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人们吃饭时的确需要席地而坐,但是有规定造型,具体坐姿我在“鸿门宴”那一节介绍过,在此就不再进行复述,大家只要知道刘邦这个坐姿是个很不礼貌的行为就行了。

    刘邦如果仅仅这样坐着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他见黥布也是这副德行。最主要的是他那张嘴很让人受不了,因为从坐下来那刻起,他的那张嘴就没闲着,高声地责骂张敖,热情的问候张耳,把自己的女婿辱骂的失神落魄。

    要说这就是刘邦特有的说话方式,他在当混混时养成的咒爹骂娘的优良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无论身份怎么变化,这点优良传统一直伴随着他。无论对谁,高兴了骂,不高兴也骂,连萧何、陈平之流都不能幸免,何况对自己的女婿?张敖能享受这种待遇,那是他的荣幸,因此张敖安安静静地接受了老丈人对他全家的问候。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似乎不算什么大事。可巧的是,刘邦和张敖的表演让赵国的一班大臣完完全全地欣赏了一遍。刘邦称帝后,一般分封个诸侯王之后,会给他指派一个丞相,来监督诸侯的日常起居。当然也有例外,而赵国就是例外中之一。

    此时赵国的丞相叫贯高,这个六十岁的老头是个有名的急脾气,性格豪爽、容易冲动,并且他是张耳的门客,对张家有着无可动摇的忠诚。当他看完张敖的表现后,毫不客气地送给他一个外号——“孱王”。

    贯高如果只是给张敖起个外号也不算过分,因为那两个字还真的很符合张敖的性格。而下边贯高做出的事情就充分验证了我们的一句俗语——“皇帝不急太监急”,他这个丞相现在要当太监。

    几天后,他找了个机会规劝张敖:“刘邦对你无理,让我们替你杀掉他!”

    我第一次看到贯高这句话时,感觉这个人在抽风,我真闹不明白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这完全是一个神经质的表现,可能当时的精神病院还没有兴建,或者他是刚从神经病院里跑出来。

    他这句话吓得张敖瑟瑟发抖,咬指出血,急忙低声说道:“你们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先父亡国,是依赖皇上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说这些了。”张敖的这个表现是正常的,领导骂两句,并且还是被老丈人教训两句就准备造反,简直有些莫名其妙。

    听完张敖的话后,贯高等人进一步表现了精神病院中才能出现的场景。这些人痛哭流涕,伤痛无比。私下里还讨论了一段话:“我们的原则是不受悔辱,如今刘邦悔辱我王,所以要杀掉他。事情成功了,功劳归王所有;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神经病!

    在这群精神病患者的捣鼓下,张敖开始了自己无奈的表演。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六)和亲国策(下)
    刘敬这次无厘头的畅想,按理说不至于让刘邦欣喜若狂的,而搞笑的是刘邦竟然答应了,这不能说不是个奇迹。要说刘邦混了这么多年,都已58岁的人了,还保留着这份纯真,这的确难能可贵。

    刘邦答应了,而有人站出来反对。

    第一个反对的人就是刘邦的老婆吕雉。要说吕雉不能不反对,她如果不站出来说句话那就没天理了,刘敬拿自己的女儿当筹码,简直无法无天了,因此她站了出来,表达出了她的不满。吕雉表达不满的方法很简单,她采取了几乎所有女人都会使的办法:一哭二闹三上吊。吕雉从得到这个消息开始,一直在刘邦面前哭闹,她的日夜作闹让刘邦无可奈何。

    当然还有一些人也站出来反对。

    另一个就是当事人刘乐。自从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就晕了过去,等一盆冷水泼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大骂刘敬,这老儿欺负人竟然欺负到我头上了。当天她就坐上马车奔去了长安,在这里采取了和老娘一样的招数,在刘邦面前表达自己的不满。

    还一个反对的人实际也没什么新意,因为这个人就是张敖——刘乐的丈夫。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觉的丢人,第二个反应就是想去杀人。自己的老婆竟然让人打了主意,的确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情,因此他立马上书,向老丈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还不失时机地给刘敬扣上了个“巨奸”的称号。

    当然反对的人远不止这些,自从刘邦放出风声要干这件事情时,遭到朝中很多武将们的反对,因为他们觉的这么干有些丢人。把国家的安危放到女人的胸脯上,况且还是放在皇帝女儿的胸脯上,的确不能算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事情都是双面的,有反对自然就会有赞成。一个决策下去,天下一致赞同或一致反对的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是看那一边的呼声更高些罢了,赞成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些文官,因为他们绝的这个办法不错,一劳永逸,值得尝试。

    嘈嘈闹闹的声音让刘邦烦不胜烦,自己嫁女儿竟然惹出了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人来说三道四,的确让人够烦。最终,刘邦又一次去征求陈平的意见。

    陈平何其聪明,他的脑子里想的不是“和亲”的效果会有多大,而是对自己的影响会有多深,因此他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皇上家事亦是国事,群臣所议需以斟酌,此次远嫁长公主,臣以为还要征求皇后意见。”

    刘邦看了看陈平,他很清楚这个人想说些什么。最终,刘邦选了个宫女,冒充长公主名义嫁给了冒顿。

    嫁真公主过去是肉包子打狗,假公主过去那连狗都打不到。冒顿不是傻子,刘邦嫁闺女这么大的事情传来,让他着实高兴了一把。而不巧的是韩王信就在身边,他在第一时间向冒顿反应了刘乐现在的身份,因此在假公主到达匈奴的第一天,冒顿就派人进行验名正身工作。最终结论让冒顿拂袖而起,火冒三丈,还不失时机地问候了一下刘邦的全家。

    和亲这种事,要说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比如后世汉景帝嫁个真公主过去后,稍微缓解了一些紧张的局势,争取了几年稳定发展的时间。如果刘邦这次真的按刘敬的建议来,纵然收不到所期望的效果,也不至于把事情弄糟。而这次却不然,刘邦捣鼓一个假公主过去,坑了人家一个好姑娘,还没落下一点好,因为就在假公主嫁给冒顿的十几天后,匈奴骑兵又一次南下了……

    这件事情,刘邦干了还不如不干。因为他自从开了这个头之后,金银财宝已经满足不了匈奴人的胃口,每逢双方领导换届,都会搞这么一出毫无意义的事情,并且还乐此不疲,最终成为了汉匈之间处理紧张关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上升为国策。这个国策坑害了很多无辜的人,除了后世的王昭君之外,几乎都没有收到什么实际效果。

    不过刘邦这件事办完之后,对一些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那个假公主,因为她在没多长时间后就命丧黄泉。

    第二个受影响比较大的应该就是刘敬,这位仁兄一激动提了这么个建议,虽然没有把真的刘乐送去匈奴,可实实在在地得罪了吕雉。刘邦死后,这位仁兄连忙躲回了老家,装疯卖傻了好一阵,才勉强蒙混过关,不过他最终还混了个自然死亡,也很不容易。

    要说这次和亲的事情已经介绍完毕,该收尾了,但还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应该提一下,因为这件事情的影响力不亚于上边这个国策,而收到的实际效果却远远要好出很多。巧合的事,这件事还是刘敬捣鼓出来的,并且与“和亲”有关。

    刘邦的这次和亲,派去的使臣就是刘敬。你自己提出来的主意,还是你自己去干。应该说刘敬这次出使还是有不小收获的。

    刘敬这次出使,路过了很多地方,了解了一些风土人情,等他返回后,又给刘邦提出了个建议。他这一生算起来总共说了四次话,每次都很有轰动效应。

    他第四次说的话是这样的,“定都关中,却人烟稀少,北有匈奴,东有宗族,一旦有变,则天下难安。不如迁旧王族和地方豪强大族进入关中,天下无事可防备匈奴;天下有变,可讨伐叛逆。”

    上边这句话并不是刘敬的原话,因为这位仁兄一口气说了太多,我觉得太绕口,因此偷了一下懒,挑出核心思想描述了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建议的确太好了,他这次旅游太值,转一圈就发现了秦王朝灭亡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这是个牛人。

    刘敬搞政治也许不能算是一把好手,但治天下绝对算得上是一把利器,他的这个建议为西汉王朝的兴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他的这个建议,正是加强中央根本重地削弱地方势力的绝佳的办法,也是后世很多王朝刻意努力的方向。

    随后半年里,刘邦下诏天下,征召十几万人迁入关中。在那段频繁打群架的日子里,这个举措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待得这些事情办完,刘邦本想喘口气消停一下。可事与愿违,又有人要起来闹腾,刘邦又该提着俩腿忙活了。

    看来皇帝那个职业普通人真是干不了,绝对算是个体力活,不被气死,就是被累死,或者是被整死。刘邦无疑是被累死的,因为他自从闹革命以来,两条腿就没闲过,一直在跑路,幸亏他的长跑能力比较强,不然也折腾不到现在。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五)和亲国策(上)
    白登之围终于结束,刘邦也终于结束了这次痛苦的旅程。

    这一次对他的伤害还是蛮大的,他这个使诈的专家竟然上了冒顿的大当,这让他很丢人,也很气愤,因此准备收拾那些敢于欺骗他的人。

    当然,冒顿这个主谋他是收拾不了了,不是不想收拾,而是没法收拾,也不敢收拾。但对于那些帮凶们,他是会毫不客气的。几天后,他把那些曾忽悠他形势一片大好的仁兄们全部集合到一起,让他们排着长队、手拉着手走上了刑场。

    这些人曾经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时间进入匈奴地盘,最终探听到了个相同的信息、总结了一句相同的话,而现在又很荣幸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种方式掉了脑袋,这真的很不容易。

    砍掉了这些人的脑袋,刘邦又一次想起了刘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刘敬的话。那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真的异于常人,也高于常人,因此他准备再去会会他。

    冒顿退军后,刘邦也离开平城,绕道广武,亲自到班房里放出了正在逮虱子的刘敬。

    这次会面,刘邦说了一句很能展现胸襟的话:“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从古至今勇于当面承认错误的帝王没有几个,在那个位置上的人通常觉的干这种事情是比较丢人的,甚至那些很不咋地的帝王都深以为耻,连后世那个土财主袁绍还要演一出“沮授军中丧,田丰狱中亡”的典故,可见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刘邦做到了,如果我们只是盯着他屠杀功臣的事情,就很难弄明白他为什么能够问鼎天下,也很难弄清楚他何以能把大汉王朝引入正规。虽然他有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但他仍不失是一位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人物,这个人的成就不光是他的帝王身份,而在于这个身份背后所采取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刘邦是个复杂的人。通常这些开国帝王,后世都很难把这些人揣摩明白,因为这些人的经历和他的思想是很多人难以体味到的,也是很难分析透的。就如我们敬爱的“**”,没有谁敢站出来说他真正弄明白了他老人家。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但任谁也不敢说真正明白了他。我承认,我自己没那个能力。对于刘邦,我有些力不从心,也真的很难说清楚。

    刘敬这次住班房还是取得了不小收获的,因为在这里抓了几天虱子后,他成功晋级,被封为关内侯,号“建信侯”。前一个称呼算是对他以后工作地点的许诺,后一个则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

    刘敬用他的一张嘴进行两次表演,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如果就此结束,他这一生已算是非常成功的了,因为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个成绩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达不到的,而他刘敬轻轻松松地得到了。

    然而,刘敬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一个更深奥的理论没来得及提出来。他的这个理论很牛气,因为这个东西将影响汉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