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当十二月十七,楼船停在应天府阅江楼码头的时候。朱瞻基从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帝国继承人。

    自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六离开应天府,他这趟出行耗费了两年十一个月。

    应天府,久违了。

    三年的时间,对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朱瞻基来说,不过是从十九岁变成了二十一岁。

    但是对蓬勃发展的应天府来说,三年的时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离开的时候,应天府的工业区主要还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如今,应天府的江边到处都是林立的水车。

    从应天府到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无锡府,苏州府,一直到松江县,长江两岸形成了大片的水力工厂基地。

    应天府最大的变化还有原本坑坑洼洼的街道,主道上的青砖路面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就连那些小巷,也有许多变成了水泥路面,到处干净平整。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过年了,江面上吹来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是在阅江楼的码头上,如今却是人山人海。

    最显眼的就是码头最前面代表皇帝的五爪金龙旗,在北风中迎风招展。

    这是河船,不是海船,不需要落帆,水手们就直接靠向了码头。

    早就穿戴好冠冕的朱瞻基深知,这又到了该作秀的时候了。

    船还没有靠稳,岸上的文武百官,老百姓们还在等着内侍摆出太孙仪仗,但是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一个大跨步,稳稳地落在水泥码头上。

    他的高大身影毫不停顿,向着朱棣的龙辇奔去。

    虽然坐在龙辇中,但是朱棣也一直关注着靠岸的楼船,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迫不及待地地蹿了出来,忍不住笑骂了一句。“胡闹。”

    虽然是叱骂,但是那掩饰不住的笑容,暴露出了他的真正心态。

    王彦笑道:“陛下,太孙殿下对你依旧是赤子之心啊!”

    朱棣扬了一下手,王彦立即掀开了龙辇门口的厚帘。

    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快步奔到了龙辇前,跪在了厚厚的波斯地毯铺成的红毯前面。“孙儿瞻基向皇爷爷问安。”

    朱棣本来觉得自己有千言万语,可是隔着门帘看着跪在地上磕头的朱瞻基,等他抬起头,露出了那张与自己几乎一样的脸,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王彦一直近身伺候朱棣,很了解朱棣的脾性。虽然他大多数时候是个没有感情的帝王,但是内心并不是真正的绝情绝义,也有他柔软的一面。

    只是这柔软的一面,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幸见到。

    他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大声疾呼:“太孙殿下归国。鸣乐。文武百官,内外百姓,依序行礼。”

    他的声音被传令太监一声声地传到远处,应天府城墙上的火炮发出了剧烈的轰鸣声。

    这个礼炮还是朱瞻基“发明”的,朱棣觉得这个仪式非常不错,与外国使节初见,这样的炮响,能够极大地震慑对方。

    朱棣的情绪平静了下来,伸出了手说道:“基儿上车,与爷爷同享文武百官之礼。”

    朱瞻基惶恐说道:“礼不可废。”

    朱棣呵呵笑道:“基儿通使南洋二十二国,西域三十七国,西洲,西洋逾五十国。扬我大明国威,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又以贸易获利超千万两,壮我大明国力,你当得起!”

    朱瞻基不再婉拒,起身坐在了龙辇下层,比朱棣矮了大约三十厘米的裙边上,才又背对朱棣,面向文武百官。

    这个时候,他感到肩膀上落下了一只手,朱棣的声音传了过来。“你很好,很好,我就是现在去见了父皇,也能理直气壮地跟他说:我做的没错!我对得起祖宗!”

    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思维啊,从来不会考虑对不对得起百姓,民族,只会考虑对得起祖宗吗?夺取侄儿的天下,是朱棣抹不去的污点,但是现在大明蒸蒸日上,他有后继有人,所以他的愧疚之心也就消散了。

第三章 新生活() 
时近年关,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都在为了庆贺新年准备。

    大人们期待明年生活会更好,而孩子们更是放开了玩,根本不在乎寒冷的天气。

    因为大明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员不能自由流通,如今社会稳定,那些拐子都没有生存的土壤,根本不用担心小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十二月十七这一日,应天府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出海三年的太孙归国,皇上亲自到码头迎接的盛大场面。

    应天府所有的车船行会都被官府调到了起来,为明日舰队的归来做准备。

    关于太孙出行的收获,众人纷纷猜测不断,有说殿下获利数百万两黄金的,有说殿下打下了一个比大明本土还要大的疆域的,还有说殿下带回来了数千各国佳丽,要赏赐给有功之臣的。

    老百姓们还只是当做一场热闹来看,但是勋贵们却都很清楚,如今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了。

    朱瞻基尚未前往西洋的时候,大明舰队在南洲的发现就已经上报回了大明。

    所有能有资格在其中分一杯羹的家族,为了这场盛宴,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年半。

    朱瞻基还没有回来,但是不少大家族就借着大明舰队前往南洲换防的机会,派人去那里了解情况。

    他们此前也已经在朱棣面前上书多次,为了能够在南洲占据一个好的地方积极拉拢盟友,与朱棣许下万般承诺。

    但是都被朱棣留书,以一切都以太孙殿下意见为主,打发了众人。

    所以朱瞻基回到应天府,首先迎来的就是这场关于开疆拓土引发的狂潮的尘埃落定。

    朱瞻基抵达应天府的上午,就跟着朱棣一起先到天地坛祭天,随后又到社稷坛祭拜,太庙祭祖。

    这一场奔波下来,就已经到了晚间。朱棣并没有在宫中设宴款待文武百官,今日的朱瞻基只是属于皇室。

    一年多都已经等了,文武百官并无不耐。他们很清楚,明天开始,关于南洲的各大金矿,还有那仅比大明本土小一点的南洲的土地分配才会逐渐开始。

    进入午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朱瞻基在午门口见到了坐在车上,行动不便的朱高炽。

    他这个父亲如今体重超过了两百斤,稍微行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在他的身边,跟着两个太医伺候,各种备用药物也是准备的非常齐全。

    朱瞻基在午门口以大礼参拜,恭恭敬敬地向朱高炽磕了三个头。

    看到朱瞻基龙行虎步的神态,朱高炽的心中既欣慰,又嫉妒。

    这个他的儿子,一个为大明立下不世功勋的太孙,是他的儿子。但是跟自己的儿子相比,他现在是一个连跟女人欢好,都要女人主动的废人。

    这种差距何其大……

    从阅江楼码头,朱瞻基与朱棣爷孙相见,这一日奔波下来,爷孙俩都一直在就南洋,西域,西洋各国的情况做着细致的交流。

    为了这次汇报,朱瞻基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年。在他的口中,整个世界以一种立体的,多元的方式,展现在朱棣面前。

    一些以前不敢在朱棣面前提出的见解,现在也可以以掺私货的方式,详细地说给朱棣听。

    即使朱棣从来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但是通过朱瞻基,他也能有了细致的了解。

    这种了解让朱棣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能够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心态,来面对整个世界。

    只有睁眼看世界,才能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针对。

    当晚的家宴上,朱瞻基也见到了自己全部的妃子和孩子。

    在他离家之时,就已经出生了十二个孩子,还有六个妃子怀孕。

    但是十八个孩子只有十四个顺利长到现在,一个刚出生就夭折,还有三个因为发烧和天花陆续夭折。

    这种折损率虽然有点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

    原名秋月的陈良媛,她的孩子也染上了天花,幸运的是抗了过来,不过却变成了一个小麻子。

    除了孩子,他的妃子也去了两个。

    一个是被封为昭训的谢氏,是一个林黛玉式的女人,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孩子,本来是她人生的希望,却染病夭折。

    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没过两天,就在自己的拔步床上,悬梁自尽。

    另一个被封为奉仪的袁氏,却是因为染病,没有抗过去。

    让朱瞻基惭愧的是,他对这两个女人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谢氏因为帮他生了一个孩子,印象还深一点,袁氏在他心中根本都记不清长什么样子了。

    这两人的离开并没有影响到亲人相聚的高兴心情,当天晚上的兴庆宫里,张灯结彩,欢聚一堂。

    一直到了亥时,朱棣才意犹未尽地主动结束了跟朱瞻基的畅谈。“基儿今日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大朝会,基儿也要参加,向文武百官讲述此行收获。”

    “孙儿晓得,已经让解师替我写了策论,明日朝会怕是还不够……”

    朱棣哈哈笑道“南洲如今成为了一块大肥肉,想把那里分配下去,年前怕是还完不成。历年各衙门都是二十左右封印,今年文武百官知道基儿十七才回来,主动调到二十八才封印。除了二十三过小年那一天,其他时间工作,就是为了南洲的土地分配。”

    朱瞻基笑着说道“明日怕是还谈不到这些,明日下朝,孙儿再跟皇爷爷好好沟通一番。”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带着昭懿贵妃和一众内侍离去。

    而朱高炽这个时候已经有些撑不住了,打了一个呵欠说道“为父有些困乏,也先去休息了。不过基儿在做计划的时候,不要忘了彭城伯一家,还有那些文官势力。没有他们的配合,以后这些地方的管理,会是大问题。”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孩儿晓得了。”

    他们虽然离去,但是朱瞻基也没有松懈下来。一路上,他听沐昕和张辅他们介绍的大明情况,都是宏观上的,许多细节问题,包括幕后的原因,还需要多听听金阔和咨情司孙林的汇报。

    还有锦衣卫的案卷,这些才能让朱瞻基细致了解自己不在的这三年,大明具体的发展脉络。

    孙娴这个时候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轻声问道“殿下今日在何处休息?”

    朱瞻基摇了摇头,看了一眼胡善祥和蓝烟,叹道“刚回宫中,事务繁忙。你们都先休息吧,我现在要去找金太监和孙少监说话。”

    欠了三年的债,可不是那么容易还清的啊!

    ……

    ……

    沿着大江一路逆行,虽然顺风,但是船队每个小时的速度也不过刚过十里,比在海上要慢了许多。

    卡尔索利他们乘坐的海军战舰一路缓缓而行,越向西走,越能感觉到大明的繁华。

    江边的水车越来越多,并且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矗立在江边。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不是水车,而是大明的工厂区。

    这里的人们通过水车的动力,不仅能够舂米磨面,还能通过水车进行纺织和缫丝,据说大明的棉布,丝绸,都是用这种水车加工出来的。

    还有火枪和火炮,也是用水车加工出来的,不过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加工的。

    如此大片的工厂,还没有抵达应天府,大明的繁荣已经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卡尔索利的眼中,大明唯一比不上罗马的就是这里低矮的房子了。罗马到处已经有两层,三层,甚至是五六层的建筑,但是大明这里大部分都是一层的房子。

    不过,大明这方面越差,对他这个建筑学家来说,能够发挥能力的地方就越大。

    特别是在大明如今有了神奇的水泥的时候,这些土屋都应该被拆除,建造出更坚固的房屋。

    当监督终于抵达了应天府的东北,看到眼前连绵不绝的城市,所有人都被震撼住了。

    罗马已经是如今西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人口也才二十万,而这座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在此之前,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但是现在他们知道了。

    仅仅是从应天府的东北,抵达城市北方的阅江楼码头,他们就行驶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江边到处都是工业区,到处都是码头,数不清的各种船只在各个码头进进出出。

    这个阅江楼码头就比罗马最大的城市广场还要大,码头全部都是用水泥修建,有几十条栈桥,能够同时停靠上百条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