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今日就是故意试探朱瞻基的底蕴,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又开始挤牙膏。“那兵部划归军务,岂不是要设立新的机构?”

    “当然,兵部掌武官选用,兵籍,兵械,自当独成一系掌调兵权。五军都督府掌陆军领兵权,海军部掌海军领兵权,三部合一,互不统属,统一归皇爷爷亲管。”

    朱棣原本还想说荒谬,但是听到最后一句话,心动了一下。

    但是仅凭这个就想改变朱棣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他又问道:“兵部掌钱粮调拨,离开户部支持,哪里能行?”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所以,这也涉及到了户部的改革,如今户部度入为出,靠天吃饭,这样是不行的。首先一点,就是要执行预算制度。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可是这个钱袋子绝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一切资金调拨,绝不能任由户部自己控制,而是应该由皇爷爷控制。”

    朱棣好奇问道:“什么是预算制度?”

    “就是朝廷各部每年要花多少银子,都必须要有一个基础份额,这一部分是雷打不动。另外设立一部分预算外资金,才由户部按照需要分配,但是每一笔分配,都要接受各部的监督和审查。”

    朱棣的头疼了起来,从鸿胪寺扯到外交部,从外交部扯到兵部,又从兵部扯到户部,现在又扯到都察院和六科了。

    但是朱瞻基提出的许多思路,还是让他大有触动的,所以他不动声色地又问:“这又牵扯到六科和都察院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六科级别太低,虽然监督六部,却没有资格查账,审核,应该与都察院合并,设立专门的账目清查小组,巡察使,分别监管朝堂与地方。”

    朱棣忍不住笑道,问:“以你之见,这朝堂的每一个部门都要调整?”

    “当然,像刑部就应该与都察院,大理寺与朝堂行政部门分开,而且最重要的是,大理寺卿应该与左都御史列为从一品,比六部的尚书高半级,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天天在朝堂上吵。当然,风闻奏事这一条必须要改,不管举报谁,都必须要有证据,道听途说之言以诬陷罪处置。”

    朱瞻基的每一句话里面内容都多的惊人,这幸亏是在密室,只有爷孙俩,要是旁人听见,怕不是要翻天了。

    左都御史原本就跟六部尚书都是二品,这个还好说,可是大理寺卿不过是三品,现在却要比六部尚书品级还高,这真是胡闹!

    政治,政治,主要是治啊!你让治理国家的人比那些监督的人品级还低,谁还愿意苦心做事?

    还有不让风闻奏事了,那皇帝该如何了解外面的情况?那些御史如何能查案?拿出证据呢?

    但是朱棣这会儿已经彻底放弃了劝说朱瞻基了,因为这件事他还需要好好考虑一番,更主要的是,朱瞻基写的这些东西,他还没有仔细看。

    既然没有全盘了解,他也不会发表意见。他又问道:“那照你之言,吏部,礼部,工部,也都要改……革?”

    朱瞻基今天就是只管挖坑不管埋的,他就指望朱棣能帮他开一个头,随便做点什么都是成功。

    “礼部应该与光禄寺,太常寺合并,内部分为两大机构,一部掌礼仪祭祀,一部掌教育考试。”

    “那工部和吏部呢?”

    “工部孙儿已经在改革了,如今的工部,已经为朝廷赚来大笔银子,以后更会成为大明经济源泉。至于吏部……孙儿不了解,目前看来运作还行,就不便置喙了!”

    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躺在沙发上的脚轻踹了他一脚。“还有你不敢说的啊?找你这样来做,整个朝堂就四分五裂了。”

    朱瞻基笑了笑,正容说道:“孙儿就是要朝堂四分五裂。兵部,五军都督府,海军这是军事,由皇爷爷亲率,任何文官不得插手。其二,吏部,礼部,户部,工部,鸿胪寺这些这是治政,也可称之为行政。刑部,都察院,六科,包括锦衣卫这些机构,这是监督部门,通过财政预算独立运行,不受户部干扰。最后,内阁与大理寺成一部,负责仲裁和立法。”

    朱棣终于大惊,瞪大了眼睛问道:“立法?”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内阁今后不仅是皇爷爷的秘书机构,任何官员年迈之后都可进入内阁,对大明的法律进行起草和修订。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再叫内阁不合适了,可以叫做议会,专门负责各种政策,法律的议定,而大理寺按照这些法律进行审案。”

    朱棣楞了一下。“那么这个议会的主官,是不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臣选出,然后负责主持朝会辩论?”

    朱瞻基笑道:“还不止,今后的议会不仅朝堂设置,还可以在州府设置,然后与乡村的乡老会形成一套从上到下的完整机构。”

    这个时候,朱棣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孙子虽然有些想法太惊世骇俗,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

    他仔细看了看这一叠厚厚的文档,重视程度越发高涨。他大声喊道:“李亮,守住这些文稿,不要让任何人看了去。”

    (这一章有些枯燥,但是基本将一个封建朝廷的权力分治构架写清楚了。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大部分情节发展,所以必须要写清楚。后面不会再写这么多了。)

第十章 舆论控制() 
永乐十七年的小年,整个皇室和亲近的勋贵家族都多了一份浮躁。

    南洲这块大肥肉,已经发现在的几座金矿,无一不让整个阶层为之疯狂。

    虽然大明人还讲究一些自矜,明面上表现的不是那么疯狂,但是实际上,都已经为此做了许多准备。

    朱棣自然清楚地知道这些,所以他在进入武英殿的时候,首先就说道:“今日是小年,朕与诸位亲眷欢聚一堂,今日不谈公务。”

    他一个皇帝不谈公务,难道有谁敢跟他谈逛窑子,谈风花雪月……别开玩笑了。

    一顿饭吃的波澜不惊,但是朱瞻基的身上被无数勋贵的视线都要烧化了。

    在永乐十五年出门之前,许多勋贵和宗室还将海外看做是蛮夷之地,打死也不去。

    但是现在知道那边也不是很危险,还有大片无人耕种的土地和金矿,现在大部分人都想去了。

    即便是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要有金矿,有能耕种放牧的土地,慢慢总能发展起来。

    那里总比西北要强得多吧,西北不仅荒无人烟,还有蒙元人一些部落作恶,而且又要打仗了呢!

    就连朱瞻墉这个小财迷,都在跟张氏哀求,想要去南洲。

    舰队在后世的珀斯遭遇了流感,导致在那边待了一个多月。也是那段时间,在船上憋的太久了,朱瞻墉才真的把兴趣放在了南洲。

    那里大片无人耕种的良田,到处都是小河和金矿,让他在考虑自己的未来之余,心动了。

    在大明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爷,哪里有去南洲当一个占地几千里的实权王爷好。

    身为朱瞻基的亲弟弟,他也从朱瞻基哪里得到了确定的消息。知道珀斯那里不仅金矿多,发现的那座金矿,是数一数二的大。

    别说是一座金矿,朱瞻墉愿意去南洲,愿意去珀斯的话,他能把后世的珀斯附近,一百万平方公里都封给他。

    这可不仅仅是照顾自己的亲弟弟,更是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太孙的亲弟弟都去了南洲最偏远的角落,你们其他人还有什么好挑挑选选的?

    当然,那里的千里良田和几十座金矿会被故意忽略了。

    虽然那里的土地册封给他,金矿也赏给他,但是并不是就让他在那里当个真正的土王。

    因为大明册封王爷,王爷仅仅是有抽税权,除了王府属田,其他田地都要缴税。就连那金矿,身为王爷,最多也只能得三成,相当于是管理费。

    另外的大部分,要交给朝廷,另外还有矿工俸禄和勋贵的抽成的费用。

    因为朝廷不仅要给那里移民,还要驻军,还要给藩王修建王府,每一方面都要耗费不少资金。

    不过如今大明财政还算平稳,朱瞻基又带回来了两千万两白银的财货,有足够的资金来操作这件事。

    封藩,肯定是分几级的。

    首先是宗室封王,宗室不可能是光棍一个,还有那些勋贵家族的没有继承权的孩子们,只要过去,也能混个封爵。

    在大明之外的封藩,虽然没有先例,但是基本的统治构架,肯定是要完整的。

    否则的话,大明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最后那里却想要独立,不想纳税不可能的。

    在东方文明大一统的思想下,像西方那样的完全独立式封藩,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儒家的好处,所以后世的儒家虽然腐化,堕落,但是现在还是可取的。

    朱瞻墉的想法在宗室里面不少,但是朱瞻墉的想法在张氏面前是不可能得到允许的。

    别的不说,他现在都还没有成年,也没有成亲,就想要独自去海外,连朱瞻基也不会同意。

    最起码,也要等朱棣去世了,朱高炽登基,他成亲了,才能封爵封藩。

    但是他不行,其他符合条件的宗室和勋贵却很多,如何分配这里面的利益,就连朱棣也头疼。

    因为一切开发都只是开端,更重要的是要带着其他人一起发展到底的农业,只有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了,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若只是重视金矿收益,打着去捞一笔就回到大明的想法,这样的人也不能寄予厚望。

    金矿总有挖完的一天,将南洲变成大明不能分割的疆域,才是长久之计。

    席间,来跟朱瞻基敬酒者络绎不绝,谁都知道,南洲如何划分,他的意见将会至关重要。

    这一幕,看的朱高炽都是眼热。

    而汉王朱高煦,此刻的眼神里只剩下了失落。

    永乐十四年,他被朱棣削藩,发配乐高。原本乐高没有汉王府,他们一家还能住在青州汉王府,但是在山东都指挥使靳荣被调任西北凉州,新任山东都指挥使曹猛以皇上有旨,收回了汉王府。

    他们一家寄居在乐高县衙一年有余,才被移居到新汉王府,而新汉王府比原本的规制小了一半有余。

    朱高煦现在是一介平民,新汉王府其实是赏给他的大儿子朱瞻壑,在整个宗室内部,他已经完全被边缘化。

    纵然他有万般不甘,但是现在太孙朱瞻基势大,不论民间,还是军队,都视太孙为正统。

    支持他的靳荣被调走之后,如今他想出乐安,都不能行。若不是这次沾了朱瞻基的光,得到恩赐可以入京,他还被软禁在乐安。

    来到应天府,看到如今的应天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厂。一座座火炮,一杆杆火枪被大量生产出来,而这些全部都掌握在他这个侄儿的手里。

    他已经认命了。

    这次来京,他就想着父皇能顾念父子之情,宽宥他这一支,让他带着儿子们能远离大明,出去当个藩王。

    不仅他这样想,赵王朱高燧同样也是这样想,只要还有一点追求,都不愿意像猪一样被圈禁在王府里生孩子。

    但是,由于朱棣如今还没有拿定注意,所以,如今谁也没有得到准信。

    朱棣坐了一会儿就先行离开,饭前得到朱瞻基给的文档,又听朱瞻基说了那么多改革的想法,朱棣的心里一直还装着这件事。

    年纪大了,虽然今日朱家宗室,勋贵汇聚一堂,但是人太多,吵的他脑仁疼。

    他一走,朱瞻基身边登时热闹了许多,跟着朱瞻基一起下了一趟西洋的宗室们,各个更是将朱瞻基当做了指望。

    就连朱高煦也放下了架子,给朱瞻基敬了一杯酒,但是请求的话一直说不出口,还是朱瞻壑代替他说了他的想法。

    作为胜利者,朱瞻基这个时候十分大度,直接应承道:“侄儿带宗室出海,目的就是为了在海外开疆拓土,然后让我朱家子孙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四海扬威。

    除了南洲,西洲,还有东洲这几年也要派人过去。不论如何,任何人都有一大块封地,不小于我大明一州一府。”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高炽很清楚,封地封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地盘再大,如果土地荒寂,又没有矿产,还是难以生存。

    所以他这个时候顾不得面子,平揖说道:“这几日我也打听了一些海外各地风物。如今南洲人口稀少,没有纷争,各宗室勋贵无不想往南洲。

    但是西洲是昆仑奴的地盘,那里东部有大片平原,南部也有不少土地适宜种植,据说还有金矿。故此……还请瞻基在父皇面前多多美言。”

    朱瞻基心中一动,这朱高煦的眼光好啊。南州虽然大,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