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政治层面,东洲与中洲是一致的。而在军事方面,军队的控制力度也更强。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主要就集中在这五大方面。

    所以东洲的发展虽然不均衡,但是有中洲的支撑,依旧具有很强的实力。

    而通过经济的控制,科技的领先,中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也不用担心东洲会成为隐患。

    就在朱见深准备返回中洲之时,朝廷派往东洲的技术团队来到了唐州城,他们带来了一千多台无线电台,让东洲各家王府和官府,也都能直接收到中枢的命令。

    无线电报机的出现,能够让朝廷的指令第一时间传达下来,而电台的开通,更是让东洲的军队和百姓能了解中枢的一举一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用担心有谁能在中间欺上瞒下,携裹百姓来造反了。

    身为太孙的朱见深,对此是喜闻乐见的。

    他试着与皇宫里面的皇祖父沟通了一番,然后接到了朱瞻基的命令,让他不要从大明洋直接回中洲,而是穿过大西洋,前往西洲,然后从西洲经过南洋返回中洲。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让他前往西洲,对晋王府和汉王府施加压力,让他们能按照朝廷的意思,顺利完成迁封。

    朱见深这个时候也才知道,原来他的担心早就在皇祖父的计划之中,为了让他顺利控制全局,皇祖父已经决定对有些尾大甩不掉的汉王府,晋王府动手了。

    与此同时,东洲舰队也接到了朱瞻基的命令,杨道派出了一支十艘战舰的船队,准备护送朱见深前往西洲。

    朱瞻基的舰队本来就有六千人,十四艘船,如今光是兵力就已经超过一万,一级战舰就有二十艘,还有两艘旗舰。

    这支庞大的舰队越过了东洲南大陆的最南角之后,沿着逆时针的南大西洋洋流,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抵达了西洲最南角的晋州城。

    而这个时候,晋王府和汉王府已经在解云的步步紧逼之下,退守失据。

    在西洲,晋王府和汉王府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而不能单纯看作是一个利益团体。

    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强势的汉王府一直在欺压晋王府。

    以贩卖奴隶为例,在最开始的势力划分的时候,汉王府负责清剿东海岸的昆仑奴,而晋王府则是负责西海岸。

    但是汉王府的势力范围越变越大,占据了中部西洲,势力范围已经衍伸到了西海岸。

    在西海岸的桑海王国(尼日利亚),那里是昆仑奴人口最多的地区,为了抢夺在这个地区的昆仑奴,两家王府之间起了不少矛盾,甚至好几次都将官司打到了朱瞻基这里。

    晋王府相比汉王府,与皇室的血缘更远一些。

    二代晋王朱济熺和三代晋王朱美圭父子被朱济熿曾经关押了好几年,两父子都是胆小怕事之辈。

    他们在西洲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其实主要是靠了曹国公府李家。

    到了第四代晋王朱钟铉,他虽然比父祖要强一些,但是晋王府的虚弱气势也不是他一下子就能改变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汉王府,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会选择息事宁人。

    各家王府不同勋贵,勋贵子弟全部要在中洲长大,接受教育,但是藩王却只能待在封地,只有得到圣旨,才能进京。

    朱钟铉自小在西洲长大,总共只进过两次京,见过两次朱瞻基,他对朱瞻基并不熟悉,更不清楚这位伯父的性格。

    藩王府与中枢的疏离是皇室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不能与官员勾结,成为隐患。

    但是这也让不少藩王因为不能清楚了解皇室的风格,往往变的胆小怕事,朱钟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前面对汉王府,他选择退让,更多时候推出李家跟汉王府打擂台。

    可是这一次,朝廷似乎要对晋王府和汉王府动手,让他就变的有些惶惶不可终日。

    朱见深的到来,他犹如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紧紧抱住了朱见深的大腿。

    对朱见深来说,他没有想到晋王府是这样一副做派,他来了西洲,不仅被这个皇叔供了起来,对他更是言听计从。

    这个原本在他心里的威胁,似乎根本就无需在意。

    在了解了解云在西洲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对西洲的局势又了更清楚的了解,对这个干臣,也更加欣赏起来。

    在晋州府朱见深只待了不到十日,就从陆路启程,出发前往黄金城。

    而在黄金城,已经出门超过一年的解云,也正等着朱见深的到来,然后彻底解决西洲的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他将汉王府与晋王府两家的问题看的很严重,认为解决他们的隐患,可能会耗费许多心思。

    但是等他真的来到了西洲,看到了这里的实际情况,他就已经把晋王府的威胁给去除了,只剩下了汉王府一家。

    别的不说,直说晋王府占据的西洲南角和西南地区,只要黄金城的大军出动,再加上出动海军,晋王府就无处可逃。

    而汉王府则不一样,他们不仅占据了东海岸,还占据了西海岸,他们的地盘有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只靠几万士兵,根本就不能让他们完全屈服。

    所以,如今的汉王府还比较强硬,一直没有向他低头。

    但是汉王府不知道,他们费心思虑地从南洲拉拢来了七家王府,想要用共同开矿的利益关系,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盟友,其实正中解云的下怀。

    解云一直在等一个好的时机,而朱见深的到来,就是这样一个好机会。

    “殿下,西洲的情况目前主要就是这些,如今晋王府一切都好说,他们实际控制的区域也就只有西洲南角,其他大部分地区,晋王府的命令还没有曹国公府管用,更别说朝廷官府了。

    但是汉王府不同,他们目前的私兵远远超过了朝廷的允许,虽然大部分士兵并没有在籍,但是只要我们来一次户籍大清查,就能大大削弱汉王府的力量。”

    朱见深听解云介绍了所有的情况,向解云抱拳长揖表示感谢后才道:“那么当今汉王拉拢其他王府,应该如何面对?皇祖一世清名,可不能败坏在他们身上。”

    解云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件事的背后,还有我们的使力,否则,汉王府如何能直接联络上南洲各大王府。对汉王府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想用力一拉拢王府来成为他们的助力。可是陛下并不是想要削弱王府的实力,只是想要削弱汉王府的实力。

    西洲只有两家王府,南洲大陆却有十五家,这差距实在太大了。他们现在拉拢了宁王府等七家王府,以为是臂助,但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刚好将宁王府他们几家迁封到西洲来,跟汉王府打擂台。”

    “皇祖有没有确定好让那几家迁封过来?”

    “以前没有确定,但是现在嘛,既然宁王他们如此喜欢来西洲开矿,就让他们过来,南洲只留八家亲王府,让西洲变成九家。更能平衡各家的势力。”

    朱见深长揖道:“学士既然已经有了全盘计划,孤自然也由学士调派,该做些什么,孤听学士的。”

    解云看了看他身边的次辅彭时,两个人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了微笑,但是解云的心里忍不住叹了口气。

    朱见深当着彭时的面这样说,固然是表现出了对自己的重视,却让他们这两个学士之间有了嫌隙,或者说是有了竞争。

    这可不是解云愿意见到的,毕竟他们解家,从祖辈开始,祖训第一条就是忠心为君,不参与继位之争。

    朱见深以为自己是在帮他,实际上,他只是按照陛下吩咐做事。

    这个时候,他向彭时抱拳说道:“次辅大人可有何妙策?”

    彭时笑道:“老臣以为,殿下好不容易来一趟西洲,对付汉王府的事可以稍微往后拖,但是接见一下有功将士,然后在黄金城的精兵强将面前亮亮相,才是要紧的。”

    解云连忙说道:“正该如此……稍后黄金城总督苏南来拜见殿下,也好听一听他的安排。”

    朱见深道:“这黄金城孤也是闻名已久,难得来一趟,不仅各军将士该见见,这里的矿工们,也该见见。”

    彭时摇头说道:“殿下,别忘记了,这里的矿工可不是东洲,以汉化的土著为主,这里可都是阉人昆仑奴当矿工啊!”

    朱见深脸一红,知道自己想要表现,却有些心急了。本来他也知道这里矿山上大多是昆仑奴,现在却一下子忘记了。

    不过他也很快补救了过来。“孤初来乍到,还是听苏总督与二位学士的安排吧!有需要孤出面的场合,孤当仁不让。”

    (出差归来,累死了才赶了四千字……)

第四十八章 异心() 
正统四十五年的春节,朱见深在黄金城度过了一个炎热的新年。

    这里的时间要比大明晚三个时辰,朱瞻基在大年三十的正午,针对全球大明百姓,发表了新年致辞。

    不论是中洲,东洲,还是西洲,以及大明在海外各个海岛,殖民地,只要是有条件的地方,都在收音机,大喇叭前面第一次听到了朱瞻基演讲。

    在演讲中,朱瞻基强调了大明皇室对于世界各地统治的正统,阐述了皇室为了改善百姓生活水平做出的努力,并且对大明新一年的发展规划做出了明确的计划。

    除此之外,朱瞻基在这次演讲中还宣布,要在明年新年,也就是正统四十六年的新年,举行大明建国一百周年庆典。

    届时,世界各地的大明宗室,勋贵,都将汇聚应天府,为这次百年庆典同贺。

    从朱元璋大明立国,他在位三十一年,朱允炆在位四年,朱棣在位二十年,他在位四十五年,刚好是一百年。

    不过,因为立国之年就算了一年,所以要到四十六年的新年,才是真正的一百周年。

    朱见深是陪着黄金城的将士们,在军营里面收听的朱瞻基的演讲。

    天没亮他们就已经起床,数万人聚集在大广场上面,共同聆听几十个大喇叭里面朱瞻基的演讲。

    朱瞻基的演讲持续了半个时辰,结束的时候,刚好太阳初升。

    数万人齐声欢呼,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没有能见过皇上,但是能够在广播里面听到皇帝陛下亲口向他们问好,他们依旧一个个激动不已。

    特别是一开始,朱瞻基像后世的领导人一样,对大明各地的将士致以亲切的问候,中间也提到黄金城的将士们。

    这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虽然身在距离应天府万里之外的西洲,但是他们依旧能感到心在中洲。

    朱见深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内心也是沸腾不已。虽然他这个殿下亲自前来,但是似乎也比不上陛下在广播里面的依据问候,但他没有嫉妒,只有与有荣焉的感觉。

    “彭师,你觉得皇祖为什么能有如此威信?他的威信究竟是靠什么体现出来的呢?”

    彭时沉吟了一下,肯定地说道:“殿下,这是因为体制的作用!”

    朱见深也沉思了起来,半晌抬起头说道:“是的,这是体制的力量!”

    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维护统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强大的武力?清明的吏治?还是活跃的经济?先进的科技?

    这四点非常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应该是一套完善的体制,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上到下人人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知道自己的作用是什么。

    一个皇帝,不论如何雄才伟略,他都是一个人。

    他的命令需要人去执行,他的意志需要人去实现,他的尊严需要有人去维护。

    只有有这样一套完善有效的系统,这个国家的运转才是正常的。

    古代人常说,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其实就是因为古代人往往不知道这套体制的重要性。

    他们只会最简单的管理方式,从上到下的施压,利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这种模式是非常落后的。

    个人在这套体制当中,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可能一个英明的国君,就能带着国家腾飞,但是一个昏庸的国君,就能让国家灭亡。

    特别是在大臣层面,一个权臣就有可能欺上瞒下破坏整个体制系统稳定。

    所以,他们才会认为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但是,朱瞻基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很清楚体制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要超过武力,吏治,经济,科技。

    一套完善的体制,能够限制每个人的个人作用,又能够发挥每个人的个人作用。

    让每个人变成体制的一部分,组成个人不能化解的力量,形成势不可挡之势。

    大臣专业化,这是他们的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