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郑和将所有的命令传达完毕,朱瞻基将他请到了自己的下手坐下。“郑总兵初次指挥全作战舰队,可有不偕?”

    郑和摇了摇头说道:“全作战舰队,船只类型只有四种,各部将士统一授命,却要比出使舰队更易控制。”

    朱瞻基点了点头,明白他的意思。如今出发的全部都是战舰,没有马船,没有太多补给舰,船员的组成也不是各部抽调,所以执行命令起来更是整齐划一。

    郑和以往出使,两百多艘不同的船只,船只的种类有几十种,各船又不是隶属一个舰队。有些船速快,有些慢,有些大,有些小,有作战部队,有外交团队,指挥起来其实更复杂。

    朱瞻基看了看他有些黝黑的脸,说道:“此番出海搜寻倭寇,非比往常外交使命。我也知道郑总兵心怀仁慈,不愿多造杀戮。但是此番目的不同,还望郑总兵能更果决一些。”

    郑和抱拳说道:“内臣知晓。对待倭寇仁慈,就是对我大明沿海民众的残忍。此番和定以殿下之命为尊,不负使命。”

    朱瞻基笑了起来,郑和虽然信佛,更像一个温和的外交家,而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他从靖难之役那时候就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此番使命不同,也不怕他会对敌人仁慈了。

    如果他真的仁慈,也不会有陈祖义五千大军被他一把火烧死,也不会有锡兰国都都被他攻破的战绩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剿灭倭寇之难,在于行踪难寻。不过此番锦衣卫已有暗探混迹于倭寇之中,除非他们永不靠岸,否则定会泄露根脚。剿灭倭寇是我们此番的战术目的,却不是我大明的战略目的。为我大明长治久安,此番孤还需总兵倾力相助。”

    郑和沉吟了一下问道:“殿下,何为战术?何为战略?”

    朱瞻基反问道:“郑总兵学富五车,可知政治一词?”

    郑和应道:“先秦诸子就曾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历朝历代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阐释。‘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民众和教化民众,也指实现安定的社会。”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郑总兵当真名不虚传,如此生僻之词义也能阐释的清清楚楚。那么,请问郑总兵,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

    郑和沉吟了起来,朱瞻基不等他开口又说道:“所谓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一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政治服务。剿灭倭寇,只是一场战争,但是要是想要彻底解决倭寇问题,不是一场战争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深挖倭寇之根基,从根本上断绝倭寇的生存之基,这就是战术和战略的区别。”

    郑和应道:“殿下的意思是说,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计,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就是战略!”

    朱瞻基哈哈笑道:“与总兵言语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瞻基佩服不已。”

    这是朱瞻基的心里话,跟聪明人说话,对方能很快就领会自己的意思,节省了不少口舌。

    而且郑和能用简洁的话语,就完整地表达了朱瞻基的意思,这一点是朱瞻基远远不及的。

    他比郑和强的地方,只是多了一些见识,另外两个人的地位不同,所以接触的信息不对称。

    真的比起个人综合素质,朱瞻基真的觉得自己比不上郑和。

    郑和问道:“殿下,内臣长期不在朝中,所以对朝廷局势了解不多。自去年北征,陛下击溃瓦剌部,在草原开发北明山铜矿,草原局势为之肃清。如今朝廷是否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大明沿海各国了?”

    朱瞻基笑道:“郑总兵是否想问,朝廷会更加重视海权了吧?”

    郑和有些羞愧地自惭地笑了笑,抱拳说道:“内臣贻笑大方了。”

    朱瞻基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郑总兵请放心,虽然现在的草原势力还没有彻底征服,但是朝廷也不过是在等新式火枪换装。待得大明各军卫都用上了火枪,那个时候,草原势力的骑兵优势将彻底不复存在。

    而今后的大明,不会再将那两百万北元势力视为真正的敌手。大明就将会变成以海权为主的盟主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明以外的地区。郑总兵需要做的就是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今后的大明,需要总兵的地方还多着呢!”

    郑和又问:“如果肃清了倭寇势力,和下一步将何去何从,还请殿下明示!”

    朱瞻基笑道:“在帖木儿王国的西方,还有无数的小国,那些国家都没有听说过我大明,甚至不知在东方还有我大明的存在。要扬我大明国威,还离不开总兵的辛劳。”

    郑和斩钉截铁地说道:“此乃和毕生志向,不已为苦。”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四八章 宝船() 
十一月十二日,由于崇明岛的东沙塌没,大军转移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物资中转站刘家港集合。x23u更新最快

    除了第一舰队外,第二舰队总兵易信和第三舰队的总兵朱真也都乘坐战舰来到了刘家港,参加了这次的会议。

    易信和朱真虽然在后世名声不响,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大明水师最出众的将领之一。

    在永乐九年,易信参与奴儿干都司,负责海上剿匪和运转,立下汗马功劳。

    而朱真更是了不得,在郑和四次下西洋的其中三次,都担任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受郑和节制,但是其军事水准颇受肯定。

    朱瞻基挑选的王景弘第三支舰队指挥使唐敬,就是朱真长期的助手,在声望上还要逊色朱真不少。

    在刘家港,三支舰队总兵官就不同的战术,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定了以战略目标为主要目的,战术目标为次要目的的决策。

    也就是说,不管这次倭寇有没有给大明造成损失,舰队的主要目的不是剿灭倭寇,而是要抓住倭寇的主要成员。并且以此为证据,作为向东瀛施加外交压力的手段。

    围绕着这个战略目的,战术手段当然也会做一些调整。三支舰队将会采取引蛇出洞,瓮中捉鳖的方式,放任倭寇船只进入包围圈。

    确定了战略和战术目的,第二日,朱瞻基升起中军帐,所有主力战舰把总以上将领参与出征会师。

    朱瞻基和兵部侍郎毛大庸向朱真和易信颁发了领兵符,确定了他们两人的领兵权。

    随后的出征徼文由郑和宣读,朱瞻基并没有抢麾下将领的风头,只有在发出兵犒银的时候,朱瞻基才亲自出面。

    既然要发银子,也就要让所有人知道,这银子究竟是谁发的。

    与往常的碎银不同,这的犒银就全部都是银作局压铸出来的银元。

    银元的出现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最近几个月,朝廷邸报上,已经连续多日比较了银元和碎银的区别,民间也接受了比碎银更保真的银元。

    许多士兵领到了银元,就兴奋地捏在两个指头间,吹上一吹,然后放在耳朵边陶醉地倾听着回响。

    十一月十四。甲子月。丙戌日。

    宜移徙、开市。忌入宅、安葬。

    在整齐的鼓乐声中,朱瞻基和郑和身披戎装,登上了一首福船改装的巨型宝船。

    这种宝船在长达四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世界最大船只的宝座。

    宝船以铁木为脊,先建成一个个水密舱,然后将水密舱整齐排列,采用拼装式模式将水密舱连接在一起。

    此后,才在水密舱外又以铁木锲接,采用双层夹板设计,将一棵棵环抱粗的巨木紧密相连,形成了双层外围甲板。

    又粗又长的巨木经过干燥,浸桐油,以木制锲钉,铁栓和麻绳紧固后,又以松胶掺以牡蛎壳粉凝固作为粘合剂,形成了结实的结构。

    这种宝船长度将近一百四十米,宽度将近五十米。一个船锚都需要两百多人一起才能绞动,而十二张扇形的船帆,每一张也都需要五十人以上才能绞动。

    以朱瞻基的估计,这样的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两万吨左右,载货量可以达到万吨。

    登上这艘船,跟他登上自己的游侠号有着同样的骄傲。

    看到这样的巨型船只,朱瞻基真的有些惊叹如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不过这种船对于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像船只外壳的巨木,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参天大树。

    朱瞻基怀疑,后世再也造不出这样的宝船,一方面是技术的失传,更多的可能是以后再也找不到适合建造宝船的巨木。

    宝船甲板是个凹字形,中间低,两头高。船艉位置甲板以上就有四层,与中间甲板的落差就将近十几米。

    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巨船,朱瞻基被彻底地震撼住了。虽然在后世他见过无数比这艘船更大的船,但是远没有这艘船给他的震撼更大。

    郑和却对这种船已经习惯了,因为他出使西域,一般就是以这种宝船作为旗舰。

    光是这一艘船,航行期间就需要超过四百名的水手,两班倒,就需要近千人。再加上维修人员,后勤人员,这一艘船可以装载一千两百人以上。

    “殿下,可否想要到处见识一下?”

    朱瞻基这才回神,看了看四周兴奋的士兵们说道:“一切以出征为重,待船只,孤再到处看看。”

    郑和笑道:“那还请殿下亲自敲响出征鼓,以壮士气。”

    这一次,朱瞻基没有拒绝,在郑和和宝船指挥使石国瑞的带领下,沿着木制的楼梯一直登上了船艉甲板最上方的楼顶。

    三面大鼓被架在距离甲板大约五六米高的高台上,这一次,朱瞻基只是跟一位身强力壮鼓手一起上了高台,然后站在了直径将近两米的大鼓前面。

    大明的鼓声都有明确的规定,出征,庆典,祭祀都有不同的节奏。

    朱瞻基对这些并不陌生,只是跟鼓手确定了一下,就双手执起了鼓槌。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就响了起来。

    上千将士聚集在了甲板上,纷纷单膝跪地,大声呼喊:“大明万岁,大明万胜。”

    连呼三声之后,另外两面大鼓跟着朱瞻基的节奏也敲响了大鼓,鼓声越传越远,其他船只上面的大鼓也随之敲响。

    在整齐的鼓声中,所有的士兵都快速地行动了起来。他们或者奋力起锚,或者奋力起帆,或者奋力在接近水面的船舱里蹬动着船两侧降下去的明轮。

    这种大型海船在没有进入行驶节奏的时候,启动是最麻烦的。光是想要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就需要无数的人力来共同努力。

    按照船队的编组,已经有其他的船开始慢慢驶离港口。在整齐的锣鼓声中,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旗舰也开始缓缓启动了起来。

    朱瞻基将鼓槌交给了鼓手,下了高台,看着一面面硬帆升了起来,心中激荡不已。

    这么大的船,就是这个时代的奇迹。有他在一日,就绝不会让这个奇迹消失。

    趴在半人多高的护栏上,朱瞻基探头看着十几米长的整棵树做成的船舵在水里面调整着方向。一清子和玄真紧紧拉着他的腰带,生怕他不小心翻了下去。

    在没有通讯系统的年代,从船头的望塔上的引导员,一层层地将船只的方向调整传到船尾下面的船舵室,就需要十几个人一起配合。

    虽然科技达不到,但是大明巧妙地用人力弥补了科技的差距。

    古人或许在见识和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上比后人差,但是绝不代表他们就比后人愚笨。

    在智慧方面,任何时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

    “殿下,要不要先到传令室,或者你的卧室去看看?”

    朱瞻基回身摆了摆手说道:“不急,孤要好好看看这艘大船。石指挥使,带孤到处看看,包括卫士们住的地方,孤都要去看看。”

    石国瑞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船底不雅,恐有辱殿下风雅。”

    朱瞻基不以为然地说道:“孤不怕……带路吧。”

    甲板以上,船头和船尾各有三层炮楼,船腹只有一层炮台。

    朱瞻基和高级将领们都在船艉的上层居住,但是到了甲板以下,就犹如进了另一个世界。

    如此大型的巨船,又没有现代的设备,下到了甲板以下,到处的视线就差了许多。

    船员们住的地方都在船只的四周,只能依靠甲板处的天井有一点光线。

    所有人住的都是通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