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的太保守了,仅靠工部的工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需要用到蒸汽机的地方,远不止这些矿山和工场,还有船只……”

    一个年轻的九品官员忍不住激动地站了起来,想要说什么,但是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不敢开口,红着脸站在了那里。

    工部侍郎李庆斥道:“放肆,如今殿下和诸位大人议事,怎有你说话的余地?”

    那年轻所副长揖到底,躬身说道:“请恕属下见到殿下心喜,一时失仪。”

    李庆还欲再说,朱瞻基笑道:“今日本就是畅所欲言,寻一万全之计,这位所副既然有话要说,股也给你一个说话的机会。”

    那官员看了看李庆板着的脸,等他微微点了点头,他才敢开口说道:“殿下,微臣两年前就有将蒸汽机装在船上的想法,并且为平底船和尖底船设计了不同的传动。方才听到殿下说要将蒸汽机装上船,所以微臣一时失态。”

    朱瞻基看了一眼依旧板着脸的李庆,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李爱卿,今日不是朝会,本就是希望诸位臣工能各抒己意,取长补短,如此严厉,却让他们都不敢开口了。”

    李庆乃是北方人士,身材高大。他在国子监求学期间就锋芒毕露,得到朱元璋的重视,以国子监学生代理右佥都御史,后来被授予刑部员外郎,又升为绍兴府知府。

    永乐元年,他升任刑部侍郎,当时勋贵武臣多令子弟和家人经商贩盐,成为百姓的祸害。

    他刚正不阿,连续查处忻成伯赵彝擅自杀死运夫,盗卖军饷;都督谭青、朱崇贪婪放纵,贪墨。此后,他又弹劾都督费王献欺罔、梁铭贪婪残暴、镇守德州都督曹得贪财等等,经他手处置的高级官员有数十人。

    在左副都御史位上,因与纪纲私交莫逆,他遭到官员联合弹劾,但是朱棣仍然舍不得惩治他,只是将他迁任工部侍郎。

    以前的工部侍郎当然比不上左副都御史,但是如今的工部油水丰厚,也需要他这样一个黑脸大臣来震慑官员。

    原本朱棣想要将他升任工部尚书,但是因为吴中被赶回了工部,所以他依旧在侍郎的位置上。

    李庆长揖道:“殿下,纵然允许各级官员各抒己见,也不能荒废了规矩。众位官员可将条陈陈上,若殿下属意,可唤他们回话,却不能自作主张。朝廷如今刚实行新的议事法则,连各位大人们都要按规矩来,岂容……”

    朱瞻基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李爱卿所言甚是……”

    李庆感受到了朱瞻基的维护之意,也不再废话了,再次长揖。“殿下请继续……”

    看到他端坐如钟,眼神犀利地看着下方,众人都不敢再发出声音。

    朱瞻基这才又继续说道:“将蒸汽机装在船上,只要有泥炭,哪怕是没有风,逆风,船只也可以航行无阻。除此之外,孤还有意将蒸汽机装在轨道车上,今后从淮北运煤就不用百姓一车一车地拉过来。”

    下面一阵哗然,吴中问道:“殿下,这蒸汽机如此巨大,车轮如何承受得起?”

    朱瞻基笑问:“如果是用钢铁的车轮呢?”

    “那道路……”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孤早已考虑了这个问题,如果在下面以木轨做路,木轨上面镶嵌铁皮,铁制车轮沿固定轨道行驶,可能行?”

    一众官员都沉吟起来,考虑其可能性。

    如今钢铁产量不足,用完全的铁轨有些不实际。最早的铁轨其实也是木制的,上面镶嵌一层薄铁皮,也不影响使用,只是需要经常更换损坏的铁轨。

    朱瞻基又说道:“孤欲在应天府修建一条环城的轨道,以蒸汽车为动力,可以供全城百姓乘坐。诸位爱卿可仔细参详,这轨道需要建多宽,建多大的车。孤只要求,一节一节的车厢连接起来,能够容纳两百人以上。”

    朱瞻基的这段话可不是商议,而是命令了。

    这样的时候,没有人再怀疑朱瞻基的决心,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变了。

    从这样的轨道,这样的车子能不能建,变成了一定要建出来。

    布置完了新的任务,朱瞻基让李亮收下了让他们每个人的写的各项应用建议,他就要准备离开了。

    机械研究院只是他视察的一个研究院,还有其他研究院都要一一走到。

    当然,李庆他们也都是一一作陪,但是中层一下管理人员,是没有资格陪朱瞻基到处看的,因为他们没有资格了解各个研究院的研究不同,只能知道自己研究的一些事。

    每个人不同的思路,写出来的奏折都是偏向于自己的研究和发明,这也是他们每个人共同的工作任务。

    朱瞻基尽量保证每个人的建议都是亲自看,他需要用这种方式了解所有人的研究进度,研究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他就能掌握整个研究院的发展方向。

    而且,许多这个时代的人的奇思妙想,也能触发他将一些遗忘的记忆想起来。

    化学研究院里,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许多化学染料,包括硫酸和硝石的研究,都能突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关口。

    但是,没有理论的支持,许多知识都不能形成系统的学问。

    比如染料的研究,大部分人还只是靠经验来发明,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混在一起们就能变成不同的颜色。

    现在他们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染料的性质更了解了,但是对如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本质,他们还不会。

    朱瞻基也不会,所以他也拿不出好的主意。

    他当然知道三酸两碱的重要性,但是如何造出三酸两碱,他自己都没有概念,又如何能指导别人?

    他听说过诺贝尔用硝化甘油和硅藻土合成了安全炸药,但是连硝化甘油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硅藻土是什么他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现代炸药如何生产?

    所以,来到这里,他也就只能看看,鼓励众人一番。

    因为三年前的空气试验,如今的化学研究院成了稀奇古怪的实验基地,众人痴迷于空气的分离,还研究出了不少附产品。

    比如铝合金就被他们研发了出来,但是这种实验室里出来的产品,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加工工艺,想要实现铝的量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这一天最后的时间里,他来到了格物研究院。

    因为机械,钢铁,纺织,造船,这些格物类的分类都被划分了出去,所以格物研究院的主要作用不是发明创造,而是进行物理理论知识的整理。

    在朱瞻基出海之前,马迪就整理出来了一套物理基础教材,但是当时朱瞻基要出海,这些知识还没有普及出去。

    在出海期间,朱瞻基将马迪编写的一套基础知识教材也看了一遍。虽然这些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却已经有了一个框架。

    在这本书里面,马迪提出了许多未知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全部写进了书里面。

    (头昏脑涨,后面会写一些基础物理的东西,写的不尽人意,全部删了,明天再写。这样的内容不会很多,下一章马上就要转向查案。)

第二十八章 格物学() 
永乐十三年,朱瞻基初见马迪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不到十五岁的半大小子。

    整整五年过去了,他从一个自然科学的爱好者,工匠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大明在物理学方面的专家。

    虽然在资历上,他比不过许多大半辈子都投身这个方面的工匠,但是在对物理学的总结和研究上,他却走在了最前面。

    这主要跟他还没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就被朱瞻基影响又很大的关系。

    从小喜欢做工,喜欢研究,这给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十四岁的时候,遇到了朱瞻基,而朱瞻基为他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

    朱瞻基的滑翔翼只是一个开端,他的手工作坊让马迪见识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关键是朱瞻基的引导,让他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中国古代绝对不缺少对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因此诞生了一系列享誉历史的著作。

    这些著作在民间是没有机会看到的,许多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但是,朱棣从登记编纂永乐大典,整个大明几乎所有的图书,皇宫里都有收藏。

    从《墨经》,《考工记》,《论衡》,《考灵》,一直到宋代的《天工开物》,皇宫内都有收藏。

    就连朱瞻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唐代《刘宾客嘉话录》,这样偏门的图书,皇宫内都有。

    所有涉及到物理学,格物方面的书,朱瞻基从小就让那些太监们帮他搜集出来观看。

    通过对这些书阅读,让朱瞻基很清楚中国古代在各个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应用。也非常佩服古人在不了解事物本质的时候,就能以自己的一套经验总结出一些结论感到惊讶。

    当然也有一些在他看来啼笑皆非的结论,不过那只是因为眼界所限。

    总体来说,古人对物理学的认识,绝不是后世人认为的那么肤浅。

    当然,因为整个社会对格物的不屑,导致优秀人才都去学儒,只有少数人研究格物。

    这种对格物的不重视导致了人才的断续,也导致历史上缺少对物理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显得很零散。

    比如曹冲称象的等量替换,就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开拓思维。可是这件事发生了两千年,一直要等到外国人侵略中国,把他们那一套拿出来的时候,中国人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古人早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其实就对力学和光学进行了归纳,杠杆原理在书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因此诞生了秤,独轮车等一系列应用的工具。。。

    而且在墨经里面,也阐述了光与影,小孔成像,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可惜的是,这样的学问只能藏在皇宫的典籍库里,根本没有人愿意学。

    因为学这些对改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没有任何帮助,还会遭到打压。

    除了力学与光学,中国古人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并不少,比如声学。

    《庄子》艺术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欧洲直到十五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

    墨翟曾在地下设瓮,利用共鸣现象,探查敌方挖洞攻城的计谋。到宋代曾公亮,在他的《武经总要》中,把这种方法称为“瓮听”,这是声学效应在军事中的应用。

    而磁学就不必多说了,指南针的发明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人在磁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还有热学,这又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

    早在春秋时期,《考工记》就对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并且形成了长期以来的钢铁熔炼工艺。

    而在《论衡》中记录了热平衡,热传导及冷热循环状态下的物态变化。

    三国时期的孔明灯,更是对热学的一种应用。

    至于电学,虽然这门学科是后世才有的,但是实际上,这门学科的记载是从人类文明历史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古时候雷电交加,点燃大树,人们就对雷电有了认识。

    《汉书》中记载了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装置。

    西汉时期《博物志》就记载了摩擦玳瑁,能够让玳瑁带电,吸附小颗粒。

    《论衡》中记载了利用磁石摩擦生电。

    到了唐代,《玄真子》一书里面就已经对雷与电之间的联系和分别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零散的应用,很少有像秤一样,能从古应用到现代的工具和理论阐述。

    这不仅仅是古人只重应用,不重理论,关键还是缺少其他学科发展的土壤。

    朱瞻基自己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研究这些的。所以在遇到还不到十五岁的马迪的时候,他把这些书全部送给了马迪,让他这个本身就对物理学有兴趣的大孩子来研究这些。

    而马迪也没有辜负朱瞻基的期望,很快就把古书里面,关于物理学的应用,按照朱瞻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这是他在三年前拿给朱瞻基的书。

    除了这些,他对朱瞻基的滑翔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又添加了一门流体力学。

    又是三年的时间过去了,马迪已经快二十岁了。

    由于朱瞻基的吩咐,马家并没有给马迪说亲,他自己也没有成亲的想法,整天埋头在下马桥农庄的研究室里。

    三年前他拿给朱瞻基的书只是别人的东西,但是现如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