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日子里,曹参依然肆无忌惮的饮酒,依然一如既往的不朝。就这样,他在“相国”的位子上“混”了三年。

    公元前190年,病死,谥号懿侯。

    虽然在介绍这个人时,我用词刻薄,但在心中是非常尊敬这个人的。

    这是一个饱藏智慧的人,也是一个极具手段的人,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正直的人。

    他用生命的最后三年,弥补着他和萧何之间曾出现过的隔膜和缺憾;也只用了三年时间,把“黄老学说”融进了大汉的血脉,让这个在废墟中站立起来的王朝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这个人,是值得尊敬的。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
    如果前两个方面,曹参是为了做事的话,那第三个方面,则完全出于自保。我前边点到过,曹参所做的第三个方面是处世。实际上,我还是有些拔高的,因为“喝酒”两个字概括的将会更加恰当些。

    似乎在历史上,曹参的名声一直以来都比较好,虽然让人记不得他曾经干过什么显眼的事,可声望却很高。当然,他的声望是超不过萧何的,就如我们这一节的标题,曹参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年老二”。

    话又说回来,能混成“千年老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一辈子耗完,连“老幺”的屁股都摸不到。

    所以说,按正常思路去联想的话,曹参怎么着也得是埋头苦干、狠干,撅着屁股朝死里干的那种人。最起码其辛苦程度应该不会比萧何差。

    事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自从这个人当上相国后,几乎什么事都没干。当然,我如此说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他在有件事情上,干的就比较过火。

    曹参干的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喝酒。

    自从这位老兄把“施政、用人”两方面的事情安排停当后,他就干起了这份很是惬意的“工作”。

    曹老兄喝起酒来那真是夜以继日、天昏地暗。史料记载:日夜饮以醇酒。

    也就是说,这位老兄喝起酒来不分昼夜,早晨喝稀饭还要配上两壶酒。没事喝,有事也喝,一天到晚都是醉醺醺的。

    用“酒鬼”两个字来形容这段时间的曹参,一点也不为过分,如果刘邦还活着的话,也要自愧弗如。

    如此一来,有些大臣看不下去了。好好的“相国”你不干,偏要去当“酒鬼”,一天到晚都喝酒,还时不时会旷工,这样搞下去,如何做群臣的表率?

    因此,一些好心人准备去给他提一些建议,说一些忠告。

    但曹参的表现却很抢眼。每逢人来,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拉进了屋——喝酒。先灌你几两黄汤,堵住你的嘴再说。

    如果几两黄汤下肚还不醉,还想张嘴说句话,那曹参就不客气了,再整两坛放你面前,接着喝。直到把“好心人”喝的烂醉如泥,才算了事。

    这些人,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甩着两膀进去;最终却一滩烂泥似的,被人驾着两膀出来。无一例外。

    每次在史书里看到这一点,我就很佩服曹参。真不明白,他怎能把酒量练的如此厉害,在各路英豪连番上阵的车轮战下,竟然笑到了最后。不得不让人佩服。

    曹老兄对这份“工作”的确是很上瘾的,只要在他跟前提起“喝酒”两个字,眼直了,腿硬了,屁股也沉了。总之一句话,不喝出个所以然来不算完。

    写到此,有件小事还是值得一提的。

    据传曹家后花院临近吏员住所。所谓吏员,实际上算是相国的属臣,史料记载约有四百人。

    这些人在曹参的熏陶下,也常以喝酒为能事。

    大家都清楚,“喝酒”这种事,通常情况下会叫上几个酒友,甩胳膊抡拳、吆五喝六、大张旗鼓地搞,喝到尽兴处,拍桌摔板凳,大呼小叫,哭爹叫娘,完全都是情理中的事。

    在这些人的大呼小叫中,有人不高兴了。这个不高兴的人是曹参的“从吏”,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秘书”何许人,大家都清楚。只要脑子正常,一般是不会去招惹这些人的,因为这些人通常蕴含着让人难以想象的能量。今天,更有人为其送上了个“二号首长”的称号,可见一斑。

    这天,又有几个不长眼的家伙搞聚会,大呼小叫,作闹的厉害。我治不了,总有人会来收拾你们。

    巧合的是,曹参今天竟然没喝酒,真是难得。

    秘书适时地出现道曹参的面前,别有用心地说道:“今春暖花开,风景宜人,相国何不到后花院走走?”

    曹参今天很高兴,走走就走走,整天不是喝酒就是睡觉,散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刚到后院,猜拳行令的呼叫声随风入耳。

    曹参拔腿就往那个方向走去,随着身后的“秘书”一阵暗喜。

    曹参进门后,几个酒徒傻眼了,酒醒大半,连忙叩头,爬在地上没敢起来。这个场景,让“秘书”的心里无比惬意。

    曹参大喇喇地坐了下来,自斟一碗,喝了一口,说道:“都起来,接着喝。”

    这种场景说这种话,怎么听都像是一句反话。几个酒徒更不敢起身了,一边叩头一边赌咒发誓,承认错误。

    曹参老脸一拉,“喝酒有什么错,都起来,陪老子喝酒。”接着扭头对身后的“秘书”说道:“去,取两坛好酒过来。”

    几个酒徒却乐了,傻笑着起身,蹭到了案前。酒局接着上演了,不过此时有曹老兄的参与,更为热闹。因为曹老兄撩胳膊吼将起来,比他们的声音还大。

    如此一来,“秘书”傻脸了。他真没想到给别人穿小鞋,竟然穿出了这么个效果。

    我讲这件小事,是希望能够展现曹参的全貌。

    这个人,虽然表现的嗜酒如命、豪爽率直,但心思却极为缜密,能一眼看清楚身边存在的明争暗斗,并且能轻松地将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化于无形。大智若愚,大象无形,曹参无疑是配得上这些成语的。

    实际上,曹府,明争暗斗这种事实际上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曹参对人比较宽容,些许小错,从不追究,甚至还会刻意掩盖。最终,老曹家的日子过的比较和谐。

    我一直很佩服古人的语言概括能力,那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确很有道理。曹参把道家的东西融进大汉王朝之前,已把这些东西糅进了曹府,这里才是“黄老学说”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站。

    应该说,这些东西,对我们小民百姓的家居生活是很有用的。这是老子的教诲,也是曹参的智慧,可以学学,没有坏处。

    总而言之,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大事都被萧何安排过了,曹参就剩下喝酒了。这种日子,羡煞旁人。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
    事实上,刘盈搞的那次聚餐,被打击的不止刘肥一个,还有一人也受到了不小的惊吓。这个人就是曹参。

    曹参已多年没有和吕雉打过交道,对老寡妇的所作所为只是耳闻,没能亲身体会,因此对吕雉所识颇浅。刚回京两个月,就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回,让他对这个老寡妇有了新的认识。

    况且在那次聚会上,他还站了出来替刘肥说了句话,虽然那句话本身并不出格,但自己的站位很明显有些问题。这不能不使老曹同志有些担心。

    好在是刘肥第二天就拍了一个极为无耻的马屁,躲过了那次危险,最终也让曹参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用到吕雉身上更为贴切。老寡妇行事不按常理出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如果得罪了她,死都不知道因为个啥。曹参现在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无为而治”,更多的却是如何避免吕雉的猜忌,降低自己的危险系数。

    既干事又不引起猜忌,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萧何当年老老实实、小心翼翼,只因希望干点实在事,就差点被砍掉脑袋,最终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了几年日子。应该说萧何还是幸运的,他碰到的是刘邦,如果是吕雉,说不定早就歇了菜。

    可曹参就没那么幸运了,明面上他伺候的是刘盈,可真正要应对的却是吕雉。对付这个女人,认真干活不见得是件好事,说不定会让自己死的更惨。但不干活也说不过去,一则于心不甘;二则吕雉和刘盈都不会答应,因为这对母子似乎都没有那个叫胡亥的人扯淡。

    这个难题,让曹参勾着脑袋想了好多天。

    这是一个聪明人,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应对所面临的困难。

    曹参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施政、用人和处世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施政。

    在这一方面,曹参的办法很简单,完全按照萧何的规矩来。

    曹参当上相国后,在这个方面基本上没搞过一次创新,全部按老规矩办事,连法律法规都没改过一条。

    一件事情出来后,根本不需要动脑子,直接查档案就行。什么“创新”了,什么“突破”了,这些词汇在曹参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在曹参的手下,无需具备多么高深的才华,只要有手有脚,还会查字典就行。

    我们经常所说的“萧规曹随”指的就是这一方面。

    事实证明,这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萧何一辈子干的都是实在事,从早至晚不是定制度,就是修条例,或者是兢兢业业地搞政令。经过多年努力,捣鼓了一系列东西,比较完备,况且这些东西还对老百姓很有用。

    按老萧同志的规矩办事,大方向肯定是不会出错的。况且萧何搞的这些东西,并没实施多长时间,能不能取得效果还没得到验证。在这个时候,再去搞创新,似乎也没那个必要。再说,曹参的智商也不见得能比萧何高出多少。

    更为关键的是,曹参的这种搞法,成功地让萧何同志做了挡箭牌。无论把事情干的多么出色,多么惹人眼球,老百姓记住的也不过是萧何。纵然吕雉猜忌,也只能在萧何身上做文章,和他曹参没多大关系。幸运的是萧何早已归西。

    既能干活又不当出头鸟,不得不说,曹参是个老油条。

    第二个方面是用人。

    在这一方面,曹参闹出的动静还是比较大的。曹参当上相国后,对属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他选拔人才的方式很有特色。

    首先看长相。如果你长的精精明明,两个眼珠子乱动,那对不起,请滚蛋;如果长的迷迷瞪瞪,还有点傻不拉几,那恭喜你,入围了。

    其次听说话。如果你巧舌如簧,云山雾地侃人晕头转向,两个字——滚蛋;如果言语钝拙,折腾半天憋不出一个屁,还是两个字——入围。

    最后审性格。如果你逢迎拍马,或者沽名钓誉、追求声名,那对不起,请滚蛋;如果生性耿直,最好义无反顾、不计得失,那恭喜你,入围了。

    介绍到此,可能有人会很疑惑,曹参的这种搞法,日常工作还干不干了?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曹参是知人善任的高手。

    也许我这样说,会有人不同意。而事实上,曹参现在需要的也正是这些人。原因很简单——适合。

    实际上,曹参的这种选人办法,是在为自己的“无为而治”做铺垫,也是大汉王朝随后几十年治国理念的开局。

    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一天到晚看看报纸喝喝茶,讲讲笑话就回家,日常政务还是要处理的,并且还要及时处理。

    既然要干活,何来“无为而治”?

    事实上,关键点在于那三个字——“不折腾”,也就是不随便去搞政绩工程。

    如果找一群既聪明又很有主见的人来干活,你费的力气会更大。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要不挖空心思捣鼓出一些动静的话,才是怪事。你给这些人讲“无为”,无疑是对牛弹琴。

    而恰恰那些老实疙瘩们,却很符合要求。没有多少想法,也没有多少主见,你说咋干就咋干,一旦交代完毕,就能够一根筋捅到底,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些人,完全符合曹参的要求。

    简单点说,曹参需要的是做事的人,而不是想事的人。并不是说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