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布在大殿里不同位置的十几个太监等他的话音刚落,就共同重复道:“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方宾上前几步,来到了大殿的中央,先是大礼跪拜,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正对着朱棣大声说道:“兵部方宾奏:丙申年,癸巳月,己丑日至壬寅日事!”

    王彦从侧面下了台阶,接过了他呈上来的奏折,又上去递给了朱棣。

    朱元璋时期,大臣奏事一开始都要跪着,到了朱棣时期,就改成了站着,不过在初一十五大朝会的时候,因为大朝会每次都有外国观礼团,这个时候,都需要先下跪,再奏事。

    朱棣接过了奏折点了点头,站在他旁边的王彦就又高声喊道:“准奏!”

    坐在二层高台上的朱瞻基刚好就在王彦的下面,被他的声音裹的耳膜发麻。

    方宾的声音当然就没有这么刺耳了,此人虽然贪,但是却有干才,善以机警,能揣上意。而且相貌堂堂,风度极佳,言谈举止都很出色。

    解缙就评价他是簙书之才,驵侩之心。

    什么是驵侩,原本是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来加了市侩的含义。

    搁后世来说,这就是一个舌绽莲花的经纪人,鄙视他空有文采,却市侩无比。

    听了朱棣的话,他起身往中间一站,略微背对朱棣,面向百官,就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癸巳月上半月,兵部奏事三百一十六起,传达制书七份,诏书三百零九。兵部上下戮力一心,为太孙殿下出征东瀛调兵三万五千余人,千总以上将领六十五人……”

    大朝会上,一般不会讨论具体事件,更多是阐述半个月以来各部门的工作汇总情况。

    至于电视上面演的那些皇帝在朝会上审案子,这就好比后世全国人大会议上,处理一件民事案件,纯粹是扯淡。

    只有关系到社稷民生的案件或者事件,才会拿到大朝会上来讨论一番,比如反叛,比如救灾。

    当然,大军出征也在这个行列。

    方宾汇一口气报完了兵部的事件,又转身面向朱棣,在大堂上静立而定。

    朱棣在上面一边看着奏折,一边听着方宾的汇报,在方宾汇报结束之前,就已经看完了奏折。

    这个时候,他才开口说道:“自我大明立国,首次派杨载出使,就遭东瀛南朝怀良王囚禁,并斩杀我五名使节。太祖念其懵懂,宽宥其行,但其不念旧恩,在洪武末年多次扰我边境。”

    “自足利义满时期,在他的强力约束下,倭寇现象才得以遏制。但是足利义满之后,其子足利义持对我大明虎视眈眈,屡次试探我大明,并与去岁派出大批人马,掠夺了朝鲜语琉球等国,对我大明属国造成重大损伤。”

    “太孙瞻基于去冬率十万大军,肃清盘踞在对马岛及济州岛倭寇,擒获万余人。除数千原南朝余孽,近半竟都是东瀛各大名子弟。”

    这个时候,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起身走了两步,来到了三层御驾台的前端,双手扶着栏杆,俯身说道:“朕派金尚书前往东瀛问责,足利义持竟敢封锁海域,拒我上使。还不让其他大名与我特使接触,我草他娘咧,竟不给老子留一点脸面,那就打他狗娘养的!”

    即使朱瞻基已经熟知了这个爷爷的性格,在大朝会上遇到这样的骂娘,仍然差点没忍住笑起来。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包括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是个大老粗吧,也只能算是粗通文墨。

    他自己还稍微好一点,喜欢在制定的规则内行事,这也是他后世带来的性格。

    但是朱元璋和朱棣全是老天爷最大他老二的人,喜怒由心,一点规矩也不守。

    就连颁发圣旨,有时候也跟儿戏一样。

    洪武二十八年,倭寇进犯辽东。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就直接写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白话圣旨源于元朝,那个时候为了让老百姓听懂圣旨,基本都是用白话。

    但是朱元璋这样直接用家伙这样词的圣旨,不要说在元朝时期少见,就连后世也没有,可谓是空前绝后。

    到了朱棣这里,他的圣旨也大多半文半白。比如前两年给户部的圣旨里面就这样写:“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为了修建武当山道宫,他的圣旨就是一片大白话,最后还写道:“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钦此!”

    不仅仅对国内用白话,给朝鲜的圣旨中,朱元璋和朱棣他们也经常是大白话。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给朝鲜的圣旨就直接说:“你那高丽的事,也有些不停当。不知你那里古典如何,我这中国古典里看起来,件件都是他自取的。……你后头只管来缠,我便道,既要听我的约束,比似俺中原地面,各有岁贡,因此教每年进一千马,金银布匹。却便不如约了。中国岂少这些……”

    “……我明日差人往辽阳为马价的事去也。我的言语你记著,说到者。……你回去叠叠的说与他,交至诚保守那一方之地,休要侮我,这中国有甚话说若不至诚,不爱百姓,生边衅,这等所为呵,我却难饶你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也。……有官的纱帽,百姓头巾戴起来便是,何必只管我根前说”

    整个圣旨的意思就是蒙古人已经完蛋了,你们最好放聪明点,诚心诚意归顺我,不要在贡马、驻军、通商这些事情上耍小聪明。你们要是老实,我就不打你,但如果要打你,一定是会灭了你。至于穿什么衣服,这种破事就别来烦我,自己该怎么穿就怎么穿,还用我教你吗

    朱瞻基憋住笑,板着脸,看着台阶下的百官面面相觑。显然众人已经习惯了他的经常骂娘,一个个面无表情。

    冷不防身后高处的朱棣突然大声说道:“太孙瞻基听令!”

    朱瞻基只是楞了一下,就连忙起身躬身抱拳道:“瞻基在此!”

    “月前命你筹措军务,可否完成?”

    朱瞻基应道:“自获圣命,瞻基不敢有一丝怠慢,十六万大军整装待发,只等陛下旨意。”

    朱棣大声说道:“好!着礼部,司天监选好出征日子,你便率大军出征。此战要打出我大明国威,让那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持小儿知道,我大明不可轻侮!”

    朱瞻基大声应道:“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爷孙俩三言两语,就敲定了出征事宜。这个时候,朱棣又命户部核对军粮,兵部做好后勤,內监派出监军,为大军出征做好准备。

    而那东瀛的使节如丧考妣,瘫倒在观礼台上,却也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其他各国的使节倒没有太多唇亡齿寒之感,首先东瀛一国悬孤海外,与其他国家都不接壤。

    唯一与东瀛相近的朝鲜,对倭寇更是深恶痛绝,巴不得大明跟东瀛打的你死我活。

    临近午时,朱瞻基才随着百官退出了奉天殿,今日大朝会,散会之后还会有主官们与朱棣在谨身殿召开的小朝会,他倒是不用陪朱棣共进午餐了。

    刚出大殿,就看到衣着光鲜的沐昕迎了上来,躬身道:“殿下。”

    他是长辈,算起来是朱瞻基的姑父,朱瞻基不敢拿大,回了一个礼说道:“姑父不比多礼,此地非朝堂,唤我瞻基即可。”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沐昕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常宁公主已经去世,他跟皇室之间的关系缺少了必要的纽带。虽然朱棣对他依旧宠信有加,不仅命他修建武当道宫,就连给大明其他王爷颁旨,经常也是让他作为主使。

    但是朱棣年岁已高,太子怪他没有照顾好常宁,与他关系一般,他自然要巴结一下如今越来越势大的太孙了。

    朱瞻基原本想要把他带在身边,但是朱棣却把他安排为了第二舰队监军,当易信的副手。

    沐昕虽然是大名鼎鼎的“沐王府”的后人,家学渊源。但是他自小其实是在京城长大,只是作为特使去过云南,贵州等地,没有真正上过战场。

    他这个时候找朱瞻基,也是想要跟朱瞻基示好,听听朱瞻基这个主帅的意见。

    见他态度放的比较端正,朱瞻基心里还是比较舒服的,有心指点他说:“海军舰队初建,只是经历了一次实验性战争。易信虽然资格较老,但是缺少海军新帅。他如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第二舰队内建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姑父身为监军,应该维持他的威信,哪怕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面让他难堪。只要他立下大功,自然有你一份,就是出师不利,与你干系也不大。”

    沐昕点了点头,试探说道:“身为一军主帅,昕自会听令于他,这次过去,只带耳朵,不带嘴巴。”

    朱瞻基笑道:“当然不能仅限于此,孤这次是想一绝后患,该监督的时候,姑父还是要履行自己的责任。”

    沐昕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肃立抱拳说道:“臣一定不负所托,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朱瞻基笑了笑,这种话听听就算了,还是要看他到底称不称职,以后才会决定是否重用他。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九四章 后院稳定() 
泡在温暖的水中,朱瞻基双目微闭,如同精钢铸就的身体轮廓就这样暴露在绿竹和青梅的面前。

    今年已经满了十八岁的朱瞻基身体已经完发育成熟,原本有些瘦削的身体,肌肉也逐渐隆起。

    但是他的健壮不是健身房那里面完为了体型的视觉冲击而练就的那种肌肉隆起的健壮,而是一种轮廓分明,却又线条优美,充满柔韧的结实。

    这个时候,朱瞻基浑身动也不动,只有他的胸膛以一种非常奇怪的频率,在不停地起伏。

    绿竹和青梅都不敢惊扰了朱瞻基,安静地收拾着旁边的毛巾和软垫,准备一会儿给朱瞻基按摩。

    她们不懂朱瞻基平日练的都是一些什么,有时候学着朱瞻基想要摆出那种难度极高的动作,反而会把自己弄的浑身疼痛。

    太孙妃告诉她们,太孙练的有道家吐纳术,也有瑜伽,可是她们对这些都不懂。

    她们只知道,只要本本分分地伺候好太孙殿下就好了。

    从水池里赤条条地出来,两女连忙各自拿了一条毛巾,帮朱瞻基擦干了身上的水珠,朱瞻基这才又随意地扭动起了身子,摆出了几个匪夷所思的动作。

    要是以往,因为追求身体的抗击打能力,他的瑜伽呼吸术练到高深处,却不敢将这些动作也都练到极致。

    因为瑜伽走的是轻盈,持久的路子,与搏斗的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这一世从小开始练习道家的吐纳术,一直到现在,他才算是明白了道家的吐纳术到底比瑜伽好在哪里。

    瑜伽的作用是调节和开发身体潜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作用是明显的,有用的。因为只要长期练习,人人都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但是道家吐纳术却远比瑜伽要高深的多,因为道家吐纳术,几乎是完改变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另一个层次。

    为什么道家吐纳术一定要从小时候开始练习,长大以后,练习的作用就不明显。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有从小练习,才能在身体还没有发育之前,就完改变一个人的体质和内府,让整个身体都能契合道家功夫的养生和发力。

    这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相对于瑜伽的改善和挖掘潜力来说,要高出了一个层次。

    朱瞻基这幅身体不如前世强壮,前世他能长到将近两米高,两百斤的体重,但是这一世,很难长到一米九。

    不过即便如此,他已经比绝大多数人要高的多,站在人群里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关键是他能感受到现在自己联系的层次比前世要高,可是这个身体似乎依旧还没有改善完毕,让他有一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

    虽然朱瞻基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活动自己的身体,但是他在调息的时候,就已经在身体内部让自己的每块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甚至包括内府。

    趴在了头部被挖了一个洞的软垫上,他放松了身的肌肉,让绿竹和青梅两女用力帮他按摩,缓解着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