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棋。

    前别探讨过,“群臣诛杀诸吕”这件政治事件,从其开始起就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油头”。说白了,这只是一次有组织无纪律的利益争夺战。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说法,就算忽悠不了别人,娱乐一下自己也不错。胜利后的群臣就抱着这种态度,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搞开了。对群臣们来说,其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赶刘弘下台、让刘恒即位。

    事件的走向似乎完全按照群臣们的想法进展着,这让很多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大出群臣所料的是,刘恒并不是个软柿子。刚进宫,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大张旗鼓地下诏令,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掌握朝廷军事大权。

    刘恒并没给群臣揣摩的机会,也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群臣这次政变的合法性,并对很多人给予了表彰。当然,刘恒为表示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也需要及时承认群臣们的那次无组织行为。

    就这样,连打带拉,唬的群臣一愣一愣,既不敢放肆,又不会引发二次革命,一举稳定了朝局。

    由此可见,刘恒的确是搞政治的高手。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兄弟我可不是个软柿子,眼里揉不得沙子,都老实点,别整日想着闹事。

    稳定朝局后,下边的工作就有些流程化了。

    第一步是大赦天下,笼络民心。

    在这一条中,包含了三个字:酺五日。解释起来,就是让老百姓聚饮五天。

    应该说,这三个字,完全是可以用令外一个成语来解释的——普天同庆。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还需要从汉代法令上进行探寻。汉朝法令明文规定:百姓不得三人以上群饮。也就是说,就算婚丧嫁娶,想要喝点酒,还的两个两个来,如果超过三人,可能酒还没喝完,就该去吃牢饭了。

    现在,刘恒给他们一些机会,压抑多年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三五成地群聚个小会、喝个小酒。嘿嘿,不犯法。

    笼络民心,原来如此简单。

    第二步是大封天下,稳定朝廷。

    在这个环节中,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欢乐的人有很多。

    刘泽就是其中之一,他第一个被提名,改封为燕王,地盘扩大了一倍。

    其次是跟随刘恒进京的六个人,均列九卿,进入实权部门;

    再其次是灌婴,更进一步,官拜太尉;

    还有很多不怎么起眼的人,均晋封列侯,其中那个叫刘揭的人(曾抢夺吕禄将印),也被封为阳信侯。

    简单点说,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甚至是名不转经传的小人物,均实现了华丽的转身,都比较欢乐,这些人渐渐地成为刘恒的忠实追随者。

    但犯愁的人也不少。

    陈平就是一位。这位老兄从头忙到尾,本以为刘恒老实,并且自己还救过他的命,应该容易掌控。可没想到,看似老实巴交的刘恒,三下五除二就架空了周勃,势头更是咄咄逼人。如此一来,圆滑的陈平又一次察觉到了危险。

    应该说,“鸟尽弓藏”这个成语他领悟的很透彻,因此,他及时放低了身份,在刘恒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诛吕氏太尉功多”。

    这句话说完后,陈平从右丞相的位置上下降半格,屈居左丞相。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平又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察言观色、虚于周旋。可以说,此时的陈平无疑是最犯愁的一个。

    第二个犯愁的人就是周勃。

    刘恒登基后,周老兄自我感觉良好。而刘恒似乎也配合了他的这种感觉,封其为右丞相。

    三公之中,以丞相为尊。周勃从太尉到右丞相,职务似乎是升了。然而,这次微妙的岗位变动,让他远离了军权。

    他一辈子和军队打交道,现在让他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上,似乎应该高兴一些。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这个位置上,他将漏洞百出、败笔连连。之所以会有这么个结果,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不适合。更加不幸的是,刘恒很清楚他不适合那个位置。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
    在代邸,宗正刘郢客煞有介事地宣读了老刘家的血缘关系,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刘弘、刘朝、刘武、刘太均非刘盈儿子,不是刘家血脉。

    其二,刘恒是高祖刘邦亲子,并是目前的“长子”。

    对于这两个结论,我认为是需要做些探讨的。

    第一个结论很明显是在瞎扯淡,无疑是在扇刘盈的脸。刘盈的确够窝囊,活着的时候不自在,死了也不能消停。到底是不是自己儿子,还得由别人来定夺。

    不过我可以断定的是,这四个人肯定是刘盈的儿子。原因其实很简单,吕雉纵然再疯狂,也不至于一口气给刘盈找来这么多儿子,你说弄来这么多有什么用?没那必要。因为对她而言,一两个就够用了,何必毫无道理的折腾这么多小朋友来充数?这还需要备胎?

    仅此一点,就很清楚到底是谁在睁眼说瞎话。也就是说,刘郢客为刘恒的上位,煞费苦心。

    政治就是如此,只要对自己有利,再无耻的事情也能说的冠冕堂皇,甚至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在所不惜。

    至于第二个结论,应该说还是客观公正的。毕竟刘邦的八个儿子已经死了六个,目前仅剩刘恒和刘长,刘恒排行老四,刘长排行老七,说刘恒目前是“长子”也不算过分。

    刘郢客虽然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但其结论却很符合形势要求,也满足了刘恒以及群臣的需要,因此博得了阵阵掌声。

    刘郢客为剧情开了个好头,下边就该陈平站出来表演了。

    陈平清了清嗓说了一句很见水平的话:“臣等已与阴安侯、顷王后、琅琊王、宗室、大臣、列侯及二千石以上官员商议,因大王为高帝长子,愿大王即天子位。”

    也许有人会觉得,陈平说话太饶舌,明明就是你们几个人的意思,还东拉西扯地介绍那么人干什么?

    事实上,陈平这句话也是颇有深意的。因为他的一句话,几乎把所有人都涵盖了进去。

    阴安侯是刘邦的大哥刘伯老婆,顷王后是二哥刘仲老婆,陈平先提这两个人,是因为两位老太太在当时皇族中辈分最高。说白了,这两位是偶像级人物。你说老祖宗们都站出来支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如果不放心还有最后的“两千石以上官员”,这些人可都是实力派。按照汉代官秩,“两千石”包括有郡守、将作少府、内史、中尉等,简单点说就是九卿、郡守一级的实力派干将。

    既有偶像派的认同,又有实力派的支持,总该放心了吧?如果这都不放心,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刘恒的确放了心,他心中一阵暗喜。但还是不能表现的太为热情,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嘛,一直以来崇尚“谦让”,既然如此,该有的表演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无师自通地表演了一番。史料记载,刘恒面朝西谦让三次,面朝南谦让两次。

    记得当初刘邦称帝时,也不过仅表演(谦让)了两次,第三次就欣然登基。而刘恒现在,把戏份做的更足。

    戏演的差不多了,刘恒直起了腰,慨然说道:“既然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那我就不再推辞了。”然后爽快的接过了玉玺。

    但刘恒并没有动身进宫,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个被称为少帝的刘弘还住在里边。那个人,刘恒是不便相见的。既然如此,就需要让他腾腾地方,免得碍事。

    这是一件被黑锅的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干。但也敬请放心,想干这件事情的也大有人在。

    主动站出来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兴居,另外一个是夏侯婴。

    刘兴居主动站出来似乎很好理解,因为他自己都讲出了个中缘由:诛吕氏无功,现愿清理宫廷。刘兴居这一次很积极,说白了是在新皇帝面前讨好,为自己以后的福利待遇做些铺垫。

    而夏侯婴老同志第一时间站出来,似乎让人费解。这个人已经蜗居了好多年,无论吕家怎么闹,他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连个屁都没放过。现在莫名其妙地热闹起来,让人一时半会摸不清大小头。

    但认真回顾他以往的经历后,还是能窥见个中蹊跷。

    夏侯婴很能混,刘邦在世时,他很吃香;吕雉掌政时,他更吃香。吕雉对他很尊重,甚至把紧靠皇宫的宅第赏赐给他,还说了一句话:“离我更近。”简单点说,在吕雉心目中,夏侯婴算是绝对的嫡系。

    夏侯婴之所以能得到吕雉的优待,与那次搭救刘盈和刘乐有关,只因救了那两个人的命,吕雉才有掌政天下的机会,夏侯婴也才有惬意的日子。

    更为关键的是,夏侯婴这个人极其圆滑,很有眼色,能穿行于各方势力中,游刃有余。这些年来,他既没得罪吕家,也没和群臣生分,一直安安生生地过他的小日子。

    然而,现在需要做些事情了。如果再不表现一下,不站好位,以后的日子就该不好过了。因为他和刘邦有关系,和刘盈有关系,和吕家有关系,但和刘恒没分毫关系。这个状况,对他很不利。

    因此,他也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下定决心去背这个黑锅,在刘恒面前争取一张长期饭票。

    俩人也真不是盖,二话不说就冲进了未央宫,拖着刘弘就走。

    可怜的刘弘哭着问:“拉我去哪?”

    夏侯婴老脸一横:“出去住!”

    事实上,这俩人也并没给他找到个合适的住处。因为在刘恒进宫的当晚,刘弘、刘朝、刘义、刘太这四兄弟,纷纷去极乐世界报到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

    古人经常说天命,人有的时候还真的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都是如此。就如这四个可怜孩子,卑躬屈膝的活着,也卑躬屈膝的死去,他们在这段历史中连个配角都算不上,但他们却被迫的参与其中。临死,连老爹到底是谁,都没有个定论。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赶走刘弘后,夏侯婴、刘兴居用天子法驾,至代邸把刘恒接进了宫。

    当晚,刘恒正式登基,史称汉孝文帝。

    西汉王朝一个新时**始了。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
    刘恒的确没再捣鼓闲杂事,驱车向京城进发了。

    赶到渭桥后,群臣参拜,刘恒这次进京算是开了个好头。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剧情过后,刘恒算是登了基,已然成了皇帝。事实并非如此,换个皇帝并不那么简单。

    群臣跪拜后,太尉周勃近前,提了这么个请求:希望单独进言。

    要说周勃的请求并不算过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大汉王朝的军事大权全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如果他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个阶段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时机。然而,他没做任何过分的事情。

    新帝将立,如果不趁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这份赤诚忠心,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而此时,也正是周勃极其自傲的一段时间。应该说,他是有这个资本的。没有周勃的存在,老刘家就别指望在这次危机中化险为夷,刘恒也别指望当上皇帝。因此,在周勃自我感觉良好,滋生了一些“舍我其谁”的想法,甚至他认为刘恒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应该听他的话。

    实践证明,在领导的面前存有这种想法,是自找不痛快。从古至今,有很多牛人,就栽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他们根本就没认清自己的身份。

    对于周勃的这个请求,刘恒并没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虽然刘恒搞政治的水平还有些生涩,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弱智,陪着身旁的宋昌就是个中老手。

    就在刘恒准备开口时,宋昌轻轻地拉了他一把,然后迈前一步,留下了他在史书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所言为公事,即公开言之;所言为私事,王者不受私情”。

    这句话,让周勃,以及群臣为之一振:刘恒这个人不简单。

    也是这句话,让刘恒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身份: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跑来求施舍的,是人求于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