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优秀到卓越-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可以使自己看起来更像是领导的浮华的计划不太感兴趣!“领导”这个词的英
文第一个大写字母是“L”。 

相反,他们对那些通过推动飞轮旋转来产生结果的深思熟虑的过程更有兴
趣!“结果”这个词的英文第一个大写字母是“R”。 

雇用合适的人在公司工作,解聘不合适的人使之离开公司,并且把合适的人
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这些都是早期积累阶段中需要采取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
飞轮旋转的重要动力。此外,牢记斯托克代尔悖论也同样重要:“我们并未打算
在圣诞节之前就实现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朝正确的方向推,我们
最终会实现突破的。”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可以帮助你发现飞轮转动所需采取
的步骤,这些步骤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不容易做到。对最终的结果充满信心,能
。txtsk。
帮助你度过数月乃至若干年的积累阶段。 

接下来,当你对刺猬理念中有关三环思想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开始推动飞轮
朝你所理解的方向旋转时,你就找到了实现突破的动量以及加速飞轮转动的推动
力。率先使用技术就是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它又与三环直接联系在一起。从根本
上讲,实现突破意味着具有作出一系列与刺猬理念相一致的明智决策的能力—采
取训练有素的行为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能够形成训练有素思想的训练有素的人。
这就是进入突破阶段的关键所在。 

总之,如果你能够坚持不懈地并且成功地将每一个观念应用在公司整个机构
中,并且持续推动飞轮朝同一个方向旋转继而逐步逐圈地积累起动量,你将最终
实现突破。它可能不会在今天、明天或者下周的某一天发生。甚至到明年还不会
发生。 

但是,终有一天会出现。 

接着在实现突破后,你又将面临一系列崭新的挑战:如何加速动量积累以实
现日益增长的期望值,如何确保飞轮在未来的日子中持续不断地旋转。总而言之,
你所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如何从优秀公司转变成卓越的公司,而是如何从卓越的公
司转变成持久卓越的公司。这是本书最后一章要讨论的问题。 

 

小结 

要点 

*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对于那些局外人来说,既像是戏剧性的又像是革命性
的事件,但是对于那些执行者来说感觉像是一个有机的累积过程。很长时间以来,
把最终结果(戏剧化的结果)同过程(有机的累积过程)混淆在一起的做法,一
直影响我们洞察真正起作用的力量。 

*无论最终的结果多么富有戏剧性,从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的转变从来不会
突然降临。这里没有决定性的行为,没有雄伟的规划,没有一了百了的创新,没
有一个幸运的突变,更没有奇迹的瞬间。 

*可坚持到底的转变总是遵循一个能够预测的模式——从积累到突破。要想
推动一个庞大而又沉重的飞轮旋转终归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到,但是在一
段很长的时间内,坚持不懈地推动飞轮朝同一个方向旋转,飞轮就会积累起动量,
。txtsk。
最终实现突破。 

*对照公司遵循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模式,即“厄运之轮”。他们不仅不通过飞
轮逐圈旋转来积累动量,反而设法略过积累阶段直接跳跃到突破阶段。然后当他
们面对令人失望的结果时,他们又摇摆不定翻来覆去地改变飞轮转动的方向。 

*对照公司,常常通过大量误入歧途的收购行为来设法创造突破。与此相反,
那些卓越公司基本上只有在突破实现以后才开始大量收购,为原本已经旋转得很
快的飞轮加速积累动量。 

 

意外发现 

*实现跨越的公司的决策者们通常在转变过程之中并不能意识到转变的伟大
意义;只有事后回顾时,转变的伟大之处才变得明显起来。人们没有赋予转变任
何名称,没有标签,没有剪彩活动,也没有方案去表明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实现跨越的公司的领导者从不花费精力设法“结盟”、“提高士气”或是“应
付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有关承诺、结盟、激励和变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
可以自行解决。结盟主要是建立在结果和动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反。 

* 应付华尔街的短期压力与遵循飞轮模式的做法是一致的。飞轮效应与短期
压力的克服并不矛盾。实际上,它是应付压力的关键所在。 
。txtsk。
1。10 从《从优秀到卓越》到《基业长青》 
“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终极魅力所在。” 

—巴勃罗·毕加索 

 

启动《从优秀到卓越》这个研究项目时,我们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在
《从优秀到卓越》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基业长青》中的观点呢? 

简言之,《基业长青》是2 0世纪9 0年代初在斯坦福商学院进行的一项长达
6年的科研项目。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白手起家建立并长期维系一家
卓越的公司。”我的研究顾问及该书的另一作者杰里·波勒斯和我共同研究了1 8
家有名望的卓越公司。这些公司历经岁月的考验,有的可以将历史追溯到1 9世
纪初,最终成为2 0世纪末的偶像级卓越公司。我们仔细研究了许多大公司,如
宝洁公司(成立于1 8 3 7年)、美国运通公司(成立于1 8 5 0年)、强生公司(成
立于1 8 8 6年)以及通用电气公司(成立于1 8 9 2年)。另外,花旗银行(现为
花旗集团)成立于1 8 1 2年,也就是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同一年!列入研究的
最年轻的公司是沃尔玛公司和索尼公司,两者都可将历史追溯到1 9 4 5年。同
这本书相似的是,我们同样使用了直接对照公司—3 M公司和诺顿公司,迪斯尼
公司和哥伦比亚影像公司,马里奥特公司和强生公司等1 8家对照公司。总之,
我们就是要在它们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寻求卓越公司和优秀公司
的本质区别。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将《从优秀到卓越》项目的研究成员召集起来,我问他



。txtsk。
们:“在此次研究中,《基业长青》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认为它不应起任何作用,”布赖恩·巴格利回答道,“我参加这个小组并
不是要去做一项衍生工作。” 

“我也不是,”艾里森·辛克莱说,“新项目和新问题总是让我激动不已,如
果只是为你的另一本书作个补充,我想是很难让人有成就感的。” 

“但是,请等一下。”我回答说,“我们花了6年的时间进行前期的研究,或
许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研究是有好处的。” “我似乎记得,你之所以有这
项研究计划,是因为麦肯锡公司的一位合伙人谈到:《基业长青》没有回答如何
才能将一家优秀公司变得卓越。”保罗·韦斯曼指出,“如果答案完全不同该怎样?” 

前前后后,这样的讨论持续了几周。后来斯坦芬妮·贾得的一番话使我改变
了看法。她说:“我很喜欢《基业长青》中的观点,但这也正是我担心的。我担
心要是我们以《基业长青》中的模式作为参考框架,我们恰恰是陷入了圈套,证
实了我们自己的偏见。”显然,从零开始风险会大大减小。不管结果是否与先前
的研究相匹配,我们应着手寻找可能发现的一切。 

 

研究刚开始,我们便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首先,我们决定不顾及《基业长青》
的存在,开展从优秀到卓越的研究。既要看清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转变中的关键
因素,又要尽量避免先前研究工作的影响,这是惟一的办法。然后,我们再回过
头来回答,“究竟这两项研究有何关联?” 

 

现在,5年已经过去了,这本书也即将付梓。此刻我们便能退到后台,来观
察这两本书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对这两项研究做了详细的调查后,我得出以
下4条结论: 

1。 在《基业长青》中持久卓越的公司身上,我找到了充足的证据去说明:
它们早期的领导者正是遵循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框架。惟一的区别在于它们当时是
试图实现公司起飞的早期小企业主,而不是努力带领已建成公司从优秀走向卓越
的首席执行官。 

2。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认为《从优秀到卓越》并不是《基业长青》的续
篇,而是它的前篇。刚起步或已建成的公司可以运用这本书中的发现去创造持续



。txtsk。
的卓越业绩,然后再运用《基业长青》中的发现从了不起的成就走向持久卓越的
企业。已有或新创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理念→持续卓越业绩+基业 

 

长青理念→持久卓越 

3。 从一家拥有持续卓越业绩的公司转变成偶像级的持久卓越公司,就要运
用《基业长青》的中心理念:即发现高于金钱的核心价值及目标(核心理念),
并将它与发扬核心/促进发展的动态趋势结合起来。 

4。 这两项研究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因此产生了共鸣:彼此的观点都丰富
了对方的内容,并且赋予对方以活力。特别是,《从优秀到卓越》回答了一个在
《基业长青》中提出却并未得到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一个大胆创新的宏伟目标
和一个鲁莽危险的宏伟目标有哪些区别? 

基业长青早期的从优秀到卓越回顾《基业长青》的研究,不难看出:那些持
久卓越的企业的确经历了从起飞到突破这样一个过程,它们在创立时期都遵循了
从优秀到卓越的框架。 

以沃尔玛公司在变革中的起飞…突破飞轮模式为例。大多数人认为萨姆·沃
尔顿只是突发奇想,凭借开拓郊区折扣零售业的点子一跃成名,从而使一家刚起
步的公司实现突破。但是,事实胜于一切。1 9 4 5年萨姆·沃尔顿以一家单一的
廉价商品店起家,7年后他才开了第二家商店。接着沃尔顿渐渐办起了一家又一
家的商店,就像绕飞轮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样。直到2 0世纪6 0年代,作为自然
进化的一个步骤,建立大型折扣商业中心的刺猬理念浮现出来。沃尔顿用了2 5
年,将一家单一的廉价商品店发展成为拥有3 8家沃尔玛店的大型连锁公司。从
1 9 7 0年到2 0 0 0年,沃尔玛抓住突破契机,一跃成为拥有3 000多家商店,收
益达1 500亿美元的大公司。就像在飞轮模式那一章中提到的小鸡出壳的故事一
样,沃尔玛在它破壳而出之前已经酝酿了几十年。正如萨姆·沃尔顿亲笔所写: 

许久以来人们总觉得沃尔玛是一夜成名的伟大点子而已。但??它是我们自1 
9 4 5年以来所有努力的结果像大多数骤然成功的例子一样,我们足足酝酿了2 0
多年。 

倘若有这样一个经典范例,它从建立走到刺猬理念,继而引发飞轮中的突破
契机,那就是沃尔玛公司。惟一的区别在于:萨姆·沃尔顿是作为一位白手起家



。txtsk。
创建卓越公司的企业主来遵循这一模式的,而不是作为已建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带领公司从优秀转向卓越。然而其中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请见图9 。 1。 

 

列入《基业长青》研究的惠普公司是又一个在其创立初期体现《从优秀到卓
越》基本观点的绝好范例。例如,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创立惠普的总体
观点不是事而是人,即与对方共创业。他们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已是好友,双方只
想共同创立一家卓越的公司,吸引志趣相投、价值观和标准相似的志士仁人。1 9 
3 7年8月2 3日,他们召开了创立公司的首次会议,会议记录声明他们要设计、
制造并销售电子工程领域的产品(这个定义相当笼统)。紧接着,同是在这份记
录中这样写着:“制造什么产品这个问题暂时不予考虑”休利特和帕卡德在接下
来的几个月中一路艰辛,试图找到某种东西—任何使公司真正启动的东西。他们
考虑过帆船和游艇讯号发射装置、空调制衡设备、医疗器械和留声机扩音器等数
不胜数的东西。他们还制造了保龄球道电子感应器、显微镜时钟驱动装置以及一
种帮助肥胖者减肥的震晃机。在公司成立早期生产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这些产品
对技术创新有所贡献,并能使休利特和帕卡德同其他志同道合者去共同建设公
司。这是一个真正的“先人后事”的开始。 

后来,休利特和帕卡德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但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



。txtsk。
指导方针。即使在二战后由于战时合同的终结,收益大大萎缩时,他们还雇用了
一大批从政府实验室中外流出来的杰出人才,尽管当时他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
作安排给他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章中列出的“帕卡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