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历史能写的没完没了。

    可这种记述方式会漏掉很多细节,甚至对一些人物的登场感觉很突兀。

    比如这一次。

    实际上,灌婴在公元前176年,也就是刘恒组织的那次汉匈之战的第二年病逝。

    灌婴死后,刘恒挑来拣去,最终把目光停驻在这个叫张苍的人身上。

    应该说,张苍是颇有些能力的,他在丞相的位置上先后待了十几年,混的有声有色。为不打乱故事情节,关于张苍的经历,还是留到以后再讲吧。在此,大家只需要晓得,这位老兄是目前的丞相就行了。

    也许有人会问,柴奇欺负的是王忌,和他张苍没半毛钱关系?虽然他是丞相,也没理由啥事都来参和吧?

    的确,张苍不可能参和所有事,但这件事,他一定会参和。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张苍积极主动地参和进来,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当我们弄清楚发生在王陵和张苍身上的事情后,就会明白,在这件事上,张苍为何会如此热心。

    简单点说,王陵是张苍的救命恩人。

    早在刘邦闹革命的早期,张苍就投奔过来。可这位老兄很不争气,犯了法要被砍头。行刑时,王陵刚好路过。

    由于张苍肤色白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绑在刑场上极为显眼。王陵爱才心切,跑去向刘邦求情,最终饶了他一命。

    当然,相似的场景在夏侯婴与韩信身上也发生过。

    韩信干到大将军,张苍混到丞相,由此可见,“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还真是挺有道理。

    幸运的是,张苍是一位知恩图报之人,他对王陵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王陵在世时,被张苍侍奉亲爹一样伺候着。王陵死后,张苍时不时会去拜见王陵老婆。甚至张苍当上丞相后,每逢休假都先要在王陵的牌位前祭拜一番后才敢回家。

    这么深的关系,现在有人欺负王忌,张苍如果不出手的话,简直就对不起自己。

    真弄不明白柴奇前期的市场调研是怎么做的,如此重要的信息都不搜集,就闷着脑袋地瞎胡搞,明显是在找抽。

    张苍的确满足了柴奇的要求,毫不费劲地替他想到了个罪名——谋逆。张苍的确够狠,来这一手明显是要置人于死地。柴奇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只是干点打家劫舍、敲诈勒索之类的勾当,竟然和“谋逆”两个字联系到了一起。

    张苍的这笔黑状告上去后,别说柴奇,连他爹柴武都懵了。吓的老柴同志慌忙进宫,向皇帝磕头请罪。

    好在刘恒比较稳重,并没在这件事上较的太真。然而,刘恒还是有所举措的,具体办法还是两个字——申敕。

    朝廷派人跑到临漳,劈头盖脸把柴奇骂了一顿,随即就是柴武派人跑来关儿子几天禁闭。这件事情,也就基本收场了。

    然而,这对柴奇本人来说,只是他无厘头行为的开始。

    柴奇非常固执,是没理占三分的那种人,朝廷这次申敕,不但没使他产生洗心革面、悔过自新的念头,反而增长他的不满。黑社会依然搞,拉帮结派的事情依然干。渐渐地,他找到了一位有着共同爱好、共同心境,且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个人就是刘长。

    柴奇和刘长终于走到了一起,两个愣头青开始了他们极其荒唐的造反事业。事实证明,造反这项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的。像刘长、柴奇这俩二杆子,打个架斗个殴可能还行,造反?简直是个笑话。这两个人明显找错了工作。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
    虽然我在此新开了一节,但袁盎的表演还远没结束,应该说关于他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这段时间发生过很多事情,为尽量不打乱故事的先后顺序,只好让另外一个主角登场了,主角就是刘长。事实上,在刘长身上,袁盎也有极为抢眼的表现。

    关于刘长,我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他比较嚣张,人前人后称呼皇帝为“大兄”,还明目张胆地捶死了审食其(有人认为此举是刘恒授意),“暴戾”两个字作为他的评语,一点也不算过分。

    纵然如此,刘恒还是没去找他的麻烦,任凭他胡作非为。

    当然,刘恒鼓励刘长的嚣张行为,是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因素在里边的,这我在前边介绍过。

    刘长捶死审食其后,刘恒不管不问。而袁盎在刘恒跟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过于骄横必生祸患,应削减其封地。”

    而刘恒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这件事也就这样被搁了下来。

    后来,刘长闻得袁盎的那句话后,骂了几句娘,拎起锤子就准备去找袁盎的麻烦。幸亏身边的人及时抱着他,没让他再搞一处恐怖事件。

    虽然袁盎没挨打,但没少挨骂。刘长和袁盎两个人就此也接下了仇恨,这终有一天会爆发。

    在这段时期,刘长凶悍到了极致,谁敢说他的坏话,他会很不自觉地去抄家伙。如此一来,人见人怕,连皇太后薄姬、太子刘启都惧他三分。这,是危险的,然而刘长却不自知。

    可以说,刘长缺根筋,是个二球。他的这种性格,要是能老老实实在家里待几天,那简直天方夜谭。出格的事情很快就被他捣鼓了出来。

    在京城嚣张一段时间后,刘长有些飘飘然,分不清了东南西北,认为自己很牛,牛的连刘恒也得给他面子。刘恒是老大,他是老二,大有分庭抗礼的意思。

    返回封地后,刘长把这种心理演绎到了极致,颇有创意地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表演了起来。

    他开动自己并不发达的脑子在自己的封地上搞了一套制度体系,把朝廷法令撂到了一边,我行我素,甚至私自任命丞相(汉法,诸侯两千石以上官员皆由朝廷指派),俨然成了另外一个朝廷。出入宫中皆警戒清道,把自己发布的命令称为“制”,皇帝能搞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用在了自己的身上。刘长这么一搞,整个淮南成了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更夸张的是,不知道刘兄弟吃错了什么药,不顾及自己的智商,毫不客气、一本正经、言辞激烈、极为嚣张地给刘恒写了几份信,对时事做了些点评,还对刘恒的私生活指指点点。

    刘恒的脾气再好,也受不了刘长的折腾。最终,忍无可忍的刘恒给刘长写了封长信,专业术语为“申敕”。

    这道诏令的原文很长,先把刘长捧了捧,然后是一连串的数落,最后引经据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这篇文章写的极好,虽然是骂人,但骂的极有水平,一针见血还滴水不漏。

    并且此次前来负责申敕的人也很特殊——薄昭。这是皇帝的亲舅舅,身居大将军,身份特殊、位高权重。

    薄昭把这道诏令生动传神地给朗诵给刘长后,刘长的肺都要气炸了。

    这么多年来,哪受过这等气?吕雉在世时,还没人敢用这等口气和我说话。你薄昭算个什么东西?他刘恒只因大我几岁,才被功臣们拥立上位,我没去争那个位置,已很对得起他了,现在竟然蹬鼻子赏脸开始摆谱了。

    不满归不满,刘长还是规规矩矩地写了封请罪书,违心地认了错。虽然他很嚣张,毕竟没到精神失常的地步。

    按理说,事情闹到这地步,刘长也认了错,应该消停了。名份已定,刘恒也掌控了朝局,这个时候,是不适合有非分之想的。然而,刘长却咽不下这口气,他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刘长犯病了,一场荒唐的造反剧情开始上演。

    就在刘长愤恨之时,一个人及时出现在他的身边,这个人的名字叫柴奇。这个人的名字虽然叫“奇”,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不是有一个牛气的老爹,根本就没机会趟刘长这滩浑水。

    柴奇的老爹叫柴武。

    柴武我在前边提到过,就是灭掉刘兴居的那一位。虽然我在前边没有介绍过柴老同志,但这个人却是位不折不扣的牛人。

    柴武跟随刘邦比较早,几乎所有关键性战役都有幸参加。

    在刘邦革命的早期,柴武的任务是搞防御,主要是守护老巢,为刘邦有个稳定后方出力颇多。楚汉争锋时,曾跟随韩信在齐国闹腾了一阵,被封为棘蒲侯。

    后来韩王信、陈豨先后造反,柴武改防御为进攻,跟随刘邦挥师北上,连胜三阵,一举成名。一战参和,击毙韩王信;二战擒获王黄、曼丘臣;三战击溃陈豨。当然,那次战役是刘邦亲自带队,参战的人有很多,但柴武的表现绝对可圈可点。

    可以说,柴武打仗的水平,绝不在灌婴、夏侯婴之下,但由于他前期一直在搞防守,亮相的机会不多,因此在史料里留下的痕迹比较少。

    再后来就是刘兴居造反,刘恒封柴武为大将军,率军十万,南下荥阳。柴武又一次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三下五除二就把刘兴居打回了原形。

    通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柴武如此牛气,生出来的儿子不应该太差劲。然而,作为长子的柴奇(棘蒲侯太子)却并不那么一回事。

    柴奇毕竟出身于武将之间,从小喜欢打架,对惹是生非这种事情有独钟,并且长的魁梧彪悍,方圆几十里的地痞**见了他都得立正敬礼,称一声“老大”。在这一点上,他颇有刘邦的风范。

    柴奇的行为让老爹很头疼,也没少收拾他,可效果不佳。因此,柴武把自己的好儿子看的很紧。

    可后来,朝廷的一道诏令打乱了柴武的安排,这道诏令就是“诸侯就国”。当然,做为棘蒲侯的柴武也在其列。

    但柴武并没去封地,而把太子柴奇打发回了老营。因为朝廷的那道诏令还有一项补充:有诏令而留朝者,太子归国。

    这项补充规定依然适用于柴武,因为柴武被留在了朝廷,而做为太子的柴奇去了封地。

    至此,没人管束的柴奇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其无厘头的行为终于演绎到了极致。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九节 无双国士(二)
    袁盎是楚地人。他老爹曾当过几年强盗,后来洗心革面、金盆洗手,举家搬到安陵(咸阳东北)。

    由于老袁同志曾干的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因此家里比较富裕;经历过刀头舔血的日子,因此比较彪悍。多重因素的影响,让这个外来户渐渐在安陵县小有名气。

    后来,刘邦称帝,迁都长安,近水楼台的袁家结交了一些朝廷重臣。这些人中包括周勃。

    吕雉掌政后,老袁家与老吕家开始有了接触,袁盎更成了吕禄的家臣。

    然而,老袁家并没把所有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因为有一个叫袁哙的人却和陈平、周勃等人走的很近。而这个袁哙是袁盎的大哥。

    袁哙、袁盎虽然是亲兄弟,可性格迥异。

    袁哙比较内敛,话不多,稍显沉闷。但有意思的是,他说的话每句话都滴水不漏;并且还很会来事,在错综复杂的朝廷格局中左右逢源,混的如鱼得水。

    而袁盎却恰好相反。这位仁兄性格耿直,极其彪悍,擅长争辩。和他大哥比起来,简直是一门火炮,无论是谁,只要看得不顺眼,张嘴就骂,骂起来就没完。搞笑的是,他这种性格竟然在吕禄的手下混了好几年。由此可见,吕禄绝对是个厚道人。

    吕禄被砍头后,其家臣们该判刑的判刑,该流放的流放,但袁盎却逃过了一劫。一是因为有袁哙的保举,二是沾了自己性格上的光。因为在伺候吕禄的过程中,说过一些不搭调的话,让很多吕家人对他并不感冒。既然如此,对手们就没必要和袁盎较真。

    刘恒登基后,年仅二十岁袁盎更进一步,当上了中郎将,成了皇帝的近侍。

    至此,属于他的表演才真正开始。

    刘恒初继位,对陈平、周勃都比较客气。陈、周各自的表现却大不相同。陈平一如以往,步步为营,小心翼翼;而周勃却自我为是、志得意满。

    一次周勃朝觐后,刘恒恭恭敬敬地送他出门,这个景象尽收袁盎眼里。

    望着周勃的背影,袁盎近前轻声问道:“陛下以为绛侯何等人?”

    刘恒想都没想,答了一句:“国之重臣。”

    袁盎清了清嗓子说道:“绛侯为功臣,而非重臣也。重臣者,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诸吕乱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