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自己做,那才是坏了规矩。

    坐在铜镜前面,朱瞻基的眼睛从镜子里看着孙林说道:“孙少监,昨日陈诚送来的研究院行止范例,孤已经做了批注,你重新抄录一遍,着人送往研究院陈诚。孤今日先去夹江,返程会往解师家贺寿,若有急事,可着人寻我。”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波澜不惊的孙林,他是以阿谀奉承,迎合上意成为朱瞻基的近臣。

    但是因为太近了,朱瞻基对他可从来都不怎么客气。

    而对有真才实学的孙林,朱瞻基虽然不想对他这么亲近,却也一直礼遇有加。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成不了孙林,还是老老实实干好现在这份事儿吧!

    孙林应了一声说道:“殿下,陈郎中上次奏请将幼军训练营,以及羽林卫都迁移出去,此事该如何回复?”

    “不理他。羽林卫,幼军营,工匠都是孤重视的,即便同在下马桥,又能影响他们多少。我看,这件事就是有些人见不得粗人,孤儿与自己同住,故意试探孤。”

    幼军营和迁移到下马桥的羽林卫占据了真个农庄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更靠近孝陵,位置更佳。

    这还不算什么,朱瞻基将羽林卫的宿舍区也安排到了农庄的南部,与文臣住所混居,这才是那些工部的文臣心里不舒服的。

    他们自认雅人,文人,但是一出门,邻居竟然是个粗通文墨的武人。这也让许多被调到研究院的文臣根本不想搬到新居住,不想与武人为邻。

    朱瞻基才不惯他们,农庄现在修了统一的下水道,水泥路,干净整洁。农庄里还兴建了数处大型公园,一处商市,移栽了许多大树,环境比城内要好的多。

    你不来住,有的是人抢着来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而一些错过了机会的官员们就更有意见了,认为朱瞻基一点也不尊重他们这些文人。本来说好给他们的住所,为何又成为那些工匠,军伍的了!

    而他们住在城内,每天要到城外的下马桥来坐堂,光是在路上,就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朱瞻基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文官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员。搞研究靠的是那些工匠们,要不是时机不成熟,他连这些文官都不想要,让工匠们自我管理。

    所以,想要到他这里摆架子,那是不识时务。

    孙林又问:“那陛下让殿下准备的街区改造方略,殿下何时能给个大致方略,内臣也好着人帮殿下拾遗补缺。王太监已经让人问了几次了……”

    朱瞻基有些头疼了,说道:“此事孤还需细致考量,中秋节之前,孤尽量先拿出一个框架吧。”

    这也是下马桥农庄惹的祸。

    下马桥农庄的建设,是在有些太引人瞩目了。

    因为朱瞻基是完全按照后世的小区来打造了农庄住宿区,并且这个时候没有高层,全部是一家家的平房别墅。

    别的不说了,光是一个下水道,化粪池,就解决了这个时代人们还要倒马桶的习惯。

    城里的二品大员们还要忍受马桶的不方便,你这些没有品秩的工匠,小小的军士都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如何了得?

    求一下订阅,月票,谢谢大家,晚上还有第三更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进() 
在第一批住户入住了下马桥农庄之后,领先其他民居几个世纪的新式住房,就彻底曝光了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应天府最近一段时间,街坊邻居一见面,往往谈的话题最多的就是这个下马桥农庄。

    “下马桥啊,把茅房建在院子里,那还不臭不可闻啊!”

    “你知道啥,那里的茅房都有一截瓷管,用水一冲,粪便就流到地下去了。那下水的管道建的很深,然后隔一段都有一个化粪池,据说工部的大人们还在沤粪的时候,能造出点燃的气,还能用气来做饭啊!”

    就连朱棣听到了这个消息,还专门跑到下马桥去看了看,钻进了一个茅房,试验了一番。

    然后,然后,朱瞻基的麻烦就来了。

    连皇帝都没有这样的享受,皇宫都还是倒马桶,一帮泥腿子都能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怎么得了?

    可是,想要在皇宫建下水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宫城的位置本来就很低,这里原本是一个湖,填土为基,建的皇宫。

    且不说这地下的排水往哪里排,光是动土都是一件艰难的工程。

    下马桥农庄是一片农田,新建设的住户之间隔的比较远,下水道实行的也是露天埋线。

    你皇宫建这么深,甚至能藏人的下水道试试看!

    而且瓷管烧制不易,成本昂贵,所以只有每家每户排水的那一点用瓷管,其他地方都还是采用的排水沟。

    至于沼气的利用,因为没有管道,想要大范围利用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现在只不过是在坑口试验了一回,还炸了一帮大人一身粪便。

    但是这件事没有一个人死亡,只是被炸的有些懵逼了。一帮人不顾浑身臭气,都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大粪池冒出来的气烧起来,还能爆炸。

    为此,工部派来的一帮化学工匠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想要研究清楚原因。

    这帮工匠们大多是一些道士和染工,因为这个时代,也只有道士和染工们,整天研究的才是一些化学配方。

    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研究化学比研究物理更难。

    因为物理好歹还能摸的着,看得见,知道是什么原理。

    但是化学,只能依靠一帮具有试验精神的人,整天用各种配料添加在一起,看看能起什么反应。没有引导的话,想要做出成绩,主要是依靠运气了。

    像古代的各种染料,包括石墨,火药,中药,都是在各种试验中一一确定下来的。

    虽然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绝不缺少后世化学家们的那种试验精神和研究利用。

    比如现在就有工匠提出,可以在京城各处设置数千个化粪池,上面搭上顶棚,下面用耐火土垒建,然后装上陶瓷管,分出十个出气口,这样全京师的居民做饭,就可以用这些气了。

    就连朱瞻基猛的一听,觉得非常可行。现在没有条件修建大型下水道,但是有了水泥,修建沼气池真的可行啊。

    可是随后再一想,这样耗费的成本远远超出了这一点沼气提供的资源啊,要有多少大粪,才能提供这么多的需求量啊!

    如今在京师修建下水道,根本就是一个梦想。且不说挖地洞的工具,光是京师这密密麻麻的住房,挖塌了算谁的责任?渗水问题如何解决?

    京师的雨水多,要是连续下几天暴雨,下水道的水溢出来,整个京师岂不是就泡在大粪里面了?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建立整个城市的排水管道只是一个笑话。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个工程的系统化配套设施全部一起解决。

    而且现在的污水处理也很难,这些污水最后如何处理?会不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在整个系统的大部分问题解决之前,还不如像现在这样废物利用,将废水都运送到农田里,废物利用呢!

    朱棣受百官的压力,把责任推给了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又不是神仙,他可不想应天府被挖的千疮百孔,最后发现,完蛋了,建不起来。那个时候,他可要丢大人了。

    不过,他又不想放弃这个机会。整个应天府不能统一规划,但是可以一个街坊,一个街坊的改造啊!

    下马桥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样板工程,像这样规模的复制,还是能实现的。而长安坊,太平坊这样的官员聚集区,住的本来就没有平民那么密集,想要挖一条大型的污水排放下水道,还是能够实现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朱瞻基又在逼建筑水利研究院的人,让他们进行小规模的工程复制规划。

    只是朱瞻基没有想到,工部尚书吴中对此很有兴趣,主动接过了此事。

    他是当今著名的建筑专家,有他来帮忙主持,朱瞻基才轻松了许多。

    今日是锻压场的曲轴压铸正式试验的时间,所以虽然是解缙的生日,但是朱瞻基还是忍不住要先到锻压场这边来看看。

    曲轴的浇铸比朱瞻基想的要难的多了,光是一个同心轴的问题,就废了好几根曲轴。

    好不容易做出了一根合乎标准的曲轴,但是轴瓦的连接部分,又难住了众人。还是朱瞻基有一些后世的经验,提出了用铜套来衔接,时间长了,铜套磨损,可以再换一个。

    解决了曲轴部分,然后就是将四个锻锤接上连杆,与曲轴相连。锻锤用一个凹槽固定,让它只能直上直下,动力依靠曲轴的转动。

    这样一来,一台锻压机,就能同时带动四个锻锤,两个下的时候,两个上。

    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曲轴同时接了四个锻锤,循环上下,锻锤的下压力带动了上升力,需要的动力比带动一个锻锤还要小了许多。

    而银作局的工匠们试验了之后,冷锻出来的银币却总是还有些不符合要求,这就主要是模具的偏移问题导致的受力不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匠们又给模具的外面加了一个固定台,固定台有三根铁柱,高度将近一米五,连接着下面的承力座台。

    上面的锻锤却增加了三个孔,刚好穿过铁柱,这样才解决了偏移问题。

    这样一番改造下来,就又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而浇铸作坊那边,昨日开始浇铸比银币略厚的薄银板,待今日冷却以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试制。

    银币用热锻当然要比冷锻更容易,可是热锻容易变形,而银币的要求就是,必须坚固。

    而且冷锻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好,劳动条件好,生产效率高。唯一的缺点是,韧性比较低,不能进行二次加工。

    朱瞻基之所以坚持冷锻,就是因为这些优点,利用冷锻,生产出来的银币,精度更高,不容易仿冒。

    那些黑心的商人想要防制也不容易,有利于币值的稳定。

    在朱瞻基抵达之后,被抬起的水车又被放入了水中。水车带动连杆,又通过齿轮的力量配比,很快就带动了曲轴转动了起来。

    然后,锻压车间里面就传来了哐当,哐当的一声声巨响。

    几个工匠抬起了一块银板,沿着只比银板宽一点的凹槽塞了进去,就能清楚地看到,银板上面就被敲出了四个钱眼。

    一个守候在旁边的工匠立即将这一块钱范移开,换上了另一块钱范,卡进了凹槽内,然后锻锤就再一次落下。

    朱瞻基看的有些胆战心惊,因为只要动作慢一点,他的手臂就有可能被砸瘪。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这样不行,太危险了,这道工序必须改进。”

    守候在一边的另一个工匠飞快地把钱范里面的四枚银币扣了出来,把钱范又递给了这个工匠,然后就这样循环地更换着。

    被抠出来的银币就放在冲压台旁边的一个篮子里,自有工匠手握一个手钳,夹断了银币背后的排气孔处多余的毛刺。

    银币被交到另一个人的手里,这才开始检查银币合不合格,合格的银币就会被工人用一张油纸十个一摞,包起来。

    然后凑足十六包,装进一个特制的木盒子里面,一盒银币就是十斤。

    一台锻压机就有四组工匠,一组一次冲压四块,一次就是十六块。而且冲压的速度很快,几乎是保持大约十秒钟一次循环,一刻钟的时间,大约是九十次,就能压铸出来一百四十四块银币。

    这还只是一台压铸机,要是有十台呢?一天不间断的循环压铸,就能生产十几万块银币。

    当然,这只是理论数据,再好的机器也会有损坏的时候,工人也会有疲劳的时候,还有出差错的时候。但是基本计算一下,一天一台机器,安排多几组工人,生产五千块银币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一刻钟的试验时间过去,机器停了下来,其他人都还很轻松,只有更换钱范的工匠因为紧张和频繁地装卸钱范,累的气喘吁吁。

    朱瞻基拿起了一块含银量只有九成的合金银币看了看,目前受于工艺的限制,加工精度当然比不上后世的硬币。但是最起码在这个时代,要超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技术了。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虽然现在银币的锻压问题解决了,但是还有许多细节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