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和他的小说相配合,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那些杂文,有明白流畅的说理,有尖锐泼辣的抨击,有含蓄委婉的讽刺。茅盾创作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即使写的是历史题材,也有借古喻今的用意,所以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被称为“社会剖析”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和个人风格。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茅盾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茅盾早期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视野极为开阔,他注意各种思潮、流派和风格的作家作品,但他注意的中心是弱小民族、弱小国家的文学以及欧洲各国现实主义文学。他之所以重视这一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给新文学作家提供借鉴,促进创作,一方面是打算通过外国进步文学来宣传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希望中国读者从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从而起来作变革现实的社会斗争。  读茅盾小传不仅了解了茅盾的非常功勋,也从他的非凡人生经历中学习到如何去历练我们的人生和如何处世做人及自我教育的方法。例如孩子的教育,我们就可从茅盾身上获得既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又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的方式。  茅盾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他的创作经验,对于繁荣今天的文艺创作仍有现实意义。因此,对其认真加以研究,仍可用来滋养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茅盾以“笔”为武器战斗、革命,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奉献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历练人生的榜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毛泽东评点朱自清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5—1496页,见《别了,司徒雷登》,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朱自清小传(1)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过继给朱氏人家,遂改姓,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其父名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小孩出生后,父亲想到苏东坡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为儿子取名“自华”,又听算命先生说小孩的八字中所含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缺火,又给他起个号“实秋”,因“秋”字半边有“火”,而且还有“春华秋实”之意,不过是希望儿子命中五行不缺,长大后能腹有诗书,学有所成。  1901年,其父从东海来到高邮的邵伯镇做小官,把一家接到任所。在那里,自华先从父亲启蒙识字,后到一家私塾读书。1903年小自华五六岁时,全家又搬到了扬州。父亲把他送到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不久,又送他进入初等小学,但没有读到毕业,又送他到一所私塾学学古文。其间,朱自华还拜过扬州知名的老教师李佑青为师。  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华考入了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在学校里,他平时喜欢看小说,对文学有浓厚兴趣。毕业时,由于品学俱优,学校给他颁发了品学兼优的奖状。从两淮中学毕业后,1916年夏天,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朱自华来到北京大学,新环境,新气氛,新思潮,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整天泡在北大图书馆,翻阅着新书,思想与心灵一时洞开。  当时北大规定,学生应读两年预科,然后才能考读本科。朱自华感到家中经济困难,为减轻父亲负担,他便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本科,进了哲学系。又取《韩非子》“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意,起字“佩弦”,以自警策。  1918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接到噩耗,朱自清连忙乘车南下,赶到徐州与父亲会齐,回到扬州。父亲设法变卖家产,又借了一笔高利贷,才勉强地办完丧事。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也要到徐州谋事,于是父子决定同行。到了南京,父子要分手了,父亲就先送朱自清上火车。上了火车,父亲心疼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朱自清要自己去,但父亲不肯,只好作罢。朱自清在窗口看着父亲离开火车去买橘子:父亲身体颇胖,因为服孝,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显得分外臃肿。买橘子须穿过铁道,跳下去再爬上去,这对父亲就不容易了。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当他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就费事了。只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在车厢里,望见父亲的背影,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后来他把这个情景写成著名的散文《背影》。  朱自清刚进哲学系时,整天埋头苦读,和同学不大交往。结婚后第二年,朱自清有了一个儿子,家庭更加贫困,负债累累,所以他一心要在三年里读完四年的课程,好早一些毕业出去做事,为年老的父亲分忧。但是当时北京的政治热浪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他开始留心并参加校内外的政治活动。此时,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的文学兴趣也在慢慢地萌发。  1919年,北大首先发动了“五四运动”,朱自清积极地参加了这一震撼中外的爱国运动。五四狂飚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用诗歌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先后写了《羊群》、《新年》等新诗。经过五四风暴冲刷之后,他觉得世界一切都焕然一新了,于是朱自清对自我有了新的愿望与新的追求。不久他参加了平民教育讲演团,还赴各地进行演讲《平民教育是什么?》和《靠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劳动节》等。  1920年5月,他顺利地通过毕业考试,提前一年毕业了,这时他接到家书,长女采芷诞生了,一时双喜临门。6月,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北京大学。  朱自清风尘仆仆地和同学俞平伯一起回来,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朱自清教学之余,就努力写诗,和挚友俞平伯切磋诗艺。可惜不到半年,俞平伯就辞职到北京去了。朱自清对一师的环境不大适应,也提出了辞职。后经人介绍,往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朱自清为人虽性格谦和,但又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人发生了争执,便辞职离开了这个使他厌恶的一师。  秋天,朱自清经好友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当时叶圣陶也在这个学校任教,二人不久成为密友,亲密相处,心情颇为愉快。  1920年底,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在北京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着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读书会,下设小说、诗歌、戏剧、批评、杂文等五个小组。叶圣陶便是该会发起人之一,又是诗歌组的成员,朱自清也是该会成员。  这年秋天,中国公学闹起了风潮,旧派教员煽动部分学生驱逐代理校长张东荪和中学部主任舒新城,并攻击叶圣陶、朱自清等七八位新教员。朱自清建议中学部停课以支持大学部,叶圣陶立即赞同,中学部罢课引起校方大怒,于是朱、叶二人被解聘了。  正在此时,朱自清接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聘书,就从上海来到杭州。学校听说叶圣陶也在上海,便请他代为邀聘,朱自清立即给叶圣陶去信,叶圣陶回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朱自清听了十分高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自清小传(2)
阴历11月16日晚上,朱自清果然邀叶圣陶和另一友人共泛舟西湖赏月。后来他写的散文《冬天》记载了这次冬夜游西湖的往事。然而好友相处的时间太短了,不久,叶圣陶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去北大预科当讲师,离开了杭州。  1922年初春,朱自清将家眷从扬州接来杭州。没有多久,他为生计所迫,应允了浙江第六师范学校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  台州是个山城,十分清冷,他只身一人,孤灯独影,特别想家,常闷在屋子里,回忆过去,进行反思。昏灯黑夜里,心中充满一种说不清的凄凉愁绪,他给俞平伯写信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他将此种心绪写成散文诗《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月间,原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本来和那边学校没有完全脱离关系,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朱自清决定回杭州。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  一师的同学,尤其是晨光社的社员汪静之、潘漠华等人,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一个新的文学社团—— “湖畔诗社”。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这是当时他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  9月间,朱自清又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来到台州六师。12月,朱自清写成长诗《毁灭》,后将它改为散文形式,寄给《小说月报》,1923年3月在《小说月报》发表。此时的朱自清又接受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聘请,离开亲爱的台州六师学生,到温州去了。  8月初,他和俞平伯到了南京,两人思想都比较苦闷,为了一畅心怀,一天晚上,他们一起去秦淮河划船。第二天,两个朋友依依不舍地分手了。暑假过去了,朱自清又回到温州第十中学上课,但秦淮夜泛舟的感受激起他强烈的创作冲动。10月11日夜晚,他就以这次秦淮夜泛为题材,写了一篇散文,灵巧地扣住月亮、灯光、河水三者关系的变化,细察其中意味,从而精细地描绘了盛夏之夜秦淮的景观,通过“满船尽是历史重载”,到“船里满载着怅惘”的情感变化过程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无法摆脱现实纠缠的痛苦。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也在这时写了同名的散文,于是两篇散文同时在《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期刊上发表了。两篇作品题材相同,二人同时所历,而所感所思却不一样,文风又各有特点,并刊于同一期刊上,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一段佳话。  温州山水颇佳,名胜古迹很多,罗浮雪影,沙汀渔火,翠微夕照,孟楼潮韵,吸引了历代无数诗人墨客探胜寻幽。10月的一天,朱自清与朋友一起去游仙玩岩,先到仙岩寺,再到梅雨亭。朱自清惊诧亭下潭水的绿色,诗的灵感突然迸发,无数绚丽而神奇的想象在他的脑际涌动: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他回去后写了一篇梅雨潭的文章,这就是1924年2月间发表的《绿》。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着力描绘潭水的“绿”,通过和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杭州虎跑寺旁深密的绿壁,以及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的对比,利用想象来诱导读者去联想,从而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令人惊诧的奇异的“绿”。  1924年的9月,军阀战争的烟火烧到了温州,温州全城惊慌不安。16日,朱自清接到夏尊的来信,要他到白马湖春晖中学去任教。朱自清遂于23日乘车赶往白马湖的春晖中学,担任一班国文教师。春晖中学就坐落在波光明媚的白马湖畔,湖光山色,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朱自清见到这样幽美静谧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最令朱自清高兴的是,夏尊、丰子恺、朱光潜都在春晖中学任教,他们一时成为朱自清的好友。然而不久由于教师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激化,丰子恺就与一些教员集体辞职,于12月一个雪天的早晨,背上铺盖,打着雨伞走了,后来到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任教。不久,夏尊也离开了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