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合适的道路应该是从云南到缅甸,经密支那抵达阿萨姆。

    印度东部区域是除了中国以外,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地区,这个地区是一定要控制在大明手里的。

    因为只要控制住了这里,全世界就没有其他地区适合种茶叶了,而茶叶就成为了大明的特产,完全垄断。

    只有完全垄断的商品,才能暴利。

    而密支那地区虽然偏僻,道路险阻,但是那里是世界唯一的翡翠产区。控制住了那里,以后也等于控制住了华人最喜欢的奢侈品之一。

    最大的好处是,大明打通了这条通道,就等于是有了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

    但是最少在朱棣征讨帖木儿国之前,朱瞻基不会暴露这个计划。真要修这条路,需要耗费的精力不会小,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现在的大明承受不起的。

    三月中,就在朱瞻基准备出发的时候,两艘来自南洋的战舰追了过来。

    他们不是来自大明的传令船,而是张辅派过来的人,船上装满了两船草药,还有一个已经满七十四岁的老人中和子。

    得知中和子前来,朱瞻基都吃了大惊,得知他带来了各种防治瘴气的草药,更是大喜,随即亲自到码头迎接了中和子一行。

    一见朱瞻基,他就长揖笑道:“老道惭愧,耗费一整年,才算勉强不负殿下所托。”

    朱瞻基笑道:“得知道长终于研制出治疗瘴气的特效药,孤不胜惊喜,道长这是造福万民之举。”

    中和子固然是世外高人,但是这个时候也忍不住有些自得,笑道:“不敢当,老道也只是尽些本分。”

    他自去年二月抵达交趾后,在交趾一带现场研究各种瘴气。有了显微镜的帮助,他能观测到不同瘴气里面的病菌组成。

    虽然不通原理,但是东方古代的研究学者们绝不缺少试验精神。

    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具体的药理,都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才汇聚起来,然后经过历史的淘汰,留存下来的。

    各种药理从何而来?每种植物的特性是如何形成?不都是通过一代代的中医们,通过各种试验证实下来的。

    现在知道了不同的病菌,就通过不同的药物,不同的药方配比来针对它们,这样的药效就比以前的防治瘴气的药物要有效的多。

    到了秋冬的时候,他委托张辅从各地购买了无数的药材,进行研究。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下来了七种常见瘴气的特效药,现在带上药材追了上来。

    朱瞻基之所以不敢去勃固,也不敢去榜葛刺等地,主要原因就是怕当地的瘴气。

    如果早有这些药方,他绝对不怕去那些地方。

    不过现在也不晚,回程的时候,他就能把勃固,也就是后世的缅甸给收服了。

    他来柯枝,说是给朱瞻基送药方和药材,但是更主要是自己想要去西洋看看。

    朱瞻基虽然怕他年纪大,身体受不了,但是见他坚持,也不忍赶他回去了。

    朱瞻基将中和子留在了自己的旗舰上,让他在船首的二层,与黄渊作伴。

    整个舰队,只有少数船上有小厨房,还有御厨专门做菜,而此后朱瞻基的人也是最多的,所以在这里吃的最好。

    他不需要女人伺候,但是朱瞻基依旧派了四个宫女,专门伺候他们师徒二人。

    他们的到来,刘承徽是最开心的,每日晨提夕命,伺候在旁。

    朱瞻基的嫔妃之中,刘承徽的作用是最大的,她精通医术,每次后宫妃子有个感冒发烧,上火,不需要太医,她就能直接开药。

    而且,她还负责整个后宫的管理,帮朱瞻基管理的井井有条。

    因为朱瞻基的重视,刘承徽的尊重,后宫的几个妃子对这个老人也是尊崇有加。

    虽然中和子已经七十四岁了,但是身体依旧很好,他对西洋各处的异国景致很有兴趣。每次跟朱瞻基谈到这次几万里的旅程,他都以不负此生来回答朱瞻基,坚持不肯回去。

    借着东南来的季风,船队只用了七日,就行驶了超过三千里路,抵达了忽鲁谟斯,也就是后世的波斯湾入海口,霍尔木兹海峡的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国家的名字而来。

    忽鲁谟斯是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最远处,是大明的最后一个贸易点,也是最大的一处贸易点。

    这个国家在后世早就没有了,变成了伊朗的一部分,这个时代,他们也是帖木儿国和大明的双重属国。

    帖木儿国虽然忌讳大明,但是他们同样需要一个贸易渠道跟大明做生意,得到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

    可是这次还没有进入海湾,前军回传,帖木儿国的舰队封锁了海湾,严禁大明舰队进入。

    朱瞻基本来陪着中和子在甲板上吹着海风,讨论他身上出现的状况对身体有无妨碍,听到传来的消息,登时精神大振。

    “升战旗,先打了再说!”他向中和子抱拳说道:“既有战事发生,孤先去去,回头再与道长畅谈。”

    “殿下身体已经修炼有成,无需担忧。殿下请便,老道静候佳音。”

    朱瞻基转身就走,问道:“为何不让我军舰队进入?”

    报信的传令指挥还没说话,就听见內监们的禀报声:“滇国公郑和请见……”

    “阳武侯薛禄请见……”

    “定海候朱真请见……”

    “……”

    “……”

    一声接一声的禀报,都是得到消息的高级将领们前来拜见朱瞻基了。

    “宣……”

    来到了三层的指挥舱,朱瞻基反而不急着问话了,一直等到所有人到齐,他才开口问道:“以往我大明舰队来贸易,帖木儿国都没有干涉,为何这次阻拦我等?”

    “对方送来国书一封,请殿下裁决。”

    “念!”

    这一封国书洋洋洒洒数千言,主要意思就是以前的舰队不过两百多艘船,两万多人,但是这次八万多人,九百条船,忽鲁谟斯没有接待能力。所以希望大明舰队只派商船进入海湾贸易,他们不会做阻拦。

    李亮念完,朱瞻基冷笑了一下,开口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郑和说道:“我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是帖木儿国不可或缺之物。他们每次采购我大明的货物,除了自用,还有不少都是跟奥斯曼国进行贸易,赚取大额利润,所以他们不会放过这个财路。”

    朱瞻基又说:“我知道他们会跟我们贸易,我只是问,我大明该如何应对?”

    郑和知道这是朱瞻基逼他表态,以前他每次还给朱瞻基提一些意见或者是建议,但是后来每次都跟朱瞻基的本意不符,所以这种建议提多了会怕朱瞻基反感。

    但是身为副官,他不能不表态,随即说道:“他们帖木儿国既然知道这次我大明来了近九万人,八百多艘船,当然也会知道殿下一同前来了。他们既然故作不知,显然是轻视殿下。我大明不受他们的安排,当以殿下意见为重。”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既然对方敢拦,那就先打了再说。我大明四海畅行无阻,谁敢拦,就要有被击沉的准备。朱真……”

    “末将在!”

    “令前军升起出战旗,我要所有人将前面不属于我大明的战舰全部击沉!”

    “是!”

    郑和松了口气,这次说的话总算不会违逆殿下的心意了。

    薛禄有些激动地说道:“殿下,我幼军当可为殿下攻打下忽鲁谟斯,将他们的金库抢来献给殿下!”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帖木儿国与忽鲁谟斯不可同日而语,忽鲁谟斯是肉在案上,不得不从,所以在不知道他们参与多深的时候,先不攻城。不过,幼军做好准备,等候命令攻城。”

    帖木儿国在帖木儿时期,首都是撒马尔罕。但是在他死后,因为没有立下继承人,儿子孙子互相争王,两个侄子也起兵造反。

    永乐七年,帖木尔之孙哈里勒被叛将拘系,四子沙哈鲁趁机进军中亚,驱逐叛将,夺取撒马尔罕,平服内争,将撒马尔罕封予其子兀鲁伯。

    从此,原帖木尔帝国所辖地区,除波斯西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波斯东部和河中地区均由沙哈鲁统一。

    他将国都南迁到哈烈也就是后世的阿富汗赫拉特,便于控制波斯一带,故明朝称“哈烈国”。

    如今的巴格达一带也是属于帖木儿帝国,但是却不属于沙哈鲁,而是由他的侄子统治,只是向他臣服。

    忽鲁谟斯的统治者是原本西波斯的黑羊部落,因为位于沙哈鲁与他侄子库马斯统治的分界线处,所以得以生存,目前忽鲁谟斯也成为了他们对外的一个贸易口岸。

    他们的国主赛夫丁是个苦逼的老实人,夹在两大势力中间,谁也不敢得罪,向大明称属,也是为了通过贸易得到一些物资。

    朱瞻基早就跟郑和详细了解了这里的局势,绝不认为赛夫丁敢跟大明作对,现在作对的不只是是沙哈鲁还是库马斯。

    要是库马斯,朱瞻基不介意去巴格达劫掠一番,但是要是沙哈鲁,就难办了。

    因为他们的首都远在河中的撒马尔罕,距离忽鲁谟斯四千多里,即便是新首都哈烈,也距这里三千多里,除非专门讨伐,否则他根本没有时间在这里跟他们周旋。

第四十一章 大胜() 
当朱瞻基旗舰上面的战旗升起,一艘艘船上的战旗随即升起,而这个时候最忙碌的就是那些货船,原本位于中军的他们要抓紧时间撤离,退到后军去。

    波斯湾入海口大约二十公里宽,前军和中军的距离大约也是二十公里远。在这个范围内,所有接到命令的战舰立即开始了新一轮的位置调整,让对面的帖木儿国军舰看的目瞪口呆。

    在如今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海战还是依靠接舷战。

    因为虽然有了炮,但是如今的小炮,射距只有几百米,两军交战,几乎是一轮炮火还没有打完,两军的船只就会撞在了一起。

    而且,帖木儿国的海军虽然派出两百艘堵在前面,但是他们并没有接到命令要跟大明舰队开战。

    率军出征的海军大将埃米尔只以为堵住了入海口,跟大明舰队交涉一番,就能让大明舰队退缩,按照他们的意图,只派商船进入贸易。

    但是,当位于前军的第一舰队的指挥钱壮,第三舰队指挥使文少飞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前来报信的传令船上都升起了战旗,他们就立刻明白了过来,殿下这是让打了再说。

    在明古鲁,他就代表海军出战,可惜的是,海军在那场战役只是辅助军队,只承担了运兵和肃清海岸的职责。

    看着幼军的刘安,余承东他们又立下大功,他们海军却只有芝麻大一点战功,他们的心里也是极不平衡的。

    被排为前军,也是朱真故意想要给他们一些甜头补偿他们。

    因为前军在航行旅途中,也承担了勘测附近大陆的责任。只要把沿途的地理位置都勘测下来,多多少少也是一些功劳。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会在忽鲁谟斯遭遇阻截,这可是战功啊!

    钱壮是第一舰队,他以前并没有出过海,但是文少飞不同,他随着朱真,下过三次西洋,有丰富的航海经验。

    前锋营也是以文少飞为总兵官,对这一点,钱壮并没有什么意见。他们虽然是殿下亲军,但是控制区域是大明境内水域,这种海战的经验,是远远比不上第三舰队的。

    事情一发,钱壮就乘坐传令船来到了文少飞的旗舰,想要近距离看看文少飞是如何应对,积累一些经验。

    看到传令船上的战旗,文少飞就精神一振,大声说道:“传令,前锋营升侧帆左右两边让出位置,第一舰队新江口水师,第二舰队定海水师,拉开船距,上前两里摆横舵,准备炮击。”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船上瞭望台上的旗手得到了命令,就在瞭望台上开始挥舞旗子,发布旗语,而传令船也一艘艘地开始出动,将更准确的命令传达到每艘船上。

    帖木儿国的水师看到大明的船只快速地升帆,还以为对方要进攻了,吓的连忙后退靠拢,准备堵住航线。

    他们的船只大部分是两头翘的轻型货船,但是数百年的航海经验,让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他们的战舰大部分都在八百石以上。

    在阿拉伯,帆船一般称为马卡布,也有的地方称为萨菲那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帆船形体不尽相同,因而也就出现各不同的称谓。

    仅波斯湾地区,就有二十五种不同的帆船。最常见的捕鱼用的小帆船,五六米长,称为舒阿伊。采集珍珠和赛船用的小帆船,杠桅呈弓状,叫杰尔布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