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是帖木儿国,能控制的区域跟他们比起来,也相差甚远。

    朱瞻基一直将金帐汗国当做大明在陆地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因为俄罗斯,就是源自于他们之中的莫斯科公国。

    这个如今还是一个小型地方势力的公国,在后世却因为对土地的贪婪,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朱瞻基对金帐汗国关注,却没有想到,反倒是如今大部分部落已经归附大明的瓦剌人,主动袭击了唐赛儿他们。

    “回宫,我要知道战斗的整个过程,他们是在哪里发生的战斗,如今那个部落逃向何处。”

    古今地名的不同,让朱瞻基在很多时候看到情报,也不知道位置。只有看到地图,朱瞻基才会知道,原来这场战斗发生在这里啊……

    五千山东健儿在抵达北明山以后,他们受到了监军亦失哈的欢迎,就连一直在外联络各部落的郑亨,都还回来见了他们一面。

    他们顺利地从亦失哈的手里接收到了朝廷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武器和火药,食盐等物资,然后不顾亦失哈的劝阻,在北明山只是休整了两天,就踏上了漫长的西进之路。

    在朱瞻基的安排下,他们这五千人本来可以在北明山接受一个月的正规培训。但是不论是林三,还是高羊儿他们,都担心自己的兄弟被朝廷拉拢,根本不敢接受朝廷的培训。

    但是,他们并没有拒绝朝廷的兵书,以及派出的培训人员。

    他们这些人只有少部分的山贼和土匪,大部分都是老实本分的百姓,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行军布阵。

    他们不敢在北明山接受培训,但是不代表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短板,准备利用前往唐林城的这几个月时间,好好地训练一番。

    朝廷一共派出了两百人跟随他们一起前往唐林城,这两百人大部分都是老兵,斥候,正副统领是毕业于羽林卫学第一期的两位年轻守备谢正和与刘高。

    他们为唐赛儿她们这五千人提供各种服务和培训,充当向导,将他们带到目的地。

    北地的五月,草长莺飞。

    虽然这里的夏天来到很晚,也很短暂,但是唐赛儿她们在最合适的季节进行万里跋涉,有着羽林卫学士兵的定位和斥候的引路,他们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

    但是,在这个连道路都还没有的年代,万里的跋涉遭遇的困难依旧是他们难以想象的。

    从北明山前往唐林城,在蒙元西征的时候,已经打通了一条通道。

    但是这个通道主要是轻骑兵的通道,那些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前行,十分艰难。

    特别是经过许多河道的时候,因为当地的一些部落为了安全,拆毁了原本河上的桥梁,让他们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瓦剌部原本就生活中以叶尼塞河为主的八河地区,他们在蒙元大兴的时候南下,占据了新疆北部色楞河地区。

    也就是说,后世的整个东西西伯利亚,一直到蒙古和新疆,都是他们的地盘。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翌年,马哈木等人被阿鲁台抓获,运到应天府赐死。

    在马哈木之后,他的儿子脱欢继任。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

    但是瓦剌部落因为大明兴旺而衰落,他们东部的部落许多都归附大明,剩下的不想归附大明的部落,退回到了八河地区。

    他们已经不是大明的对手,他们的骑兵,面对大明的火枪,已经彻底失去了威胁。

    但是在八河地区,他们依旧是毋庸置疑的霸主,不管是北方的野蛮人部落,还是西部的金帐汗国各部,他们都不敢与瓦剌人为敌。

    唐赛儿他们五千人一路西进,带着充足的,能让他们食用一年的粮食。

    朱瞻基对他们也是下了血本了,给他们每人按五百斤麦粉提供了粮食,还给每人准备了二十斤种子。

    虽然这些粮食不足以满足一年的需求,但是他们手里有武器,有工具,北地的森林里面有着数不清的猎物。

    当他们一路西行,这些粮食,还有那些食盐,布料,都成为了许多部落眼红的目标。

    但是他们人多势众,一般的部落根本不敢打他们的主意。

    一直到他们横渡叶尼塞河,抵达了瓦剌部落西部的外刺拉部落。

    外刺拉部落居住在后世的德勒格尔河至叶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住地为八河流域。

    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辅以渔牧的生活,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人数众多,有“秃绵万斡亦剌”之称。

    在被大明驱逐出蒙古高原之后,他们不敢再东进,南下,只能躲在北地的森林中艰难度日。

    对他们这些部落来说,不管是布料,还是食盐,都是他们急需之物。

    如今大明对待归附的部落,愿意提供各种精美的布料与盐巴,包括香料。但是这些交易都被大明严格控制住了数量,他们自己吃够,想要再转卖就不够了。

    外刺拉部落野性未训,不肯臣服大明,那么他们自然也就没有盐巴可买,在他们部落之中,不少人都已经患上了无力症。

    现实迫使他们只能向西南的白帐部落进行交易或者干脆劫掠,那些哈萨克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部落势力,而突厥人更是抵挡不住他们凶猛的袭击。

    但是,他们只能欺负一些小部落,因为实力的缘故,他们并没有直接进攻中亚盐池的能力。

    唐赛儿他们携带的物资,充满了巨大的诱惑。

    唐赛儿他们在一个多月的行军途中,一直在进行各种战术的演练。

    大明自从有了可靠的火枪之后,各种阵势的演练就变成以优势火力消灭敌人为主,这些阵势是不适合只有五十支火枪的唐赛儿她们。

    但是唐赛儿她们并不需要研究野外的对战,因为她们前往极西,建立唐林城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征战。

    所以这一路上,他们更多地演练的是各种防御战。

    林三虽然是这支队伍名义上的首领,但是他能控制的人还不足千人,五千人分成了七个小团体,各有各的利益诉求。

    谢正和与刘高早就得到了授意,一直在暗中挑拨各家之间的关系,不让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团体。

    他们本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现在需要朝廷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即便是他们以后在唐林城站稳了脚跟,但是依旧需要跟大明的贸易,才能维持基地的生存。

    在面对异族的时候能够通力合作是必须的,但是如果面对大明他们也一块铁板,就不利于朝廷对他们的约束。

    所以在这个团体里面,林三虽然是最强势首领之一,但是像高羊儿他们,对林三绝对不是言听计从。

    相反,因为唐赛儿的女人身份,她反倒在各大团体之间成为了一个绝佳的润滑油,她的话在许多时候,比林三的话更管用。

    度过叶尼塞河,唐赛儿他们途径的地点是后世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这里也是后世俄罗斯最著名的矿业城市。

    在这里,她们直接进入了对方的包围圈。

    战斗发生在一片森林之外的平原地带,外刺拉部落想要利用平坦的地形来增强灵活性和战斗力。

    但是唐赛儿他们早有准备,一千两百辆装满物资的板车迅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形方阵,几百女人和数千马匹被围在中间。

    他们虽然都有马匹,但是大明提供给他们的马匹大多是驽马,而他们的骑术当然也比不上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外刺拉人。

    所以,他们不会以己之短,去迎敌之长。

    这个巨大的方阵因为连绵数里,自然不可能没有漏洞。但是别忘了,他们有五十支火枪,而且他们手里的弓箭也远远胜过了外刺拉人手里的短弓。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外刺拉人围歼了三天,也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只能怏怏退兵。

    但是他们根本没有预备到,高羊儿他们都是土匪,本就不是好人,怎肯白白吃了这个亏。

    有谢正和他们帮忙探寻外刺拉人的老巢,他们很快就掌握到了外刺拉人的底细。

    五月初三的晚上,他们两千人离开了大部,用一夜的时间赶到了外刺拉人部落之外。

    第二天的天色渐亮之时,他们先点火,释放牲畜,然后发动了总攻。

    虽然他们只有两千人,但是以有心算无心,外刺拉人还没有清醒过来,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这一战从凌晨一直到中午,他们杀死了超过三千壮年男人,抓获了足足五千老幼妇孺。

    老人和孩子全部被高羊儿他们直接杀死,只留下了女人和女孩,依旧超过了两千人。

    这个近万人的部落,只逃走了不到两千人。

    而高羊儿他们的损失却不大,只死了不到三百人,另有上千人重伤,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一战,他们打出了名气。

    朱瞻基看到这些战报,内心还是非常愉快的。

    中华民族因为是农耕社会,所以一直缺乏对外的征略之心和野性。

    高羊儿他们在大明境内称得上是暴民,乱民,但是现在他们到了边疆,却能替大明肃清边境的安宁。

    虽然他们人还没有到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那里,但是朱瞻基已经看到了将他们打发到那里去的好处。

    只希望,他们能再给力一些,在那边安稳地站住脚跟,有他们开路,只要几年的时间,大明就能形成对当地的物资充足供应和治政管理。

    没有了乌拉山以东地区,俄罗斯人只有欧洲区域,那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强盛帝国。

    将目光在地图上南移,朱瞻基看向了波斯湾,不知道朱棣现在是否已经抵达那里……

    (不好意思,今天跨年,事情有点多,这一章也写的不算好,只能先更五千字了。)

第八十三章 交易() 
印度半岛。柯枝国。

    自永乐五年,郑和奉命在柯枝兴建大明别宫,这座宫殿在永乐十三年耗费十万民壮建成,永乐十五年,朱瞻基也曾下榻此地。

    但是直到今日,这里才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

    朱棣的到来比朱瞻基当初要轰动的多,在他抵达之前,就派人通告了整个印度半岛区域所有的国家,要他们前往柯枝见驾。

    包括德里苏丹国在内,他们都接到了大明使者的通知。

    德里苏丹国知道朱棣来此,帖木儿国当然也就知道了。而实际上,大明西征的消息,从几年前就已经传了过来。

    当初朱瞻基在忽鲁谟斯,直接将当地的帖木儿国部落驱逐出了几百里。

    帖木儿国就派出了使者前往大明,想要兴师问罪。但是当他们到了大明,才发现,原来大明早就将他们当做了征略的目标。

    随后,大明开始在西北集结粮草,西北各部也都知道了大明将要对帖木儿国动武。

    在帖木儿国与大明之间,还有东察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奕力把里等国作为缓冲。

    忽鲁谟斯战役,让帖木儿国知道了大明的火力威猛,不能力敌。

    原本从西北进攻帖木儿国山高路远,中间还有大片的荒漠无人区,帖木儿国不认为大明有能力进攻他们。

    但是朱瞻基在忽鲁谟斯的开战,让他们知道了大明有能力从海上过来,发动一场大型战役。

    帖木儿国的继承者沙哈鲁知道事态严重,一边向大明派出新的使者,并且带来了大批的礼物,另一边,又忙着紧急迁移首都。

    帖木儿在世的时候,他作为四子,封地在赫拉特。他跟朱棣一样,抢夺了侄儿哈里的王位。随后他将自己的儿子兀鲁伯封到了帖木儿国的原本首都撒马尔罕,自己将赫拉特作为新的首都。

    赫拉特位于后世的阿富汗境内与伊朗交界处,这里相比撒马尔罕当然远远不如,但是撒马尔罕那里民族混杂,鞑靼人,哈萨克人,突厥人,白帐人龙蛇混杂。

    而赫拉特这里的人口民族都相对单纯的多,几乎全部都是突厥人。

    从这一方面来说,沙哈鲁与朱棣两个人在原本的历史中,做的事情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第四个儿子,都是抢夺了侄儿的王位,也都因为统治问题进行迁都。

    但是这一世,朱棣比沙哈鲁幸运。因为他的孙子朱瞻基能干,如今大明的国力,比游牧民族的松散帖木儿国要强大的多。

    大明如果从海上过来,距离海岸线不到两千里的赫拉特就会成为主要目标。

    所以,沙哈鲁被逼无奈,准备将首都再迁回撒马尔罕。

    朱棣抵达印度半岛,帖木儿国就得到了消息,他们将南部的大部分部落全部北迁,不想给大明留下任何一点补给,拉长大明的补给线。

    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