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副作用。由于贾谊名气太大,以至于后世统治者把“重农抑商”定为长期国策,越往后其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这篇文章被采纳后,贾谊极其兴奋,趁热打铁地连上几本奏章,其中有一本的主要内容是四个字:列侯就国。周勃第二次离京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这本奏章送上去后,刘恒大为赞赏,但很多人却心存不满。

    以往无论你借古讽今还是重农抑商,都没涉及朝廷大员的个人利益,而这一次却大不一样。

    能够封侯拜相,大多是战场上一刀一枪争来的,熬到现在不容易。由于良好职业习惯,这些人中不乏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比如周勃,以“钝椎少文”而闻名,更兼此时年老,自恃功高,根本没把这个毛头小伙放在眼里。

    贾谊的这个建议,无疑是砸了人家的饭碗,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群臣哭的哭,闹的闹,甚至三公九卿集体弹劾:贾生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这一次,别说贾谊,连刘恒都没想到会把动静闹的这么大。然而刘恒在内心深处是支持贾谊的。

    就在大家闹的不可开交时,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登场了——邓通。然而事实证明,这个人是贾谊难以逾越的障碍。

    邓通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但并没多大本事,只是身份特殊而已,简单点说他是刘恒的基友。没办法,汉朝皇帝都好这一口。关于邓通这个人,我们在随后还会介绍,在此,大家只需要晓得此人和刘恒关系密切就行了。

    由于关系特殊,邓通得以混了个上大夫。而此时的贾谊只是中大夫,明显要低一个层级。虽然职务有高低,但都有机会陪刘恒聊天。可聊着聊着问题就出现了。

    简单点说,俩人谁都看不惯对方。

    贾谊看不起邓通,一个男人凭姿色上位,似乎没多少让人看得起的资本,更何况贾谊还是才高八斗有为青年,更对邓通的行为嗤之以鼻。

    而邓通也看不惯贾谊。明明贾谊的地位没自己高,可把头仰的挺高。更让他受不了的是,贾谊还常在刘恒面前讥讽他。

    一来二去,俩人较上了劲,瞪着俩眼在对方身上找破绽。贾谊现在一不小心得罪了群臣,搞的朝堂上沸沸扬扬,这让邓通乐不可支。机会来了,他生怕贾谊死不了,决定给他下一副猛药。找了个合适的机会,他在刘恒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贾生为谋私名而置陛下于不义,大奸似忠,恐久后有变。

    完了,彻底完了。得罪了群臣是小,惹上了邓通事大,想再翻身,机会渺茫。

    事实也确实如此。

    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在内外夹攻下,刘恒有些顶不住了,没必要为一个贾谊而得罪所有人。

    现在的贾谊别说在朝廷中立足,能不能活命就是个未知数。

    而就在贾谊内外交困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想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人是窦漪房。窦漪房虽然讨厌他,但爱惜其才华,在刘恒面前她说了这么一句话:贾生虽然行事偏颇,但才高志城,辅佐诸侯,或许会创下一份功业。

    就这样,贾谊灰溜溜地离开了京城,目的地长沙,职务长沙王太傅。

    此时的长沙王叫吴著,此时唯一的异姓王。刘恒让贾谊去给这位仁兄当师傅,实际上是在对外宣布:这个人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随着贾谊的身影渐渐离开长安,反对的浪潮终于落了下来。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
    前边我用了几万字,介绍了刘恒继位初期所做的几件事。然而,我讲的并不全,因为还有一些极其关键的人物,未曾提起。

    对刘恒来说,影响其命运的人有很多,包括薄姬、薄昭,也包括陈平、周勃;其中影响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老婆窦漪房,另外一个就是我本节要讲的主角——贾谊。

    之所以说这两个人对刘恒影响最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体系在摩擦碰撞中逐渐融合到了刘恒的血脉之中,影响了三代帝王的治国理念,甚至决定了西汉王朝随后几十年的命运走向。

    说实话,我最不擅长搞学术论文,可历史却偏要围绕这方面搞,既不想写,但又不得不写。

    前边提到过,窦漪房崇尚黄老学说,是西汉王朝初期治国理念的忠实追随者和守护者,她的这点爱好连自己的大哥和兄弟都没能幸免,把道家学说背的滚瓜烂熟。这,为西汉初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而贾谊却属于另外一个教派的人物——儒家。当然,贾谊的身份并没这么简单,这位兄弟是个大才,不光对儒家学说有研究,还捎带把道家的东西也摸的门清,说他是杂家也不算过分。但在骨子里,他是个儒生。

    不是冤家不聚头。道家和儒家,一直以来是水火不容的两个东西,又一次搅合到了一起。擂台摆开了,争锋再所难免。

    然而两位代表人物之间却地位悬殊,一个是当今皇后,而另一个只是个毛头小子,这似乎是一次不公平的对决,两个人的结局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其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最终到底是谁胜谁负,也直到几十年以后才见分晓。

    贾谊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洛阳。

    这位兄弟自小就是个好学生,聪明绝顶,博览群书,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更夸张的是,贾兄弟记性极好,简直过目不忘,让人艳羡。

    人比人气死人,一篇百八十字的文言文让咱背半天,还要颠三倒四,说不成个所以然。可贾兄弟就让人咋舌了,一目十行,随便看两遍就能记得差不多。况且悟性很高,稍加点拨,就能触类旁通。对这种人,只能用两个字来评定——天才。

    贾天才十来岁时,曾跟荀况(荀子)的弟子张苍学习过春秋左传(请记住张苍这个人),甚至为《左传》做过注释。更夸张的是,这个刚学会差屁股的小屁孩对道家学说也颇有研究,还写过《道德论》、《道术》等学术论文。

    一个上小学的年龄能写出本科生都写不出来的东西,着实让人汗颜。咱这几十年饭,真是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18岁,以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叫吴公(就是上节提到的哪一位),闻得贾谊博学,仪式隆重地把他征召到自己门下,十分宠爱。

    吴公原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学问也很过的去。应该说,在吴公手下的这几年,贾谊受益匪浅,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还是朝局与政事。

    有幸的是,贾谊并不是书呆子,他这些年来接触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在胸中融会贯通、生根发芽,自成体系。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超过了很多人,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治国理念。这些东西帮助了吴公。据史料记载,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被评为天下第一。也正因有此,刘恒继位后,把他征召朝廷,成为新一任廷尉。

    然而,吴公并不适合廷尉这个岗位。他虽然是李斯的学生,但严格意义上是儒家学说的忠实追随者,习惯于搞中庸、搞平衡,而廷尉的职责却属于法家的理论范畴。刘恒让他在这个岗位上混,那是害了他。

    吴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点,在周勃那件事上栽了个大跟头,被赶回了老家。

    在廷尉的岗位上,吴公虽然干的很扯淡,但并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人——贾谊。

    当然,推荐贾谊的人不止吴公一人,那个叫张苍的也尽了一些绵薄之力。因为此时的张苍已经当上了御史大夫,其影响力要比吴公大的多。

    由于贾谊博学,刘恒颇为大方地任命他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当今,都是身份的象征,都是博学多才的代名词。

    而在秦汉之时的“博士”与我们观念中的理解是有一些差别的。现今的博士以做学问、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而秦汉时的博士主要是备皇帝咨询问题,在大政方针上位皇帝出谋划策,类似于当今中央政策研究室里边的高人。

    这是靠本事吃饭的地方。二十一岁,连本科都没毕业的毛头小伙跑到这里边混,既没背景又没资历,端茶倒水可能还行,拟方针定方案的事情根本别想,甚至连放屁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贾谊却在这个岗位上混的有声有色。每次皇帝拟定问题交由博士讨论时,许多老先生还在勾着脑袋斟酌语句想对策,而贾谊早已侃侃而谈。

    由于贾兄弟学识渊博,且敢想敢说,因此对皇帝咨询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还说的有理有据。并且只要他一开始说话,其他那些老学究们就别指望再开口了,甚至连补充的资格都没有。夸张的是,这些人不仅不恼,反而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极其佩服。

    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只要刘恒一提问题,大家就把目光投向了贾谊,他要是憋半天不说话,就有人上前催促。如此一来,那群老博士们都成一堆摆设,皇帝提问题,贾谊写答案,其他人根本不用动脑筋,只管伸耳朵听就行了。

    贾谊出彩的表现,深得刘恒认可,很快将他破格提拔为中大夫。这依然是一个议论政事的岗位,但比博士要更高出一些层级。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
    皇帝到县令隔的曾级多了去了,板着指头数半天,还不一定能弄准。皇帝安排的一件事,没理由一竿子通到一个县令的手上。然而,长安县令享受了这份待遇。

    事实上,县令对这个光荣的使命并不感冒,反而很愤怒,因为这明显是一个得罪人差事。周勃是什么角色,大家很清楚,一个小小的县令去找他的麻烦,明显是在自找不痛快。

    说白了,这是一件棘手的事。若治不了周勃,把事情办砸了,皇帝怪罪下来,自己肯定玩完;可如果把周勃拉下了水,事情办成了,那就在家等着挨黑砖吧。

    这件事,让县令很抓狂。他也想把这件差事推出去,可四周看看,费了半天劲也没找到合适的仁兄,总不至于拉过来个都头去全权负责吧?

    廷尉你也太不地道,大家千里为官只图财,兄弟我混个芝麻大的官帽不容易,没道理这么消遣人的。

    愤怒归愤怒,可他没敢说个不字。他是真的没办法,因为他谁也得罪不起,廷尉弄不了周勃,但收拾他绰绰有余。

    在心里把廷尉祖宗十八代诅咒个遍后,县令还是硬着脑袋登场了。这完全是一局斗兽棋,象吃虎、虎吃豹……猫吃鼠,一级压一级,最终老鼠吃大象。

    既然上场了,那就豁出去吧,反正没退路。

    几天后,县令带人跑去了绛县。

    在周勃的全副武装前,县令板着脸把圣旨宣读了一遍,然后望着台阶下的周勃,冷冷地问道:“人言周丞相谋反,卑下断不敢相信,然陈兵以迎圣旨,不知何为?”

    周勃傻了。他还真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和“谋反”两个字了系起来。把家丁打扮成凶神恶煞,无非就是吓唬吓唬人,免受阿猫阿狗们欺负,可没想到动静闹的这么大,竟然传到了京城。

    如此一来,周勃害怕了。他连忙摆摆手,把家丁们赶了出去。近前一步说道:“臣万死也不敢有此。”

    县令连忙近前,颇为关心地说:“此事关紧,还需丞相亲自进京,向皇上言明。”

    周勃沉默了,这似乎是唯一的办法了。

    县令连哄带骗把周勃诳到京城。一进京,县令立马翻了脸,直接把周勃投进了大狱。

    要说县令此举也很无奈。皇帝的命令是让廷尉处理此事,可廷尉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自己。也就是说,自己根本就没机会向皇帝请示,更没资格让周勃进宫陈述。在弄出个结果前,他只有把周勃关起来。

    周勃一辈子哪受过这种气,因此扯着嗓子在大狱里作闹了两天。周勃刚进来时,从县令到狱卒对他还比较客气,毕竟这个人曾掌控朝局,跺跺脚整个长安城都要晃三晃。

    可时间一长,大家算是看明白了。关那老家伙禁闭,竟然也没人来说个不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