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天我为帝-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夜无话。

    一夜没睡。

第十九章 入宫布局 葵花太监() 
日上三竿。

    “小姐!小姐!”

    在丫鬟的呼唤声中,冯蘅迷迷糊糊地爬起身来,摸着身上的被褥,啐了一口。

    丫鬟端着洗簌的盆子,入了里屋,见冯蘅坐在床上,粉脸桃腮的模样,吃惊地张开口:“小姐,现在才起来,嘉王第一晚到底要了你多少次啊……”

    “别胡说,他可占不到我的便宜!”冯蘅大羞,恨不得撕了丫鬟的嘴,压低声音道:“我让他向东,他不敢向西,我们只是在一张床上,他连碰都没碰我一下,我只是没敢……没想睡,细细观察他罢了!”

    丫鬟看着白绫,信了,露出钦佩。

    小姐的诱人连同为女儿身的她都抵挡不了,都同床共枕了,嘉王居然把持得住,肯定是被迷惑了,小姐好棒棒!

    “入府第一夜,宣誓主权,那王妃肯定要来发难,接下来得站稳脚跟,看来少不得用些手段了!”

    冯蘅对镜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振作精神,开始在后院散步。

    摆明了,就是要刺激王妃。

    然而王妃真正受到的刺激不在此,当她带着仆妇,要入宫向皇后告状时,居然被一队侍卫拦住。

    “你们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拦我?”王妃震怒,但那些侍卫却淡定地出示令牌:“殿下有令,王妃娘娘受奸佞荧惑,需在府内安养!”

    “我被奸佞荧惑?”王妃万万没想到顾承倒打一耙,几经呵斥后,那些侍卫理都不理,回到房内,终于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坐了下去。

    出嫁从夫,她以往在王府中说一不二,颐指气使,那是真正的赵扩太过懦弱。

    现在换成顾承,再敢放肆,就是自讨没趣。

    当然,这种手段可一不可再,以韩家在京城和朝野的影响力,不可能真将王妃一直囚禁在府内。

    所以此时顾承已经进了宫。

    王妃韩氏的回归,给他提了醒,江湖那边的事情虽然重要,但朝廷也不容忽视。

    毕竟他的根在这里,若无皇子的身份与权势,单凭武力压服,想建成强大的势力,不知要走多少弯路,耗费多少心血。

    而如今是绍熙四年,按照历史,一年后的七月,就是他登上皇位之时。

    但那种登基方式,却是顾承接受不了的。

    受大臣裹挟,龙袍加身,逼父禅让!

    这个父嘛,就是面前年过四十,却已满头花白,精神萎靡,说话有气无力的宋光宗了。

    顾承看着便宜老爹,实在有些同情。

    光宗的人生第一阶段,是十八年的东宫太子生涯。

    注意,光宗在立为太子时排行老三,上面大哥夭折,二哥却健在,并且精心吏治,改革弊政,做出了许多功绩,所以这位太子,心中很是忐忑,生怕自己被废。

    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这十八年等待有多么难熬,而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还搭上了一个掌握欲望强到极致的皇后。

    此时李后就坐在光宗身边,看着顾承的目光充满着温柔和慈爱:“孩子,你真是一日比一日英武了,快来给母后看看!”

    顾承依言上前,李后左右端详,露出灿烂的笑容。

    别看这位李后现在在儿子面前如此慈和,真正的她善妒嚣张,跋扈至极。

    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光宗有次洗手时,看到侍候的宫女双手纤纤如玉,很是喜爱,赞了几句,第二天李后派人送了个食盒,打开一看竟是那宫女的双手,吓得光宗当场就发病了。

    就这般,光宗人生的第二阶段笼罩在李后的阴影下,硬生生得了精神病,被害妄想严重。

    他后来被大臣逼迫,禅让给赵扩,也是这个原因。

    老子疯子,儿子弱智,南宋的皇帝都是这种货色,难怪要灭。

    “父皇、母后,请饮宝羹!”

    当然,顾承是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他命内侍端上两碗浓汤,由宦官试毒后,光宗和李后纷纷服下,走上前去,为他们推血过宫。

    看似还是八宝羹,实际上已经变成稀释后的九转熊蛇丸,若不是顾承九阴内力精纯无比,能为帝后将精华很快化开,以两人的身体,甚至会有害无益。

    现在则是李后浑身舒泰,光宗精神一振,浑浊的眼神也变得清明了些,看着顾承,露出了欣慰喜爱之色。

    但当他看向李后,眼神又一瑟缩,就像是耗子看到猫,胆怯至极。

    顾承暗叹口气,知道光宗算是废了,几十年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就能扭曲的,何况他也不准备扶阿斗上位,皇帝终究是要自己来当,仅仅是换个方式而已。

    所以将帝后哄得开开心心,顾承突然提出了一个令两人脸色剧变的事情:“儿臣想去重华宫请安!”

    “胡闹!”帝后异口同声地道。

    重华宫内住的正是宋孝宗,如今的太上皇,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因为立太子。

    前面说过,赵扩要被立为太子时,孝宗认为这孙子太白痴,不同意,想要立另一个孙子。

    光宗当年就是抢了二哥的太子位置,对这种事情再敏感不过,觉得父亲当了太上皇还要干涉朝政,甚至有废帝之意,岂能不慌不惧?

    而李后的作为实在称不上母仪天下,孝宗倒是真有意废了这个儿媳,双方结下深仇大恨,李后就不断在光宗耳边挑唆,使得他越来越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亲。

    因此顾承这话无异于捅了马蜂窝,迎着两张震惊到扭曲的面容,他却不慌不忙地道:“儿臣代父向皇祖父请安,此乃尽孝,相信朝野众臣也会理解的。”

    此言一出,恢复些理智的光宗沉默下来,李后也若有所思。

    如今孝宗光宗两父子针锋相对,光宗连例行的问安都不去了,这便是天子孝行有亏,作为臣子的,劝谏责无旁贷。

    那些文官上串下跳,弄得光宗和李后都有些烦不胜烦,如果顾承真能代替他们尽孝道,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可这孩子以前不是最怕见威严的祖父母,每次吓得话都说不出来,怎么现在……?

    直到这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是真正长大了,欣慰不已,齐齐点头。

    半个时辰后,顾承踏入重华宫中。

    一道光芒闪过,没入右手掌心,却是入宫时,“火”就在命令下离体探查,去寻找昨夜短暂交手的大敌!

    而那位大敌的气息,直指此处——

    相比起奢侈的中宫,重华宫就朴实了许多,甚至透出一股清贫之气。

    显然对于这位太上皇,光宗是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恨不得老父亲马上去死。

    入了殿上,顾承抬头看着端坐的孝宗。

    毕竟是六十七岁高龄的老者,苍老难免,但孝宗两眼炯炯有神,腰杆挺起,精神风貌比起儿子光宗还要强些。

    对于这位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顾承还是很钦佩的。

    毕竟南宋这么多皇帝,孝宗是最励精图治的,也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

    “放心吧,这次没有不肖子孙去败坏你留下的基业了!”顾承心中默默地道,行礼道:“孙儿见过皇祖父!”

    “居然是扩儿!不用多礼!”孝宗诧异地道。

    顾承直起腰,看向站在孝宗身后服侍的一位太监,同时那太监也死死盯着他。

    两人目光这么一对,太监眼中满是不可置信,顾承则浮现出一抹笑意。

    确认过眼神,是练葵花的人!

第二十章 当为太子 甘为利剑() 
“扩儿,你变了!”

    孝宗并不知道顾承发现了什么,他看着这个三年未见的孙儿,脸上也是十分惊异。

    他是极不喜欢赵扩的懦弱无能的,认为皇位不能交托到这种人手中,所以当内侍通报嘉王要来请安时,险些以为耳聋听错。

    没想到赵扩真的来了,而且一入殿就是龙行虎步,英气逼人,行至眼前,更有一股渊渟岳峙的非凡气度。

    “莫不是金玉其外?”

    不过恶感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孝宗很快开始考校。

    顾承对答如流,对庙堂时局,政事处理,侃侃而谈。

    他在仙武三国时,本就是作为太子培养,得了大儒教导,来到大宋又有黄裳半年毫无保留地传授,再加上来自于后世的先知先觉,若是不能发表一些真知灼见,那才叫奇怪。

    孝宗越听越惊,越听越喜,最后干脆起身,来到顾承身前,盯着他道:“那你对于北伐攻金,复我河山,有什么见解?”

    孝宗一生唯一的污点,或许就是不听大臣劝解,执意北伐,最后虽未战败,却被逼和,还签下了耻辱的条约。

    所以主战派的孝宗问出这个问题,已是最后的考验。

    顾承沉默下来,片刻后反问道:“皇祖父认为我大宋军力,比之唐时如何?”

    孝宗眉头一扬,毫不迟疑答道:“自然强之!”

    别觉得这话好笑。

    在后世看来,唐强宋弱似乎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毕竟宋朝重文轻武,可真正翻开史书,两朝对比,就能发现唐朝对外战争胜的少,败的多,反倒是宋朝胜的多,败的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唐朝的战事,三攻高丽,灭之,反击突厥,灭之,过程虽然曲折,但结果都是胜利的,并且为后世子孙剪除了大患。

    反观宋朝,综合的军事力量真的比唐朝强,毕竟发展了几百年,科技领先,并且吸取了唐朝安史之乱的教训,改革了制度,禁军更是时刻保持着战斗力。

    可为什么纵观大宋南北两朝,那么惨呢?

    因为他们缺乏战略决策,导致了平时可以胜,一到历史转折性的关键战争,就败得惨不忍睹。

    唐是败在一时,赢在最后,先发制人,把周边潜在危险一个个解决;宋是赢在一时,败在最后,被动迎战,胜了也得不到多大好处,败了就是签订各种屈辱条约。

    两下一比,高下立判。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当局者迷,难以看清。

    大宋如今的根基,想要天下归统,只有一战大胜,才有可能。

    如果贸贸然发动北伐战争,再惨遭失败的话,那就真的回天乏力,再无进取之能了。

    孝宗经由点拨,顿时恍然,急急地道:“那你当如何?”

    顾承一字一句,振聋发聩:“我当内修政事,外固疆圉(yu),上收人材,下裕民力,乃选良将,练精卒,备器械,积资粮,等到实力既备,又有可乘之机,一征无敌,一战而克!”

    这番话听上去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战术,却是定下如今南宋局势最重要的大方针,孝宗终于动容,握住顾承的手:“朕错了,你当为太子!”

    成了!

    顾承虽然早就有把握,当孝宗说出这句话,也不禁心头一喜。

    原本等到明年孝宗病重,他才会被立,现在却将提早近一年。

    别小看这一年,差距很大。

    因为太子和嘉王是两个概念,前者可以正式参与到朝政之中,手握大权。

    何况孝宗在位也近三十年,心腹众多,他退居太上皇,依旧能干涉太子之位,可见一斑。

    现在得到孝宗的支持,那些大臣自当为顾承所用,有了这个班底,如韩侂胄那样的权臣想要架空,就是白日做梦。

    接下来,祖孙融融,顾承在重华宫足足待了三个时辰,用过午膳,直到李后那边不放心,遣人来问,才依依惜别。

    不过临行时,顾承看着那位公公,笑道:“孙儿斗胆,向皇祖父讨要个人!”

    孝宗现在对顾承是一百个顺眼,闻言立刻道:“你说!”

    顾承道:“我身边服侍的人年纪大了,办事不利落,瞧着皇祖父身边的这位精练能干,可否予孙儿一用?”

    孝宗颔首:“进忠,你随嘉王殿下去,一定要尽心服侍,明白了吗?”

    “是!”那位公公领命,恭敬地站到了顾承身后。

    直到出了重华宫范围,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公公才叹了口气:“殿下莫非真要赶尽杀绝?”

    昨夜他戴着面具,施展葵花宝典,不可一世,本以为身份隐秘,没想到十二个时辰不到,就被顾承找了出来。

    内心中的惊涛骇浪,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公公言重了,以你的盖世武功,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去得?”

    顾承脚步不停,淡淡地道:“只可惜一身惊天动地的武功,无人得知,你叫什么名字?”

    公公面皮抽了抽:“回殿下的话,老奴姓魏,名进忠!”

    “魏进忠?好!”顾承突然转身,目光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