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浪漫弹指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就是宁肯简单。美就是选择了美。当下又有多少人愿意如此地简单呢?大家都怕被遮蔽被忽略,都努力地活在别人的事务中,把别人挑剔的目光,错认成照耀自己匆匆赶路的太阳。     
  在梦泉,有一株千年杏王。树是哪年栽下的,已经无从考究,据村中最年长的老人讲,从他们的老祖父记事起,这株杏树就有这么大了,至今少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朋友说,那是一株吉祥树,花开时香飘十里,结果时硕果累累,一定要与那树合个影呵。站在树下,我一脸的茫然,脚下是千年的根,头顶是新鲜的枝和叶,还有飘飘洒洒的花瓣,一千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就这样在瞬间里定格。     
  在山野     
  在山野。梦泉依在山的怀里,像一个被我们珍藏的童年。它拒绝长大,拒绝走出山野,拒绝城里的某些东西的肆意涌入。石墙、石门、石碾、石磨、石头建的房屋,在一个飘忽的年月里,这个村落仍在守侯着石头的品质。     
  树是不受局限的,随处地立着,随意地长着。还有水,山上淌着的,天上飘着的。太阳正悬在半空,雨居然就下了起来,是粗线条的那种,大滴大滴地跳跃着,不紧凑,也不松懈,像是经过特殊处理了的慢镜头。梦泉人称呼这是〃太阳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味这般心境,梦泉真是一个好的角度。你奇怪地想像着,在流水和云朵的眼中,梦泉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鸟的啾鸣此起彼伏。清脆的,婉转的,低柔的,任何一种声音的发出,都不是为了覆盖别的什么声音。庞杂的鸟鸣,时抑时扬,时急时缓,没有什么章法,但让人感觉和谐,感觉心里舒畅,不会对任何人构成任何的打扰。这是人与鸟的彼此的懂得。从这声音里,想到了人的声音,那些嘈杂的争论,那些所谓的各抒己见。人们越来越喜欢言说,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想法,很少愿意静下来聆听别的声音。人群中有着太多的声音。大家在纷纷地自言自语着,并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去看情人谷。这个兴致,并不是因了它的时尚的名字,也不是为了走进那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那个地方与孙膑相关,我喜欢他作为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也相信他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万般柔情。相传战国时期,魏惠王非常赏识孙膑,让他做了魏国客卿。为了让孙膑能安心为魏国效力,魏惠王从府中选了一个叫妙嬉儿的美女送给孙膑为妻,择日完婚。妙嬉儿在帐后看到孙膑满脸正气,一表人才,暗自以心相许,非孙膑不嫁。没过多少时日,不幸的事情就发生了。由于庞涓的陷害,孙膑遭受膑足之刑,后被齐国使臣救回。妙嬉儿得知消息后,整日以泪洗面,心想自己已是孙膑之妻,岂能在魏国偷生,最后决心千里寻夫。几经辗转,受尽了磨难,她从魏国找到齐国,听说孙膑马陵大战归来后,在梦泉驻扎修整,就连夜翻山而来。想到即将见到心上人时又高兴、又激动,不料脚下一滑落入谷底,当即昏死过去。妙嬉儿醒来后发现自己遍体鳞伤,衣不遮体,无法见人,只好终日躲在谷中默念着孙膑的名字,饿了找野果充饥,渴了喝山泉水,与孙膑咫尺之间却不能相会,心中悲痛万分。每当夜深人静时,妙嬉儿就会出现在谷口,盼望孙膑奇迹般地出现,日久天长,妙嬉儿站的石块上深深地陷下了几个脚印。当孙膑的士兵发现妙嬉儿时,她已怀着美好的梦想死去了,她满脸的安详,怀里抱着一个泥娃娃,上面刻着孙膑的名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为情献身的妙嬉儿姑娘,便将此谷称为情人谷,将谷口带有脚印的石块唤作望夫石。     
  又是石头。在梦泉,可以遇到太多的石头。石屋。石墙。石门。石碾。石磨。各式各样的山石。而此石是不同的。这个原本冰冷的意象,为什么在古代传说中总会遭遇柔软的情感?     
  诗人舒婷在《神女峰》中曾经这样慨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在当下,等待常被视为〃美丽的错误〃。我们已经越来越不习惯于等待,越来越不屑于犯下〃美丽的错误〃。一切都在加速推进。快速地旋转。比如情感。比如对自然的开发。         
。←虫工←木桥 书←吧←  
第10节:浪漫弹指间(10)       
  梦泉是一个关于等待的隐喻。这不仅仅是因了情人谷的存在。不知这样的等待,最终将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我还想说的是,一些情感的美好,常常是因了另一些情感的不美好;就像一种生存状态的蔓延,往往是以覆盖别的生存状态为前提一样。比如眼下的梦泉。比如远方的城市。比如庞涓对孙膑的陷害。比如妙嬉儿的真爱和等待……也是在齐国故地,在一个叫做〃梓山〃的地方,我温习过一些与此相关的历史细节。那里谷深林密,僻静幽邃,据说曾是鬼谷子讲学之地。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师祖,培养造就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位高徒。鬼谷子是个神秘人物,关于他的历史资料最早只有《史记》中提到的〃鬼谷子〃、〃鬼谷先生〃几个字,民间将他传说成了一个神仙。他在梓山作窟三丈,潜心修炼,著成了《鬼谷子》这本智慧、谋略之书,并在那里讲学,传播他的思想。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就是在梓山跟随鬼谷子学术,得其真传而名满天下。相传古时鬼谷上边只有一根20米长的独木桥,下边是深深的山谷,还有水流湍急的梓河。这根独木桥,是去鬼谷洞的必经之路。孙膑与庞涓相约来这里拜师学艺,看到腐烂不堪的独木桥,庞涓就想回头。孙膑求师心切,义无返顾地踏了上去,人刚刚走过之后,腐木就断裂了。孙膑见到鬼谷子并拜了师。鬼谷那头可急坏了庞涓,他后悔自己不该动邪念,忙跪倒在地,恳求鬼谷子收其为徒。鬼谷子说〃腐木为的是考验你们的决心,我今天只收一个徒弟,你还是请回吧!〃孙膑忙跪下给庞涓求情:〃我二人情同手足,肝胆相照,一路披星戴月,好不容易来到了鬼谷圣地,希望师傅收下他吧!〃鬼谷子叹了口气:〃此人心术不正,日后必会害你,难道你不在意吗?〃孙膑是个忠直之人,哪会考虑日后的事,忙说:〃我二人是结拜弟兄,荣辱与共,但求师傅成全!〃鬼谷子双目微闭,说看在孙膑一片赤诚的份上,你庞涓就暂且在鬼谷住下吧。鬼谷子一边说着,一边用手一点,立即刮来一阵大风,把庞涓卷了过来。十年之后,一切如鬼谷子所料,孙膑被庞涓所害,庞涓被孙膑用计所杀,死于马陵之战。关于庞涓与孙膑反友成仇,全然是庞涓妒火中烧、小鸡肚肠所致。直到临死,他都没有为自己残害孙膑的负义行为感到丝毫愧疚,反而诟骂他侥幸成名。让人总也弄不明白的是,多几个比自己更有能耐,更有远见的朋友有啥不好?偏要对其造谣中伤,或者置其于死地?落井下石的,常常是那些被称为〃朋友〃的人。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受到伤害是难免的。总以善良之心揣度别人,其实他们远没你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如此性情,极易沦为悲剧式人物……而且是,最终栽在〃朋友〃的手中。     
  有些存在,并不是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我在想象着梦泉的处境,想象着一个叫做〃开发〃的词语,想象着它的可能的涵义:开始发现;开始开发;开始发展,等等。我知道这种想象的无法穷尽,不知道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终究会为自然注入一些什么元素呢?     
  在这个叫做梦泉的地方,我感觉到了那个词语的存在。它已经到来。它还要继续到来。祝福梦泉。我的,你的,我们的梦泉。     
  这是曾经的亲历。是一个人关于山野的记忆。     
  它与梦泉有关。     
  第四章 草根的守望     
  一     
  在淄博桓台的马踏湖,当我走进〃徐夜书屋〃时,一种温和的力量击中了我。我知道,在我与徐夜之间,是一个入世的人与隐居者之间的距离。但我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在瞬间焊接起了这段距离。我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我想跟那个叫做徐夜的人多呆一会儿,再多呆一会儿。     
  他是一个隐士。然而我们知道他。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真的隐士大抵是不为人知的。被人知晓了的隐士,还算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么?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或是自我的什么原因,这终究与隐士身份是不相符的。隐士之于徐夜,也许仅仅是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应该包蕴了太多难言的东西罢。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浪漫弹指间(11)       
  二     
  在清朝,孝妇河畔出了几个赫赫有名的人:上游博山境内的著名诗人、官至翰林的赵执信;中游淄川境内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下游桓台境内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隐居山水之间的诗人徐夜。     
  徐夜1614年出生于山东新城一个名门望族。他幼年丧父,随母居于外祖父家。外祖父王象春,是个学博才高、超逸不群的〃雄骏强直〃之士(钱谦益语),格外推崇禅诗,对其侄孙王渔洋影响很大,徐夜也受了他的亲传,14岁即能赋诗,所作《闻歌》意境悠远,谱曲后传唱一时。17岁那年,徐夜考中乡试副榜贡生。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的徐夜,本应从此走上一条读书仕进之路,然而明清易代的战乱和家世消衰的磨难,同时降到了他的身上。1631年,因为孔有德的士兵捉了王象春庄仆的一只鸡,告到官府,必欲正法,激起了孔有德、李九成的叛乱,攻陷新城,杀人如麻,王氏家族几遭灭门之灾。这场劫难表面看是由一只鸡引发的,但王象春狂傲褊急的性格是一个关键原因。王象春为此遭受了族人的责备和埋怨,很快就悒郁而死。一直在外祖父身边长大的徐夜,目睹这一切的发生,深切体味到了官场黑暗和世情的险恶。对他打击最大的,是〃壬午之变〃。崇祯壬午年,已经降清的李九成率部袭破济南,进逼新城。徐夜在新城参与了抗击清军的战斗,新城陷落后,清军残酷屠杀城内民众,徐氏家族中有十余人遇害,一直与徐夜相依为命,而徐夜又孝敬有加的母亲也投井殉难。国仇家恨,使徐夜痛不欲生,毅然放弃了功名仕进之路,隐居于系水之东。他开始更名〃夜〃,取思明向明之意。思明向明而又不能复明,故又以〃东痴〃为号。入清之后,作为明遗民,徐夜多结交反清志士如顾炎武、张光启、董樵等人,一度图谋复明。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固,明王朝恢复无望,徐夜开始把精力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顺治14年秋,王渔洋在大明湖赋《秋柳》四首,一时唱和者众。徐夜所作的四首和诗(今存三首),令王渔洋大为叹服。清人沈德潜称赞徐夜的和诗〃萧瑟之音,不粘不脱,远胜渔洋名作。〃(《清诗别裁集》)是年,顾炎武来山东,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二人曾数次一同前往北京昌平吊明思陵。1661年,出游江南数省,拜祭岳王坟,作《拜岳王坟》诗:〃路入西陵日闪曛,伤心瞻拜岳王坟。黄龙未就诸君约,碧血先埋大将军。徒见南枝巢越鸟,更无北帝返燕云。可怜父老中原望,子弟江南竞不闻〃。后来,徐夜先后到河南、湖北等地游历,写下大量诗文。再后来,山东有司两次举荐徐夜出仕,王渔洋也数次推举,但他〃志在沉埋,力以老病辞〃。在家写《饥颂》诗道:〃……曾无隔日粮,见笑仓间鼠。妻子晨未炊,饥来不敢语。伤哉此际贫,痴哉彼儿女。……所以嗟来食,宁死不肯茹。彼独为何人,清光照行槠。千载首阳风,移邻相与处〃。     
  关于〃隐〃,历史上有诸多形形色色的说法。孔子从政治的角度提出〃天下无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哲学。老子的〃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关切的则是作为人的自由和安逸问题。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说的正是一个从公共回归个体的过程。庄子来得更是痛快,干脆避开了所谓〃道〃的前提,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倡导〃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生命哲学原则。在他看来,仕就是〃羁〃,出仕就意味着失去自由,要想活得自由自在有滋有味,就得离官场远一点儿。     
  所谓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范晔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论及士人隐逸的原因:〃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