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除了有几个因为国主太老,或者太小的国家只是派了代表,其他城邦国都是国主亲自过来。

    当然,来的主要是南部的城邦国,北部地区因为受到了德里苏丹国的影响,并没有派人过来。

    反倒是德里苏丹国,派了一个很大的代表团前来欢迎。

    朱瞻基对这里的情况比谁都要了解,很清楚现在的德里苏丹国就是帖木儿国的傀儡,他们这是在故意给大明下眼药。

    朱瞻基也曾征询了属下们的意见,要不要惩罚他们一番,但是后来被劝说打消了这个主意。

    首先,哪怕是从孟买登陆,距离德里的距离也有两千两百里,按照现在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五十里算,这一趟光是来回就要走八十天,更别说还要打仗了。

    其次,朱瞻基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干完了,朱棣现在一门心思想要讨伐帖木儿国,这是他想自己干的,要名垂青史的事业。

    朱瞻基插手进来,打败了还好说,朱棣会兴致冲冲来替他报仇。要是打了胜仗,朱棣还会恼火他。

    你一个当孙子的,不老老实实,光跟自己的爷爷抢功劳,还想不想混了。

    所以朱瞻基决定好了,这次他要做的就是了解西亚的各处地形,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抢功劳。

    只要对方不惹他,他也就安分一点。

    这次出门,他的主要重心是在欧洲,要把欧洲那帮土包子,胆气打寒,并且不能让他们发展航海业。

    旗舰终于稳稳当当地停靠在了海湾内南岛新修的一个码头处,站在船头居高临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距离码头不远,就是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

    由于朱瞻基格外重视绿化,这座宫殿虽然主要是砖木结构,但是依旧保留了大量的树木。

    在印度人看来,只是为了欢迎一个王子的到来,就修建一处宫殿实在太奢侈了。

    朱瞻基无心解释这是为过两年朱棣的西征做准备,这样让他们误会,更能显示大明的辉煌。

    九声礼炮声毕,旗舰也停靠稳当,以王景弘为首,率领着印度南部的各大藩王跪拜三次。

    朱瞻基显示排场的那架龙辇在先前抵达的船上,这个时候已经摆在了码头边,八匹骏马在马夫的安慰下,等待着启程。

    天子龙袍是五爪金龙,朱瞻基身穿的龙袍虽然看起来跟天子的一样,但是只有四爪。

    还有一处区别就是冕。天子冠冕有十二旒,而朱瞻基戴的是九旒冕。

    随着朱瞻基的下船,船上的皇室龙旗也被降下,九十九人的仪仗队也都肃立下方的红毯两侧,等待着朱瞻基的到来。

    现在的红毯当然不是地毯,而只是红绸,丝绸虽然贵,但是对大明来说不算什么。

    但是那种密织的毛毯,对大明来说才是奢侈品。

    这个红毯可不是谁都能走的,除了朱瞻基和宗室子弟,也就他的妃子才能走。就连郑和,迎接他的薛禄这样的副帅,也不能走。

    这样的排场震住了来迎接他的几乎所有人,那些印度的藩王们,望着朱瞻基的表情满是羡慕和崇拜。

    丝绸贵比黄金,现在却只为铺地。

    还有这气势恢宏的仪仗队,遮天蔽日的舰队,无一不能说明大明的富强。

    他们之中的许多王爷,出门也只能依靠小马车,甚至有一些穷的,一个滑竿就解决问题。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出行竟然需要一百个人伺候,连吐口痰,都有人专门端着痰盂等在一边。

    走出了红毯,尽头就是朱瞻基的龙辇。新修的水泥路宽阔,平整,所有人侯立两边,夹道欢迎。

    羽林卫的士兵们早已经下船,排在了道路两边,防止有人冲撞了龙驾。

    他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个个身材高大面无表情,一个手握火枪,一个手扶横刀刀柄,交叉排开,隔开了朱瞻基当地土人的距离。

    还别说,这样的架势很是吓唬人,那些土人看到这些士兵,一个个腿都软了。

    朱瞻基坐上了龙辇,在三千羽林卫的前后左右的护卫下,龙辇缓缓而行。

    他的龙辇经过之后,等候在两边的土人们才能依次排队跟在后面,向着新修的宫殿驶去。

    现在没有后世的欢迎仪式,因为语言不通,也不会宣读圣旨什么的。

    等到了行宫,才是朱瞻基依次接见他们的时候。

    朱瞻基心里也在考虑,虽然这种仪式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似乎还缺少了一些音乐。

    以后的欢迎仪式上,搞一些鼓乐出来,更能增添一些气势。

    朱瞻基的身边站着刘万,这次修建行宫,他也出了不少力气。半年没有见到朱瞻基,这个时候跟朱瞻基介绍着这个行宫的建设情况。

    行宫距离码头并不远,占地面积大约五万平米,外有一圈护城河,护城河内侧没有城墙,只是用砖和水泥修葺了一圈一米五左右高度的围墙。

    这个高度,也是目前大明士兵们站立瞄准的高度。

    行宫四角各有一处瓮城,加上前后门的瓮城,一共六处。每处瓮城可以容纳五百士兵生活,他们同时也负责整个行宫的外围安全。

    对于一处新修的行宫,能够有围墙,有瓮城区,里侧还分了前后宫,这已经很让朱瞻基满意了。

    他随口夸了刘万几句,这个家伙就满足地笑了起来。

    朱瞻基进入行宫之后,没有去后宫换衣服,洗漱,就直接来到了大殿。

    内侍与礼部,锦衣卫安排好妥当,就开始召见各位藩王。

    因为人数太多,接见之后又会安排充满大明风味的宴会,所以这次接见并不是一个一个来,而是一起进入了议事大殿。

    如果是国主与王子一同前来,就两人觐见,但是如果是国主没有到,就只见王子或者正使。

    即便如此,当两百三十一个城邦国的代表依次见完,每个人简单地通过通事说几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每个人都饥肠辘辘,就直接安排在了侧院的演武场平地上吃饭。

    为了这次的宴会,王景弘就已经准备了两个月。从吃饭用的八仙桌,太师椅,到每个人应该安排的位置。

    从每一道菜的定菜,到原材料的准备,都花费了他大量的心思。

    来宾近六百人,大明这边有资格上桌的还不止这个数字,然后每一桌还要安排一个级别高的将领或者是宗室,一个翻译的通事,院子里面一共摆下了一百五十桌。

    如此大规模的宴席,品种繁多的菜式,无一不让这些城邦国的小藩王们如同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他们根本没有用筷子的习惯,也不会用,为了迁就他们,今日的菜式大多也是可以手抓式的。

    这方便了他们,却也让大部分的大明陪客都没有吃好。

    他们大便不用纸,直接左手擦了再洗,虽然不是一个手,但是也让人恶心啊!

    吃过了饭,各位藩王也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自己的行宫,等待着朱瞻基的单独接见。

    柯枝这个海湾内侧这个长十里,宽五里的岛已经被柯枝国以五百个金币卖给了大明。

    岛的北侧是码头区和大明的行宫,但是南侧却被大明无偿提供给了印度其他地方的藩王,让他们可以建设行宫,或者是领事馆。

    几乎所有的藩王都在分的几亩地上建设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他们不会在这里住,以后也会跟大明贸易啊。

    所以一些穷的藩王,干脆就建了一座大仓库。

    “殿下,这是你要接见各位藩王的顺序。每日四个时辰,每个国家接见时间一刻钟,需要八日才能全部见完。”

    身为一个领袖,有些事情也是必须要做的,就好比这种接见,就是不能推脱的。

    朱瞻基也知道这是必须要经历的程序,接过了清单问道:“这个顺序是按照什么次序排列的?”

    “第一个是柯枝国国主,然后是这里势力最大的德里苏丹国的代表,后面的顺序,则是按照国名翻译汉字后,在千字文的顺序排列。”

    王景弘没有说出来的是,为了这个接见顺序,各国主都吵的不可开交,他也是斡旋了很久,才说服各国按照大明的规则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这个安排不错,虽然这是西域,但是既然认我大明为宗主国,就该按照我们的规则来。”

    王景弘苦笑道:“话是这样说,但是现在西域,肯认我大明为宗主国不过二十余国,还大部分是靠海的国家。那些不靠海的,几乎都是第一次与我大明接触,想让他们听话,也不是容易的事。”

    朱瞻基也能理解,我天高皇帝远,跟你关系又不大,没有生存威胁,何必给自己找个爹。

    那些靠海的国家,更多是想在大明这里占便宜。就像锡兰山国的国主亚烈苦奈儿,见大明跟印度各国贸易大赚特赚,就眼红了想要抢钱,抢船。

    只是他高估了自己人的力量,低估了大明士兵的武力。

    五万士兵被郑和组织起来的不到一万海军士兵痛快击败。

    郑和只是率领了两千士兵,就能直接攻打进他们的国都,生擒了亚烈苦奈儿。

    “这德里苏丹国一边不让其他国家来,一边却自己又派人来,知道他们是何想法么?”

    王景弘显然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说道:“殿下明鉴,这德里苏丹国前年才变成了赛义德王朝,他们的国主因为初登基,还需要帖木儿国的支持……”

    “赛义德王朝是什么意思?一个苏丹国还搞这么多名堂?”

    王景弘说道:“这德里苏丹国从建国至今两百年,已经经历了四个王朝。他们与蒙元人的继承模式差不多,前面国主死了,按照势力大小来继承王位,这四个王朝虽然都是德里苏丹国,但是却没有血缘关系。”

    朱瞻基明白了过来,这是个新抢到王位的国主,势力肯定不是很大。需要一边讨好帖木儿国,一边按照吩咐欺负周边小国,挑拨离间。

    他想了想问道:“你已来此数月,有何见解?需不需要我大明教训一番?”

第三十九章 德里苏丹国() 
自下西洋开始,王景弘已经基本清楚了自己这个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战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虽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从不轻易动怒,凡事喜欢讲道理。但是在对待敌人的冷酷方面,比那位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时候,这位殿下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他思维缜密,行事老辣,精于借势,而且非常擅于布局。

    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计划,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来指指点点。

    不要说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是一个成年人也比不上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经四十岁,但是在许多方面,都还比不上这位太孙。

    他虽然常年在外,不参与皇宫的事务,但是也很清楚,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内侍,都已经下注在了这位殿下身上。

    不要说皇宫那些人,就连他跟郑和,现在不也是投靠了这位殿下嘛!

    在这位殿下抵达之前,他就从先期抵达的内侍那里,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德里苏丹国动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绝不会符合这位殿下的利益。

    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太子,而他现在做的越多,以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越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仗即使打赢了,他也落不到好,只会让陛下和太子更难做。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口径,王景弘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此去西洲四万里,你已答应了陛下,最短两年,最长三年就要回京。如果现在兴起战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内绝对结束不了,那么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我大明如今士气正旺,火枪犀利,只需一万士兵就能打败他们。”

    王景弘并没有否认,他很清楚这块大陆上军队的战斗力。这里因为森严的等级划分,士兵根本不想给贵族们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长矛,战事稍有不利,就四分五散。

    虽然现在他们也有一些火药,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手掷弹,也形成不了威胁。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