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雉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戚姬,审食其很了解这一点。任何人,只要和戚姬沾上边,通常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审食其突然来这么一手,杀伤力不减当年。

    吕雉讲求效率。当即就把赵尧送进了廷尉大狱,罪名很简单——贪污。这真是一个好借口。

    至此,史书里再也没提起这个人,但请相信,他的结局不会多好。

    上边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吕雉在留王陵等三人谈话时,做为御史大夫的赵尧还在吃牢饭。

    说实话,我的本意是希望故事情节简单一些,轻松一些。但在这段时间里,牵涉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如果不对这些人做个补充介绍,很难弄明白事件的全貌,也交代不清楚一些人的结局。为能够展现故事的全貌,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天马行空,想哪写哪,甚至有些时候在胡言乱语。

    至此,终于把闲杂人等介绍完毕,那就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三节 走上前台(三)
    避开群臣,张辟疆近身问道:“皇帝驾崩,太后哭而不悲,丞相知其意乎?”

    陈平脑子虽然转圈快,但今天并没注意现场的氛围。皇帝驾崩不是件小事,作为丞相之一的陈平,无疑是比较忙碌的一位。琐碎之事占据了大部分精力,因此并没揣摩吕雉的动作。

    陈平看了张辟疆一眼,低声问道:“何意?”

    张辟疆压低声音,“帝崩而无状子(成年儿子),太后畏君等重臣矣。”

    闻得此言,陈平微微一颤,暗思:此儿所言不虚。

    见陈平不言,张辟疆接着说道:“丞相何不拜请吕台、吕产、吕禄为将,由吕家诸人掌管南北两军。待诸吕掌事,太后心安,则群臣方可免祸。”(吕台、吕产、吕禄均为吕雉的亲侄子,其中吕台、吕产是吕泽之子,吕禄是吕释之之子)

    陈平盯着张辟疆,审视了半天,突然问道:“此语是你父所教?”

    张辟疆微微一笑,“愚侄自思矣。”

    陈平一咧嘴,“孺子可教!”

    当即,陈平暗连九卿,拜请嚎叫中的吕雉:由吕产、吕禄掌管京城南北两军。

    闻得这个报告,吕雉眼泪才夺眶而出,其哭乃哀。

    公元前188年9月5日,刘盈下葬。

    公元前188年9月6日,仅两个月大的太子刘恭继位,史称“少帝”。

    通常情况下,皇帝继位,首先要跑到祖庙祭奠一番,给老祖宗打个招呼。

    刘恭的年龄虽小,但该有的礼节还是不能少的。不过他这次祭祖,是由吕雉抱着完成。

    现今,吕雉的收获比较大,因为从此开始,她真正站到了前台,所有政令,均由她一人拍板。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陈平也是收获颇丰。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在拍马屁,但这一次,无疑是最到位,也是最响亮的。他能在吕雉一朝,暗中还捣鼓那么多事而屹立不倒,不能不说是沾了这一次的光。

    在史书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吕雉这段时期——临朝称制。对于这四个字,我们是需要做一个简单解释的。

    “临朝”两个字,实际上是一个专用词语,简单点说,就是当朝处理国政之意。通常情况下,这是皇帝的专利。无论你翻看哪部古代史,只会看到某某皇帝“临朝”,从来没见过那个官员有资格用这两字的。只要不是皇帝,无论你多么牛气,都不会在这两个字上造次,比如曹操,比如张居正。

    当然,女人也在通常情况下也是不能用这个词的。只要是女人,不管你是妃子、皇后、皇太后、甚至是太皇太后,无论你多么牛气,只能待在内宫,不能抛头露面,更不能站在朝堂上吆五喝六。简单点,就是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

    但是,每隔几百年就会冒出来个别女人中的极品,这些人牛的太狠,传统观念束缚不了这些的思想,她们千方百计要站在前台。不得已,只好由着她的性来。因此,“临朝”这两个字,也会在个别极品女人身上使用一下。

    当然,从古至今并没几个女人有资格使用,后世那个叫慈禧的女人虽然很牛气,但依然没敢造次,还专门发明了一个叫“垂帘”的词语。

    吕雉有幸成为第一个有资格使用“临朝”这个词的女人,不得不承认,她是女人中的极品。

    下边就是“称制”这个词。

    秦始皇嬴政是个擅长搞“法制”的人,更喜欢制订法律条款,他曾有个规定: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其他人不得擅用。如果那位不长眼的仁兄一不小心用了这个字,那很对不起,把脑袋留下,甚至贴上全家的性命。因此,大家执行的比较到位。吕雉能够明目张胆地用这个字,刘邦如果知道这么个结果,肯定会把棺材板给挠烂。

    史书中,把“临朝称制”合并起来,用在了吕雉的身上,并且还不背不藏。

    她俨然就是一任皇帝嘛。

    更为夸张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西汉王朝的年号为“高后元年”。

    纵观整个古代史,只有两个女人有过自己的年号,一个是非常有名的武则天,另外一个就是吕雉。由此可见,说吕雉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一点也不过分。

    不过,吕雉在世时,毕竟还立一个傀儡皇帝,还做做假,堵一堵文人骚客的嘴,虽然效果不佳,但做了一些努力;而武则天就比较露骨了,她一屁股把姓李家的人挤下台,干脆自己当皇帝,一点也不背不藏,还大书特书。由此可见,吕雉和武则天比起来,还是欠了一些火候。

    纵然如此,也不能否认吕雉是女人中佼佼者,能达到她这种高度的人,几千年来,还真没几个。更重要的是,其一生作为,虽然办过很多出格的事,但对天下黎民,并没有过火的行为;在大是大非上,也把握的极有分寸。

    虽然在我这部书中,过多地描述了她的阴毒残忍,而事实上,这同样是个复杂的人。她也有仁慈的一面。当然,这在后边的故事情节中将会介绍。

    但不管怎么说,属于她的朝代到来了。

    天下大事均归其手,定会安插一些嫡系,捣鼓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所有掌权者都是这么搞的,不搞白不搞,搞了不白搞,“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把握,那真是对不起自己。

    当然,就当事人来说,如此搞法也很无奈。如果不这样搞,自己的位置可能就不会太稳固,既得利益也难得保证。能力大小先不说,听话才是最重要。

    所以,碰到这种事情,我们也无需太挂怀,更无需太愤青,坦然受之而已,除此无它。

    吕雉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搞开了。就在刘盈驾崩的第二个月,吕雉迫不及待地为几个自己人谋了些福利。

    要说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连强盗都知道坐地分赃,何况是吕雉。然而,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遭到了一些“不长眼”的家伙反对。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
    吕雉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女人,她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别人不给,通常情况下会撩胳膊去抢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惜捎带上对方的性命。

    这次亦然。就吕雉的表现来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大汉天下肯定是会闹出一些动静的,至于是哪位仁兄倒霉,那就看各自造化了。

    然而还是出现了意外,因为有人第一时间发现了其中的蹊跷,这个人叫张辟疆。

    这个人大家也许很陌生,但他的老子我们却很熟悉,因为他爹叫张良。

    据史料记载,张辟疆是张良的次子,年仅十五岁,已为侍中。

    说实话,这条记载让我很疑惑。根据有限的史料来看,张良大概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史料记录不祥),刘盈驾崩于公元前188年,也就是说,张良现今最少62岁。而作为次子的张辟疆只有15岁,张良47岁时才有这个宝贝疙瘩。秦汉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如此之好,让人叹为观止。

    但不管怎么说,张良和张辟疆是父子关系,这是肯定的。

    张辟疆是个聪明人,这一点他完全继承了老爹基因,虽然没有“决胜千里”的本事,但察言观色的能耐绝对一流。

    巧合的是,吕雉哭丧时,张辟疆恰好在场。更加巧合的是,吕雉的表现,让这位小兄弟一览无余。

    张辟疆心头一紧,暗想要坏事。他扯了一下前排陈平的衣角,低声说道:“臣有一言,请丞相借步说话。”

    大家肯能会诧异,陈平这个时候突然冒了出来,怎么还戴上了“丞相”的帽子?似乎有些突兀。

    事实上,陈平已经在“丞相”的位置待了两年。

    我这种介绍故事的方式,难免会让大家产生一些疑惑。实际上我也很无奈,为了展现每段故事的全貌,只针对主要人物加以展开,至于其他闲杂人等,甚至一些配角,都没让他们亮相。

    虽然陈平是个牛人,但在上边很长一段故事情节中,真的没他什么事。他七年来的主要精力全部用在拍吕雉的马屁上,没什么新意,也并不怎么出彩,所以让他凉快了这么长时间。说实话,我还是很有些愧意的。

    现在他亮相的机会来了,那就请他登台亮相吧。

    这么多年来,陈平一直极尽马屁之能事,充分得到了吕雉的信任。两年前,曹参病故后,刘盈废除相国一职,恢复“丞相”称号。根据老爹刘邦的遗言,刘盈在得到吕雉首肯后,委任王陵(前边介绍过,后边还将介绍)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古人以右为上,王陵的位置自然要靠前一点,因此王陵和陈平算是正副职关系。

    这俩人搭班干到现在,虽然性格迥异,说起话来不怎么对路,但也相安无事,并没怎么闹腾。

    也许会有人问,既然王陵是正职,张辟疆为何不向王老头进言,而去攀扯陈平这位老滑头?

    应该说,这是有很多个人感情在里边的。

    简单点说,张良和陈平的私交密切,并且影响了下一代。

    这份私交还要从“鸿门宴”说起。

    当时陈平还是项羽的小弟,由于他比较能混,在项羽面前比较吃香,当然也有幸参加那次别开生面的宴席。

    那一次,项羽、刘邦、范增、张良以及项梁项庄叔侄都是主角,陈平无疑是配角。然而就是这一次,陈平和张良相识,俩人一见如故。

    后来,刘邦在项梁的帮助下,争取到了个“汉王”的称号。但分封之后,项羽却不让刘邦动身,而把他困在咸阳,无视他的存在,等于软禁。

    如此一来,刘邦很着急,真不知道项羽那个愣头青还会干什么出格事,因此问计于张良。

    而张良也无奈,身困敌营,脑子再活泛,也只能一筹莫展。我前边介绍过,张良长于大略,而短于谋身。刘邦那次问计,让他抓耳挠腮。

    万般无奈,他想到了陈平。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刚认识几天,虽然聊的投机,也相互欣赏,但还没好到伙穿一条裤。此时去找陈平帮忙,无疑算是孤注一掷。

    然而,张良还是去了。场面话说了半天后,张良两手一摊,直言此行意图。这是一次投机,如果陈平去项羽面前动动嘴皮子,可能刘邦和张良的脑袋都要搬家。

    但陈平没有辜负张良的一番心意,他低头想了片刻后,说道:“若要顺利脱身,必须让范增离开几天,调虎离山,方可行事。”

    这句话,是俩人友谊的开始,并且把这份友谊一直延续了下来,的确够不容易的。

    第二天,陈平求见项羽,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什么什么的,啰嗦了一大些,随后落脚到给楚怀王熊心上“义帝”尊号。最终,俩人达成一致意见,派德高望重的范增前去办这件事。

    范增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让刘邦回汉中。项羽答应了。

    然而,范增前脚刚走,陈平立马上奏:各路诸侯聚集咸阳,军资日重,若不让诸侯就国,恐百姓无力负担。

    项羽脑子转圈比较慢,他一听有道理,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

    项羽来这一手,实际也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