定今科清平干济考策论,还会提到平高丽、抚江南之方略呢。早些想到,有所绸缪,不也是有备而来么?”

    “吓!这居然都有人揣测圣意?朝廷难道并不管制么?若是题目都可以随意猜测,京师权门贵族岂非很容易舞弊?”

    “贤侄多虑了。原先单纯以举荐入官,势族门阀不也过得潇洒?行策试,也不过是给寒门弟子一个念想,哪有一步到位便绝对公允的。势族子弟才学过人的,哪个不是已经做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