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于是,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就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吴三桂找来一问,听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恨得咬牙切齿;接着,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更是怒气冲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白甲,说是要给死去的崇祯帝报仇。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决定亲自带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于是请求清朝帮助他*起义军。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觉得机会来到,立刻回信同意。接着,他亲自带着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兵。山海关下,吴三桂和多尔衮祭拜天地,订立了同盟。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的军队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遭到惨重失败。李自成带领将士边战边退。吴三桂仗着清兵的势,在后面紧紧追赶。起义军回到北京,兵力已经大大削弱。李自成回北京后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领起义军,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开进北京城。公元1*4年十月,清朝把都城迁往北京,开始它在的统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两路攻打西安。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在潼关抗击清军,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被迫放弃西安,向襄阳转移。过了几个月,农民军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地主武装袭击,李自成战败牺牲。



………【第二十一节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康熙帝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

    但是很多学者却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顾炎武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顾炎武知道在江南无法呆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

    在游历的过程中,顾炎武始终不忘学习,他从小读书就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

    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意思就是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后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传了下来。



………【第二十二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入关的时候,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贪图富贵,向清朝投降,郑成功苦苦劝阻父亲。后来,眼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单独跑到南澳岛,召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

    那时候,台湾本是我国的领土。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无能,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苛捐杂税。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

    有了兵马后,他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恰好在这时候,有一个名叫何廷斌的人,他曾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赶到厦门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还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自率领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准备直取台湾。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在今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在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叫何延斌领航,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侵略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想阻止郑军的船只登岸。没想到郑军的战船小,行动灵活。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六十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一声号令,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打中沉没。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郑成功乘胜派兵猛攻赤嵌。有人给郑军出个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不战自乱。果然,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乖乖地投降。

    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投降。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扯起白旗投降。

    公元1662年初,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侵略军灰溜溜地从我国领土上离开。



………【第二十三节 少年英豪智擒鳌拜】………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顺治帝遗照,由四个满族辅政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有个叫鳌拜的辅政大臣,原是皇太极的一员猛将,在清兵入关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登基后,又因护立有功,深受重用,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鳌拜常托病不上朝,反让康熙亲自前来看视。有一次,康熙来到他的府第,直入寝室。鳌拜猝不及防,脸色大变。御前侍卫见此情景一个箭步上去,从他的卧席下面抽出一把刀来。康熙心里明白,却笑着说:“刀不离身,这本是我们满族人的老习惯,不足为怪啊!”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鳌拜的独断专横让康熙帝非常生气,于是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忽然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大臣们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



………【第二十四节 雅克萨之战】………

    明朝末年,清朝正忙着进关,把北方边境的防备放松了。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有个*逃犯带了八十四名匪徒窜到我国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四出抢掠。

    康熙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听到东北边境遭到侵犯,气愤异常,他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

    由于战事扰民,康熙帝想和平解决问题,他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眼看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就发布进军的命令。

    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俄军战败,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

    按照康熙帝的事前嘱咐,彭春把投降的俄军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俄军撤走后,彭春命令兵士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毁,让百姓耕种;

    但是,遭到惨败的俄军头目并没有死心,他们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过了不久,又带兵溜回雅克萨,把城堡修筑得更加坚固。

    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第二年夏天,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一次进军雅克萨。俄军又一次惨败,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双方划分了两国边界,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二十五节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沙俄政府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野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清军胜利,噶尔丹带着残兵逃到漠北。回到漠北后,噶尔丹,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公元1694年,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揭露噶尔丹的野心。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判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

    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噶尔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

    清朝政府三征噶尔丹以后,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第二十六节 曹雪芹著《红楼梦》】………

    乾隆年间,由于连年战争,加上官吏贪污浪费成风,国力逐渐衰弱,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便生活在这一个时期,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曹家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家产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下令查抄了曹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在小说里,曹雪芹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曹雪芹用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