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火智囊-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西安事变中充当调停人。他的回忆强调几点,诸如:兵变是杨虎城发动的,张是替杨承担责任;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极力企图炸死蒋介石,趁机夺取军政大权;端纳一再告诫张学良,此时若杀掉蒋介石,中国必然大乱,这只对日本有好处;张学良主动要求随蒋去南京,目的在于证明自己是出于爱国,指控他搞兵变和谋杀完全是无辜的。应该说眼光看深一层,颇为精警。
   。 想看书来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1)
自从“九一八”日本军阀占了我东北三省,更随时在北平、天津、上海制造事端,以为威逼侵略的借口。凡是中华男儿,稍有人心者,无不悲愤填膺,有宁为玉碎,毋为瓦全,誓与敌偕亡的情绪,恰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幕僚眼光与战争态势
  中国抗战军兴以来的头两年,美国对日政策只是忍让和妥协。当时美国对日出口总额中,军用品占58%,石油和钢铁又是两个大端。美国高层包括相当数量国会议员,以为日本正是他们的最好盟友,战略参谋们清歌于漏舟之中,尚不以为意。
  只有亚洲舰队总司令哈里?亚内尔海军上将提醒罗斯福总统,说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同时也是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倘若美国不采取行动制止日本,则白种人在亚洲将毫无前途可言。
  另有驻华大使詹森则以为,日本人的动机是要消灭西方在中国的一切影响,所以,美国必须准备立即战斗……
  此二人,颇具战略眼光。出于对世界秩序的战略考量,打破幻想,所贡献的是一种积极的头脑智慧。
  1941年3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对其“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其后不久,中国向美方提出详细援助清单:一、由美国提供训练与技术支持,为中国建立一支由一千架飞机组成的现代空军;二、训练并装备陆军三十个师;三、帮助中国建立有效的国际交通线,包括滇缅铁路、公路,中印公路,提供汽车及修配厂,修筑工程所需的运输飞机……罗斯福对此计划反应积极而热烈,内阁亦然。但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却予以反对,加以阻挠,结果使计划成为泡影。
  高级幕僚心思、判断,稍有不慎,即会从负面影响历史。设若马歇尔等高级幕僚能有总统的眼光,将此计划付诸实施,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惨败说不定就在战略上得以消除,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凶锋,所受阻碍和打击就多得多……美国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仅仅由于高参的眼界、胸襟的限制,致使整个战事横生枝节,令人浩叹。
  日本的建军备战远超过中国,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就走上了一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当时田中角荣的《田中奏折》说:“要面对世界必须先要取得中国,要取得中国之前先要取得满洲。”日本要侵略中国,但其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工业的支持,日本没有矿产、钢铁、汽油及橡胶,而橡胶尤其重要,橡胶一旦缺乏,部队就无法机动。而它早期的作战能力就是美国供应给他的。美国如此做,为的是要削弱中日两国之国力,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当时日军大本营幕僚群对中国之估计,亦同样错误:起初侵袭东北,以为打击张学良,仍可与南京言和。迨西安事变后,始知蒋介石已决心抗日,又以为打击蒋介石,西南地方势力,必乘机自谋,瓦解中央。殊不知卢沟桥战衅一开,全国连锁反应,一致赴援;边区民族,和谐呼应,远至世界华侨均闻风请缨,此不能不谓中华文化一元,爱国潜势之伟大。
  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可以说美国高级参谋人员神经非常迟钝,但是当战争开打之后就可以见出日本军部策划者那种根本意义上的愚昧,因为当时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美国早日开启战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珍珠港遭到日本袭击后,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好了,好了,我们总算是要赢了。”(《太平洋战争》上册176页,东方出版社)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2)
在国民政府蒋介石看来,凭借英美的力量,协同对日作战以及把美国拉进来,推向最前台,与日本进行决斗是一种最高的策略。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受害者,有这样的心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日本对美国咄咄逼人,加快了中国这种心理的实现。
  抗战参谋制度的确立
  国民革命军自黄埔建军以来,最早期,1925年及次年,尚无专门幕僚机构。
  1928年到1930年,即编遣会议和中原大战期间,设立参谋本部,是和军政部、训练总监部平级的军事机关,此建制延续到抗战前。抗战军兴,部队经过分化整编,部队番号剧增,抗日战争第一期的军队而言,则在国防最高会议之下,尚有大本营及所属各部。又,军事委员会下辖军政部、军令部、军训部、军事参议院、军法执行总监部、政治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铨叙厅、后方勤务部。另外还有九个大型战区,以及西安行营所属部队、驻闽绥靖公署所属部队、后方留守和绥靖部队,此时的参谋机构分属多个部门。军事委员会下有参谋处随辇办公。
  抗战中后期,兵种陡增,特种兵兵种以及海空军所属专门部队就有十六七种。参谋机构仍然分属各部门。抗战结束的次年军事机构大调整,成立国防部,在本部外,并行参谋总部及所属各厅局,专事作战方面之幕僚作业,军事制度臻于相当完备的境地。
  参照一下相去未远的前清时代,地方州县政官员的权力往往在实际操作上被幕友取代,“外掌守令司道督抚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皇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五)。而在中央六部,书吏则操持制造、核批公文的权力。
  幕僚权力大、工作量大,是日常公务的事实处理者,乃是清代政坛的一个特征,将各级幕僚合算起来,那是一个庞大得惊人的数目。
  但在军队转型的过程中,军事作战幕僚的养成,即一种成型的参谋制度,则是在抗战军兴以后才逐步建立的。当时有一些不尴不尬的人物,新旧两头都不靠,因缘际会做了参谋,闹出不少笑话。地方部队主官甚至有“认识字的做参谋,不识字的做副官”的荒唐安排,有的旧幕僚竟把军用地图下边印有黑白相间的“比例尺”,当成是“铁路”。至于只知在地图上量距离,而不知图上距离有山岳、河流的分别,遂将行军里程或阵地区分乱画一通的笑话,在抗战中的地方部队,也曾多次发生过。
  军队自军阀社会转型而来,一些行伍将领尚未转过弯来,自以为“枪杆子第一”的老粗带兵官,竟然将参谋官视为赘疣,直到抗战中期,部队强迫实行参谋制度,规定军以上的参谋长,需要具备陆军大学的资格;并将参谋处作战、情报、后勤(后来又加人事)三科(课)的参谋,或调训,或委派分发参谋班的学生担任,这样才使各部队的参谋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如此一来,参谋的地位也在微妙变化之中,当初那些瞧不起参谋的老粗带兵官,又传出“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参谋纸上画”的军谚。
  作战幕僚地位逐渐得以加强,参谋职权随之受到尊重。而参谋的晋升也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曲线,由参谋调升带兵官,再由带兵官调升参谋官,这种干部,既具参谋的学识,又具带兵作战的经验,能使军事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指挥作战颇为得心应手。一种是直线,由参谋而科长,而课长,而参谋主任、副参谋长、参谋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3)
抗战军兴,参谋长的性质和地位与旧军队已有较大区分。首先是作战计划切入主角,改变以前幕宾的角色;其二衔级提高,如军参谋长军衔与下一级主官等同,以下类推。参谋长升任带兵主官的可能已经从法规上得到了保证,也有了较多的实际的例子。这一时期曾担任军长等高级指挥官的符昭骞、赵秀昆、赵子立、郭汝瑰、盛文、罗列、吴鹤云等,便都是多年担任参谋长又转任指挥官的。
  香港作家张赣萍先生出身新式军校。他回忆受训时的情景,说有某兵学家虽是参谋专才,却无作战经验,在某次大会战中,我军分五路应战,这五路部队的作战计划,都是由他一人拟订;他本如臂使指的原则,拟具计划。结果其他四路部队均打胜仗,只有他自己指挥的那一路部队打败仗。有人问他原因何在?那人的回答可妙,他说:“这只怪敌人不按照我的计划打呀!”张赣萍以为,事实上就是由于他只能纸上谈兵,缺乏实际作战经验所致。另外还有在拟订计划时信心百倍、攻击精神十分旺盛的参谋长,听到敌人打到司令部附近来的时候,吓得走路都走不动,要由卫士搀扶上马逃生。张赣萍也曾见到过,那些不学无术,或有勇无谋的带兵官,他们连作战计划都没有,或不按照作战计划行事,就是凭着匹夫之勇,而乱打乱杀一通,招致无谓的重大牺牲(张赣萍《弹雨余生述》)。
  陆军大学的学员班或将官班,只是培养师司令部以上参谋长的高级幕僚训练学校,也是抗战期间最高军事学府。对各级司令部各分科的中、下级参谋人材训练,先有一个“作战参谋训练班”附设在陆军大学之内,后来才有“军令部情报参谋班”的设立。一些军校优秀毕业生,会再考入情报参谋班受训一年或更长时间。
  抗战中后期,部队参谋工作体制向美军靠拢。按照美军的定义,参谋被分为参谋长、副参谋长、普通、特勤、其他等分工形式。广义的参谋还包括技术等人才,狭义的就是与作战有关的参谋。
  抗战末期成立的国防部,采取的是六厅八局制,即作为一般参谋的第一厅(主管人事)、第二厅(主管情报)、第三厅(主管作战)、第四厅(主管补给)、第五厅(主管编制和训练)、第六厅(主管研究和发展)和作为特业参谋的副官局、兵役局、预备干部局、新闻局、预算局、战史局、军法局和宪兵司令部。国防部下面的陆军、海军、空军和联勤等四个司令部,也都编有与此基本一致的厅局。在工作关系上,规定特业参谋应接受一般参谋的指导。
  战时幕僚团
  1938年又有战时幕僚团的建立。战争开打了,对方来者不善,海陆空大打出手。范围逐渐扩大,我方对军政幕僚的需求顿然增加。陈布雷回忆说,涉及战争的各个专门问题需要搜集资料,分类研究,交由中枢甄别取舍;各方所上条陈以及请示之文件,由于量大,须有专人签拟,然后交由统帅审查决定。当时国中各方有志之士,自愿投效者很多,亦应有专门机关从事延揽。遂由陈布雷出面,请示蒋先生,获准在军委会内设置参事室。早期以朱家骅为参事主任。
  不过对此参谋团,陈布雷也有他自己的看法。
  早在抗战前三四年,熊式辉等人就力劝蒋介石,要在蒋先生的周围组织类似智囊团的机构,而陈布雷主张慎重从事。他认为,智囊团本身的延揽,就需要有高人主持,假如见闻不广、心思欠周之人得任幕僚职位,就纯粹是多一累赘。他以为,先前不久的南昌行营的设计委员会,作用就不大。。 最好的txt下载网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4)
陈布雷直言,智囊团这种名称,他始终以为不适合用于中国。
  但是参谋问题怎么解决呢?他以为,可以延揽具有专门学问者、通晓政理者若干名,以备咨询,而战时已有各种专门军事参谋机构,已经足够。
  国防部最高参谋体制构架
  参照廖耀湘的回忆,可知1946年成立的国防部,就是完全仿照美国体制。国防部隶属于行政院,它又分为部本部、参谋本部两大部分。部本部是部长的幕僚机构,主理日常办公事务,参谋本部的机构则非常庞大,除总长办公室外,还有一般参谋机构的6个厅,特业参谋机构的11个局,后者倾向于作战业务的幕僚工作。第一厅掌管人事及行政,厅长初为于达,后为方天;第二厅掌管军事情报,厅长初为郑介民,后由侯腾接替;第三厅掌管作战,厅长初为郭汝瑰,后为罗泽辏А⒉涛闹蔚龋坏谒奶乒芎笄诓垢ぱ钜悼祝ê罅裘溃坏谖逄乒鼙嘀蒲盗罚こ跷教欤笪踉棋坏诹乒芄揽蒲а芯糠⒄梗で瘛J痪指惫倬种鞴苋耸录靶姓殖こ跷麓毫兀笥上粑髑寮倘危辉に憔种鞴懿莆裨に悖殖ふ灾疽ⅲ槐0簿种鞴鼙0膊慷颖嗔罚殖ぬ谱荩槐C芫种鞴芫绿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