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早朝,张爷爷被搀进了未央宫,颤颤巍巍地行了跪拜之礼后,喘着粗气开口了:“老臣有奏本”。

    刘恒知道他会来这一套。“土德”被提出多年,张老头一直反对。以往刘恒认为他说的话很有道理,毕竟年龄大、资格老,能活到现在不容易,“吃的盐比别人吃的饭还多”,对这些虚无缥缈东西,刘恒还是比较相信老年人的。

    然而,“黄龙现世”后,刘恒信任的天平开始倾斜,甚至对张苍有些恼火——“难怪我升不了仙,原来是你这老家伙给我定错了位”。

    皇帝耐着性子,缓缓展开了奏章,而台下的张苍已迫不及待地发言了。

    毕竟年龄不饶人,张老头的记性远不如以往了,但骂人的功夫还在,他扯着嗓子,拉拉杂杂、颠前倒后地把“土德”之说驳斥了一番,捎带把公孙臣本人骂的狗血喷头。

    刘恒的脸渐渐阴沉了下来。就在张苍捶胸顿足之时,刘恒突然冷冷地问道:“黄龙何以现世?”

    的确,这个传言是“土德”理论能够立足的关键所在。张苍并不是不清楚这一点,而此时的张苍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破解之法。既然没有办法,只好耍无赖了,他不经大脑地说了这么一句话:“黄龙之闻,不可为信。”

    这是句老实话,的确“不可为信”。但他这句话却让刘恒恼火,原因其实很简单——刘恒相信。刘恒一辈子烧香拜佛、乞求成仙,对光怪离陆之事深信不疑,现在张苍冷不丁要让他“破除迷信、讲究科学”,简直是自寻死路。

    我成不了仙还没找你事呢,没想到你现在站出来宣扬“除四旧”,作死的吧?

    刘恒怒而起身,将奏章掷于地上:“狭隘!”拂袖而去。

    这次早朝提前结束,群臣也得以提前下班,张苍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有人同情,有人暗笑,而此时的张苍却满心仓惶。

    同情的人想帮忙,可自己对“五行”知识研究不深,在这个领域不敢造次;暗笑的人也没敢上前凑热闹,毕竟张爷爷在朝廷里混了很多年,从秦朝混到汉朝,从嬴政混到刘恒,老大换了一茬又一茬,他都能屹立不倒,绝不是盖的。

    而张苍愣在了当场,老脸一阵红一阵白。

    俗话说“当局者迷”,人一旦被牵扯进一件事中,就开始不断地犯迷糊,也会说一些很不合时宜的话。张苍当了十几年丞相,很了解刘恒的脾气,一直都小心翼翼。可没想到临了却搞了这么一处。

    丢人了,真是丢人了,九十多岁的老大爷,当着满朝文武面挨了骂,的确不算是以件光彩的事。

    张苍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失魂落魄地离开了未央宫。

    公孙臣进京了。

    这个人的年龄也不算小,但和张苍比起来,他完全可以被称为是小朋友。并且皇帝亲自出马帮他扫除了障碍,事情就好办多了。

    年轻人精力旺盛,办事效率也不错。公孙臣很快就把新历法给捣鼓了出来。

    刘恒对他的办事效率很是赏识,借着高兴劲下了道诏书。内容很长,核心的是这么一句话:将祭天地及神灵,由奉常(礼仪官员)定出方案。

    最后还强调了一句:方案不怕麻烦,应由我干一件别省,在祭拜鬼神这方面,我是会不辞辛劳的。

    既然领导重视,大家自然不敢含糊。当年四月,一场规模宏大的郊祀开始了。皇帝和满朝文武全部穿上红色礼服,排着队,一口气跑到雍州,轰动天下。

    至此以后,红色成了这段时期的主流色。

    也许有人会反驳,看了过很多关于汉朝的电视剧,皇帝的工作衣明明还是黑色嘛,你为什么说是红色?

    的确,汉朝皇帝的工作服依然是黑色,关键原因是刘恒做了个变通,并没完全按公孙臣的招数来,反而借用了反对者张苍解释“水德”时的一句话:色外黑内赤。也就是说,汉朝皇帝的**基本上是红颜色的。

    要说这也是无奈之举,老爹都穿黑衣服上班,刘恒还没那份魄力彻底变了规矩。

    刘恒虽然干的并不彻底,但宣传效果还是有的,最起码公孙臣一步登天这个案例引来不少人的关注。

    在公孙臣光辉形象的指引下,一个更不着调的家伙蹦了出来。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
    十一年后,也就是文帝十四年,稽粥突然南下和汉朝打了一仗。这一仗,汉军表现不错,刘恒也自我感觉良好。趁皇帝心情大好,天下士子纷纷上书,歌功颂德。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整个朝廷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连当了近十年丞相的张苍也安奈不住兴奋。

    然而,令张苍没有想到的是,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鲁地儒生公孙臣上书:汉为“土德”,应改正朔、易服色。夸张的是,这个公孙臣还根据自己的科学发现,下了一个定论:将有黄龙现世。

    也许有人会纳闷,贾谊是儒生,公孙臣也是儒生,“土德”、“水德”明明是阴阳家学派的东西,你们儒生偏偏要狗拿耗子瞎胡扯,不宣扬你们的“仁义礼智信”,偏偏要在别人的学术范畴捣鼓事。

    儒家就是这么牛气。

    在诸子百家中,相互之间很多观点都是针锋相对的。很长时间里,各个学派为了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地抨击对方,操着一口流利的文言文,不用脏字、拐弯抹角骂对方,不把对方搞倒搞臭誓不罢休。

    没办法,毕竟大家观念不一致嘛。

    然而在这一片对骂的吵闹声中,有一个学派却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这个学派就是儒家。学术界的一个奇葩。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应该可以归纳为九个字——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但无论怎么归纳,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积极应世”。说的高尚一点是为国献身;庸俗一点就是升官发财(一家之言,敬请批判吸收)。

    儒家的核心思想,定性了其治国理念;其精髓,定性了处世方式。但还有一个层面没有探讨——技术手段。

    实际上,儒家的创始人孔夫子已经对其技术手段加以了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这方面,孔子绝对算是身体力行,七十岁高龄还郑重其事地拜刚七岁的项橐为师。你要有一天准备打儿子屁股,先想想孔子是怎么拜“孙子”的,也许就没了那份冲动。

    说白了,对儒家来说,任何学派的东西,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思想体系,无论你是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只要有用,就可以去学,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技术手段。这种实用的“拿来主义”,让儒家思想在丁点积累中,逐渐变得愈发丰满。

    而其他学派就没这么便利了,因为老祖宗们没给他们提炼“三人行”之类的话。更重要的是,其他学派的局限性很强,非此即彼问题极为严重。

    没办法,孔子受了一辈子气,可人家讲的话很实用。

    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博大,她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运用一切。能够把任何东西作为自己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忍辱负重,可以委曲求全,但内心的坚守却从没动摇。也许你认为太过功利,可这正是儒家思想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性。

    其如水,看似柔弱,却可以浸透一切。涓涓细流时,任何阻挡都可以改变它的流向;可一旦汇成滔滔洪流,就可以掀起惊天骇浪。

    直到今天,这个思想体系,依然影响着我们,在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或多或少都留存着这股暗流。我们应该庆幸。

    对刘恒来说,公孙臣所言算是旧话重提,贾谊早在十几年前都已经讲过,没多少新意,因此也没引起他的重视,直接下诏把此议交给丞相张苍审鉴。

    张苍在朝廷里混了这么多年,树大根深,那会把把小小的公孙臣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历法本就是张苍的专业,现在有人拿这个话题来说事,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因此,张苍很自信也很干脆地把公孙臣斥责一番后,把此议扔到了一边,不再提起。

    整件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民间传的神乎其神的东西,“专家”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没道理不相信。再说“水德”、“土德”这么玄乎的问题,谁又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公孙臣口口声声说是“土德”,还拍胸脯表示“将有黄龙现世”。那“黄龙”在哪?如果不出意外,公孙臣会毫无悬念地步贾谊的后尘。

    然而,第二年,意外很快就出现了。

    史料记载: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

    我翻尽史料,也没查找到关于这个“黄龙”更多、更详细的记载。至于这个“黄龙”长的是啥模样,有没有爪子有没有鳞,就更难说清楚了。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相信有这么个“东西”的。然而,史料白纸黑字记录下了这句话。通常情况下,我遇到自己搞不明白的“东西”会绕道走,尽量不去瞎掺合。然而这一次,我是绕不过去了,因为这句话是整件事情的转折点。

    个人认为,很多事情是会以讹传讹的。至于有没有“黄龙”不重要,出没出现更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相信有这种东西,并且出现过。就如同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前的狐狸叫。

    应该说,这种事情是容易动手脚的,毕竟“黄龙”是很稀有的高级货,几千年就出现那一半次,绝不是谁想看就能看到的,哪怕是一条蚯蚓在地上爬两圈,只要当事人咬定是一条“黄龙”,那它自然就是“黄龙”了。

    我一直很怀疑这条“黄龙”的出现和公孙臣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不敢说是他在做假,只是这个传言对他太有利了,简直是在配合他讲话。按利益优先原则,公孙臣“造谣”的成份非常大。

    不管怎么说,这个传言被“一传十、十传百”地传进了朝廷,刘恒相信了。

    刘恒这个人迷信的很,你要对他这个世界上没有“黄龙”,他能砍掉你的脑袋;若你睁眼说瞎话说见过这种东西,他反而会很高兴。既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算是胡扯两句也没什么大不了,投其所好嘛。

    这是一次投机。但不得不承认,这次投机很成功,因为无论是皇帝还是丞相,都坐不住了。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
    张苍随后的经历,充分告诉后人:他的混功了得。

    赵地平定后,刘邦把张耳封为赵王。鉴于张苍几年来的出色表现,也给他安排了个职务——赵国丞相。

    随后,张耳病死,开始辅佐张敖,并且和张敖的关系挺好。

    再随后,刘恒被封为代王,朝廷一道诏令,调张苍为代国丞相,去给刘恒打工。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刘恒开诚布公地交换了思想,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他以后成功上位做了铺垫。

    在代国,张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一项特长——搞经营,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鸟不拉屎的代地也被搞的有模有样。这项本事得到了朝廷的赏识,经萧何推荐,张苍被调进朝廷,安排了新工作——“计相”,成了丞相助手,总管贡赋和财政。

    但他在这个岗位上只干了四年。时间虽然不长,但成绩斐然。提出和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度量衡理论;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增订校正了《九章算术》;并且还偷机摸空画了幅西汉地图。

    他还有一项特长在这段时间里也得到了展现——历法。在他的建议下,汉朝继续采用《颛顼历》,特色是“以十月为岁首”,这我在前边介绍过。更为重要的“功绩”是直接无视短命的秦朝,建议刘邦把汉朝定性为“水德”。

    这哪是个丞相,明显是个技术攻坚型人才。也正因为他甘于寂寞,埋头科研,才在一次次政治斗争中顺利避险。

    后来,黥布造反,刘邦亲自提兵跑去,三下五除二把他打的满地找牙。灭掉黥布后,刘邦把还穿开裆裤的刘长封为淮南王(刘长是年仅三岁)。

    此时的刘长断没断奶都不一定,更别说指望他治理淮南了。没办法,需要往淮南派一个有能力还靠得住的丞相,这个“重担”顺理成章地落到了没参和朝廷是是非非的张苍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