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宋-第5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不是败家子、不是不懂得存钱养家的人,只要不是有钱就话的月光族。刘行坚信,几代人之后的农垦兵团将士和其子孙后代,都将成为全天下最富足、最有钱的一群人(。)

第992章 棉纺行当、兵务的未来根本() 
刘行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农垦方略和盘托出,岳飞和吴玠听完后的表情却是迥然不同的。

    岳飞是什么表情呢?他的表情是吃惊、一连的惊诧神色。吴玠又是什么表情呢?他的表情是一脸的坏笑和淡然的神色。

    “我就知道、十一郎你若是想好甚底新方略了,首先都是会为朝廷增加进项的方略。”

    坏笑之中、吴玠盯着刘行道:“一年三百亿斤粮食、那些农垦兵团的将士和他们的家眷,最多也就吃掉三分之一。剩下两百亿斤有一半足以支撑将士家中其他开销,嘿嘿嘿、这一年下来以后每年朝廷可从农垦至少收货百亿斤粮食,真是一个好方略呀!”

    “一年百亿斤粮食、那足够养活多少人的呀!我的天、太傅您这算计得也太是精明了。不但可以让百万大军无怨无悔地卸甲归田,还能让我朝从此增多百亿粮食的进项,这太划算、是在太美妙的一个方略呀!”岳飞也在吴玠话音落下时,望着刘行、满脸赞佩地说道。

    “不、西域之地不同于三江荒原,那里贫瘠的土地、少水的气候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听到二人的赞赏之词,刘行却是眉宇一蹙、正色说道:“陕闽广各地所产之棉花,乃是我要让西域重点去开荒之后种植的作物。”

    言语微微停、说到此处刘行侧头看了看二人,接着说道:“西域商途四通八达,直达远番许多国家。那里的土地要么是荒漠化、要么异常贫瘠,而那种自泉州入港、如今陆续被多省成功引入种植的棉花,正可以借丝绸之路顺丰杨帆、快速地形成新的产业。”

    “棉花?那东西又不能吃,据说纺成线以后还很是不结实,唯有做成衣衫后真是暖和。你让五十万西域农垦兵团的将士全去种那些,那五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你给出的那些保障所需从何而来呀?”闻听刘行此番话、吴玠不由得又提出他的疑问来。

    他有疑问、说明他真的在动脑筋,是在从全方位考虑问题的。对于吴玠能够这样想事,刘行其实是很开心、很欣慰的。

    心中开心,刘行自然也不想对他有所保留,直接开口道:“棉线不结实,那是因为现今的纺棉手段不够高明。我坚信、只要给我些时间,给猎人谷那些能工巧匠一些时间。不出几个月、定可参研出更高明的棉纺手段和器械来。”

    话语略一停顿,刘行脸上写满坚定地说道:“到那时、冬天的棉衣将全换成棉布的,近身的衣物也将不再是丝、绸为主。最为关键的是、棉花的造价如果棉纺手段高明起来以后,其成本定然远远低于丝绸,可称为我大宋万民广为穿戴的主流材质之衣物。”

    “若是再将那些从海外流入的棉种日后加以改良,使之产量得以增加。那么不出多少年,我大宋的棉纺之丝、棉纺之衣,将称为继丝绸、瓷器之后新的与远番商贸中获利的大进项。其将为我大宋带来的收益,只会强于丝绸、不会弱与丝绸。”又一次停住话、刘行似是说出了总结的话来。

    听完这一番话、吴玠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微笑后、他说道:“若真如你所预想的,这事怕不是皇家部队、我兵部能处置的勾当咯。你若想使棉花变成新的富国宝贝,让西域变成棉花的海洋。嘿嘿,这勾当怕是还得内阁许多有司协作才能成事呦。”

    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的确不是皇家部队和兵部就能独立完成的事。

    要扶持棉花种植、首先要有度支部的财政与财力支持,要发展棉纺织行业、则需要通商部等相关部、司、署都伸手助力。

    大方略是刘行想出来的,在相处整体大方略的时候,刘行自然已经想到了这些后续要出现的问题。

    早知问题必然出现,刘行自然心中早有定数。

    吴玠说出问题来之后,刘行淡然地一笑:“棉纺贸易当然需要内阁其他有司通力合作,但是棉花生产、棉纺行当建立和发展上,嘿嘿、我还真没想让西域的农垦兵团过多地受制于内阁。”

    “哦,那你准备怎样做,才能使内阁其他有司在此事上不成更多制衡和掣肘西域农垦兵团呢?”见刘行那副淡然若定的样子,吴玠明知肯定是刘行心中已有定数,但他还是问了问。

    闻听其问,刘行依旧淡然地笑着道:“西域不是我大宋本土,开荒拓土除了马扩的外务部,其他有司我会明定不可干涉。开出来的新田干甚底用,就算他赵鼎我也会用一系列的明文规定告诉他、非请勿插手。”

    言至此、略一停,刘行稍加思索后继续说道:“待棉花变成棉纺品以后,除了通商部、我还是不允许其他有司过问其事。至于前期投入上我也不准备用度支部拨款去扶持,只需要让赵鼎给我出一系列的律规来,明确地确定好农垦从事的任何商业活动将永不纳税、所得利益只做一定额度上缴,所上缴之钱、粮等物,也只归皇家部队调用而不如国库。”

    “你这是要以棉花和棉纺行当,作为我大宋皇家部队日后自行发展、无需拖累朝廷和万民的手段呀?”

    听到刘行话说到这里,吴玠再次豁然明朗、会心地一笑望着刘行道:“若真是能成此事,哈哈,那以后就算重见千万兵马现,只要棉纺行当做起来也不用再做裁汰来整备咯!”

    “是也、非也。是要以棉纺行当作为日后强军之根本,却非日后再出千万兵马来加重朝廷与万民的负担。千万兵马人太多,我大宋日后需要的是精兵强政、而非亢员杂牌军满地事。”

    吴玠话一说完,刘行却摇了摇头:“十万杂牌部队、顶不上我三千精锐之师。兵贵于精、兵贵于器,以后就算棉纺行业真的支撑我大宋兵务开销大部自给自足那一天,也不可再盲目地扩充军力,而是必须有规划、有序地编遣各部。”(。)

第993章 定百年策、言军备论()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都将是严重消耗其国力最为重要的根本。

    兵贵于精、兵贵于器,吴玠和岳飞听到刘行的口中蹦出这样的话来一点也不稀奇。

    当今这大宋皇家部队,人数上的确是历朝历代以来最多的了。可是真正在沙场之上能够充当强军的,无论是吴玠、岳飞曾经所带的部队,还是刘錡、刘锡、刘子羽等人所率之兵。其中能够真正称得上强军的,不过十分之一而已。

    千万人的兵员数量中,事实上只有百万人无坚不摧。那么剩下的*百万人是什么?多数都是负责辎重转运、后勤补给,甚至是拿着军饷跟随大军四处游荡、无关紧要的兵。

    那些人一年消耗掉的财力,如果如刘行言简意赅八个字中所说的“兵贵于器”那一点去想,将那些钱粮节省下来完全可以让真正主战的百万大军凭借兵器的犀利更加战无不胜。

    所以当二人听到那八个字的未来大方针后,谁都没有提出质疑来。

    见他俩没有提出新的疑问,刘行却是又一次淡淡地一笑,随即说出了一番令岳飞和吴玠眼界大开、豁然开朗,一切明了、更加不存疑问的理论来。

    这一番理论的核心,刘行就是围绕在一个国家该拥有多少兵力展开的。在这一系列的理论中,刘行认为一个国家的总丁口是控制军队人数的根本指数。

    一个上亿丁口的国家不应该只有数千军队,而一个数十万人的国家不应该有数万军队。一般认为,天下太平之时军队总数在丁口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五之间都该算作是合理的。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军队人数。这些印象军队人数的地一点是国家经济实力,一个是与总经济量有关,一个是和人均生活水平有关。

    比如过去的大宋由于丁口数量较多,人均收入较低。所以应该将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所以军费比例应该相对较低。

    可是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如今的大宋朝国家强大起来了、百姓也富足起来了。从前大宋的一百二十万禁军之上,是完全可以扩增一些、使大宋可以以强大的军力不战而威慑群夷。

    但是这个比例、刘行认为不该单纯去以人数为定义,而是应该以其战力作为基本定理。基本的战力之中,兵器消耗的财力不弱于养将练兵的消耗。

    与其一味地养将练兵,不如将大部分钱财用到强化兵器上去。那样未来再有新的战事开打时,才可以做到牺牲最少的人、换取最大的胜利。

    而这一切的成本投入上应该控制住兵员占据丁口总量的额度、控制好每年朝廷净余收入投入到军费开销上去的比例

    围绕这该有多少兵这核心问题,第二个要点就是一个国家是怎样的一个战略意图。

    比如从前的大宋战略意图上是只求自保、不求开疆拓土的,那么英宗士气的一百二十万禁军就足够用了。毕竟地方上还有厢军、乡兵等补备之兵。

    可是如今的情况不同了,草原是大宋的、塞北是大宋的。吐蕃全被并入到了大宋的版图中、南朝大理主动归顺让大宋增设出了两个大省,还有未来势必要全盘控制的西域和安南。

    如此广阔疆域的大宋王朝,未来若仍然只是一百二十万主战之兵,那是显然不够用的。那么多少兵力,才能在未来确保大宋如此广阔的河山万年永固呢?刘行给出的明确定义是千万户时、丁口总数应该达到了至少五千万之众。

    五千万的丁口,那么刘行定义出的常备之兵总数,在草原、塞北、吐蕃、大理以及安南和西域没有彻底完成归化之前,至少要保有总丁口百分之五、也就是两百五十万人上下的兵力。

    待那些新征服的土地上,那些异族之民彻底完成归化、那些地方不再需要用强大的武力去震慑、弹压当地各族人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开始逐渐裁汰、使兵员数量占据丁口数量的比例降低到了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五那种程度了

    在以上的亮点之外,还有一个核心点、那就是兵器技术水平和兵器装备水平。保证同样的战力。当装备水平相对较高时,就可以减少军队人数,即所谓的“精兵”政策。

    兵贵于精、兵贵于器那八个字,刘行已经完整、简练的阐述和定义清楚了这一点,说到此处时也就没有再多做赘词。

    到了最后一点,刘行很明白地说出了一个最为基础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有多少兵力更多的时候不是单纯只从内部环境考虑,还要从大周边的环境去考虑。

    若是如今的大宋未来成为万国来朝、新的天可汗之国,四海之内无任何一个番邦敢于挑战和影响到大宋的威严与利益了。那大宋只要回到宋英宗时期的常备军数量、一百二十万到一百五十万人就足够用了。

    可是那些番邦之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包括正在草原上追着人家蒙兀国主父子三人死缠烂打的王楷在内,刘行不认为他们能长久地屈服于大宋之下、迟早还是会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其国家的利益或是为了其国内民众的利益来与大宋开战的。

    为长久计、为江山永固念,刘行确定只有长期保有二百万人以上的兵力、才可能遇上随时突发的番邦不愿臣服,甚至两国全面开战的局面时不因仓促而贻误战机

    “未雨绸缪常备二百万之兵,只要我朝大军不是直朝远番天竺、大食冲杀过去,我相信足以稳固如今的版图、守好现有的江山了。”一连串的阐述之后,刘行说道此处微微停了听。

    端起茶碗、一口气将碗中的茶水全都倒入口中。

    放下茶碗后,刘行又意味深长地说道:“然则不排除只要任我执掌朝政三任期、二十年征战间打出更多的江山。地盘大了、兵员自然也要增加,但一切以国内生产总值、丁口基数为准这一个根本原则是此后莫要改变的了。”(。)

第994章 龙霸四海、鹰击万里() 
“二十年征战间打出更多的江山”。

    刘行此言一出、吴玠忍不住和岳飞对视了一眼,心底齐齐地一阵窃喜。

    数英雄、论成败,中原大地上多少豪杰匆匆如果、又有多少君王君临天下。然而无论是项羽那样的枭雄、还是曹操一般的奸雄,再或是刘备一样的英雄。英明一世、不管是君临天下、还是独掌朝纲,从来就没有人真能万载千秋的。

    先前刘行已经说了、以后的所有朝廷大小官吏任职都有任期限制的,每一任的任期都不可超出三次连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