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遗传因素。秦始皇家族的长寿基因不高。其曾祖父秦昭襄王七十六岁下世,是个长寿之人。祖父庄襄王正式继位三天就驾崩了,年龄应在五十多,至多是个“奔六”。其父异人继位三年去世,异人在庄襄王诸子之中位次居中,所以,他下世年龄应当在四十岁左右。可见,除了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外,秦始皇家族的寿命都不长,存在着遗传病的可能性。
  另外,不排除高温致病的可能。秦始皇这次出巡,是从头年十月到第二年七月。六七月份正是高温酷暑时期,天气炎热,加上长途奔波的辛苦,增加了发病的几率,一旦发病又极易使病情恶化。
  虽然我们细致分析了秦始皇病死说的各种可能,但是也有人认为即使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生病,但导致他突然一命呜呼,还是令人怀疑。秦始皇并不像历史上有些封建帝王那样体弱多病。遍查史籍,也没有发现他患有任何疾病的记载,而且他的身体一向健壮。当年秦始皇在面对荆轲行刺的时候,在惊慌中还能挣*袖,绕着柱子奔跑,始终没让荆轲追上。因此有人认为秦始皇不会因为一次生病就命丧黄泉,这里面也许隐藏着谋杀的可能。如果是谋杀,那么究竟谁最有可能是谋杀秦始皇的凶手呢?
  关于谋杀秦始皇的凶手,又有三说:一是胡亥,二是赵高,三是李斯。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6)
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描述秦始皇在平原津渡黄河时,癫痫病发作,后脑撞到了青铜冰鉴上,加剧了脑膜炎的病发,陷入昏迷。赶到沙丘,住了一夜。第二天,赵高、李斯发现秦始皇已死,右耳流着黑血,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郭老的这篇小说表达了对秦始皇之死的一种推测。那么,是谁谋杀了秦始皇呢?小说中认为是胡亥。因为胡亥得知秦始皇立遗诏封长子扶苏为继承人,心中十分不满,所以下此毒手。
  谋害秦始皇的另一位元凶疑是赵高。秦始皇病危时诏书、玉玺都留在他最相信的赵高手中,君位继承的决定权也取决于赵高和李斯的倾向。假使胡亥弑父,如果没有赵高、李斯配合,胡亥不仅得不到皇位,反而会自取灭亡。所以胡亥即使想杀父,其能不能继位也还得取决于赵高。赵高常常随侍秦始皇左右,下手的机会比胡亥多得多。
  那么害死秦始皇的主谋到底是谁呢?历来都有人认为是赵高,但实际上李斯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李斯担心在秦始皇死后自己的禄位不永,所以,想拥立一位公子为皇帝。有了拥立之功就可以永保禄位。
  但是,上述谋杀诸说纯属猜疑,既无文献记载,又无出土文物佐证,仅存的一线根据是逻辑推理。但是,这些推理都是依照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李斯的表现倒推出来的。我认为,这几个人谋杀的可能性都不大。赵高确实在秦始皇死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左右了秦国的政局,但是,那一切都发生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如果秦始皇尚在,赵高就要对其下手,毒杀秦始皇,一是恐怕办不到,二是他未必敢这样做。
  对秦始皇之死,民间有更多的说法。如,说秦始皇东巡,发孔子墓,看到墓冢内写着:“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跃我床,颠倒我衣裳,行至沙丘而亡。”(《渊鉴类函》)。
  南朝的志怪小说《异苑》也有类似的记载:
  秦世有谣曰:“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邱(丘)当灭亡。”始皇既坑儒焚典,乃发孔子墓,欲取诸经传。圹既启,于是悉如谣者之言。又言谣文刊在冢壁,政甚恶之,乃远沙邱而循别路,见一群小儿辇沙为阜,问云沙邱,从此得病。
  说这歌谣传到秦始皇耳朵里,秦始皇自然是非常不爽,于是在巡游途中,特意嘱咐,见了沙丘绕道而行。最后始皇帝病入膏肓,前方有一群小孩在玩耍,挡住了他的道路。秦始皇命手下去询问这群孩子:你们在玩什么啊?孩子们回答:我们在玩沙丘呢!原来这群孩子正在做堆沙丘的游戏。始皇帝一听,到底还是没有躲过百姓的诅咒,遂两腿一蹬,就此呜呼哀哉!
  当然,民间的这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但它们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对秦始皇*的诅咒和对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因此,民间传唱这些歌谣是很自然的。秦始皇听到这些歌谣、预言,心胸郁结而病死,这当然不可信。不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天现凶象、沉璧复返、陨石降落的事情,肯定对秦始皇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如果秦始皇真的是病死的,那么这些怪事造成的心情郁结或许加速了他死亡的速度。
  无论如何,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提前谢幕,匆匆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秦始皇死前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甚至连传位给扶苏的诏书都没有及时发出。皇帝已经死了,左右之人却秘不发丧,这些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三十三  秘不发丧(1)
历史最怕意外,但是,历史往往充满着意外。秦始皇巡游途中的意外离世让随从人员慌了手脚,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之死形成了大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新的接班人没有正式确立之前,他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要不要立刻公布这一消息。李斯是怎么做的呢?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秦始皇仙逝之后,主政的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没有立刻起驾回京,而是按既定的路线继续巡游。这个决定好做,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季,腐烂的尸体不可避免地要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不办公也难免会引起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使众人全然不知呢?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的背后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假供膳秘不发丧 臭鲍鱼掩人耳目
  先看李斯怎样做到秘不发丧。
  要让随行的大队人马不怀疑秦始皇已经驾崩,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要让秦始皇“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一切一如既往;二是要保证尸体在盛夏腐烂发臭之事不被怀疑。
  前者好办。该值班的宦官每天照样在秦始皇的车上值班,该上膳的时候照样送到秦始皇的车上(不知道便宜了哪位有口福的宦官),该处理朝政时照样在车上通过值班的宦官批准百官的上奏(不知道哪位宦官有这么大的才华)。
  后者难办。秦始皇乘坐的这种豪华车的窗子可开可合,关上窗凉快,打开窗子就热,秦始皇病死于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再凉的车子里也不可能保持尸体不腐烂啊(车子不是冷冻柜)。怎么关窗也挡不住秦始皇的尸体一天天变质腐烂。秦始皇的尸体可以不被人看见,麻烦的是尸体腐烂的臭味无法封闭遮掩;怎么捂,怎么盖,也掖不住,藏不住。幸好在赵高、胡亥的帮助下,弄来了好多臭鲍鱼,放在其他豪华车上。这已经不是臭味相投了,而是臭味相合,臭鲍鱼和臭尸体两种臭味混在一起,弄得大臣们都以为是鲍鱼臭而不知是尸体臭了。李斯用臭鱼“以乱其臭”的目的达到了。真正知道秦始皇病故而且尸体已经发臭的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与几位贴身的宦官。
  掩盖真相总有办法。为了掩人耳目,臭烘烘的车队不敢从沙丘直接返回咸阳,而是向西、再向北,沿着秦始皇生前定好的路线继续巡游,到达大秦帝国最北边的九原郡治所(今内蒙古包头),然后,大队人马从直道快速赶回咸阳,这才向天下宣告圣驾已崩。
  遇刺逢贼天下不稳 防内避外两难兼顾
  命运就是爱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发号施令,天下震慑,可是死后却不得不与一车臭鲍鱼为伍,这绝对是秦始皇生前所没有想到的。他更不会想到,做这件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倚仗的大臣李斯。那么李斯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掩盖秦始皇之死的消息呢?这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
  《史记·李斯列传》说: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总结两篇传记所写,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有四大原因:一是社会不稳定,二是担心皇子抢班夺权,三是皇帝死在巡游途中,四是没有明确立太子。

三十三  秘不发丧(2)
先说社会不稳。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开始第三次大巡游,走到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境内),遇到了刺客,这当然不是秦始皇第一次遇到刺客了。《秦始皇本纪》记载得比较简略: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原来,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刺案。主谋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手下第一谋士张良。张良是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做了韩国三代国君的相国,父亲是韩国两代国君的相国。祖父两代当了韩国五代国君的相国(五世相韩),所以,张良的故国情结非常浓厚。韩国灭亡之后,张良家中死了三百人,他统统未加埋葬,而是倾家荡产筹集金钱,用高价寻求愿意舍命的刺客,为韩国报仇(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以重金收买了刺客,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能远掷一百二十斤(相当于今六十斤)重的大铁锤,百发百中。秦始皇这次出游,张良带着他的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六十斤的大铁锤砸到秦始皇备用的副车上,把副车砸了个稀巴烂,不过秦始皇毫发无伤。秦始皇大为震惊,并怒不可遏,立即在全国展开了十天的“严打”,结果全国“严打”也没抓到张良。张良是高手,刺杀失败之后立即隐姓埋名,跑到江苏,躲过了这场大搜捕(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诗赞美过这件事情:“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偶然之中有必然。张良行刺虽然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它反映了六国旧贵族对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对六国贵族进行了大杀戮、大迁徙,六国旧贵族从此失去了财产、地位和权力。秦始皇灭魏之时杀了投降的魏王假和他的儿子,魏王仅有一个儿子侥幸逃亡,秦始皇还重金悬赏;灭燕之时杀了太子丹,并对太子丹的门客进行大通缉;秦始皇骗降了齐王建,却将齐王建活活饿死。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六国旧贵族对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深仇大恨,这些人对大秦帝国的威胁极大。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后来在秦末大起义中成为各路反秦武装的头领与骨干。秦始皇活着,这些残余势力还不停地折腾,如果一旦知道秦始皇归天,新皇帝未立,不知道还会折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这是李斯顾忌的第一点。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换了便服,带了四名大内高手,夜晚在咸阳出行,竟然遇到强盗,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幸亏大内高手杀退了强盗。因为这事,秦始皇在关中进行了二十天的“严打”(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追捕逃犯。秦始皇遇盗之处不是在六国,而是在秦国都城咸阳。虽然这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是,京城遇盗对秦始皇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这说明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关中社会治安也不大妙。
  根据后来的历史记载,我们知道,张良在流亡的生涯里,依然苦苦寻觅反秦的良途,汲汲地奔赴在亡秦的道路上;而此时的刘邦在沛县正逍遥自在地做着他秦国的“亭长”;项羽在老家正在举鼎,练习着刀马武功;韩信也许刚刚受过垮下之辱;陈胜正在乡间劳作的田垄上大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一切都在蠢蠢欲动,大地的春种秋收依然井然有序,大秦帝国似乎正沉浸在无比荣耀之中。然而,秦始皇巡游途中意想不到的暴死,让李斯骤然意识到了井然有序背后形势的严峻与凶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