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用了一个时辰,这些时日积累下来的重要政务就全部处理完毕,这比以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时至巳时,王彦正式宣告各部预算制度正式实施。

    而大明发展银行的提督陈瑄,也承诺今日下午,各部资金就能到位。

    王彦等陈瑄启奏完毕,看了看朱棣的脸色,朱棣轻轻点了点头,眼睛看向了下面左手位第四位的方宾。

    那方宾一直在盯着朱棣的动作,看到朱棣看向了自己,就明白自己要出场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王彦略显尖利的声音传了出来,分列在大殿墙边的传令太监,将他的话传遍了整个奉天殿内外。

    方宾向左横移了两步,双手抱着朝笏,躬身拜道“臣有启奏!”

    朱棣嗯了一声说道“方爱卿请言……”

    方宾深吸了一口气,直起身来,大声说道“永乐二年,那西夷帖木儿竟然率二十万大军,妄想入侵我大明,虽然帖木儿身死,但是其子嗣如今雄霸西北。成为我大明心腹大患。臣身为兵部尚书,面对此强敌一日不得平静,臣提请陛下,出兵灭敌,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下面的大臣登时一片肃然,虽然众所周知朱棣已经要出兵,并且为此准备了几年。

    但是今日拿到朝堂上来议,说明出兵已经箭在弦上。

    朱棣问道“这帖木儿国是何来历?”

    “蒙元强盛之时,大力西征,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所谓“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这帖木儿出自西察合台汗国,与王族有通婚关系。

    西察合台汗国后来内乱,帖木儿扶持势力相对弱小,与他有姻亲关系的西察合台汗国王族忽辛。

    洪武元年,他杀死具备兄弟情谊的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称自己是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这帖木儿国,就是曾经的西察哈台汗国。而东察哈台汗国如今归附我大明,不论吐鲁番,奕力把里这些地区,都是曾经察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东察哈台汗国。

    如今各族备受帖木儿国欺凌,今有吐鲁番公国,奕力把里等国特使向我大明求援,希望我大明能削除外患。”

    朱棣高声问道“这吐鲁番公国,奕力把里特使何在?”

    王彦高声叫道“传吐鲁番公国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使者觐见……传奕力把里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兀儿等部族使者觐见……”

    一群身穿民族服饰的使者,在内侍的带领下,进入了大殿。他们一行有十四人,分别是七个部族的使者,一个王子配一个使者大臣。

    进入奉天殿,他们就在最下一层的正中木板上跪了下来,一起叩拜。

    朱棣这个时候的脸色非常和蔼,与诸位使者一一说上两句,“安慰”一番。

    这些人当然都是早就已经沟通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大明出兵都必须是“正义之师”,要有一个正义的理由。

    而这一次,当然是为了拯救西北备受帖木儿国欺凌的各族。

    台下的纷扰似乎跟朱瞻基无关,他今日一改常态,表现的异常沉重,一直低头不语。

    而朱高炽却表现的非常开心,他的目光也不时瞟向下方,与一帮文臣眉来眼去。

    朱棣的西征原本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主要是因为缺银子。

    西征的成本太高了,按照大明一贯的战争能力,跨越上万里的征途,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如今的大明承受不了的。

    虽然朱瞻基建立了大明发展银行,成为了朝廷的钱袋子,给朱棣提供了超过五百万两银子的资金。但是这两年,大明也还额外又出了五百万两白银的军费。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武将的支持,朱棣的强力推动下,才缓慢推行。

    但是逐渐的,大臣们改变了思路,因为朱棣出征,留给他们的折腾空间更大了。

    不管从哪方面看,朱高炽都比朱棣容易忽悠的多。

    在朱瞻基从西洋回来的时候,朝廷已经没有人还反对西征了。

    武将们想着建功立业,文臣们希望朱棣跑的越远越好。

    朱瞻基看着朱高炽神采飞扬的那张脸,想着他马上就要面临人生最大的打击,心生怜悯。

    这也是他今日一改常态,表现的非常低调和沉重的原因。

    朱棣要留他监国,他不可能说一开始一点也不知情。

    身为人子,跟父亲争权,如果还表现的兴高采烈,那就太不像话了。

    武将这边,站在首位的张辅表现的很平静。

    从朱棣坚持将他留在京城,他就知道朱棣绝不会按照所有人的期望来行事,他就是喜欢让所有人出其不意。

    朱棣要让太孙监国,前几日已经跟他专门说了,让他留在京城辅佐太孙。

    一开始,他知道的时候也是惊讶朱棣的大胆,但是后来想想,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

    而且,在张辅看来,太孙也绝对比太子更适合监国。

    只是苦了太子,这些年他一直想要做一个好太子,但是跟天才人物一样的太孙比起来,他还是差了许多。

    姑且不论能力如何,光是论眼光,他就差了许多。

    朝中有蹇义这样的丞相之才,有夏元吉这样的务实之人,有杨荣这样能干之辈,他都似乎看不见。

    他重视的杨士奇倒还算懂些时务,却也不过是个眼高手低之人。至于詹士府养的那些人,各个吟诗作对,写八股文是个好手,但是有几个能做事的?

    反观太孙,所笼络的人无一不是务实之人,各个都能独当一面。

    就连自己,还不是也拜伏在太俗内地跟前。

    他在右手第一位,正对着坐在第二层的太子,看到他那张神采飞扬的脸,张辅想的却是等会他惨然表情。

    朱高炽看到张辅的视线扫了过来,也望了过来。两个人的视线在空中相对,朱高炽还笑着跟张辅点了点头。

    这张辅是英国公,虽然在勋爵不算最高,能跟他相比的公爵也有好几家。

    但他是却是勋贵之中职司最高,又深得武将,勋贵尊崇的德高望重之人。

    他的妹子是宫中贵妃,女儿是自己的敬妃,这份荣耀是谁都比不上的。

    父皇要出征,却把张辅从交趾叫了回来,这肯定是给他监国做准备的。

    张辅目光平静,跟朱高炽轻轻点了点头,心里有些后悔当初把女儿嫁给了他。

    张辅收回了视线,又将目光沿着一帮文臣看了下去,最后落在了跪在大殿中的一帮使节身上。

    眼前的这一切不过是在演戏,一切都是为了出征做准备。

    当朱棣跟这一帮使臣演完戏,他们出了大殿,真正的戏肉来了。

    小太监捧出了一道七色的圣旨,无声地来到了朱棣斜前方的王彦身边,所有人屏声静气,等待着王彦的声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西北蒙元余孽帖木儿国不服王化,屡屡滋扰我大明属国,窥伺中原文明。

    奕力把里,吐鲁番等国自清为我大明藩属二十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

    一众小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朕深感忧虑。

    自十五年来,朝廷筹措军粮,粮草无数,耗资甚重。今时机成熟,朕意已决,御驾亲征,当为我大明惩治外敌,肃清屏藩之彙刮掖竺骷拔鞅备鞴材G沾恕!

    此乃宣战书,出战徼文,并不涉及人事安排,所以所有人都没有声张,静静等候下文。

    又有小太监捧出了一份七色玉轴圣旨,王彦吸了一口气大声说道“兹命太子高炽为北路总兵官,驻跸嘉峪关,替我大军筹措粮草,二月中出征……”

    王彦的话还没有说完,文臣之中就有一人冲了出来。“陛下……万万不可啊!”

    (卡死了……)

    。

第四十章 无所适从(一万字大章求订阅)() 
皇上发布圣旨,名曰奉天承运,这是代表上天传达旨意,是有关国体,不容亵渎的重要时刻。

    敢在这个时候发出声音,破坏传旨,注定了是不顾身家性命的行为。

    王彦看到圣旨的时候,心中也震惊不已,但是他也没有想到,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打断他的话。

    “还真有人不怕死……”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朱棣自言自语道。

    看着冒出来的礼部右侍郎刘顺,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却很快收敛住。

    现在还不到他出声的时候,他倒要看看,这些人能闹到什么程度。

    一个三品的侍郎,用来祭刀也是够奢侈的了。

    正因为如此,朱棣相信他们这是措手不及。

    刘顺这也是太冲动了,一个堂堂的侍郎啊!

    ……可惜了!

    大殿中,因为刘顺的打断,原本王彦宣读圣旨那有些让人窒息的平静,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大殿之中一片哗然。

    蹇义忍不住抬起头来,瞪大了眼睛向上望去。正对他的是低着头的朱瞻基,自己上方是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朱高炽,还有最上面那一脸平静的朱棣。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会这么顺利。皇上看似处处忍让,却在太孙回来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让太孙监国。

    太孙不是太子,有太孙监国,皇上根本不怕他们这些文臣闹出不可收拾的状况来。

    他的心里感受到了一阵寒意,这段时间的退让,是皇上故意为之,为的就是今日不再退让。

    如果文官想要得寸进尺,只会迎来最凶猛的打击。

    看到朱高炽依旧还有些没有彻底清醒过来的太子,蹇义在一瞬间就已经拿定了主意。

    太子虽然容易控制,但是却不值得他将身家性命都压上。

    太孙虽然精明,但是处政经验缺少,投靠太孙,他只会受到重用,不会有半点损失。

    而户部尚书夏元吉扭头看着飞扑了出来,跪在殿中的刘顺,眼中闪过了一丝可惜,深深地低下头去。

    作为大明帝国的大管家,他深知太孙这些年干出了多少成绩。

    北明山铜矿让大明有了大量金铜,海外贸易和东瀛的金银更是给大明增加了无数的金银。

    前后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大明朝就从极度缺少贵重金属,到现在能将官员俸禄全部按照金银发放,这是皇上都做不到的。

    至于太子,除了跟一帮文人释经讲义,空口白话,还会干什么?

    虽然太子对他们这些文臣更亲近,但是什么事都不会干,对他这个户部尚书来说,他宁愿这个能干的太孙监国。

    礼部尚书吕震,看着刘顺目露凶光,心中将对方恨死。

    吕震为人阴森凶残,他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不识大体,心胸狭窄。他能上位,靠的是懂得揣摩上意,而且记性很好,处理事务能力强。

    对他来说,不管是太子监国,还是太孙监国,反正都不会影响他的地位。

    但是,刘顺是他礼部的人,如果太孙监国,保不定会以为刘顺是他指使。

    那个时候,要是遭到太孙忌恨,他就太冤枉了。

    而兵部尚书方宾,是早就把柄被朱瞻基捏在手中,可以算是朱瞻基的人,只是朱瞻基嫌他太贪,以后想要收拾他,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人。

    但是,他虽然怕朱瞻基监国,但是绝不会反对朱瞻基监国。现在他敢反对,明日就会被关进大牢。

    至于刑部尚书,是刚被扶持上去的顾佐,工部本来就是朱瞻基的自留地,吴中和宋礼更是不会反对朱瞻基监国。

    对于六部堂官来说,个人的政治倾向只是次要的,关键还是要能做事,要会做事,想要会做事,先要会做人。

    真正反对朱瞻基这个太孙监国的,主要是中下层官员,还有那些国子监,翰林院的学士们。

    众人心思各有不同,但是这个时候,身为百官之首的蹇义必须要说话了。

    朱棣不开口,就是要等他先来处理刘顺。

    他向前一步,先向朱棣长揖,后侧身面对刘顺说道:“朝廷发布圣旨,乃是根本国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岂容你这等小人打断!”

    刘顺听到圣旨要太子殿下前往嘉峪关,第一瞬间的感觉就是绝不能让太子走。为了太子掌握大权,他们已经计划了两年,只等皇上出征就要施行。

    来不及细想,他就冲了出来,但是在冲出来的一瞬间,他就已经后悔了。

    后悔的不是冲出来,而是不该打扰了王彦念圣旨。如果等到圣旨念完,他出来反对,最多只会被关进大牢,但是现在,小命不保。

    跪在地上,他的双腿依旧在发颤,脑子一片空白。

    听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