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需要通过这种回忆,将思路完全理清楚。

    之前跟一清子的对话,让朱瞻基真正明白了自己现在要做什么。

    在道教的基础上建立一门新的分支,需要与全国的道教联络。

    不过这方面朱瞻基不用担心,以前担任他师父兼护卫的玄真,因为天性纯良,上不得战场。

    在传授了朱瞻墉他们几年武学之后,就被朱棣任命为了道录司右正一。

    这个职位相当于后世的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左正一这个职位,也就相当于秘书长这个职位一直是由龙虎山张家担任。

    道教在华夏源远流长,派系众多,在全国来说,随便就能划分几十个派系。

    但是总体来说,主要还是由南派正一和北派全真两大派系。

    南派一直是以龙虎山为首,他们在蒙元入侵之时,为虎作伥,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安宁,依旧忍了张家。

    但是他虽然让张家挂名道家领袖,却从不重用,反而开始扶持北派全真。

    武当山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被重修,并且耗资相当于三百万两白银,要知道,历史上修建北平城,也不过花了三百多万两。

    玄真如今担任这个职位,在张家不被重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道教领袖。

    这个时候的道教领袖,可不是后世那个无权无势的秘书长,而是对天下道教有生杀之权。

    朱瞻基出海期间死去的老师姚广孝,他就是与道录司并列的僧录司左善事,统管天下佛门。

    也由此可以知道,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关于组建真理教传教地,各县分部,朱瞻基就准备交给玄真来负责。

    只要朝廷一声令下,朱瞻基相信,大部分道观会立即改弦易辙,加入真理教。

    但是道经总纲这一块,朱瞻基交给一清子来负责,这也算是对权力的平衡。

    这种总纲就是从全国召集有道之士,然后将《易经》,《道德经》等道经里面,所有关于思想和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甄选和提炼,让其更符合皇家统治,社会发展。

    除了他们,朱瞻基还会从下马桥这里挑选各种理科人才,加入教派。

    他可不想把这个教派弄得神神道道,而是要把这个教派办成一座座新式学校。学古文,学数学,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

    挂靠道家,不过是为所有人找到精神的信仰根源,而不是让人迷信。

    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因为无知者无惧,无惧者疯狂。

    在后世,为什么全世界恐惧中国,一个原因是政府强大,另一个原因就是人民大多是无信仰者。

    你心中没有恐惧的事物,谁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

    比如阿拉伯的女人,一般是不能嫁给外国人的,就是嫁,也必须嫁给持经者。

    也就是说,能嫁给基督徒,因为他们也信教,但是不能嫁给没有信仰的人,除非你也信教。

    因为宗教信仰可以观察的出,而且西方人一般都有信仰,所以他们将这种当做普世价值观发扬光大。

    在朱瞻基看来,这是一种愚昧之极的表现,但是因为人家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标准,所以就用这样的方式来遏制你。

    在朱瞻基看来,这个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儒家的仁义诚信,墨家的大爱都是信仰,自由民主也是信仰。

    一个真正好的信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得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看这种信仰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不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不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是不是有利于国家的稳固。

    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遏制儒教,就必须要有能取代儒教的思想。

    这不仅仅是为了继续控制民众,也是为了开启明智,告诉百姓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只是为了打到儒教而打倒,没有取代的学科,那么以后科举怎么办?百姓上升,发展的渠道是什么?

    这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稳定秩序的源泉,如果没有这些,整个社会会乱成一团。

    在后世那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人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其实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了儒家学术,也是因为老马的学术已经被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但是即便如此,过了几十年以后,国家还是不得不捡起儒家的许多东西,因为老马的理论也不完善。

    道教有群众基础,道家的理论其实在政治,文化,经济,数学等各个方面,与儒家不差上下。

    特别是明初阶段的三教合一,让儒教和道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朱瞻基这样做,从这个方面下手,不会引发太大的社会矛盾。

    加入说现在把墨家,杂家再搬出来,根本行不通,因为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墨家,什么是杂家。

    所以,依旧以儒家,道家的思想为主干,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知识填补到儒家那些经义里面去,才是正确的做法。

    研究儒家再厉害,最多也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国学大师。

    但是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一些人成为国家的领导人,管理者。他们被官场熏陶,最后一个个变成黑心政客。

    大明不是没有专业技术官员,但是专业技术官员只能为吏,只能为小官,根本掌握不了权力。

    想要改变这一切,光是从官员调整上着手,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之一切,只能从知识结构上来改变。

    以后,户部不会算账,不会统计的官员不用,吏部不懂皇家心思的官员不用,兵部不懂行军打仗的官员不用,这样持之以恒,最多二十年的时间,就能让大明走上正确的道路。

    加入现在就取消科举,将儒家推倒,只会让天下大乱。

    整理好了思路,朱瞻基拿起了铅笔,准备将这些都写下来。

    外面传来了陶昌的声音。“太子妃,请容奴婢通知殿下一声……”

    这句话其实就是通知了,朱瞻基让人不要打扰了他,但是太子妃是他母亲,陶昌不敢阻拦。

    张氏带着孙娴和几个内侍与宫女来到了书房门口。“你们在外等候,不得打扰。”

    “是……”

    一群人散去,陶昌看了看朱瞻基,见他暗中摆了一下手,这才也离去。

    朱瞻基笑着转到了书桌之外。“母妃这个时候过来,可是有话要交待孩儿?”

    等到他的眼神转到了孙娴的身上,孙娴不敢与他对视,低下头去。

    张氏柔声问道:“蓝良娣接管你下马桥的研究院,究竟是何用意?她一个女流之辈,如何就能抛头露面,岂不有失我皇家威仪?”

    这件事朱瞻基并没有隐瞒,张氏和孙娴能知道也不足为奇。

    朱瞻基虽然对张氏尊敬,但是却也不想跟她为了观念上的分歧争执,因为这样根本说不清。

    回来时候,他就已经跟蓝烟沟通好了,就抱着斗姆娘娘转世这样的话来应付众人。

    虽然这件事在一清子的分析下,不能明着全天下宣传,但是用来对付张氏他们,却是刚好。

    有了这样的说辞,再让蓝烟露出一点不同凡响的地方,他们这些女人就不会成为麻烦。

    朱瞻基开口说道:“昨日蓝良娣得斗姆娘娘转世托话,斗姆娘娘青睐于她,授她绝艺,而这些绝艺是我大明前所未有的,能让我大明脱胎换骨。”

    张氏和孙娴两人都大惊,看着朱瞻基惊讶叫道:“什么!”

第八十章 纠纷() 
(上一章的信仰,是我自己没有写清楚,前面是以白人的视角,不是我的视角,已经修改。)

    忽悠张氏和孙娴,对朱瞻基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受于时代的局限,她们根本不能理解朱瞻基与蓝烟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

    她们只是担心朱瞻基重用蓝烟,是因为有了其他心思。张氏为了稳定要劝谏,她对孙娴很满意,何况孙娴生下了朱祁镇这个大王子。

    孙娴则是担心蓝烟威胁到了她的地位,这对她的威信也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朱瞻基知道,蓝烟的视线从来都不是在宫中,她一直在暗示朱瞻基,想要的不过是自由与安全。

    皇宫对她来说太小了,她不想跟坐牢一样活一辈子。

    所以,朱瞻基跟张氏和孙娴语焉不详地忽悠了一番,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之后,才又说道。“蓝良娣是良娣,这一点以后也不会变,但是斗姆娘娘转世,需要她更多出外传教,所以以后她会更多在下马桥那里做事,不会威胁你的宫中地位。”

    孙娴脸红低头。“妾身不是这个意思。”

    对孙娴,朱瞻基还是比较满意的。她行事端庄不如胡良娣,聪慧不如蓝烟,但是她从十岁就是一颗芳心系于朱瞻基的身上,并且愿意一直学习和进步的。

    更主要的是,她一直视张氏为榜样,行事公平,即使有一些小性子,也愿意自己忍了,从不以太孙妃的身份压人。

    也因为她的这副做派,所以她是太孙妃最合适的人员。对朱瞻基来说,后宫的安宁和平和是最重要的。

    张氏有些担心地问道:“若蓝氏是斗姆娘娘转世,那我以后要如何对她?”

    这个问题也是孙娴想要问的,忍不住抬头看向了朱瞻基。

    朱瞻基笑道:“斗姆娘娘三千魂魄,蓝氏这里不过是一缕而已。她虽然是斗姆娘娘转世,却不是真正的斗姆娘娘,所以母妃尽管放心,她依旧是孤的良娣,你的儿媳。”

    朱瞻基又转向孙娴说道:“蓝氏今后要操持的事务跟你不同,这宫中,包括接见勋贵内眷,册封夫人,都还是你跟母妃的事务。”

    这个时候,孙娴才真正放下心来,相信蓝烟不会威胁她的地位了。

    但那个魔幻的斗姆娘娘转世,依旧给了她巨大的阴影。

    张氏跟孙娴说道:“我们就不打扰瞻基忙碌了,现在去看看蓝氏,看她那里需要帮忙吗?”

    孙娴乖巧地点了点头,跟在张氏的身后还没有出门,就遇到孙林急匆匆地快步走来。

    他甚至顾不上跟张氏和孙娴行礼,只是点了点头,面向朱瞻基说道:“殿下,镇江府急报,当地转运司发生了一件大事,……转运司知事赵诚被兵部尚书方宾家人抗法打死,如今事态严重。”

    见只是外地一件“小事”,张氏和孙娴并没有在意,告辞离去。

    朱瞻基这才皱眉问道:“这件事既然是由你汇报上来,那就代表兵部压住了这件事?”

    孙林点了点头说道:“涉及到了方尚书,即便是都转运使司,也不敢随意将事情上报?”

    朱瞻基又问:“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事态严重?”

    明朝的都转运使司是一个独立衙门,是掌管食盐产销的机构,总部在扬州,全国设了六大分部。

    他们跟內监的转运司不是一个衙门,內监转运司是內监专门为了商品运输开设的专门机构。

    他们跟朝廷的漕运,驿站也不是一个系统,漕运司也是独立机构,驿站却是兵部的下属机构。

    因为相对独立,加上食盐是大明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资,所以这个衙门肥的流水,贪腐案件也多不胜数。

    但是基本上,除了食盐的管制,他们也不会主动触及其他衙门的事务。像这次拦到方宾家人这样的事情,就显得比较蹊跷。

    孙林递给了朱瞻基一份折子,说道:“主要还是因为殿下的金银禁运令,那赵诚因为拦关设卡,拦到了方宾家人转运的金银,起了贪心,却没有想到碰到了硬茬。”

    朱瞻基接过了奏折,冷笑道:“硬茬……呵呵……”

    丹徒县。谏壁镇。

    这里是镇江府三大古镇之一,其繁华甚至超过了丹徒县城,能与府城媲美。

    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叉口,也是大明商品东西中转,南北中转的一个重要关卡。

    不仅转运司在这里有大片的仓库,卫所军,巡检司,在这里都有衙门,控制无数的商品中转。

    两年前,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这里开设了分行,更是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贸易发展非常旺盛。

    如今的大明,凡是要跟官府进行合作的项目,包括与內监进行的交易,都要通过银行来交易,也让银行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民间。

    商户们没有办法,也只能到银行开设账户,虽然不会往里面存太多的银子,但是已经接受了银行的存在。

    而民间百姓对银行的信用依旧没有太多的信任,也不敢把银子存进银行。

    但是,在遇到需要带银子出门的时候,也会选择将金银存进银行,领取一张金银票,然后到了目的地再取出来。

    丹徒巡检司码头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