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推翻清朝当总统-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统帅部之下,设有三军司令部和参谋部。其职能大同小异,区别只是军种不同而已。就在林云开始这次欧洲之旅的前一段时间,针对目前的形势,林云命令三军参谋部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战争预案,这并不仅仅是防范于未然,也不仅仅是对三军参谋部的考验和锻炼,林云的目的很明确…………在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战争不会拘泥于单纯地防御。林雷主动的进攻将是争取战略主动的主要手段。

甚至可以说,这一次地欧洲执行,就是林云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战略主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稳定和逐步发展,林云认为有必要走出国门,把中国风吹地越猛越好。

林云是在共和七年六月十七日抵达维也纳的。对于这座名城,他以前的记忆里只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那也仅仅是在电视上见过。不过临行前他还是让人搜集了一些资料,对于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当然,对于奥匈帝国和它的统治者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林云也通过各种资料有了初步地认识。

不过无论任何详尽的书面材料都不及面对面的交流所获得的了解。在约瑟夫一世的皇宫内,林云所看到的老皇帝有着很短但梳理的非常整齐地短发。额头很宽阔,带着老年人那种自以为是。做为一个帝国皇帝,他倒是显示出充分地威仪,这一点从他脸上的大胡子凸显无疑,而做为处于战争中地皇帝,他身穿灰色的军装,表示他与臣民们同甘共苦。奋战到底的精神。

与约瑟夫一世的会见礼仪性质多过实质意义。具体的事务自然有双方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们负责,对于奥匈帝国的处境来说。在这种时候来自一个亚洲新兴国家的关注,当然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就约瑟夫一世本人而言,这位中国总统虽然看上去很年轻,可是对于整个欧洲的历史却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

在谈到欧战的时候,林云说道:“我相信这场战争将彻底改变欧洲的现有格局,历史欠下的债务必须偿还,法国对于摩洛哥领土的主张是无理的、非正义的,在这一点上我毫无保留的支持德国。”

“众所周知,我国与德国有着非常牢固的传统友谊。”说到这里的时候,林云在心里冷笑,所谓传统友谊云云,素来是种非常有用的万金油。

“这种友谊决定了我和我的国家会在什么时候,多大程度上做出更多的事情。”

“就目前来说,欧洲战争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境地,这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我本人对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怀着非常急切的心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也是阻碍一切发展的巨大障碍,甚至会引起历史的倒退………如果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实现和平,我想这种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这一愿望的达成。”

显然,老皇帝约瑟夫一世被林云的这番“和平言论”弄的有些茫然,就德皇威廉二世私下派出的密使传来的情报而言,林云所谓的和平根本是对外宣称的幌子,难道他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成?况且德国与林云之间所做的私下交易,他老约瑟夫一世并不是全不知情。

可是没等他进步一有所表示,林云又接着说道:“然而和平不会因为我们的愿望不请自来,同样,在战争中任何战败者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这一点我想您一定会赞同的吧。”

“俄罗斯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林云开始下猛药,“这是我们的世仇,这一点我本人从未忘记,牢记于心。”

看到约瑟夫一世若有所思的望着自己,林云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策和实力水平而言,过早的加入战争中来是不明智的,很冒风险的,这种风险的后果是我所不愿看到,也无法承担的…………即使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也不能完全保证必将和俄国开战,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不可更改的。”

老约瑟夫一世有些怒了,心说你这不是糊弄人么?好赖话都被你说完了!

林云微微一笑,身体靠在沙发上,饶有兴致的观察着一边听翻译一边皱起眉头的老皇帝。

不过约瑟夫一世到没有阴沉下脸,他的人生阅历和治国经验比眼前的毛头小伙子多的太多了。他只是上身稍微前倾,面向林云,似乎这个动作就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而他的胳膊支在椅子扶手上,一副认真聆听的表情。

“对俄罗斯而言,加入欧战固然是因为它与英法两国的协约,但不可忽视的是,它自身对于欧洲的强烈的支配,这一点如同它的黄俄罗斯迷梦一样,是支持着这个庞然大物迈向灭亡的两条腿…………说实话,对于这个国家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任何好感”。

林云坐直了身子,“可能您多少了解过一些我国与俄国之间的历史恩怨,我想说的是,虽然我和我的国家因为种种限制而不能立即的加入到欧洲战争中………看上去这样也许会加速战争的结束,但是我会尽更多的可能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对于林云所言的可能,老约瑟夫一世表现出适当的兴趣。

如果能够有所选择的话,约瑟夫一世当然宁愿中国和俄国立即开战,这样奥匈帝国在东线的压力必然会减弱,他对于奥匈帝队的战力还没有迷信到能够单独消灭俄军的地步,开战一年多来,倒是让他本来的信心更为低落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老皇帝。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虽然看上去这个帝国是欧洲土地面积仅次于俄国,人口也只是比俄国和德国少,但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

由于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已经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这也是帝队战斗力相对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您所知,我国许多有志于帮助朋友的青年自发的到德国,并且组成了一个根据国际友谊感召下的志愿军团…………这和法国的外籍军团不同,它相对独立,而又不会干扰正常的作战,在这一点上,我想您一定已经有所耳闻。”

“我和我的国家目前所能做的,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对朋友给予帮助。”林云直视着老约瑟夫一世的双眼,“当然,这是主要方面,至于其他的方式,请您放心,会通过适当的途径在适当的时候由适当的方式提出的。”

老约瑟夫一世在听完翻译之后,沉默片刻,对于林云所谓的支援军团云云,他早就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但是目前的战况下,得到这样一支力量似乎也是可以考虑的事情,因为德皇威廉二世曾不止一次的暗示他,这样的帮助远比买买来自中国的军火要更为有效的多,只是出于一贯的矜持和国内复杂的局势,他一直以来才犹豫不决,眼下,是到了下个决定的时候了。

“感激您和您的国家伸出的友谊之手。”老皇帝站起身,语气中透着一丝无奈,更多的,是对于渴望胜利的狂热。

第三十四章 东线战况

“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

这段话是一个俄罗斯人说的。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的怀抱中,相信俄罗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抛开林云对俄罗斯人的厌恶,他对于那段地理事实影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还是很认同的。这一点无论是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

从俄国人的角度来看,俄属波兰的领土,象是从俄国本土伸出来的一个“大舌头”,它的三面都被德奥两国的领土包围着:北面是东普鲁士,再外面就是波罗的海;南面是奥地利的加里西亚,其后面是喀尔巴阡山,掩护着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则为德国地西里西亚省。

当战争爆发以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经挥动俄军迅速侵入东普鲁士,以便减轻德军对于自己法国同盟者的压力。

俄队被动员起来,他们集结兵力的准确时间只有上帝才知道,当尼古拉大公因为法国盟友的催促而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他怒不可遏,大发雷霆,然而这并不能立即改变俄军那低下地效率。

因为和德国相比,在德国边境的各省中,到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网,而波兰也和俄国本土一样,交通道路体系很不发达,因此。德国人拥有一个重大的优点,能够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来迎击俄军的进攻。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提到林云曾经给克拉克元帅提出的建议。由于大量生产军用卡车,并且建设了多条重点公路,德军的集结能力,机动能力远比仅仅依靠铁路而提高了许多。有人曾如此评价德军地机动能力:“你不知道他们(德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当你的情报显示他们在洛林地区进入战略准备时,可能他们实际上已经绕过了比利时…………你不能用旧有的眼光去衡量这样地机动”。

不过,德军统帅部也充分认识到,德军如果自己首先发起进攻。那么,他们向波兰和俄国境内深入得愈远,则这种优势也就会逐渐地消失。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即可看出,德国方面最有利的战略,就是要把俄军引诱出来,使其脱离原来位置。林雷逐渐靠近德国。待他们进到对德军有利的地位以后,即发起反突击把他们压倒。

然而德国地兵力是早已计划好的。在东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师加上奥军与俄军对峙,这种后果固然避免了让俄军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集中兵力,能够充分地发动他们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锈的战争机器。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到去年底,东线地战争态势始终没有达到过战略初期的预计。

因为在这上问题上面,德奥两军统帅部有着意见分歧。虽然双方都表示同意,认为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在6个星期之内阻住俄军的前进,以便德军首先击败法国,而后,德军调头东向,与奥军会合,共同对付俄军,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所谓意见分歧,也只不过是行动方法问题而已。

德国方面坚持,首先要在法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东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地原因妨碍了德军统帅部从东普鲁士撤军,迫使他们改在维斯瓦河地区进行扼守。这一行为导致了东线战场上地尴尬局面,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有的军事专家认为,如果德军从东普鲁士坚守而不是在维斯瓦河地区与俄军对峙,东线地战况必然会走向另一种结果。

而奥国人则受了他们总参谋长康拉德的影响,希望立即发动一次进攻,以便使俄国的战争机器抛锚。因为这个想法可能对德国有利,能使德军在法国进行决战时不至受到俄军的干扰,所以德军统帅部也就同意了奥国人的建议。

康拉德提出的计划是,首先用两个军团的兵力从东北方向攻入波兰,再以两个军团的兵力部署在它们的东面,以便从右翼掩护这两个军团的进攻。

在敌人营垒当中,情况也是一样。同盟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军事原因,还是从政治原因来说,俄军统帅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来对付奥国。因为在此时期,奥地利正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很容易被击倒。

如果只留下一个德国,就可以等候全国完成总动员以后再来从容应付。可是,法国人的看法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希望首先减轻德军对于他们本身的压力,因而力主俄军同时攻击奥国和德国。

结果,俄国人只好同意,除对奥国实施进攻外,同时也对德国发动了一路进攻。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额外的进攻,在兵力和组织方面,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

这对于战争初期的德奥联军来说。不啻是个非常有利地情况。

在西南正面上,俄军有4个军团,分编成两个集团,各辖两个军团,预计采取向心方式。同时进攻加里西亚境内的奥军。在西北正面上,俄军有两个军团,预计用来进攻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

众所周知,俄国人是秉性迟缓的,而且组织工作粗糙,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