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颁旨太监这才笑道:“恭喜马所副了,以后能跟在太孙后面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太孙殿下绝不会屈了你的才能。”

    他啊了一声,有些不明白对方的意思。但是对方显然是经常颁旨,知道许多人因为领旨的时候情绪激动,根本没有听清圣旨的内容。

    所以他也不以为怪,笑道:“皇上的意思是,所副虽然领了工部的职位,但是只需要去报备一下就好了,以后大人主要是跟太孙殿下做事,为太孙效劳。”

    一个工部的七品所副,不要说太孙,就是工部的大人也没有几个能记得住。但是一个是能跟在太孙面前效力的所副,这可是一步登天的荣耀啊!

    马致才这一下更惊讶了,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得到了太孙的赏识。

    那个面容温和的年轻太监笑道:“马所副,咱家是太孙殿下面前效力的李亮,殿下知你技艺精湛,面前也缺一个像你这样的工匠,所以让咱家来跟你先通告一声。过年你就被圈在禁中,这一年来,你也受苦了,所以去了工部报备,就暂时在家休养。待来年过了元宵节,咱家再来寻你,有事交于你做。”

    现在也才十月下旬,距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等过了十五再去做事,等于有三个月的假。

    得知面前这位是太孙面前得用的太监,马致才不敢怠慢,跪伏叩首说道:“微臣致才不才,得蒙太孙殿下赏识,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亮呵呵笑道:“咱家借用殿下经常说的一句话来告诫所副,吾用尔等,尽心尽力足以,死而后已就不必了。以后我们同为殿下效力,互通有无,携手并进。”

    “微臣不敢与太监并举,愿附骥之尾。”

    李亮受到他的吹捧,笑的更开心了。“咱家还只是个少监,不敢当太监之说。马所副起身吧,咱家也不敢受你如此大礼。”

    昨日还惶惶不可终日,今日却加官进爵,从末流的小官,直接越了五级,变成了一个正七品。

    京官大半级,以后回乡见了县令,不仅不需要再去走关系,对方还要上门拜见他了。

    不过,他也清楚了,虽然这一下子升了五级,这个职位怕是在工部管不了事,以后主要还是在太孙殿下面前效力。

    不过,能在太孙殿下面前效力,这比在工部当一个五品大员,还要更光彩。

    马家世代经商,虽然不能说大富大贵,但是家资颇丰。马氏夫人见自己的丈夫高兴的神魂不定,连忙安排了大儿子马进去拿了一盘五两的银元宝出来分发。

    每个随队的锦衣卫一人五两,领头两位一人十两,至于两个宣旨的太监,每人二十两。

    如今还是明初,大明缺金少银,这份孝敬已经不算小了,所有人也都格外满意。

    一直到他们要告辞离开,马迪眼见自己的大伯父还没平静下来,忍不住拉了拉他的衣襟,小声说道:“伯父,千里镜。”

    马致才这才如梦初醒,大声说道:“李少监请留步,我有宝器要献于殿下!”

    李亮楞了一下,站住了脚步笑道:“能被称作宝器,咱家的好奇心也被勾了上来,不知是何宝器?”

    马致才躬身说道:“此乃微臣侄儿所制望远镜……”

    李亮有些失望,说道:“你应知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吧?此物在民间稀奇,在殿下面前……”

    马致才定了定神,说道:“微臣侄儿此望远镜,可达四十倍效果。”

    李亮一楞,作为朱瞻基的身边人,他很清楚朱瞻基对新技术的重视,今日出宫的时候,太孙就在兴庆宫整理各地统计上来的新技术,如果真是四十倍的望远镜,那可是大功一件。

    “此言当真?”

    “不敢有瞒。”

    李亮回转身来,呵呵笑道:“既然如此,请拿出来一观,若真是如此,殿下当有厚赏。”

    兴庆宫内,除了原本属于兴庆宫的太监,还有司礼监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市舶提举司的太监们。

    数百人集中在兴庆宫的附殿里,将来自全国各地统计的各商业家族,更行业类型,各技术种类,统一进行分门别类,然后统计出来。

    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在朱瞻基刚回到北平的时候,就已经传令让监进行统计了。

    但是,一个多月来,这些资料都还没有被统计完。特别是关于技术方面的整理,想要把各种不同的技术,系统地整理出来,一两年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就足以让人满意了。

    想要在这个时间开创初级的工业基础,朱瞻基必须对这个时代的技术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能够培养出一批善于查账的下属,还能挑选一些具有工业开拓基础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将会变成技术传播的种子。

    但是,该如何协调这里面的利益,朱瞻基还没有想好。

    只要是工业,不管有多么简略,多么基础,都会涉及到竞争和利益。

    就比如王家和张家都印染的,两家各有千秋。王家的技术人才不可能会甘心为张家出力,张家的也不可能甘心自己的技术被王家学去。

    这些技术整理出来,又该如何推广,涉及的利益分配问题会更多。

    如今也没有后世的通讯和运输条件,如果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来引导,只会养出一个个蛀虫。

    而且垄断模式形成之后,长期以来,这种技术的改进就会停滞,一个个只会学会吃棺材本了。

    想要技术革新,想要商业兴旺,想要推广科技的进步,私营经济是最好的促进。

    但是,私营经济不利于国家统一资源,增强竞争力。何况,如今的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的认可,远远不如后世,大部分都是以家族为大。

    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像后世的山西蝗商一样,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蛀虫。

    一切的根源都是制度的奠定,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每一家按照不同的模式来发展,虽然百花齐放,但是却都不会发挥出最大的竞争力。

    所有的事务杂乱无章,一时之间让朱瞻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实在是,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啊!

    而他现在不是皇帝,想要从根本制度上来改变,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当上的皇帝,那个时候,他面对的阻力也会更大。

    现在还有朱棣帮他挡风遮雨,承担压力,而那个时候,他将直接面对文官阶层的阻力了。

    事情还是要一件件来做,想的太多也是没用的事。

    拿起了一叠关于江南丝绸行业整体规模的统计,朱瞻基认真地看了起来。

    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白纸,这是大明对外贸易的五大品种。丝绸,瓷器和茶叶不用说了,即使在后世,朱瞻基也知道这几个贸易品种的规模。

    但是来到这个时代以后,朱瞻基才发现,铁器和白纸,在这个时代的销量,也绝对不小。

    白纸主要销往东瀛和朝鲜,那里的文人阶层,对产自大明的白纸需求极大,甚至供不应求。

    而铁器不仅仅只有兵器,菜刀和铁锅都是。而出口销量最大的就是朱瞻基从来没有关注过的铁锅。

    

第七十四章 相见() 
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那里各个海岛林立,近似于原始社会。大部分人靠天吃饭,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追求,科技发展近似于无。

    所以除了简单的工具,制造不出来任何复杂工艺的产品。而铁锅是他们最需要的产品,对铁锅的需求惊人,看似简单的铁锅,是那里需求最大的东西。

    没有饭碗,杯碟,他们可以用树叶,树枝来吃饭,但是没有铁锅,他们就很难把饭做熟。

    通过历年出口,以及內监派驻人员对那边的了解,朱瞻基也初步了解了南洋各国的需求。

    总之一句话,只要是大明的产品,就没有一个国家不需要的,无非只是价钱高低,利润多少而已。

    从十年前第一次下西洋,朱棣受到朱瞻基的影响,接受了第一笔赔偿,决定发展商业。后面的这几次,每次出海,內监都会把大船装满各种商品,而船队后面,也会跟着众多勋贵以及大臣们派的商船。

    跟原本的历史相比,目前商业环境宽松了许多。但是,依旧是只有关系比较硬的人能参与海贸,那些普通民众,只能选择把货物卖给达官贵族们,才有希望卖出海。

    这种垄断当然是不利于商业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大明来说,朱棣能允许除了內监之外的达官贵族参与海贸,本身就是进步。

    而与大明关系最紧密的朝鲜和东瀛,这两个也是大明的最大贸易国,依旧被內监紧紧把控。

    没有任何人能单独做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只能通过整个內监系统来运营。这些年,内库充裕,主要就是靠的这些贸易盈利和关税。

    不过朱棣大手大脚惯了,这些钱几乎都被他又花了出去,光是修建一个武当山道宫,就要花三百万两白银。

    而这还不是大头,因为修长城花的钱更多。这次还是因为打了一个大胜仗,加上在草原发现了铜山,他才决定把修长城的人工调集到草原上去修路。

    对于朱瞻基来说,他一致认为长城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漫长的边境线,靠防哪里防得住?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

    只有利用一切手段,瓦解敌对势力,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

    所以,这次在草原上发现了铜山,这庞大的利益让朱棣,让军队将士都舍不得放弃,他们才会下定决心,将自己的势力一直拓展到草原腹心去。

    当然,更主要的是利益,是成本,解决了成本问题,这个时候的大明,不会畏惧任何敌人。

    抱着统计的资料走神,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朱瞻基抬起头来,很快就看到李亮兴致高昂地冲了进来。“殿下,大喜。马副使,不……是马所副向太孙殿下贡献新式望远镜,据说能达到四十倍!”

    朱瞻基心中一动,站起身来,望向了他后面跟着的刘万,说道:“拿来我看看。”

    抱着盒子的刘万立即走到近前,将盒子放在了朱瞻基面前的矮几上,然后打开了盒子。

    初一咋看,这个望远镜与现在的望远镜区别不大,但是他也算是见多识广了,知道这种东西,可不能只看外表。

    将这个望远镜拿在了手里,朱瞻基望向了宫墙外永寿宫院中的一棵大树。

    望远镜的效果不错,但是就是镜头抖动的厉害。

    这是正常的,不管是折射望远镜,还是反射望远镜,倍数越高,对稳定的要求也就越高。

    像那种天文望远镜,根本不能用手拿,否则根本什么都看不清。需要安装一个底座,才能慢慢调整到最佳视角。

    一点微小的难以察觉的颤动,对于几十倍的望远镜来说,就是几十倍的颤抖效果。

    所以哪怕是军用望远镜,最多也就是十倍二十倍,再高的倍数,就不适用了。

    朱瞻基又坐了下来,李亮他们立刻识趣地退到了旁边,让出了视线。

    朱瞻基将一支手臂放在桌面上当支撑,然后对准了那棵树,开始慢慢调整镜头。

    他长期练武,稳定性很好,也让镜头的抖动不是那么厉害。

    镜头拉近了,看清了,清晰度还不错,这也让他很好奇,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在前世的时候,小时候也没有接触过望远镜,后来就是军营里面装备了各种望远镜,却也没有闲心去拆开看看什么原理。

    他只是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能组成望远镜,凸透镜和凸透镜也能组成望远镜,但是具体原理一点不懂。

    他虽然挂了一个发明望远镜的名声,但是望远镜的改进,实际上还是工部的工匠们一点一点试验出来的。

    比如他最开始研究出来的望远镜,看出去的景色都是上下颠倒的,虽然能当望远镜用,但是看东西很费力。

    后来还是工匠们利用光线折射的原理,加一个凸透镜,增加一道折射,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现在的镜头不仅看的更加清晰,也没有颠倒的镜像,所以就让他比较好奇了。

    放下了望远镜,他问道:“你刚才说,是马副使制造出来的?他不是昨日刚回家吗?”

    李亮笑道:“虽然是马所副贡献的,却不是他研制的,研制这个望远镜的人是马所副的侄子,比殿下还要小一岁呢!”

    朱瞻基这才有了一丝好奇,笑道:“想必你也把他了解清楚了,回禀上来吧!”

    李亮把马致才一家的情况做了一番介绍,见朱瞻基对马迪感兴趣,也把马迪精通算学,虽然才十五岁但是这个望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