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瞻基笑道:“如今的翰林被称作储相,可选出来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不知民间疾苦之人。孤早就有心改变,只是时机还没有成熟,你也算是走在其他人前面了。”

    朱瞻基还是太孙,不是皇帝,所以一些政策性的改变,还不能由着性子来。

    等他上位以后,肯定会进行朝廷各部门的改组,还有官员提拔程序。

    今后的大明,不管是言官,事官,职官,没有具体的处政经验,一律不得提拔。那些依靠师爷,幕僚做事的官员,今后都要一一黜落。

    翰林虽然做学问的地方,但是想要升职,要不给我出使各国去,要不到基层好好历练一番。

    不开阔眼界,不能具体做事,别想升官发财。

    虽然暂时不能改变,但是朱瞻基也不急,因为朱棣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也就说,最多三年,他就能直接上位了。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现在还在西征,等他回来,最多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他就能当皇帝。

    解缙叔侄二人当然也明白朱瞻基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的心里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如今在句容温泉别院的朱高炽。

    不管怎么说,那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也是朱瞻基的父亲。

    朱棣现在还在,能压制住朱高炽,让朱瞻基监国。

    但是一旦朱棣归天,他身为朱瞻基的父亲,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即便是朱瞻基也不能直接与他相争。

    这历朝历代,还没有一个皇帝是太子还在,却让太孙直接接位的先例啊!

    不过这是后患,最少在目前来说,并不重要。如今朱瞻基赞同解祯期的自请外放,对他们解家来说,才是重要的。

    朱瞻基留他们叔侄一起进膳,席间,也开解了解祯期一番。

    临走跟他说道:“孤虽然说你优柔,却是因为对你期望甚高。在孤看来,年青一代文臣中,唯有黄渊能与你一时瑜亮。而黄渊偏武,你偏文,正好是一文一武。所以,你不要以为孤说你优柔,就是轻视于你。”

    “小臣不敢,只将殿下所言当做勉励。”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去吧,好好享受这几日的风光,以后,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了。”

    解家叔侄离去,朱瞻基让人拿来了吕宋地图,仔细查看了起来。

    解祯期这个状元按例是要授正六品翰林院修撰,如果要外放,按例还要升半级。

    如今吕宋虽然被升级成为了布政司,但是因为官员缺乏,人口稀少,只是被分成了四个大区。

    除了北明街一带是最早成立的吕宋府,其他三个大区都低了半级,划分成了知州。

    去年许柴佬来京,朱瞻基虽然同意了将吕宋升级成为布政司,但是划分还没有确定好,官员也还没有配齐,所以,解祯期这个时候申请去吕宋,其实是也很占便宜的。

    以他的级别,在大明境内,最多只能担任一府的同知,通判。但是如果去吕宋,就是将他提拔成权知州,也无可挑剔。

    想着状元郎光着裤腿,指导当地的土人种植水稻,甘蔗,朱瞻基的脸上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趁着大明的官场还没有形成升官定例,现在就改变这一切,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吵闹声,朱瞻基皱了一下眉头,还没有等他发话,王彦带着何纯就闯了进来。

    王彦脸色平静,但是何纯如丧考妣,一进门就跪了下来。“殿下,太子殿下病重!”

    朱瞻基的心里无喜无悲,不过表面上还是装作震惊与担忧地站了起来。“到底怎么回事,给孤好好说清楚。”

    如今气候转暖,春暖花开,朱高炽压抑了许久的随着春天的到来也压抑不住了。

    昨日蒙蒙细雨,他却雅兴大发,携一众妻妾登汤山游玩。在山上画了一幅画,又在细雨之间与一众妻妾行不伦之事。

    昨日还好,今日却发起高烧,如今昏迷不醒。

    朱瞻基望向了大殿之外,心里飘忽不已。

    明知道身体不好,还玩的如此出格,这算不算是自作孽呢?

第一二八章 病危() 
朱瞻基一行快马加鞭,抵达别院之时还不到申时。

    别院之中,上至杨士奇,杨溥,下至守门的小黄门,一个个神情严肃,不敢有丝毫喧哗。

    太子身体不好,他们这些人却不敢劝阻,由着他的性子浪荡。

    现在出了事,他们这些人都有责任。

    就连负责守卫这里的府军前卫指挥使,丰城侯李彬,这个时候也不敢在朱瞻基面前招摇,带着朱瞻基进去,等他进了朱高炽安睡的后殿,才长舒了一口气。

    朱瞻基倒不是喜欢迁怒之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朱高炽身体不好,还性喜女色。

    为了追求刺激,还冒雨在野外激战,这就纯属于找死了。

    这一次他倒是没有吐血,不过面色蜡黄,躺在床上紧闭双目。要不是还微有呼吸,胸腔略有起伏,让人还以为他已经不行了。

    四个太医此时正守候在床边,后门处,还熬着几炉草药,让大殿里面药味十足。

    朱瞻基盯着朱高炽的脸看了半晌,给所有人施加了足够的压力,才沉声缓慢问道:“父王情形如何?”

    四个太医都跪下身来,太医院院判袁长田俯首道:“殿下,太子殿下纵欲,又风邪入体,如今尚处于危险之中。”

    朱瞻基转身面向他们说道:“人力有时穷,只要你们尽心尽力,孤不会迁怒你等。但若让孤知道你们为保己身,不肯用药,孤诛你等三族。”

    袁长田身体微颤,连忙说道:“臣等不敢,定当全力以赴。”

    朱瞻基又装腔作势地问了一番病情,吩咐他们用心救治,随后问何纯:“昨日父王是让谁陪侍?”

    “是东瀛大阪镇守使胡康年前送来的两个东瀛少女……”

    朱瞻基松了口气,说道:“将她们关押起来,为父王祈福。另……”朱瞻基转过身来,跟身后的王彦说道:“派人接替胡康之职,将这个佞臣给我发配中都。”

    王彦立即说道:“内臣接旨。”

    朱高炽不是自己发病,而是属于意外,那么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如果他是跟宫里有牌碟的妃子欢愉,处置起来还有些顾虑,但是既然是没有地位的美人,那就可以随便处罚。

    至于那胡康,明知道朱高炽身体不好,还要送女人给他,这次算他倒霉了。

    安排了这些琐事,朱瞻基又看了看躺在床上的朱高炽,虽然心里巴不得他早点死去,但是表面上还是要装作担忧无比。

    这个时候,刘万轻轻喊了朱瞻基一声。他扭过头来,看到是殿门口以良媛张氏为首的朱高炽的一众妃子和妾侍。

    看到李氏的表情,朱瞻基就知道她有话要说,他转身走出了大殿。

    张氏是张辅的女儿,她地位高,虽然入宫晚,但是在一众没有子女的妃子中间颇受尊重。

    在别院这里住的都是没有子女的妾侍,有了孩子的李氏,郭氏,赵氏等,都以照顾孩子的名义,留在文华殿那边。

    朱瞻基对她和声说道:“见过良媛。”

    张氏不敢受他的礼,一群女人连忙侧过身体,又跟他回礼。“见过殿下。”

    朱瞻基回头看了一眼,说道:“不要吵到父王,我们去大殿叙话。”

    朱瞻基一马当先地走向了主殿,一群女人在张氏的带领下,跟在了他后面。

    她们不说,朱瞻基也知道她们在担心什么——怕被殉葬。

    说起来,她们大都是年轻女子,小的才十几岁,大的也不超过三十岁。

    在后世,她们恐怕都还是没有结婚的年纪,但是现在,却要担心生命的终结。

    在大殿坐定,张氏怯声问道:“殿下,初六大朝会,殿下颁布了《废除殉葬令》,可能当真?”

    张氏有张辅在身后,自然不会让她殉葬,但是其他人就担心了。这恐怕不是她想来问,而是替其他女人问的。

    朱瞻基露出一丝笑容道:“孤代陛下监国,这《废除殉葬令》可是用过大玺,良媛不用担心朝令夕改。”

    一众女子都松了一口气,齐身跪了下来叩拜。“殿下仁慈,妾身谢过殿下。”

    朱瞻基说道:“你们只管安心在这里住着,细心侍候父王。不过从今往后,任谁也不能再夜间侍候,否则与那东瀛两美人同罪。”

    朱高炽这样三天两头的病危,让一帮女人都成惊弓之鸟了,哪里还敢去勾引朱高炽,都连忙说道:“妾身不敢。”

    “你们都去吧。”朱瞻基摆了摆手,又跟刘万说道:“传丰城侯,杨士奇,杨溥见驾。”

    李彬,杨士奇,杨溥他们几人本就在外候着,听到传召,连忙进了大殿。

    杨士奇和杨溥两人脸色灰败,如丧考妣。他们身为太子近臣,却不能力谏太子让太子为所欲为,导致犯病。

    即便朱瞻基不认为这是他们的错,但是那些言官也不会放过他们。

    在这个时代来说,他们的责任不小,今后是别想再有发展的机会了。

    作为朱高炽的近臣,他们被边缘化了。但是朱瞻基为了顾全父子感情,如果朱高炽薨了,还是会给他们安排个清贵的职位,让他们养老的。

    现在朱高炽这个样子,如果病好了,他们还有好结果。

    要是朱高炽就这样升天,他们不进监狱都是好的了,更别说一官半职。

    二杨也无话可说,他们在这里就如同坐牢,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散漫了一些。

    昨日殿试传胪唱名,他们两人得到了抄录的新晋进士们考卷,就一直在阅读。对他们来说,读到一篇好文章,比吃一顿美食还要畅快。

    而且昨日又下雨,谁能想到朱高炽会在下午到山上去野战啊!

    现在他们只能期盼朱高炽像以前一样,尽快好起来。

    朱瞻基这个时候只能是宽慰他们一番,在朱高炽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不管做出什么反应都是错的。

    见到杨士奇,他又想起了远在美洲的杨道。“前几日,从美洲回来了四艘船,带回来了探险队的消息。”

    杨士奇惊讶地望向了朱瞻基,却没有开口,等待朱瞻基继续往下说。

    “如今舰队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不过需要在当地滞留一年,研究那些需要移植的橡胶树,金鸡纳树的习性,以便移植回来。那些玉米和土豆,红薯,现在已经运了一些回来。我已经让人在我的皇庄里面栽培。”

    提到这些,朱瞻基就显得神采飞扬了起来,有了这些,他就不会再担心大明遇到天灾,百姓就会饿肚子。而等到明年,第一批橡胶就能运回来。

    只要在吕宋,海南,婆罗洲那边种植橡胶,过个几年,就到了收获的季节。

    有了橡胶,大明目前的车轮都能套上轮胎,今后的运输能力,将会有巨大的提升。

    木制车轮对运输的制约是在太大了,后世的一辆结实的板车,只是用人拉,就能拉两千斤。用牛马来拉的时候,装几千斤也没有我问题。

    可是如今的木制车轮,装一千斤已经是极限了。即便如此,车轮的损坏率还高的惊人。

    如今大明的驿站,几乎都变成了修车铺,那些驿卒,基本上都成了修车匠。

    也有人试过铁制的车轮,铁质车轮一开始使用挺好,除了伤路,费力一点,能载很多货。

    可是使用不过三天,车轮经过碾压,就开始变形,只要有一处变形,这个车轮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崩溃,变成废铁。

    如今钢铁价格虽然因为大规模的生产,降下来了大半,但是依旧跟铜的价格差不多。

    一两白银可以换两斤多铜,也不过换四斤铁。

    而做一个车轮,随便就要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铁,如果用不到三天,那是谁都用不起的。

    现在普通百姓一年才赚十几两银子,两个车轮一下子就没了,谁用得起?

    所以,铁制的车轮根本不现实,只有有了橡胶,才能造出耐用的车轮。

    除了这些农作物,舰队还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而这,仅仅是舰队跟一些小部落交易换来的。

    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那才是交易的大头。

    大明是所有金属都缺,虽然朱瞻基已经额外赚回了几千万两白银的财货,但是这些对整个大明来说,依旧不够流通。

    当然,全世界的黄金和白银都运到大明来,也不可能够流通,因为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

    不过最起码,朝廷有了这些金银,就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姓得到福利。

    而南洋运回来的粮食,也足以让朱瞻基现在不用在农业方面操太多心。

    农业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