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宋-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长期给予保障?

    所以从即日起,北朝境内所有进城的农村壮劳力,每年春秋两季必须确定出一定时日的农忙假期来。所有进城的农村壮劳力,在那段时间必须赶回到家乡去将各自家中自留田给种好、收好。

    当然,会有一些行当收入高,会使得一些壮劳力宁愿放弃农忙假留在城里继续做工。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便要在农村推行农民合作互助社这种制度了。

    何为农民合作互助社呢?就是将每个村、每家每户的田地作为股本集中到一起。譬如东村二百户人家、有田一万五千亩全部集中到一起来以后,进行统一耕种。

    在耕种与秋收期间,这个村里二百户人家中所有男女有劳动能力的一起下地,按照其体能、技能由社首进行同时调配,以求达到人尽其用、各种农具也尽其用来增强耕作能力。

    秋收时,这个村所有土地上所产的粮食汇出总量来,由各地县衙的专人负责监督、清点,然后征收该缴的田赋、粮税等。剩下的部分取出八成按土地、人力入股互助社的份额分配给社员家庭。

    留下的两成,由里正、保正和社首三人共同管理,作为那个村庄的自留储备粮。(。)

第573章 孤儿寡母引动农改新策生(下)() 
无灾荒时,这些储备粮可定期或是达到一定数量后分配给互助社的社员,但分配之前必须地先经过当地县衙审核、批准,以确保储下之粮可以应对一次可能发生之灾荒。

    遇灾荒时,这些储备粮将作为第一批赈灾粮,第一时间发放到受灾的社员家庭中去。

    在本互助社未受灾,相邻地区有村庄受灾时,这些储备粮可以按照市价由各地县衙优先统一收购、互助社可自主选择卖与不卖。

    卖的,日后本互助社受灾粮食不够用的时候,县衙必须优先侧重调拨粮食来救助这样的互助社。不卖的,自然日后受灾、自力不足时县衙有权侧轻倾斜赈济调拨

    互助社的社员家庭所分得的粮食,若是自家有富余、不留作自储之用时,由互助社与里正、保长协调进行集中后,统一进行销售。

    所得钱款,合作社取最多不得超过千分之五做正常的互助社维持金。其余的,必须随卖随分、及时分回社员家庭中去。

    谁敢截留,视同贪墨、严惩不贷。

    以社代村,五至八年后,各地农村不再设保正、里长。村一级以社首为主,镇一级成立一个大的合作社,以社长为主。

    日后无论是官商、官督商办还是民间的粮行等收购行当到农村去收购粮食,可以选择直接向农户收购、互助社不得阻挠和干涉以确保农户利益。

    但若是遇到奸商、黑心的商人想要恶意压低价格来损害农户利益时,各村、镇的互助社、合作社必须挺身而出来确保本地乡民的利益。

    谁敢坐视不理,视同渎职、严惩不贷。

    凡是有了互助社的村庄,日后诸如牛马等用于耕作的大牲畜,统一由互助社购买、管理和勾调使用。诸如水渠、耕犁等大型农具,亦由互助社进行集中管理、修缮。

    既然要进行统一管理、修缮。则必然每年都会产生一些费用。所以每个社员家庭在每年秋收时,还要适当缴纳一定数额的社具提留款。

    但是,这提留的基本原则是不许超过每家每户每年所产粮食的千分之五。

    谁敢多收,视同枉法、严惩不贷。

    各村互助社的粮食存储,肯定不可能如现在正在全国各地以县做基本单位、投入建设的那些官仓储备库那样方便、安全。

    为了避免互助社自行储粮,因管勾不擅导致损失。各县的官仓储备库在现预设基础上按当地田地亩数汇总、上报户部。扩大其规模。

    这样做,是为了日后各地互助社一旦自行无法确保储粮不受损时,可以给官仓以最高不得超过千分之五的储备费用去租用官仓存储粮食。

    谁敢瞒报田亩数,谁敢在互助社去租仓时弄虚作假、以权谋私,严惩不贷。

    回归到出发点,刘行说道此处后又一次皱着眉头看了看面前这母女几人,旋即又做出补充。

    各地军功田、抚恤田,在加入到互助社的时候,当提高两成计算。这样做是因为太多的军功田、抚恤田实际上都已经不可能再有壮劳力去与其他社员一起劳作。

    那些家庭的壮劳力为国捐躯才使互助社其他家庭可以安稳地种田、过上富裕的生活。

    做人要感恩。百姓没有自发性的感恩,朝廷便通过互助社强定出这种“军烈恩”制度来确保烈士遗属不会再因没有壮劳力不能完全耕种好自己田地而受穷、甚至挨饿。

    当听到刘行说出这些规定后,那妇人已经十分确定眼前这个年轻人便是那个传说中在五台山一代狂揍金狗,杀得金兵鸡飞狗跳、溃不成军的神奇宰相刘行了。

    刘行话才落音,她立即拉上孩子“扑通、扑通”地跪在了刘行的脚下,口中泣声高呼道:“刘相国真心为民、真心为国,刘相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一听到妇人如此呼喊,站在一旁的梁兴、种雁翎。正在执笔疾书中的雷震全都是为之一惊、同时将目光锁定在了刘行的身上。

    万岁那是什么称呼?那是只能皇帝才当得起的称呼。

    一个村妇,当街在此处对着当朝宰相高呼万岁。本来世间便一直萦绕着南朝康王制造出来对刘行“今之孟德?”的那定义,若是刘行真的应了这“万岁”之呼,传将出去想再翻身都难了。

    刘行是谁呀?当然不会被这样的小危局给套进去。

    “真正万岁的不是会人,只会是天下间的万民。”只是淡淡微笑着,刘行走上前去。

    边将这母子几人从地上拉起身来,刘行边在嘴上继续说道:“没有单一的人是当得起万岁之称的。哪怕是秦皇汉武。真正当得起这称呼的,是我大汉民族历代以来的万民。没有万民,没有这万里江山的欣欣向荣。没有万民,没有这大好河山的稳固万年。所以大娘子,真正万岁的不是我。而是你等这样的平民百姓才是。”

    说话间,刘行将母子几人从地上硬生生拉了起来。

    接着含笑继续说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我所做的只是让大家都能吃饱饭、吃好饭之事。食为天,民为天,王者与我等这些做官的人都不可能是天。所以大娘子你这万岁我是真的当不起、当不起呀!”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司马迁那本史记中记载,当初郦食其说给汉高祖刘邦的话。

    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行也一直都在内心深处坚定的认为是读史书得来的领悟,是剽窃了人家阉人第一文豪的思想拿出来翻新使用而已。

    但不管是司马迁还是李世民,再或者是那郦食其所说的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刘行坚定相信的真理。得民心者的天下最早是孟子说的,也是刘行能够真正接受那先哲的少数至理名言之一。

    任何的道理,只有在能被接受的情况下才是真理。坚信真的理的刘行,在扶起这母子几人后,却将目光重新落在了那两个女孩子的身上。(。)

第574章 要让女子撑起半边天() 
“二丫,阿叔问你。你父亲留下的那些军功田、抚恤田,是不是以后你长大了,也不会分给你呀?”重新盯上了小二丫,刘行笑吟吟地开口这样问了一句。

    人虽小、却典型是个早熟的二丫闻言,马上点了点头道:“回相国大官人的问,是的。”

    中原文明与传统,自从进入到夏商周为初、秦汉与唐为后的封建社会体系以来。女人,在农村社会里都是一群事实很重要、平时不重要,一到了分配财产时完全不需要的人群。

    重男轻女,这不是儒家首倡出来的。因为早在炎黄二帝那个时代里,这种思想就已经初现端倪、并且逐步开始根治在中原人的心底里了。

    究其原因,这种思想还是因为从古至今中原是一个战乱频生的地区。从黄帝战蚩尤,到夏商周的更替。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再到汉唐以来的改朝换代。

    哪一朝、哪一代,当那些想要争夺天下霸主之位的人发动战争时,不都是男人在冲锋陷阵。打下江山以后,不也都是男人在当家做主、登堂入室和执掌国家与民族的民运。

    虽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漫长的中原文明中也曾经出现过许多巾帼英雄,但人数毕竟还是太少,也没有在当时形成“抱团组队”的能力在权利的争夺与主导上取得优势,最终只能变成男权为重的所谓传统。

    放小去看,就拿农村来说。眼下这母子几人家里有田,可是没了一种田为本、田与力做字的“男”人便一家眼看着要由富变穷了。

    男人胳膊粗力气大。农活必须男人为主。这更是让中原千百年的民间社会生活中。男人起到了绝对主导的作用。从而将女人变成了这种近似鸡肋一般的社会角色。

    妇女解放,刘行不敢去想。因为千年以后的社会里,那种妇女解放已经到了一个刘行在很多时候不敢苟同甚至无法接受的程度上。

    但是让妇女适当提升一下位置,至少做到真正男女平等,刘行还是很期望的。

    所以从五台山开始,侍卫全变成了牵着女猎户。所以从前男人才能做的官职,如今种雁翎做了禁军内侍营都统制、折美凤执掌着的禁军近卫外侍营大权,杨凌儿做了太医院宣教使。

    还有更多的女人。在如今北朝各地因其同样是出身刘行身边众战将、心腹干臣家中,她们自身也有才干抛头露面地在充当着军职、文职的各种官职。

    这是一种权利重新分配、均衡男女的潜在伏笔式做法,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调和阴阳”的做法。

    而这一系列的做法,初步见到了效果,女人天性的细心与善变,让汴京之乱时折美凤成为了当时谋、功最高之人。也让许多当今天下的女官们,在地方行政上做出了男人很难细致到那种程度的政绩来

    见到了这些初现端倪的成果,刘行在二丫做出回答时,心底里生出了一个想法、而且是一个十分坚定的想法:打破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真正让女人在农村社会里也扮演起半边天的角色来。

    这个想法一生成。刘行马上侧转头,对雷震正色道:“传令天下。从即日起军功田、抚恤田的发放中不再只给烈属中的男丁,女丁也按同等待遇发放。”

    言语微停,稍加思索,刘行接着道:“这些田地在烈属遗女出嫁前与婆家田产一起加入到互助社去,在遗女出嫁时双方家中主母协商。可充嫁妆、陪嫁改划为婆家的互助参股田。若是异地出嫁者,由各地县衙负责协调进行置换。”

    话到这里,刘行再次停住。抬头重新看向二丫,刘行脸色变得更加坚定地道:“我要让每一个烈士的女儿,日后在家不受气、出嫁夫家也不敢给气受。我要让女人支撑起我朝的半边天,不再做任人欺凌的弱女子。”

    “这”

    刘行话才说完,梁兴却在刘行话音落时惊讶地欲言又止。

    “这怎的了?梁兴小哥儿,有何不妥吗?你若是有何想法,不妨说出来。”见他欲言又止,刘行侧头盯着他、沉下脸去问道。

    梁兴不敢抬头正视刘行,却决定将他心中所想说出来:“素来家产分配是传男不传女,祖祖辈辈的传统和想法也是女孩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是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太傅想要通过法令去彻底改变,似乎不太现实。”

    话到半句,梁兴缓缓侧头看向了二丫,面露忧色继续道:“搞不好反而会将许多女孩子推向另外一个极端,家中主母为了保住自家多得粮食,到了年纪不给女孩子婚配。女孩子出嫁时,主母硬是不给分走田地。”

    言至此,他终于将目光对向了刘行,说出了最后的担忧来:“别人有田产陪嫁,若是有的女人没有。那没有陪嫁田产的女人到了夫家不但不会被高看一眼,相反还会在人比人的比对之下受到歧视和欺压呀!”

    刘行算是了解民间民俗民情的人,但与梁兴这个每天都在接收各地来的、无论大小异常复杂,林林种种、面面俱到情报的天策卫指挥使相比,还真是没有他更加了解现今天下的民俗与民情。

    他能想到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出现的弊端,让刘行不得不对他赞许地说道:“很好、很好,看来让你掌管天策卫不是浪费人才。天策本为李世民的谋策府,你今日这算第一次真正为我献上一个有用的提醒性建议了。”

    此言一落,刘行再看向雷震,声音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