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王难道不知,我龙凤银楼相比其他商户,售价都要低几分吗?我乃让利于民,何来与民争利?”

    他一下子有些懵逼了。“果真如此?”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龙凤银楼售价变异,金银饰货真价实,成色更好,所以三年来已经开遍了江浙一带与京师,若我售价更高,何至于让人都乐于来龙凤银楼买?”

    对于一个完全不懂经济规律的老古董来说,如此简单的事情他都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去想。“但是基儿你身为太孙,却行此商贾之事,不妥……”

    朱瞻基笑了起来,说道:“父王你是受儒家荼毒太深,行事何来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大小便利之分。”

    朱棣却觉得相当愉快,他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像现在一样,与儿孙一同像个朋友一样聊天。

    自从当了皇帝,他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也就是从这个孙儿身上,才能体会到身为人的乐趣,身为父,身为爷的乐趣。。。

    而且,现在听到孙子教训儿子,他也相当愉快,自己的这个儿子,实在有些太迂腐了。

    朱瞻基看了看守在楼梯口的王彦和金阔,说道:“金太监,你带王太监去楼下守着,顺便商量一下为皇爷爷抽调资金之事。”

    王彦看了看朱棣,见朱棣摆了一下手,连忙跟金阔下了楼。他知道,朱瞻基让他们离开,自然是有些话不愿意他们听到。

    自宋代以后,宫廷里就少了一个史记官,或者说再也没有以前那么严格。

    不会有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跟着皇帝,把他一言一行都记下来,连跟女人上床做了几分钟也记下来。

    朱棣换了一个舒适的姿势,躺在朱瞻基让人打造的摇椅里面。这个摇椅下面垫着厚厚的棉花,上面再盖一个薄被,即使在这寒冷的冬夜,也不觉得冷。

    这是朱瞻基特意让人给他打造的,这个礼物也让他相当满意。

    这个时候,他也来了一点兴趣,想知道朱瞻基把人打发走,到底是想说些什么。

    这个孙子屡有惊人之举,他已经习惯了他每次带来的惊喜。

    四周再无其他人,朱瞻基才又说道:“我纵观史书,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皇帝。”

    朱棣一下子睁开了半眯着的眼睛,而朱高炽受惊颇大,差点一下子从椅子上掉了下去。

    但是朱瞻基仿佛没有看到一样,继续说道:“从秦皇统一中华,自立始皇帝,后经一千五百余年,有数十个朝代在中华大地诞生又覆灭。为了皇帝这个宝座,这一千五百多年来,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阴谋诡计,只是为了登上权力的巅峰。皇帝自诩天子,受命于天,统管全国,予取予求,夺人生死,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权力的一面。”

    “秦皇是皇帝,万众归心,二世也是皇帝,却成为赵高,李斯的傀儡。汉武帝能驱逐匈奴,汉献帝却只能成为人质。唐太宗能被草原尊为天可汗,宋皇帝却只能向辽称弟。由此可见,皇帝的权力大小,不在于这个位置。”

    朱棣坐直了身体,炯炯有神地盯着朱瞻基问道:“那基儿认为,在于什么?”

    “下位者劳力,中位者劳智,上位者劳人。孙儿认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全面,因为这里面还缺少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为表,对资源的控制,一为里,对信息的控制。”

    “何为资源?”

    “金,银,粮食,布匹,军械,技术,包括人,都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皇帝能够控制这些,才能让所有人遵从命令,做任何事都如臂使指。”

    “何为信息?”

    “信乃通信,息为消息。掌握了全国的消息与渠道,不为人蒙蔽,不为人左右。才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让所有人为己所用。”

    朱棣激动地全身发抖,一把掀开腿上的薄被,站起身来,在房子里来回踱步。“如饮醍醐啊如饮醍醐!想我朱棣身登大宝十二载,到如今方知什么是皇帝!”

    他激动地坐不下来,朱高炽却是有些坐立不安,因为他发觉,自己的儿子说的话,自己竟然听不懂。

    他醉心儒学三十载,这些道理都不明白,而自己的儿子学了不到十年儒就不再学儒,却把什么问题都看的清清楚楚,他真有一种年龄都活在了猪身上的感觉。

    与此同时,他还感到了发自内心的恐惧,因为他怎么看,自己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上位者劳人,可是除了身边的人,他连谁都劳不了,连那些人心里想什么,他都不知道。

    对资源的控制,他的太子俸禄连日常应酬都不够,他能控制的资源简直少的可怜。

    对信息的控制,他至今仍然浑浑噩噩,没有了詹世府的一帮儒家幕僚,他根本不知道外界有什么事发生。

    事到临头,也还要靠其他人来帮他解决。

    父皇是秦皇,他就只是个秦二世啊!

    他真的能当好皇帝吗?他没有半点信心啊!

    朱棣终于站住了脚步,看着地球仪沉声说道:“基儿实乃我的朱家之福,大明之福。你想要远征海外,朕准了,但是朕有一个要求。”

    朱瞻基单膝跪地,抱拳应道:“孙瞻基领命。”

    “你不可涉于险地,好好保护好自己。”

    “是,孙儿还要看到我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怎可轻易涉险!”

    “何为日不落帝国?”

    “凡我大明国土,太阳永不降落。”

    朱棣明白了过来,举起双臂哈哈笑了起来。“天佑我大明!”

    古人就是有这点毛病,特别是朱棣,动不动就哈哈大笑,好像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他的豪迈似的。

    开心过后,他才记得朱瞻基还跪在地上,亲自过来将他搀扶了起来。“大明可无棣,不可无瞻基。此次北征,我愿还想在战场上锻炼锻炼你,但是现在想来,此举不妥。”

    朱瞻基有些急了,连忙说道:“孙儿武艺超群,为此次北征已经奋斗了数年,希望能在战场上为皇爷爷效劳。”

    “朱家的儿孙,哪能不经历战场!此次北征,你可随行,但不可离中军半步!”

    “瞻基遵命!”

    让朱瞻基坐下,他才又问道:“出征海外拓土,基儿可有方略?”

    “容孙儿细细考虑,郑大使月前方出海,回返起码是后年了,孙儿还有足够时间筹备。”

    他点了点头,又看了看站立不安的朱高炽说道:“吾孙胜我,吾儿弱我。太子年过而立,也该清醒过来了。”

    朱高炽一听,立即跪在地上说道:“孩儿一定明辨是非,奋发图强。”

    他一跪,朱瞻基也不得不跟着双膝跪地,陪着他跪。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不图你奋发图强,只望你安于本分。有儿如此,你比我省心啊!”

第二十七章 计划书() 
永乐十二年的新年,比往年都要冷清一些。从十二月决定了年初北征,整个大明朝都在为这次的北征做准备。

    从年前开始,各地抽调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向北平出发,如今基本上已经安置了下来。

    朱棣是最重视后勤的将领,各地征讨的粮草,哪怕是过年,也没有间断向北平转运。

    这次出征,各地抽调步军四十万,骑兵十万,军马近三十万匹。

    京师以及中都大营还有二十万军队,将于明春二月,向北平进发。

    有了朱瞻基拿出来的这将近四百万两白银,不要说打这一场战争,再来一场也足够了。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相比现代人,明朝人的幸福感恐怕还会更高。

    首先,明朝的物价低。此时还是明初,银贵钱贱,一两银子能换足足一千钱。而一个馒头,包括包子,只要两文钱,这种馒头和包子都是超大号的,可不是后世那种小包子。

    一斤肉一般不超过二十文钱,这十年来,只有一年传猪瘟,猪肉才涨价到过二十五文一斤。

    京师的房价比较贵,一般要五十两银子,才能买一座带院子的三间房附带一个厨房。大约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

    但是,哪怕是一个普通人,每天的最低收入也在一钱银子以上。

    也就是说,京师的最低居民收入,是一个月三两银子,不到两年就能买一个带院子的房子。

    而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呢,一般跟壮年男仆人一个价,只要十两银子,等于普通人干三个多月,就能买一个丫鬟或者佣人。

    历史上著名的美人潘金莲,因为识字,才卖三十两银子。

    这还是普通人,像苏州,湖州一带的丝绸工人,年收入比县令还要高,一年能挣七十两银子左右,他们的收入,一年就能盖一套豪宅,娶老婆,买丫鬟。

    物价低,收入高,所以这个时代虽然各方面的享受不怎么样,但是人们的幸福感足足的。

    当然,在农村还是有许多穷人,因为这个时代的农民税负高的惊人。还有一些佃户,或者是逃荒逃难的人,也称得上是贫无立锥之地。

    但是,这个时代政府有救济院,针对贫民救济,有济养院,针对孤儿救济,还有养老院,针对孤寡老人救济。

    看到这些为民措施,朱瞻基一开始都不敢相信,在六百年前的时代,在被抨击的一无是处的朝代,竟然有如此完善的社会福利。

    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救济政策还有许多,朱元璋就是穷人家出身,他对穷人的照顾算得上无微不至。

    总之这个时代的大明朝,基本上国家能照顾到每一个穷人,不让你活不下去。

    将近四百万两白银,加上他开始拿出来的一百万,相当于大明朝一年税收的四分之一了。

    当然,不是全部税收的四分之一,因为这个时代,大部分税收收上来的都是实物。

    比如农民交粮食,城市居民才按人头交钱,工匠甚至能交做出来的工具,丝绸商可以以丝绸交税。

    这个时代当兵,发的俸禄,大部分也是一些粮食和布匹,银钱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朱棣现在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了。战争的准备本来就已经差不多了,朱瞻基的这些钱,哪怕是以后战争打完了,大肆封赏,也用不到其中的一半。。。

    皇宫里的年味更淡,怕起火灾,皇宫除了朱瞻基他们这些皇子皇孙能在空旷地方放鞭炮,太监宫女们放鞭炮是要被砍头的。

    就连祭祀,他们也只能在指定的地方祭祀,绝对不允许在自己房间里祭拜先人,总之除了厨房,所有地方的明火都要被严格监控。

    朱瞻基不是小孩子了,对过年也没有太多的热情,跟朱棣,朱高炽那天晚上长谈之后,他就开始来写计划书了。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内部不需要操太多心,但是既然朱棣把这件事情交给了他,那他当然是把目标首先对准了倭寇。

    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诸侯混战时期。

    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海盗、走私商人,携带武器,成百上千地到大明沿海各地进行抢劫,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做。

    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无不常受其害。

    洪武二十年十月,倭寇竟侵犯辽东,进犯金州;洪武二十六年,倭寇第二次进犯金州;二十七年第三次;二十八年第四次。

    洪武三十年,倭寇的第五次大规模进犯竟然导致了辽东沿海海运竟因此被隔绝。

    后来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忙着撤藩,内战又起。

    一直到了郑和下西洋,明朝海军强势,加上东瀛国内现在比较稳定,倭寇才逐渐消失。

    但是朱瞻基知道,他们暂时只是蛰伏了起来,有明一代,倭寇几乎都没有彻底断绝过。

    明朝大军想要纵横四海,当然是首先要把家门口清理干净。

    跟对付元人一样,朱瞻基从来都不是被动挨打的人,想要治理好倭寇,当然是直接掘了他们的根基。

    何况,现在还有一个世界级的银矿等着他去挖掘呢。

    前世去日本开会的时候,他还曾经去石见银山博物馆去参观过,所以知道这个位置。

    至于另一个生野银矿,虽然知道大名,却不知道具体位置,朱瞻基暂时也就不去考虑了。

    石见银山距离海边十公里多一点,想要占据那里,不过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想让全东瀛的人都联合起来跟大明作对,还是要讲究一点策略的。

    除了东瀛,朱瞻基最想发展的还是越南的鸿基煤矿以及石碌铁矿。

    相比金银来说,钢铁才是大明最需要发展的。

    从越南的下龙湾到石碌,两个地方相距虽然有近三百公里,但是却是海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