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杀明-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
到了元末,天下大乱,明太祖朱元璋起自于南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将南京作为自己博弈天下的大本营,因此大明的定都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历史以往的大一统帝国,朱元璋当然首先会将眼光投在南京。
但从大一统帝国的全方位角度来考虑,定都南京确实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其一是宿命论,有人说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短命,这魔鬼般的咒语一直缠绕着朱元璋及其大明的开国大臣们。
其二是军事地理位置不利。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明显地比南方少数民族要好斗,带有更大的攻击性,他们常常不安分地从游牧区南下侵扰到农耕区,这就给农耕文明区的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与痛苦。相对而言,建都北方势必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和军事重点投在了北方,这样可以迅速地就近调集军事力量来应对。而定都南京,一旦北方边关有事,常常会鞭长莫及。
其三,没有险要的军事屏障。这一点至少说在冷兵器时代是相当重要的。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那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呢?
在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朱元璋选择了金陵作为根据地。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为形胜之地。“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
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此时朱元璋并不满意应天,所以没有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
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前往汴梁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显然还不如南京。不过,朱元璋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于是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洪武二年,朱元璋平定陕西,定都之议再起。主要的候选城市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地,大臣们的意见不一,各自引古论今,提出讨论。
有人说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也有人说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还有人说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
朱元璋见众臣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竟然异想天开地提出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
朱元璋称在临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临濠是朱元璋的家乡,在此建中都,显然含有朱元璋想要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
于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南京、北京和中都并存的情况。
之后,朱元璋一直有将中都凤阳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重臣中只有刘基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采用了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办法,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全部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离开。因为东南地区之前为朱元璋的大对头张士诚所占据,这里的许多人都曾为张士诚出过力。朱元璋此举实际上是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
这些江南富人被迫背井离乡,虽然不敢公开回到原籍,却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地跑回江南老家探亲扫墓,第二年再回到凤阳。日子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凤阳花鼓在东南一带是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舞,其中一首最为有名: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其实,这首名歌反映的并不是风阳年年饥荒,而是指江南富豪年年伪装成乞丐逃荒的奇景。
洪武八年,朱元璋在巡视了凤阳的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已经有六年,宫殿颇具规模。
众人对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释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但这其中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朱元璋身边的功臣许多都是他的同乡,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谋私。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便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对臣下结党之事十分警惕。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
最终朱元璋还是下定了决心,将大明帝国的都城放在了南京。
首先,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当时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换言之,南京是当时东南与南方各省经济的枢纽,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有这么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背景,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就绝不会有物质经济之忧,这是定都北方所绝对无法与之比拟的。
其次,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元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戏曲家、艺术家等等,大都出自南方。南京及其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
再次,大明帝国建立之初财力不足。大明刚刚开国,百废待举,如果要放弃南京折腾到别处建都,无疑要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这对刚刚建立的大明帝国不啻一项沉重的负担。
第四,感情因素。朱元璋从攻占集庆到建立大明帝国,在南京前后已经呆了十二年。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心根据地和大本营,同时这块热土也见证了他一路的艰辛和丰功伟绩。因此说朱元璋对南京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
第五,应天根基。从攻占集庆那天起到考虑定都,朱元璋已经在南京城内外陆陆续续搞了很多城池建筑,就是类似于城市建设,如果要舍弃这些现成的建设到别的地方建都,过惯了穷日子的朱元璋一下子还真不舍得。
第六,中坚反对。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开国大臣们,大多来自淮右的凤阳、定远乡下,原来世代为农,他们来到南京,心理上已经觉得很不错了。而且这时他们的岁数大都在不惑之年,假若执意要到北方去,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吃也吃不习惯,住也住不习惯,搁谁谁愿意啊?总之在考虑迁都时,大臣们反对声一片。
南京为旧朝古都,已经有颇具规模的宫城。但朱元璋却不肯利用旧朝的宫城,打算另起新宫。他主要担心旧宫风水差,怕重蹈前王朝短命的覆辙。刘基奉命为新皇宫选址。经刘基勘测,宫城位置宜在钟山“龙头”之前,因此处有“帝王之气”。刘基所选的风水宝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就修建宫殿而言,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并非理想的地点。然而,就因为刘基判断此地为“龙头”宝地,美丽幽静的燕雀湖从此消失。为了修建新皇宫,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
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屈曲环绕。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朱元璋率领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九十六里,十三个城门,宫殿雄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
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十四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
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
朱元璋心中恼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宫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橘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橘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尽管采取了种种有效的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古代帝王修建宫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取意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强,江山可以万代相传。
而明皇宫下沉后,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势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说话,这是绝后和亡国的征兆。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认为此对大明江山社稷极为不利。朱元璋本来就对建都南京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此时又添了一层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倘若国都搬去西安,他就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曾经为唐朝国都,王气十足。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于第二年就病逝了。本来有可能再次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之中。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朱元璋死后,自称最类父亲朱元璋、自诩朱元璋最为喜爱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尸骨未寒之时就密谋造反,后发动战争,将他的亲侄儿朱允炆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自己当了皇帝,最终又将大明帝国的都城迁到了他的藩王大本营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南京虽然失去了国都的地位,可到底是老朱苦心经营过的,朱棣的皇位来的原本就不正道,贸然迁都之后,却也不敢彻底废了南京的地位,便将南京称为陪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陪读这边的各部各司一应完备,往往那些得罪了皇帝,皇帝恨不得挫骨扬灰,方消心头之恨的,但是海内人望颇重,就连皇帝都不敢轻易砍了脑壳的,就被纷纷送到了这地方,虽说名分还在,但到底远离了北京,说起来也不过就是一份闲差。
历史上,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就曾有大臣建议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可崇祯皇帝是个有志气的,本着“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基本原则,在煤山交代了性命。
后来南明小朝廷,那位最著名的混蛋皇帝弘光帝倒是曾在南京建都,只可惜也没能维持太长时间,就那金陵这虎踞龙盘的销金窝让给了满清鞑子。
李如楠前世就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那传说当中的扬州瘦马,秦淮八艳,在后世可是大名鼎鼎,只可惜现在才是万历朝,艳名远播的秦淮八艳的老爹老娘出生没有都还不好说呢。
不过南京到底是繁华之地,李如楠初一上岸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瞬间就花了眼。
他一穿越过来就被扔在了辽东那苦寒之地,就算见识过的最繁华的辽阳和这里相比,也真就是个草窝了。
往街上一走,空气之中弥漫着的都是一阵阵的脂粉气,亭台楼阁,丝竹声声,过真不愧是六朝古都。
李如楠两世为人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傅成他们了,要不是李如楠还在,估计这帮苦惯了的泥腿子,早就一脑袋扎进脂粉堆了。
在这边玩了两天,李如楠总算还没忘记正经事,打法了傅成和冯仑两个去收购粮米,他则带着恩静三女来了一次自助旅游。
恩静三女也是兴奋的不得了,之前在海上遭遇海盗的事,也早就忘到了一边,反正身边跟着李如楠这个大金主,不担心没钱花,疯狂的烧瓶。
在辽东,就连胭脂水粉都是紧俏商品,到了南京可就不一样了,这里简直是才子佳人的天堂,只有想不到的,就没有买不到的,仅仅一天的工夫,李如楠就觉得自己小腿肌肉异常发达了。
前世总羡慕人家能俊男陪着大美女逛街炫富,现在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