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的势力虽然不小,占据了包括巴拉望群岛和婆罗洲的东部地区,但是势力分散,几个子女之间也是各不相服。

    更主要的是,他的势力受到了渤泥国以及满者伯夷国的威胁,而朱瞻基并没有帮他的想法。

    朱瞻基巴不得这些南洋小国之间一直打下去,他们打的越厉害,大明作为仲裁国在这里面可以获得的利益才更大。

    至于东王的势力则主要是在棉兰老岛的西部,也就是后世的三宝颜半岛以及巴西兰岛。

    由于当初有另外两王的支持,他面对吉马刺朗国也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势力拓展到了棉兰老岛整个西部地区,当地的土人部落对他的统治都比较支持。

    相反,吉马刺朗的那些部落,相互之间的斗争更加惨烈,要不是没有绝对把握,东王早就统一了棉兰老岛。

    朱瞻基到来的时候,三王就已经准备一起北上大明,去拜见如今的大明皇帝,想要把苏禄国并入大明,以期得到大明的支持。

    郑和舰队的数次来访,已经让他们知道,大明手指缝里漏一点,他们就吃不完了。

    别的不说,只要大明能给他们几艘大船,他们就能征服周边的大部分部落。

    不要说四千石的战舰,他们连四百石的海船都造不出来,现在用来贸易的最大海船,都还是从许柴佬手里买的四百石货船。

    而这种四百石的海船,也是许柴佬能生产出来的最大海船。

    因为南洋各岛并没有适宜造船的木头,这些木头都还要从大明,从交趾购买。

    这种差距,绝不是简单的船的大小差距,而是整个生产技术的天与地的差距。

    朱瞻基先是给他们许下了无数天花乱坠的承诺,其实没有一点实质上的承诺,最后劝阻下了他们今年就去大明拜见朱棣的想法。

    朱瞻基让他们等上一两年,等他回返的时候,会带着他们一起前往大明。

    之所以不想让他们现在就去,他就是想趁这两年的时间,让督马含掌控住现在属于东王的势力。

    从抵达吕宋府后这段时间跟督马含的接触,朱瞻基对督马含这个心向大明的王子,还是比较满意的。

    督马含今年三十四岁,只比他的父亲小十八岁,在如今的东王势力范围内,他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推崇。

    他身体强壮,作战勇猛,而且足智多谋。在朱瞻基接触的所有土人里面,他的汉话说的最好,对大明的历史也了解最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领导型人才。

    特别是,这个人有野心,又很通政务,更懂识趣。朱瞻基虽然跟他打交道不多,但是也能看出来他是个人才。

    而通过其他渠道对他的了解,朱瞻基确定了这是一个值得扶持的对象。

    只要有了朱瞻基的扶持,两年的时间,让他打下整个棉兰老岛都很有可能。

    当然,朱瞻基不会给他提供火枪,他毕竟不是大明人,还要长久观察一段时间。

    但是像大明淘汰下来的钢刀,铁矛这些武器,在南洋群岛,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武器了。

    他们这里,除了领导级别的才能配阿拉伯弯刀,大明的铁刀,士兵们基本都是青铜和黄铜的武器。

    虽然青铜和黄铜更加贵重,但是作为杀人的武器来说,就不够看了。

    但是这些南洋小国也没有办法,他们有无数的金矿铜矿,锡矿,但是就是没有大铁矿和煤矿。

    即便是有铁矿和煤矿,他们的钢铁冶炼技术也远不足融化钢铁,只能通过进口来得到铁器。

    不管是刀剑,还是长矛,甚至包括切菜的菜刀,匕首,镰刀,他们都需要进口。

    朱瞻基当然知道在苏门答腊岛,在婆罗洲就有铁矿和煤矿,但是他不会告诉这些人的。

    确定下来了要扶持的人选,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派人出面拉拢。

    这件事最合适的人选是黄渊,但是面对自己人黄渊出面合适。面对他“国”的一个王子,黄渊的职位还是有点低了。

    要是这个督马含不知道黄渊的前途远大,看到大明派一个小官员跟他谈,还以为朱瞻基看不起他呢。

    内侍这边,不管是王景弘还是金阔级别都足够了。但是他们是内侍,又不像郑和一样得到皇帝授权,有通使之权,让他们这些内侍出面,只会让文臣们抓住把柄,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文官首领,礼部右尚书金纯这个老家伙朱瞻基一直摸不透底,他对朱瞻基的任何命令都执行的很好,从来不拖后腿,但是总喜欢问的一清二楚,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像在吕宋岛设立吕宋府,封许柴佬为吕宋府知府,然后委任官员辅佐许柴佬将官府的管理框架支起来。没有他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几天之内就把一切工作都安排好。

    而许柴佬得到老家伙的帮助,把自己手头上的人力物力都告诉了他,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他就把许柴佬手底下的几千人,按照不同的能力,分派了各项工作。

    然后又从随行的文人里面,挑选了二十多人,将府衙的职能担当起来,有经过三天的观察,调整,就把一切都弄得理理顺顺。

    这随便换一个人,都不可能有他做的好,包括朱瞻基自己都不行。

    许柴佬这件事好歹一开始就有定论,朱瞻基说服了朱棣,朱棣也不在乎在海外封一个实权知府。

    朱棣同意了,吏部这里肯定就没有障碍。官袍是现成的,官印刻一个就好了。

    金纯对这种既定事实的事情当然不会反对,所以用心做事。

    但是笼络督马含这件事是朱瞻基的个人行为,想要金纯帮忙,就必须要把一切前因后果都告诉他。而朱瞻基并不想在他面前留下一个工于心计的印象,而且扶持一家,挑起战争,金纯这个老顽固也不一定会同意。

    考虑了一番,朱瞻基决定让解缙来办这件事。

    解缙现在虽然官职不显,但是要说大明朝在境外比较有名的名人里面,他最少要排在前十。

    他是大明朝有名的大才子,许多外国的百姓,不知道吏部尚书是谁,但是绝对听过解缙的大名。

    而且他也是朱瞻基一直都“尊敬”的老师,以后朱瞻基当了皇帝,他可就是帝师。

    只要知道他大名的人都知道,他现在官职不显,是朱棣故意压制,留到以后辅佐朱瞻基的。

    等朱瞻基登基,即使不可能直接担任太师,一部尚书也是跑不了的。

    当朱瞻基把这件事跟解缙一说,解缙二话不说,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他这个人性格虽然有缺陷,但是能力还是有的。属于情商比较低,智商却非常高的那个类型。

    勾心斗角他不行,安排一件事给他做,他肯定不会坏了事

    何况,他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侄儿,一个做事靠谱的儿子帮他。

    朱瞻基不相信,以他的名望出马,这件事他还能做不好。

    来到霍洛岛两天,朱瞻基一直在忙于应酬。虽然苏禄国的所谓王爷,官员,不过是跟部落首领,部落长老一样的职位,但是他们毕竟控制着几百个小岛,将近两百万百姓的大型势力。

    想要控制整个南洋的各大势力,每一家都不能疏忽,因为在任何一地的相关决策,都会有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地区。

    朱瞻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他虽然依旧摆着大明皇孙的架子,但是在态度上,却主要以亲和为主。

    至于架子,那都是内侍,礼部的官员们,自然而然地架起来的。

    这些南洋的土人也就认这一点,真要没有一点架子,那是丢了大明的脸面。

    就比如,几十个御厨用精湛的手艺,做出了十几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根本不用显摆,这些美味佳肴就让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人们觉得白活了。那精美的瓷器,讲究的礼仪,都让这些土包子自惭形秽。

    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感觉到了差距。

    舰队的到来,贸易也随之展开。

    苏禄国什么都缺,他们以制盐、酿酒、织布、捕鱼、采珠及商埠税收为其经济来源,大明的瓷器,铁器,茶叶,丝绸,都是他们求之不得的货物。

    他们能够拿来交换的主要是金子和铜锭,还有鱼干。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在大明难得一见的巨大珍珠和玳瑁。

    玳瑁在苏禄国也是难得一见,但是珍珠就多了。三王就向朱瞻基进献了一颗重达七两的巨大珍珠,更难得的是,其圆无比。在这个时代,可谓是无价之宝。

    当朱瞻基忙着应酬,贸易团队忙着交易的时候,解缙也开始了行动。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出面,因为他在苏禄国,因为名声太响,同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所以他把这件事交给了侄儿解祯期出面联络。

    解祯期父亲是解缙的哥哥解纶,母亲是欧阳修的后人欧阳婉。其父一代,父亲,叔叔,姑父,一门三进士,到了他,其书疏隽自喜,不失门风。

    其文采风流不输长辈,自然也是解家最器重的后代。

    他原本是看不上官场的蝇营狗苟,自有一股傲气,一心想要走清流。但是朱瞻基不重文采,甚至直接当他的面说文章做的再漂亮,也不过是云中月,雾中花,不堪其用。

    在朱瞻基拿出了几何,拿出了标点符号,甚至直接说出不懂统计,不懂计算,不可为官的话之后,他也放下了架子,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些学问来。

    他本就聪明,这一研究,就发现了算学其中自有规律,甚至开始为之着迷。

    如今在应天府,他可以算是推广算学最积极的年轻一代。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解祯期很清楚想要得到朱瞻基的重用,就必须按照他的那一套来行事。要不然,自己以后最多也就是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个国子监的教授。

    他明白,想要得到朱瞻基的重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务实。

    所以,他现在也能放得下身段,了解民间疾苦,学习为官实学。南北方土地亩产,各地水利,干旱,风俗,人情,特产,这些是他最关注的,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清高地卖弄文采。

    因为有解缙的帮助,他能看到许多对其他人来说难以查阅的资料,这也让他比大多数人都更能全面了解大明的情况。

    这次太孙下西洋,他本来要准备明年的春闱,但是他主动放弃了这次的春闱,想要跟随舰队到海外来见见世面,知道大明以外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南洋的异国风情没有让他失望,这秀美的海岛,壮观的大海,都让他的眼界和心胸比以往宽阔了许多。

    看到这些蛮夷的生活艰辛,他也真正体会到了身为一个大明人,是多么的幸福。

    督马含这个所谓异国的王子,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稍微富足一点的乡巴佬。

    不过他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在督马含的面前,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从容不迫形象。

    而在督马含的眼里,大明的太孙充满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强大气势,这种气势让他心生畏惧。

    而解祯期这样的儒生,则代表了大明的文化,这种先进文明带来的崇拜,更是让他自惭形秽。

    在解祯期的有意攀交之下,只是一会儿时间,他就将自己腰间的金刀,当做友谊的见证,送给了解祯期。

    他们两个年龄相近的人的交往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怀疑,在其他人看来,他们的友谊似乎也能代表大明与苏禄国的友谊。

    在这样的氛围下,解祯期邀请督马含到他所在的船上做客,也就没有任何人怀疑。

    而督马含这个时候,也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解缙,知道了太孙想要扶持他,成为南洋霸主的计划。

    针对他来说,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根本没有想过拒绝,如此好的机会,他要是错过,那他不是傻了?所以就直接答应了下来。

    在霍洛岛待了几日,朱瞻基终于安宁了下来,没有了那么多的应酬。

    不过这个时候,商队还在跟苏禄国贸易,椰子也还在收购。还有一支船队,向东方行驶,前往吉马刺朗国贸易。

    朱瞻基就假装无聊,想要寻一处秀美的海岛,去游玩一番。

    然后,督马含立即推荐了位于三宝颜外海不到五里地的一座小岛。因为这个岛上除了密集的椰林,然后还有粉红色的细腻海滩,哪怕是当地人,也认为这个海岛的景色无与伦比。

    被督马含抢了先,西王和侗王也就不好拆台,他们也不能昧着良心说那里不美,而侗王就是想要竞争,他的老巢离这里也有些远了。

    所以只是准备了一天,大批的舰队就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