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天我为帝-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为何如此?”

    顾承发问道。

    越女乃天生剑种,都被剑气入体,以致双目失明,在她之下的,更不可能掌握无尘。

    而这些人前仆后继,竟是不要性命般,必然有更加诱人的利益驱使。

    果不其然,越女答道:“谁掌神剑,便可会诸侯,朝天子,为天下霸主!”

第二十九章 范蠡文种(求订阅!)() 
“天下霸主!怪不得……”

    霸,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无法控制天下诸侯,强大的列国开启战争,东征西讨,合纵连横,偏偏周天子无能为力,还得捏着鼻子策封最为强大的胜利者。

    有此荣耀的不止五位,所以春秋五霸有不同的版本和争论,不过随着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的逝去,各国兴盛衰亡,再无一个强国称霸天下的局面,无数野心之辈也蠢蠢欲动起来。

    无尘本就是神剑之威,仗之足以天下无敌,再罩上了这层光环,自然引人争得头破血流。

    顾承问道:“此山现在何处?”

    “不知。”

    越女摇了摇头:“那浮空之山漂泊不定,我能登上,是它三年前正经过越国上空,先生要寻,恐要出海。”

    “不急!”

    顾承笑笑。

    那就是还在天上瞎转悠呢!

    蜀山后来一直悬于四川境内,又有剑仙流传,凡人羡慕他们出入青冥,横飞山川,好不逍遥,名声才大盛。

    这出天穹上的好戏,让他们慢慢演着,不着急。

    “你愿意与我一同行走天下么?”

    蜀山是意外收获,顾承此来的目标是越女,天生剑种,不虚此行,直接发出邀请。

    “愿追随先生!”

    越女未经迟疑,起身持剑一礼,开始收拾行囊。

    “越女,能教我剑法和吹埙么?”

    龙葵先是嘟起小嘴,和王兄一起多好,怎么多出了一位,不过思及之前那惊为天人的埙曲和剑法,她又满是向往。

    “好!”

    越女淡淡一笑,有种漠然的味道。

    这倒不是区别对待,而是她对于剑道之外的事情,都是如此。

    顾承若非有在她之上的剑道修为,即便用其他的办法,医好了眼睛,都不可能得到追随。

    “太好了!”

    龙葵抚掌一笑,握住玉腰弓,又有些丧气:“可我用的是弓,从头练剑,是不是迟了?”

    “武道万千,殊途同归,不用拘泥于武器。”

    越女默然,她并不关心龙葵学得会学不会,顾承则摸摸妹妹的头,一点玉腰弓,信手挥洒,以弓弦施展出一套剑法来。

    越女眼前一亮。

    因为这分明是她的剑法,被顾承稍加修改,竟然以弓术施展了出来。

    龙葵亦觉得新奇不已,玉腰弓原本必须手持,此刻竟悬于她的后侧,自行做出种种玄奥绝伦的弯弓动作,箭矢亦是灵气化作,千变万化,防不慎防。

    御弓术!

    顾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落在越女眼中,又有了感悟,竟是停下动作,开始旁若无人地比划剑术,。

    正巧外面轰隆一声雷鸣,老母鸡咯咯地跑回窝中,三人也不急着走,就此住下。

    却说越女院子的斜对面,也是一户人家,一位面容俊秀,气质儒雅的年轻男子正在打理半亩方圆的灵田。

    在众多作物中,公卿贵族所享用的灵米是最难种植,对于各种环境的要求极高,出售却足以换得大量钱财。

    而但凡王都,都是越接近王宫,灵气越充沛,此处则是接近郊外,只能纯粹引动灵力,浇灌灵田了。

    哗啦啦!

    忙活了半天,大雨如瀑,倾泻而下,男子赶忙撑起双臂,形成一层灵气光罩,护住灵田。

    好不容易等光罩稳定下来,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刚回屋,外面响起脚步声,一位高大的男子走了进来。

    儒雅男子目光一亮,问道:“少伯,如何了?”

    高大男子年纪与他相仿,目光明亮,鼻如悬胆,颌下微须,眉宇间却略有愁容,闻言摇了摇头,叹气道:“允常非雄主,子禽,你我需再作打算!”

    少伯是范蠡的字,子禽是文种的字,这两位年轻人,正是刚刚离开楚国,投奔越国的范蠡文种。

    有人将范蠡和文种入越辅佐勾践,看成是楚王的策略,扶持越国,覆灭野心勃勃的吴国,其实是想多了。

    范蠡和文种是不满楚国非贵族不得高升的政治,才会投奔他国,等到他们去了越国后五年,吴国才攻破了楚国王都。

    楚王倘若能未卜先知,提前布局,以楚国的国力,也不会惨败于吴了。

    这个时代,人才外流是很寻常的事情,范蠡与文种,一同来到越国,其实也是想要一展所学,青史留名。

    可惜越王允常对于这两个楚人根本不感兴趣,范蠡数次想要畅谈天下大势,治国方略,都吃了闭门羹。

    两个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对视,都是苦笑一声,坐了下来。

    “你我本就藉藉无名,若连区区越国都无法得到重用,入了他国亦是无用。”

    文种决心坚定:“灵米收成已有指望,度日不成问题,越王允常虽不是雄主,但太子勾践却非常人可比,等他继位,必有良机!”

    “好!那我们就静候时机!”

    范蠡亦是性格坚毅之人,闻言重重点头。

    早在出走楚国时,两人就权衡利弊,最终觉得东南之地的吴越两国,发展前途最大。

    然而吴王阖闾已有伍子胥为相,又屡屡对楚国露出进逼之势,他们不欲相帮那复仇心切的贵族子弟,所以才来了越国。

    可惜两人不知道,这个时机,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越国大败,勾践要入质于吴为奴时,他们才真正得到重用,开始力挽狂澜。

    年轻人总是喜欢畅想未来,满怀憧憬,哪怕日子再苦再累,想着想着,心绪亦是澎湃起伏,跌宕不已。

    就在这时,一曲埙乐悠然响起。

    两人精神一振,侧耳倾听。

    “她从未这么开心过,却是要远行了?”

    不多时,文种悠然一叹,听出了越女的心境变化。

    “可惜可惜!”

    两人都是知音的雅士,街边偶然听到埙曲,立刻陶醉其中,特意选做越女邻居。

    此时越女即将远行,再也无福听那一曲天籁,范蠡叹惋,突然扬眉道:“我们上门拜会,以作告别如何?”

    “走!”

    文种目光一亮,从墙上取下瑶琴,两人踩着雨后泥泞的地面,来到越女院前,大大方方,敲了敲门。

第三十章 相国之才(求订阅!)() 
咚咚咚!

    咚咚咚!

    没人开门。

    范蠡文种等了等,有点尴尬。

    不过思及越女一人居住,虽是光天化日,不是熟人不应门,倒也正常。

    两人是谦谦君子,此来本为知音相送,倒不是一定要见面,文种飒然一笑,退后几步,徐徐坐下,横琴膝上,范蠡的袖中,则滑出一根洞箫。

    琴声叮咚悠扬,箫音委婉曲折,如风入松,如泉落涧,幽雅赏心。

    现在伯牙子期尚未出生,自然也无著名的高山流水,但知音难觅,是自古由来的难题。

    待得琴箫埙曲,完美融洽,浑然一体,屋内的越女眼中都露出诧异之色,一曲吹完,有意犹未尽之感。

    “浩浩白水,男儿意气,壮志未酬,难得逍遥!”

    顾承眉头一扬:“两位请进!”

    话音落下,院门开启,一股轻风环绕身躯,将范蠡文种带了进来。

    “咦?她的眼睛!”

    文种先是看向越女,迎着她晶莹透亮的双眸,微微一怔,范蠡心中也惊讶,然后齐刷刷看向顾承和龙葵。

    毫无疑问,越女的眼睛能够复明,是拜这两位所赐。

    他们是哪国的贵族子弟?

    顾承的气质早已返璞归真,看不出什么,龙葵的贵气却是一眼可知。

    两人目光微动,拱手道:“范蠡、文种,见过公子!”

    顾承微微一笑。

    这倒是意外的惊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欣赏越女埙曲的,都是顶尖人物。

    范蠡和文种的组合,有些类似张良和萧何,前者擅谋略,后者擅内政。

    他们才是越国后来崛起的关键。

    对于姜国来说,人才从来不会嫌少。

    四大小世界的文武,尚在学习和磨合阶段,而仙武原住民,自然有其优势。

    既然遇到的,不如打包带走,反正他们都是人到中年,才得到重用,就因为出身不好,凭白蹉跎几十年,何等可惜?

    众人坐下,话题打开,渐渐谈到了天下大势。

    “七十年前,楚国大夫申公巫臣,怨恨大将子反,先逃至晋国,再由晋使吴,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令吴楚交恶!”

    文种冷笑:“其心险恶!”

    顾承道:“依阁下之见,吴国能否胜楚?”

    “不能!”

    文种断然道:“吴国人口有限,底蕴不足,连年交战,国力耗损,今吴王僚被刺,公子光篡位,又任伍子胥为相,必再生兵戈,败亡之日不远矣!”

    当今天下,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寡。

    人口众多,才能保证作物种植、服役纳赋,保证农工商学各个方面有可用之人,保证临战时有充足的兵源。

    反过来,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婴儿出生的才多,成长得才快。

    以吴国现有人口,即便家家富足,也难以与楚国相比,偏偏连年开战,以蛇吞象,勉强吃下也得噎死。

    顾承又问道:“那如何改进?”

    文种侃侃而谈:“管子有言,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要人才济济,须得广开府学与私学,向民众教授四术六艺、王官之学,术艺普遍,方出才智之士,如此不动刀戈,休养生息,壮大国力,数十年光景有成,才是兴兵之际。”

    四术六艺,王官之学,就是诸子之学的起源。

    诸子之学皆源于官学,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出于稗官。

    诸子百字渊源流长,各有所出,那些名士也是继承了前人学说,并发扬光大。

    并非在春秋战国几百年之内,从无到有,突然创造出无数高深学术。

    都是厚积薄发。

    至于府学与私学,前者是官府所办,这个世界得仓颉创字以来,轩辕圣皇对于习字十分重视,代代相传,民众大多都能识字。

    当然,识字不代表文化水平普遍高,所以私学还是很重要的。

    最为著名的私学先生,自然是孔子,但他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如今民间私塾在各国具有了很大规模,所以文种把它也列入其中。

    “不然!”

    文种谈论吴国的不足后,范蠡却接着道:“伍子胥建姑苏,开邗沟,十年之内,可蓄大势,兴水战!”

    这话讲到了重点。

    吴国最大的优势在什么?

    不是百年不到的战车之术,而是江河水战。

    就跟后世三国时期同名的东吴一样,陆战普通,水战无敌,曹魏盛极之时,都在赤壁折戟沉沙,吴国想要称雄于世,唯有开发水军。

    而开邗沟,可使长江与淮水贯通,河渠一旦修好,吴国的水军就不只是在江南活动,能够通过运河进入到准河流域,水上隆隆的战鼓声,很快就要响彻大地。

    文种摇头:“伍子胥报仇心切,已是放弃邗沟,专建姑苏,他那复仇之火,会将吴国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范蠡笑道:“伍子胥亦有自知之明,他七荐孙武,出山练兵,正是为了找一条约束自己的缰绳,不使战车失控……”

    文种又驳斥,两人各抒己见,从大势到小节,分析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许多细节佐证,绝非空口白话。

    顾承颔首。

    这二位都可任相国。

    这个年代的相国,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具体负责的内容非常繁杂。

    从国家方针,到世俗生活,再到农田水利,再到教育普及,无不在其治理之列。

    范蠡文种在楚国本就当过下大夫,有底层经验,又天赋超卓,高瞻远瞩,可谓王佐之才。

    但两人属于底层人物,哪怕满腹才华,也得不到施展,难求通天之路。

    各国的君王公卿,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听两个小人物指点江山,除非他们闯出名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