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是武安侯一派的公认继承人,所以对于能不能领军,他并不着急。

    相反,因为近些年在北明山的收益惊人,上面有老父领军,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为家族谋划上面。

    他的来京意图其实并不难猜,武安侯府能将他们这些年的获利全部运到京城来,只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向朱瞻基表忠心,另一个就是另有所图。

    五万两金子,相当于五十万两白银,对任何一个家族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综合各方面的情报,朱瞻基早就知道了他的来意。

    所以面对郑能开诚布公地坦白了郑亨的想法,他笑了起来。“任何家族的正当收益,都是受大明律保护的,孤不会要属于你家的银子。……至于撒马尔罕的驻守问题,孤现在也不能给你承诺。孤要先看看,这场仗能打成什么样?以后大明驻军,能不能有利可图,才能做出决定。”

    郑能年纪不小,阅历丰富,很轻易就听明白了朱瞻基话背后的意思。

    首先,这场仗要看郑亨打的好不好。既要把帖木儿国打服,又不能把那里打废,更不能让那里的人离心离德。

    否则的话,一片废墟,大明要来做什么?

    那里的人视大明为寇仇,如何能安稳下来?现在那里最受大明欢迎的,一是骏马,二是棉花,这都需要当地人持续的支持,才有利可图。

    所以,郑能连忙表态说道“微臣明白了,家父前往西北之时就已经跟微臣说清楚了。这次的西北之战,一定要为大明再拉几个势力大的盟友。”

    这却不是朱瞻基想要的表态,论拉拢盟友,三个郑亨也比不上一个陈诚,现在那边有了陈诚当红脸,郑亨应该是去当白脸才对。

    一味怀柔,并不符合长远利益。中亚那些民族都是属白眼狼的,对他们再好都没用,只有一手握枪,一手拿糖才行。

    所以朱瞻基又说道“武安侯应该要时刻记得,自己首先是个将军啊……”

    郑能这一下明白了过来,皇上在南方大杀特杀,你在北方笼络人心算什么?只有也先跟着皇上的脚步走,然后等皇上下令再用怀柔政策才是对的。“微臣愚鲁,差点犯下大错,谢殿下提醒。”

    朱瞻基又转过来问起了薛禄去了北明山之后的接手情况。

    他虽然有各方的消息汇总,但是听听郑能这个一方当事人的直接感受,也能了解的更清楚。

    听到薛禄萧规曹随,他也算是放心了一些,如今西北在打仗,他可不想薛禄在北明山激起了瓦剌和鞑靼的民愤。

    最后,郑能还有些放心不下,又问道“殿下,那这些金子……”

    “先放在银行里吧,到底是存在银行,还是换成各种物资,总要等这场战打完再说。你也不要心急,既然武安侯安排你到京城来,顺便也帮孤做件事……”

    。

第一一零章 工序() 
大明的满朝武将中,郑亨获得的评语是持重、敦厚,善于安抚士卒,以聚敛民财为耻。

    这代表了此人的操守可信,另外,郑亨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从来没有在京城待过。

    郑亨的父亲郑用因追随朱元璋征战有功,累封至大兴左卫副千户。洪武十六年,郑用年老退休,由郑亨袭取父职。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招募官员去鞑靼宣谕,郑亨应募而往,到达斡难河,回来后升任密云卫指挥佥事。

    朱棣起兵靖难,郑亨率部归附,并在真定之战时先登破敌,进封指挥使。

    后来郑亨屡立大功,朱棣登基,定靖难功臣次序,郑亨名列第五。因此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并留守北平。

    朱棣第一次北征,郑亨功列第一,第二次北征,他骁勇善战,身中两箭不退,回合大军击退马哈木。

    这一路,郑亨镇守燕山,北平,宣府,开平,北明山,一直都是在北部边军,从来没有在京城任过任何职位。

    正是因为这种跟京城世家,勋贵,没有太深瓜葛履历,朱瞻基看中了郑能,想要把他变成一条勋贵中的鲶鱼。

    在京城,论资历,比郑亨高的人不少。但是像成国公,英国公,魏国公他们这些家族,都跟京城的勋贵们形成了紧密的同盟。

    想要靠他们来肃清京城勋贵中的这些,他们难免畏手畏脚。

    郑亨想去撒马尔罕,想要这个肥差,那也要先给朱瞻基当一把刀。

    郑能听到朱瞻基的话,抱拳道:“殿下请吩咐,微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瞻基却笑了笑说道:“快过年了,就先过个好年,待年后再说……”

    对朱瞻基来说,事有轻重缓急。

    明初的武将们大部分都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有一些贪腐,吃空晌现象,却也没有影响到整个大局。

    对他来说,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为自己的改革奠定基础,所以对京城武将们的考核,可以等到二月再进行也不晚。

    在梳笼完文官们之前,京城勋贵这边不能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要在得到朱棣的战况之后进行勋贵们的清理。

    战况顺利,乱一会儿不怕,但是要是战况不顺利,还是要以稳定为主。

    打发走了郑能,朱瞻基无心处理政事,来到了下马桥农庄的化学研究院。

    半年的研究过程中,蓝烟对她本专业的医用化学研究一直处于理论奠定阶段,没有太大的突破。

    这主要是朱瞻基不让她亲自试验,让她先教会一部分人,让他们来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是因为青霉素需要大量的甜瓜,当甜瓜过季以后,研究就拖慢了不少。

    反倒是在炸药方面,因为了解详细的方程式,加上原材料容易收集,所以屡屡有了突破。

    从最开始的硝化棉炸药,到硝化甘油,苦味酸炸药,一直到小年的前一天,终于研制出来了无烟火药和tnt炸药。

    硝化纤维炸药和苦味酸炸药很不安定,将其研制成胶质,再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便制成了无烟火药。

    这一发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无烟火药燃烧后没有残渣,不发或只发少量烟雾,却可使发射弹丸的射程,弹道平直性和射击精度均有提升。

    而被誉为炸药之王的tnt炸药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

    而且,tnt炸药的威力虽然略逊于苦味酸炸药,但也只是略逊。在综合性能方面,这种炸药被誉为最好的炸药,所以才被公认为炸药之王。

    tnt炸药的主要成分是三硝基甲苯,这种原料主要从煤中提取出来苯和甲苯,然后进行硝化。

    因为毒性很大,所以朱瞻基也不会让蓝烟亲自试验。

    但是蓝烟制作出来的炸药,已经让整个化学研究院的人为之拜伏,成为了真正的权威。

    有蓝烟规划出来的方向,他们这些人并不怕毒性和危险,很快就通过试验,得到了样品。

    实验室阶段很容易,但是想要大量规模化生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化学研究院这边,通过手工得到制作tnt炸药的全套程序,每一个程序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工序。

    而且,这些工序还要分开,每一道中间严格保密。

    最少在几十年之中,这一整套工艺绝对不会公开,更不会去申请什么专利。

    设计工序,其实就是整个工业时代发展的基础。

    一切应用普及化,都需要相应的工序,而工序就是科技应用的最合理手段。

    任何一项科技,从理论到试验,从试验到成果,从成果到普及,都需要相应的手段,这种手段,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就以tnt炸药的生产为例,首先需要煤焦油,煤焦油的提炼和生产,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

    其次需要对煤焦油进行硝化和硫化,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毒素,一点产品还能采用手工提炼,但是大规模的生产,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手段。

    什么是安全的手段,那就是去人工化,封闭化,这就又涉及到了整个工业的蒸馏技术拓展。

    蒸馏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没有完整,或者说是更先进的改进技术。

    因为不管是篜酒,还是煮盐,都不要太封闭的环境。

    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仅是动力的提升,在蒸汽机的应用中,各种管道的设计,压力的测试,其实就是一种蒸馏的技术改进。

    把蒸馏技术应用到化学工业的生产,每一道工序就需要周密设计。

    从动力来源,到蒸馏封闭,每一步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就需要研究院的人进行多番论证和试验。

    只有在他们这里实现了可能,这项技术才能推广,普及。

    这是因为有朱瞻基的存在,他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点明科技的发展方向,加以应用。

    但是实际上,除了机械方面的技术是循序渐进。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化学技术的应用,绝大部分突破,都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

    哪怕到了后世,依旧是这样。

    化学研究院这里,为了筹备三酸两碱的生产,已经制定了多达百万字的笔记和工艺流程。

    看到这些省略到极点的文言文笔记,朱瞻基第一时间就大发雷霆,他今天不是来指导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脾气。

    蓝烟虽然贵为良娣,但是因为她不能直接跟外臣接触,所以与研究员们的沟通,都是通过手下的女官。

    她虽然是理科生,但是文言文也学的比朱瞻基强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学渣,一个是学霸。

    朱瞻基当然是前者,而蓝烟是后者。

    蓝烟是后妃,他就是有脾气也发不出来,大部分时候,只能起一个指导作用。

    她数次提出了科学研究需要用更详细的数据,更通俗的语句来记载,不应该追求文字的精炼,但是这些人置若罔闻。

    朱瞻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也看到了这些人的记载。

    汉字的精炼,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比不上的。但是如果用在阐述工艺程序,记载数据上,就精炼的有些尖酸刻薄了。

    东方注重师徒的传序,而且喜欢讲究藏一手,更注重经验传授,而不是数据。

    在蓝烟的要求下,他们勉强在记录里面加上了数据,但是,对于文字的表达,依旧遵循以前的习惯。

    在文言文里面,主、状、谓、定、宾、补,六种语序与现代语言是有差异的,这倒不算是大问题。

    但是文言文为了追求精简,经常会有一些省略,这就形成了主谓宾混乱。

    经常是写的人写一句话,从来不会写的清清楚楚,习惯性让人来猜。

    就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就有三种解释。

    这在文科方面来说,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多会有一些分歧和争执。但是对严肃的科学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以一个简单的轴承为例,就分了内径,外径,内外壁厚度,宽度,硬度,钢珠尺寸等尺寸。

    一台机器,需要用大小不一的轴承无数,相互衔接的部件无数,每个部件要详细地描述,衔接的力度又有规定。

    结果整整一页纸上,就只见到各种尺寸,主谓宾定语少的可怜。

    不要说不懂的人,就是朱瞻基这种懂的人都看不懂写了什么。

    这些还好说,毕竟有图纸,可以照图来对照。

    但是一些加工工艺,更复杂的推论,还有一些设计的想法,这些写出来,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百万字的工艺计划书,看似很多,其实在后世也就是三本书而已。靠着三本书,就把要建三酸两碱的工厂的计划全部囊括了进来,朱瞻基是不相信的。

    可以这么说,即使工匠们严格按照计划书来建设工厂,研制设备,各个环节还是离不开他们这些研究员们。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但是在朱瞻基看来,这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你一个科研工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一个研究工艺上,算什么回事?

    所以朱瞻基宁愿浪费几个月的时间,也要故意发一次脾气,将所有人给震慑住。

    “孤对你们给予厚望,才让蓝良娣将斗姆娘娘所授天书传于你等。在孤这里,在蓝良娣这里,依旧还有无数学问等着你们来研究,来整理,岂能让你们分心他用。

    这份计划书孤要你等重新理清,用大白话给孤写出来。孤不要文采,不要文笔,只要识字的人,懂技术的人,看到这份计划书,就能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发脾气,威力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